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语文素养的获得与他们的课外阅读息息相关,而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为开展好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老师们应树立全新的观念,加强对学生们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为他们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课外阅读;语文素养;阅读环境;阅读习惯;阅读兴趣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①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而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终获得与他们所接受的阅读教学息息相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与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好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从而为学生终生的发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是组成阅读教学的两个部分。形象的说法是两翼,缺一不可。 课内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石,课内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凡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 吕淑湘),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了课外阅读量,并增加了阅读推荐篇目。可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外阅读更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而现在的语文教学重点放在了课内,课外阅读的要求很低甚至没有。这将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造成很大的影响,最终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1.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
首先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做得不好。很多教师对课外阅读教学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知,大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急功近利,认为课外阅读会浪费学生学习时间、影响教学成绩。这样,学生将会很少有阅读的机会,因为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被老师们安排在记课本、背课本上了。老师们对他们很少有应有的阅读引导。岂不知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引导非常重要,教师引导得好的班级学生的课外阅读就搞得比较好,无论是阅读习惯、阅读范围还是阅读数量,都明显的好于其他班级。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经常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指导学生有目的、有选择的阅读,则小学生阅读能力强,知识面丰富;反之,阅读能力就差,知识面狭窄。
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考试大纲进行的,只有考试的内容才能成为教学的重点,除此之外的都会被打上“不必要”的烙印而被老师们封存。一切都围绕考试转,功利化的目标指向使得阅读教学支离破碎,繁琐冗长,大大挫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应付考试,学生死啃书本,不愿涉足课外阅读,更不懂阅读方法。虽然语文教材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阅读能力的有利凭借,但其局限性也是显现的。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凭借”的话。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其次,教师对阅读方法的指导也不够。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不仅阅读面不广,而且他们自身还不可能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与技能。这样即使他们有阅读的愿望也会因为不能很好的体会到阅读的快乐而对阅读失去兴趣。最终导致学生整体的阅读兴趣不高。多数同学不喜欢看课外书,即使看的同学也相当马虎,做摘记的同学很少。
另外,学生们的课余时间不是被老师们就是被家长们安排地满满的,为完成大量的学习任务,学生们很少能够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活动。这也是导致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不喜欢或不愿意进行课外阅读。即使偶尔有一点课外阅读也因为同学间、师生间没有交流而使课外阅读流于一种形式。
2.客观条件对课外阅读的影响
2.1 阅读对象单一、阅读数量不够。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天空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可在大多学校里,大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书寥寥无几。一本作文选都是多人传读;就连大多学生喜欢的故事书,也只是偶尔会有学生有一两本。这样学生就很少能有机会涉及到其他方面的书籍,如科技书籍和生活书籍等。显然,这将严重影响学生的阅读知识面。虽然造成这些原因的是多种客观因素,如本地的经济条件、各项设施条件等。但我想我们教师,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积极的引导,把更多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书籍推荐给学生,让他们有意识地养成阅读的习惯,想读书、要读书。通过学生的阅读情绪进而影响学生家长,使家长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阅读机会。使学生在健康书籍的海洋里健康成长。
据了解,农村中小学学生对新大纲规定的学生必读书目中的作品,有80%以上的甚至不能说出5部以上的书名。小学生大多对中外经典文学作品都不熟悉,文学积累薄弱。
2.2 阅读环境较差。
英国当代著名青少年文学大师艾登?钱伯斯说:“阅读总是需要场所的。”学校、家庭是构成学生课外阅读场所的重要因素。
其一:家长文化素养高,有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能起到积极而良好的影响。在家庭环境中,家庭文化氛围浓,书籍报刊丰富,那么学生有书可读,其课外阅读状况就好,反之,则无书报可看,课外阅读只是纸上谈兵。另外学生家长有一定的文化修养,爱读书看报,对孩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影响力是很大的,而农村学生的家长普遍存在文化素养较低,很难谈上能有效地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了。加之,学生家长不仅文化素养低,爱好庸俗,不读书不看报,还沉醉与打牌酗酒,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更是不可低估了。所以,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好坏与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文化素养很有关系。
其二:教师自身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老师们的阅读习惯不容乐观。即使我们再怎么大声疾呼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教学,老师们还是很难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最终要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很难的。 目前小学的语文阅读状况实在堪忧,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应打开思路,想办法,广开阅读之门,搞好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广泛吸纳书中的营养,使学生积累好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3.改变阅读观念
无论是老师还是教育部门的领导要对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改变以往的认为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特别是读课外书会耽误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和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的陈旧观念。要认识到“阅读是学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一个人的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对自己所接受知识的理解,也决定了他如何去运用这些知识。一句话,没有好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就是一纸空文。这种能力的培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而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以教材为主、课外阅读为辅、有效地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学会怎样去读书,掌握自能阅读的本领。
