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行为习惯好似指南针,指引着每个人的行动。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一生的根基和资本,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在学校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学就可能目无纪律,不讲卫生,扰乱班级的学习环境。相反,如果我们养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习环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我们知道:一个学校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才能构建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创设出优良的学习气氛。
关键词:培养 学生 良好 行为习惯
G62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在教育来学的人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
所谓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用心理学的话来说,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作为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行为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也是一个人品行的外在表现。儿童是否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关键是他的日常行为是否合乎规范要求。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小学阶段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最初阶段,因此,加强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促进儿童行为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一、 悉心引导,晓之于理
人的行为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实践活动逐渐形成的。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认识事物的能力还不够深刻,一些懵懵懂懂的错事容易被认为是不良行为。这就需要老师给予悉心、正面的引导。
教育引导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激发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热情。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违反纪律或不遵规守矩。 教师要针对性设计内容,根据个性特点进行不同习惯的培养。如一年级的小学生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入学前的教育,让先生,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培养学生学习习惯、遵守规则的习惯、交往的习惯、增强交际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的习惯。根据小学生好动、爱模仿的这些特征进行教育疏导,让学生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良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反复磨练才能形成。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每周选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内容,利用在课堂上、班会上、活动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自觉遵守执行。培养他们按时上学、准时回家、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二、树立典范,潜移默化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活的教科书,对学生具有很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潜移默化的暗示、指导作用。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时候,榜样尤其是老师的示范教育是无声的力量。模仿大人是孩子的天性,它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特别希望从具体的人身上找到学习的目标,并做为模仿的对象。所以他们喜欢模仿自己崇拜的人,根据他们善于模仿的这一特点,使他们在榜样的鼓舞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运用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比较系统地给学生讲清道理和要求,树立榜样,使学生逐步提高认识。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
其次:是用学生中的榜样教育学生的良好行为。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坐姿端正、认真听讲、作业工整、讲文明讲、懂礼貌、讲卫生、爱劳动的学生,可以在班上选出“学习之星”、“劳动之星”、“文明之星”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把学生引向积极向善方面发展。
再次:要注意教师本身所起的榜样作用。蔡元培说:“教员者,学生之模范也。故教员宜实行道德,以其身为学生之律度,如卫生宜瑾,束身宜严,执事宜敏,断曲直宜公,接人宜和,惩忿而窒欲,去鄙倍而远暴慢,则学生日熏其德,其收效胜于口舌徙矣。”在学校教师是学生最崇拜的人,所以教师是学生最经常、最直接的模仿对象。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把教师看成完美无缺的人物,一切都要向老师学习。因此,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及其深远的影响。我做教师多年始终注重自己的行为习惯,尽力使自己的言行大方得体,给孩子们树立好的榜样。
三、家庭、学校协调,同步培养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如果父母以热情、支持和爱护的方式对待孩子,就会使孩子建立起一种助人为乐的心理倾向。反之,就会形成一种习惯,难以改掉。以上表明,每个家庭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同,收到的效果更不同。为了把学校、家庭有机整合起来,我们设立了“家长学校”。我们开展一些专题性宣传讲座,让更多的家长或家庭了解学校,了解孩子,了解教育。鞭挞一些家长盲目、甚至粗暴的教育方式,指导家长应怎样教育孩子,怎样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如:家庭成员之间应和睦相处,家长在孩子面前应做出正面的表率,单亲家庭如何教育孩子教等。家庭与学校的统一协调,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很好的效应。
四、善于捕捉,真情鼓励。
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学生亦然如此。当学生出现一些行为不正时,如有的小朋友经常拿别人的东西,有的小朋友时常欺负他人等,每当这时教师要问清缘由,及时教育,帮助改正。
老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动态,了解他们的情况,抓住生活中的各种教育因素进行随机教育,对学生的行为教育应贯穿于学生一日生活中,应从点滴小事抓起。师应多观察了解学生,多与学生沟通联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处理,使学生在从身边的事例中接受深刻的教育,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深入实践,让学生去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时,要给予學生更多真诚的鼓励,无论是一个人的信心的获得、价值观的确立,还是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鼓励无疑是非常重要。因此,只有尊重、赏识自己的学生,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才能让他们充满自信,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关键词:培养 学生 良好 行为习惯
