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是我在教学《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一节所做的一些尝试。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物理 有效教学
为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既学到知识,又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协作精神,本节课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和探究式学习模式。即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由学生猜想,把问题具体化,由学生分组进行探究解决问题,再通过交流与合作总结实验结论,最后进行梳理反思,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并活化知识。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二、前提测评
画出由两个灯泡组成的串、并联电路的电路图。
三、引入课题
1.在串联电路中(如上图),AB、BC及BC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2.在并联电路中(如上图),L1、L2两端的电压和电源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四、进行新课
1.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2.学生猜想:UAB=UBC=UAC UAB+UBC=UAC …………
(教师对学生的猜想结果要有充分的前瞻性,学生的猜想会是丰富多彩的,同时让学生知道猜想应当是有根据的。)
五、设计实验
1.教师引导:同学们做出了各种猜想、各样假设,真实的结果到底是什么?请同学们用实验来求证。大家先来设计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学生讨论,教师巡视了解)
3.教师引导:各组可以简单说明你们的设计方案。
4.学生汇报设计方案:第一组:我们组选择两只不同的灯泡,选三个电压表,同时测量每只灯泡和两只灯泡的电压,比较结果。第二组:我们计划用三节电池,选择两只完全相同的灯泡,分别测出每只灯泡两端的电压和两只灯的总电压进行比较。第三组:我们计划选四只灯泡,两只一组,先将两只灯泡串联接入电路,分别测每只灯泡的电压和两只灯泡总电压。然后再换上另外两只灯再测量一次。第四组:我们打算用两只灯泡,一个电压表,分别测出A、B、C各点的电压,然后进行比较。(教师及时指出了这位同学的表达是错误的,正确的表达是“分别测出AB、BC、AC两端的电压”)
5.学生补充设计方案:各组同学补充设计实验电路
实验数据表格。
6.教师引导:很好!同学们可以进行实验了。建议大家在实验中更换不同的小灯泡,再进行一次测量。
六、实验论证
1.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同学们注意仪器使用的规范性。特别是电压表正、负接线柱连接正确,量程要选择合适,读数时要弄清分度值,读数准确。原始数据的记录要实事求是如实记录,不许随意改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记录下来,以便查找、分析原因。
2.分析和论证
教师引导:同学们认真分析你们测量出的数据。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你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和你原来的猜想一致吗?(小组讨论,教师到小组参与并引导)
学生汇报实验结论,教师引导:学生甲:我们用的是两只一样的小灯泡,结论是“串联电路中,每只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相等,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学生乙:我们用两只不同的灯泡串联,结论是“每只灯泡的电压不同,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学生丙:我们先用两只小灯泡测,然后又换了两只不同的小灯泡测。结论是“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
教师引导:甲、乙、丙同学的结论为什么会有不同?谁更好一些呢?为什么?甲、乙、丙同学的结论不同,是因为他们所选的灯泡规格不同。丙同学的结论更好些,因为丙同学的结论具有普遍性,而甲、乙同学的结论不具有普遍性。
七、交流与评估
1.教师引导
请大家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过程进行回顾,认真分析、思考在实验过程中真正明白了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A:我开始将电流表连接错了。现在我知道了,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必须连接正确,否则接通电源后,指针是反偏的;学生B:电压表的量程选择要正确。开始我选0.15V量程,读数很小,换成0.3V量程后,指针偏转较大,读数较准确。……
2.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⑴学生猜想:U=U1+U2 U>U1>U2
⑵设计实验:把电压表分别接入L1、L2、电源两端,测量出电压,就可以找出规律。
⑶作出对应的电路图(共三个)
⑷进行实验:把结果记录在下表
⑸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在并联电路中,总电压与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教师:同学们课后进行评估和交流,完成实验报告并上交。
这节课虽然时间有点紧张,但同学们对实验的兴趣与热情,与乐于思考回答问题,学生的发言很好,出乎我的想象。在这里,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远比教师讲授或直接评判的方式好得多:一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二是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三是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⑹经过半个学期的努力,物理成绩有原来的第七,到现在的第三,进步明显。
怎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我认为应抓好两点,即课前准备和课堂调控引导。
课前准备:(1)要处理好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关系。把课程内容通过重组、加工来整合、丰富教学内容,以期达到教学的最优化。(2)要处理好教学内容和教法、学法的关系,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设计出教学方案,设计练习反馈,什么地方应实验探究解决,什么地方采用讲授法,什么地方应用合作学习解决等,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3)正确处理好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其任务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营造探究的氛围,把握深度和秩序,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任务是思考要探究的问题,设计并实施探究,交流、总结探究的过程及结果。整个教学程序应是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课前预设一定要富有弹性,利于调整。
总之,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首先取决于课前的准备是否充分,预设考虑是否周全,其次取决于课堂如何实现这些预设生成所做的调控引导,只要我们都做足工作,那么课中一定会有我们期盼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廖伯琴:《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536000广西北海市华侨中学)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物理 有效教学