我们应当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做到既要重视课内语文教学又要抓好课外阅读。在日常学习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真正搞好学生的阅读学习和教师的阅读教学,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阅读观念,努力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形势,正确对待阅读学习和阅读教学。
4.为阅读创造良好的条件
要搞好阅读教学,必须具备必要的阅读条件,根据现在小学的情况来看,缺乏的条件具体来看主要有阅读书籍、阅读方法、阅读时间等。没有必要的阅读时间,没有适当的阅读方法和必要的阅读材料,那阅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
对于阅读材料的准备,可以让大家捐一点组成班级图书角,自己买一点互相交流着阅读,去图书馆借书阅读等。另外,学校应积极与家长联手,从改善家庭环境、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入手,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气氛。作为学生的家长还应给自己的子女做好表率,带头进行广泛的阅读,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以便与自己的子女交流。当然对于农村学校来说,政府还应加大对学校图书设施的投入,帮助学校建设图书室(馆),添置图书等。
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把阅读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包括引导、点播、范读以及必要的讲解和小结,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针对教材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所教的每一篇课文作为例子,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养成语系的习惯,掌握读懂句子,读懂文章的方法,并且把课堂中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实践中去。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信息世界,让童心、童言、童趣会给课堂,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还应对学生做好课外阅读书刊的推荐指导,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运用课堂所学方法,内化为阅读学习能力。
在阅读时间上,教师和家长要对学生予以保证。以课内阅读为中心,向课外阅读延伸;开设阅读课时,保证阅读时间。
5.培养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学生内发性学习动机的中心是兴趣和好奇心。只要好好地培养儿童的兴趣,自然会带动它们的独立学习”,“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只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教学成功的前提是学生自己的求知兴趣。语文教师的天职首先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创设一种急于求知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学、主动学,让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语文教学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师自身还应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引领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因为老师是学生们学习的做好榜样。
6.分年级段确定阅读主题
新课标对各年级段的阅读教学都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目标。为了能确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的特点,按不同主题给学生推荐不同的阅读材料。一至三年级段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寻找乐趣。四至六年级段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广泛地收集信息,从而迅速扩大知识面,巩固深化阅读能力。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7.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
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这时的他们非常乐于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学校在开展阅读学习和阅读教学活动的同时,为了能更有效地提高阅读学习和阅读教学的效益,还应积极开展各种语文阅读活动和阅读竞赛等,从而激发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如讲故事、自办手抄报、写读书笔记等比赛活动。出此以外,班级语文教师也应在班级内尽可能多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阅读学习、阅读成果展示等阅读活动。
8.在阅读中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发表自己言论的自由氛围,让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和学生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可以展开讨论,应该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使他们的个性插在上理想的翅膀,飞向光辉的彼岸。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有了各种各样的体验和收获,那么他们当然也就希望和别人交流,让别人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自己一起体验成功所带来的愉快,而要使学生的这种情感体验得到表述,就应该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交流方式。当然,交流的方式也有很多,学生可以和同桌交流,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交流,可以和老师交流,还可以回家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或是周围的小伙伴交流,学生有了自己所喜欢的交流对象,在体验与交流中,在观点和知识的相互碰撞中,学生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出了与目标的差距,并且可以为反思自己并采取各种帮助自己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提供帮助,到最后就会实现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正会喜欢上喜欢阅读,热爱阅读,并且能够从阅读中获得乐趣。所以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应该让他们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自主地选择阅读资料,自主地选择阅读方式,自主地选择交流方式,这样,课堂上因为有了自主,才显得生机盎然,每个学生也都会活跃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的潜能会得到充分发挥,个性也会得到充分张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语文课堂就会成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乐园,这时的学生是放松的,也是最真实的。
总之,阅读是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习惯、方法的培养、指导,为他们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才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提供充足的养料,有效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艾登—钱伯斯.《打造儿童阅读环境》.南海出版社.2007:98—112.
[2] 王攀峰.《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32—267.
[3] 张行涛、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86—195.