G62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在教育来学的人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
所谓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用心理学的话来说,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作为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行为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也是一个人品行的外在表现。儿童是否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关键是他的日常行为是否合乎规范要求。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小学阶段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最初阶段,因此,加强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促进儿童行为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一、 悉心引导,晓之于理
人的行为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实践活动逐渐形成的。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认识事物的能力还不够深刻,一些懵懵懂懂的错事容易被认为是不良行为。这就需要老师给予悉心、正面的引导。
教育引导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激发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热情。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违反纪律或不遵规守矩。 教师要针对性设计内容,根据个性特点进行不同习惯的培养。如一年级的小学生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入学前的教育,让先生,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培养学生学习习惯、遵守规则的习惯、交往的习惯、增强交际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的习惯。根据小学生好动、爱模仿的这些特征进行教育疏导,让学生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良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反复磨练才能形成。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每周选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内容,利用在课堂上、班会上、活动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自觉遵守执行。培养他们按时上学、准时回家、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二、树立典范,潜移默化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活的教科书,对学生具有很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潜移默化的暗示、指导作用。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时候,榜样尤其是老师的示范教育是无声的力量。模仿大人是孩子的天性,它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特别希望从具体的人身上找到学习的目标,并做为模仿的对象。所以他们喜欢模仿自己崇拜的人,根据他们善于模仿的这一特点,使他们在榜样的鼓舞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运用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比较系统地给学生讲清道理和要求,树立榜样,使学生逐步提高认识。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
其次:是用学生中的榜样教育学生的良好行为。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坐姿端正、认真听讲、作业工整、讲文明讲、懂礼貌、讲卫生、爱劳动的学生,可以在班上选出“学习之星”、“劳动之星”、“文明之星”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把学生引向积极向善方面发展。
再次:要注意教师本身所起的榜样作用。蔡元培说:“教员者,学生之模范也。故教员宜实行道德,以其身为学生之律度,如卫生宜瑾,束身宜严,执事宜敏,断曲直宜公,接人宜和,惩忿而窒欲,去鄙倍而远暴慢,则学生日熏其德,其收效胜于口舌徙矣。”在学校教师是学生最崇拜的人,所以教师是学生最经常、最直接的模仿对象。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把教师看成完美无缺的人物,一切都要向老师学习。因此,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及其深远的影响。我做教师多年始终注重自己的行为习惯,尽力使自己的言行大方得体,给孩子们树立好的榜样。
三、家庭、学校协调,同步培养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如果父母以热情、支持和爱护的方式对待孩子,就会使孩子建立起一种助人为乐的心理倾向。反之,就会形成一种习惯,难以改掉。以上表明,每个家庭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同,收到的效果更不同。为了把学校、家庭有机整合起来,我们设立了“家长学校”。我们开展一些专题性宣传讲座,让更多的家长或家庭了解学校,了解孩子,了解教育。鞭挞一些家长盲目、甚至粗暴的教育方式,指导家长应怎样教育孩子,怎样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如:家庭成员之间应和睦相处,家长在孩子面前应做出正面的表率,单亲家庭如何教育孩子教等。家庭与学校的统一协调,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很好的效应。
四、善于捕捉,真情鼓励。
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学生亦然如此。当学生出现一些行为不正时,如有的小朋友经常拿别人的东西,有的小朋友时常欺负他人等,每当这时教师要问清缘由,及时教育,帮助改正。
老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动态,了解他们的情况,抓住生活中的各种教育因素进行随机教育,对学生的行为教育应贯穿于学生一日生活中,应从点滴小事抓起。师应多观察了解学生,多与学生沟通联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处理,使学生在从身边的事例中接受深刻的教育,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深入实践,让学生去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时,要给予學生更多真诚的鼓励,无论是一个人的信心的获得、价值观的确立,还是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鼓励无疑是非常重要。因此,只有尊重、赏识自己的学生,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才能让他们充满自信,成为身心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