为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既学到知识,又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协作精神,本节课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和探究式学习模式。即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由学生猜想,把问题具体化,由学生分组进行探究解决问题,再通过交流与合作总结实验结论,最后进行梳理反思,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并活化知识。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二、前提测评
画出由两个灯泡组成的串、并联电路的电路图。
三、引入课题
1.在串联电路中(如上图),AB、BC及BC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2.在并联电路中(如上图),L1、L2两端的电压和电源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四、进行新课
1.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2.学生猜想:UAB=UBC=UAC UAB+UBC=UAC …………
(教师对学生的猜想结果要有充分的前瞻性,学生的猜想会是丰富多彩的,同时让学生知道猜想应当是有根据的。)
五、设计实验
1.教师引导:同学们做出了各种猜想、各样假设,真实的结果到底是什么?请同学们用实验来求证。大家先来设计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学生讨论,教师巡视了解)
3.教师引导:各组可以简单说明你们的设计方案。
4.学生汇报设计方案:第一组:我们组选择两只不同的灯泡,选三个电压表,同时测量每只灯泡和两只灯泡的电压,比较结果。第二组:我们计划用三节电池,选择两只完全相同的灯泡,分别测出每只灯泡两端的电压和两只灯的总电压进行比较。第三组:我们计划选四只灯泡,两只一组,先将两只灯泡串联接入电路,分别测每只灯泡的电压和两只灯泡总电压。然后再换上另外两只灯再测量一次。第四组:我们打算用两只灯泡,一个电压表,分别测出A、B、C各点的电压,然后进行比较。(教师及时指出了这位同学的表达是错误的,正确的表达是“分别测出AB、BC、AC两端的电压”)
5.学生补充设计方案:各组同学补充设计实验电路
实验数据表格。
6.教师引导:很好!同学们可以进行实验了。建议大家在实验中更换不同的小灯泡,再进行一次测量。
六、实验论证
1.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同学们注意仪器使用的规范性。特别是电压表正、负接线柱连接正确,量程要选择合适,读数时要弄清分度值,读数准确。原始数据的记录要实事求是如实记录,不许随意改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记录下来,以便查找、分析原因。
2.分析和论证
教师引导:同学们认真分析你们测量出的数据。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你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和你原来的猜想一致吗?(小组讨论,教师到小组参与并引导)
学生汇报实验结论,教师引导:学生甲:我们用的是两只一样的小灯泡,结论是“串联电路中,每只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相等,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学生乙:我们用两只不同的灯泡串联,结论是“每只灯泡的电压不同,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学生丙:我们先用两只小灯泡测,然后又换了两只不同的小灯泡测。结论是“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
教师引导:甲、乙、丙同学的结论为什么会有不同?谁更好一些呢?为什么?甲、乙、丙同学的结论不同,是因为他们所选的灯泡规格不同。丙同学的结论更好些,因为丙同学的结论具有普遍性,而甲、乙同学的结论不具有普遍性。
七、交流与评估
1.教师引导
请大家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过程进行回顾,认真分析、思考在实验过程中真正明白了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A:我开始将电流表连接错了。现在我知道了,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必须连接正确,否则接通电源后,指针是反偏的;学生B:电压表的量程选择要正确。开始我选0.15V量程,读数很小,换成0.3V量程后,指针偏转较大,读数较准确。……
2.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⑴学生猜想:U=U1+U2 U>U1>U2
⑵设计实验:把电压表分别接入L1、L2、电源两端,测量出电压,就可以找出规律。
⑶作出对应的电路图(共三个)
⑷进行实验:把结果记录在下表
⑸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在并联电路中,总电压与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教师:同学们课后进行评估和交流,完成实验报告并上交。
这节课虽然时间有点紧张,但同学们对实验的兴趣与热情,与乐于思考回答问题,学生的发言很好,出乎我的想象。在这里,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远比教师讲授或直接评判的方式好得多:一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二是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三是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⑹经过半个学期的努力,物理成绩有原来的第七,到现在的第三,进步明显。
怎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我认为应抓好两点,即课前准备和课堂调控引导。
课前准备:(1)要处理好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关系。把课程内容通过重组、加工来整合、丰富教学内容,以期达到教学的最优化。(2)要处理好教学内容和教法、学法的关系,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设计出教学方案,设计练习反馈,什么地方应实验探究解决,什么地方采用讲授法,什么地方应用合作学习解决等,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3)正确处理好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其任务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营造探究的氛围,把握深度和秩序,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任务是思考要探究的问题,设计并实施探究,交流、总结探究的过程及结果。整个教学程序应是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课前预设一定要富有弹性,利于调整。
总之,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首先取决于课前的准备是否充分,预设考虑是否周全,其次取决于课堂如何实现这些预设生成所做的调控引导,只要我们都做足工作,那么课中一定会有我们期盼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廖伯琴:《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536000广西北海市华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