[4] 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0.
收稿日期:2012-08-01
【关键词】课外阅读;语文素养;阅读环境;阅读习惯;阅读兴趣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①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而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终获得与他们所接受的阅读教学息息相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与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好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从而为学生终生的发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是组成阅读教学的两个部分。形象的说法是两翼,缺一不可。 课内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石,课内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凡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 吕淑湘),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了课外阅读量,并增加了阅读推荐篇目。可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外阅读更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而现在的语文教学重点放在了课内,课外阅读的要求很低甚至没有。这将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造成很大的影响,最终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1.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
首先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做得不好。很多教师对课外阅读教学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知,大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急功近利,认为课外阅读会浪费学生学习时间、影响教学成绩。这样,学生将会很少有阅读的机会,因为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被老师们安排在记课本、背课本上了。老师们对他们很少有应有的阅读引导。岂不知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引导非常重要,教师引导得好的班级学生的课外阅读就搞得比较好,无论是阅读习惯、阅读范围还是阅读数量,都明显的好于其他班级。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经常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指导学生有目的、有选择的阅读,则小学生阅读能力强,知识面丰富;反之,阅读能力就差,知识面狭窄。
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考试大纲进行的,只有考试的内容才能成为教学的重点,除此之外的都会被打上“不必要”的烙印而被老师们封存。一切都围绕考试转,功利化的目标指向使得阅读教学支离破碎,繁琐冗长,大大挫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应付考试,学生死啃书本,不愿涉足课外阅读,更不懂阅读方法。虽然语文教材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阅读能力的有利凭借,但其局限性也是显现的。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凭借”的话。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其次,教师对阅读方法的指导也不够。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不仅阅读面不广,而且他们自身还不可能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与技能。这样即使他们有阅读的愿望也会因为不能很好的体会到阅读的快乐而对阅读失去兴趣。最终导致学生整体的阅读兴趣不高。多数同学不喜欢看课外书,即使看的同学也相当马虎,做摘记的同学很少。
另外,学生们的课余时间不是被老师们就是被家长们安排地满满的,为完成大量的学习任务,学生们很少能够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活动。这也是导致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不喜欢或不愿意进行课外阅读。即使偶尔有一点课外阅读也因为同学间、师生间没有交流而使课外阅读流于一种形式。
2.客观条件对课外阅读的影响
2.1 阅读对象单一、阅读数量不够。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天空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可在大多学校里,大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书寥寥无几。一本作文选都是多人传读;就连大多学生喜欢的故事书,也只是偶尔会有学生有一两本。这样学生就很少能有机会涉及到其他方面的书籍,如科技书籍和生活书籍等。显然,这将严重影响学生的阅读知识面。虽然造成这些原因的是多种客观因素,如本地的经济条件、各项设施条件等。但我想我们教师,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积极的引导,把更多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书籍推荐给学生,让他们有意识地养成阅读的习惯,想读书、要读书。通过学生的阅读情绪进而影响学生家长,使家长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阅读机会。使学生在健康书籍的海洋里健康成长。
据了解,农村中小学学生对新大纲规定的学生必读书目中的作品,有80%以上的甚至不能说出5部以上的书名。小学生大多对中外经典文学作品都不熟悉,文学积累薄弱。
2.2 阅读环境较差。
英国当代著名青少年文学大师艾登?钱伯斯说:“阅读总是需要场所的。”学校、家庭是构成学生课外阅读场所的重要因素。
其一:家长文化素养高,有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能起到积极而良好的影响。在家庭环境中,家庭文化氛围浓,书籍报刊丰富,那么学生有书可读,其课外阅读状况就好,反之,则无书报可看,课外阅读只是纸上谈兵。另外学生家长有一定的文化修养,爱读书看报,对孩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影响力是很大的,而农村学生的家长普遍存在文化素养较低,很难谈上能有效地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了。加之,学生家长不仅文化素养低,爱好庸俗,不读书不看报,还沉醉与打牌酗酒,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更是不可低估了。所以,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好坏与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文化素养很有关系。
其二:教师自身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老师们的阅读习惯不容乐观。即使我们再怎么大声疾呼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教学,老师们还是很难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最终要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很难的。 目前小学的语文阅读状况实在堪忧,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应打开思路,想办法,广开阅读之门,搞好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广泛吸纳书中的营养,使学生积累好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3.改变阅读观念
无论是老师还是教育部门的领导要对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改变以往的认为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特别是读课外书会耽误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和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的陈旧观念。要认识到“阅读是学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一个人的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对自己所接受知识的理解,也决定了他如何去运用这些知识。一句话,没有好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就是一纸空文。这种能力的培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而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以教材为主、课外阅读为辅、有效地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学会怎样去读书,掌握自能阅读的本领。
我们应当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做到既要重视课内语文教学又要抓好课外阅读。在日常学习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真正搞好学生的阅读学习和教师的阅读教学,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阅读观念,努力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形势,正确对待阅读学习和阅读教学。
4.为阅读创造良好的条件
要搞好阅读教学,必须具备必要的阅读条件,根据现在小学的情况来看,缺乏的条件具体来看主要有阅读书籍、阅读方法、阅读时间等。没有必要的阅读时间,没有适当的阅读方法和必要的阅读材料,那阅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
对于阅读材料的准备,可以让大家捐一点组成班级图书角,自己买一点互相交流着阅读,去图书馆借书阅读等。另外,学校应积极与家长联手,从改善家庭环境、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入手,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气氛。作为学生的家长还应给自己的子女做好表率,带头进行广泛的阅读,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以便与自己的子女交流。当然对于农村学校来说,政府还应加大对学校图书设施的投入,帮助学校建设图书室(馆),添置图书等。
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把阅读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包括引导、点播、范读以及必要的讲解和小结,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针对教材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所教的每一篇课文作为例子,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养成语系的习惯,掌握读懂句子,读懂文章的方法,并且把课堂中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实践中去。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信息世界,让童心、童言、童趣会给课堂,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还应对学生做好课外阅读书刊的推荐指导,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运用课堂所学方法,内化为阅读学习能力。
在阅读时间上,教师和家长要对学生予以保证。以课内阅读为中心,向课外阅读延伸;开设阅读课时,保证阅读时间。
5.培养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学生内发性学习动机的中心是兴趣和好奇心。只要好好地培养儿童的兴趣,自然会带动它们的独立学习”,“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只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教学成功的前提是学生自己的求知兴趣。语文教师的天职首先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创设一种急于求知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学、主动学,让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语文教学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师自身还应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引领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因为老师是学生们学习的做好榜样。
6.分年级段确定阅读主题
新课标对各年级段的阅读教学都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目标。为了能确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的特点,按不同主题给学生推荐不同的阅读材料。一至三年级段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寻找乐趣。四至六年级段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广泛地收集信息,从而迅速扩大知识面,巩固深化阅读能力。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7.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
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这时的他们非常乐于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学校在开展阅读学习和阅读教学活动的同时,为了能更有效地提高阅读学习和阅读教学的效益,还应积极开展各种语文阅读活动和阅读竞赛等,从而激发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如讲故事、自办手抄报、写读书笔记等比赛活动。出此以外,班级语文教师也应在班级内尽可能多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阅读学习、阅读成果展示等阅读活动。
8.在阅读中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发表自己言论的自由氛围,让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和学生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可以展开讨论,应该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使他们的个性插在上理想的翅膀,飞向光辉的彼岸。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有了各种各样的体验和收获,那么他们当然也就希望和别人交流,让别人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自己一起体验成功所带来的愉快,而要使学生的这种情感体验得到表述,就应该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交流方式。当然,交流的方式也有很多,学生可以和同桌交流,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交流,可以和老师交流,还可以回家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或是周围的小伙伴交流,学生有了自己所喜欢的交流对象,在体验与交流中,在观点和知识的相互碰撞中,学生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出了与目标的差距,并且可以为反思自己并采取各种帮助自己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提供帮助,到最后就会实现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正会喜欢上喜欢阅读,热爱阅读,并且能够从阅读中获得乐趣。所以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应该让他们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自主地选择阅读资料,自主地选择阅读方式,自主地选择交流方式,这样,课堂上因为有了自主,才显得生机盎然,每个学生也都会活跃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的潜能会得到充分发挥,个性也会得到充分张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语文课堂就会成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乐园,这时的学生是放松的,也是最真实的。
总之,阅读是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习惯、方法的培养、指导,为他们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才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提供充足的养料,有效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艾登—钱伯斯.《打造儿童阅读环境》.南海出版社.2007:98—112.
[2] 王攀峰.《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32—267.
[3] 张行涛、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86—195.
[4] 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0.
收稿日期:2012-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