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近字的字理解析之“阜”(左阝)与“邑”(右阝)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kw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阜【fù】甲 1 2 3 篆
  象形字,《说文》解析为“大陆,山无石者”,《释名》具体解说为“土山曰阜,言高厚也”。可见,“阜”像高大的山岭形。正如金仑、林霖在《字海探源》一书中所言:“甲骨文前一款的‘阜’其实是‘山’,只不过是竖着写的,山根在右,山峰朝左。”从甲骨文字形可见,若将“ ”向左旋转90°成“ ”,极像山岭之状。“阜”作偏旁變形为“阝”,如“阳”繁体为“陽”,右上是“旦”,其下是光芒照射形,约在元代民间就俗写成“阳”。教学时,可先把“阳”的“日”写成“⊙”,而后把“阳”向左横倒90°便成“ ”,一轮红日东升图便呈现在学生眼前,由此推而广之,从左阝的字一般都与山岭高地有关。例如:险——山岭高险,阻——山岭横阻,阵——山头布阵,隅——山之旮旯,陟——登上山岭,降——走下山岭,陨——山上坠落。左“阝”的现代部首名称虽然依其外形称为“左耳旁”,理解了“阝”的形义后便可知道它与耳朵毫无关系。从左阝的字有时又引申指用土筑起的高地,如“防”是指人们筑起堤坝防洪;古代房屋的墙多是泥土筑成,侧面的墙呈“ ”形,俗称山墙,所以墙与墙相合处的缝隙又称为“际”,引申为接界处;“院”用围墙围起,使其内与外相隔。一些学者依据甲骨文“ ”形,认为“左阝”像古人穴居时上下的脚窝或台阶(也仍可视为山岭义的引申),例如“阶”“陛”等字。再如《朱子家训》中有“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句,句中的“除”本义也是指台阶,句意为天亮了就要起来清扫庭院和台阶。“扫除”的结构原是动宾关系,即清扫台阶的意思,现代已成了一个动词了。综上所述,从阜(左阝)的字一般与山岭、高地、台阶有关,就是与“耳朵”无关。“左阝”与“右阝”形同义异,应注意辨别。
  顺口溜识记:
  阜字读音为fù, 本义是指山岭,
  偏旁写作左阝,横倒就像
  山岭;
  陡峭山岭布阵,隧道险峰
  陷阱,
  台阶庭院扫除,日照有阳
  有阴。
  邑【yì】甲 金 篆
  会意字,从囗(wéi,区域范围),从(jié,跪坐的人形,隶变后变为“巴”),会意为人居住的地方。词语如:城邑、通都大邑。古代曾以之作行政区域名,如《尚书大传》卷二记载的夏制是:“古者处师,八家而为邻,三邻而为朋,三朋而为里,五里而为邑,十邑而为都,十都而为师,州十有二师焉。”“邑”作偏旁变写为“阝”,处于合体字的右边,现依其外形称之为“右耳旁”,其实与耳朵毫无关系。凡从右阝的字均可推断其与区域有关。如“邦、郡、都、郊、邯郸”这些字都是与都城或区域有关的,后代有些姓氏也来自古国名或邑名,如“郑、邓、邹、郭、邵”等。再如“鄙”,本义为偏远的地方,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里的“卑”是指地位低下卑微,而“鄙”是指偏远的地方,由住在偏远的地方引申出见识不多的意思,这里的“卑鄙”是一种自谦之词,现代“卑鄙”的词义已经转化为“下流”的意思了。概言之,“阜”与“邑”作偏旁时写成左阝与右阝,虽然教学时称之为左耳旁和右耳旁,但一定要告知学生,它们与耳朵毫无关系,而是分指山岭和区域,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分别理解相同偏旁的类属字。此外,如果翻查《说文解字》这类典籍就必须要查“阜”部和“邑”部,查左“阝”与右“阝”是查不到的。
  顺口溜识记:
  邑字读音为yì,表示人住
  区域,
  偏旁写作右阝,与耳毫无
  关系;
  右阝组字成词,邦国都城
  邻里;
  邓县郑州邯郸,都与区域
  联系。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我和老师们交流整本书阅读的时候,常常会有人问我:“能给我们开一份阅读书单吗?”这个问题,我不太好回答,因为我读过的书不多,见识非常有限,我担心一己之见影响了教师或者学生的抉择。  誰来界定这本书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我想大抵有两把尺子:一把取决于别人的眼光,一把取决于自己的阅读。“别人”可以是有品质的出版社,可以是优秀的作家,可以是负责任的阅读推广人,可以是国内、国际正规的评比奖项,当然最可靠的还是
第一学段是小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而第一学段也是识字学词的高峰期。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朗读词语就相当关键。由于年龄偏小、认知水平有限,这一阶段学生的朗读水平相对较弱。纵观第一学段词语的朗读,要么一字一顿,要么一字一拖。长此以往,极其不利于良好语感的形成,将对有感情朗读课文产生不良的影响。那么,到底如何才能朗读好词语呢?笔者在课题研究中,对此进行了专项研究,逐渐形成了一套朗读词语的
《开国大典》是一篇传统课文。单元“习作”提出了如下要求:《开国大典》中,作者把开国大典的过程和场景写得很清楚。我们也可以选取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比如,班级联欢会,学校的一次活动,或者是电视里看到的运动会开幕式。写的时候要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  一位教师借班上课,根据此项要求,安排了两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梳理顺序,了解内容,初步体会情感。第二课时则围绕 “阅兵式”一段
阅读能力是语文最核心的能力之一,也是每个人都应当具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除了课堂上,课外阅读也是非常重要的途径。要想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如何,我们就需要进行检测评价。写作能力可以通过试卷中的作文题来进行检测,而阅读能力则需要根据一些阅读文段编制阅读考查题来进行检测。本文希望通过研究阅读考查题命题的策略,让一线语文教师知道阅读考什么,从而思考教什么。  一、对PISA测试和课标的解读  P
摘要 浸泡法是降低蔬菜中硝酸盐含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芹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利用H2O2溶液浸泡后在不同条件下的硝酸盐去除率,结果表明:在温度为303 K时,用浓度为0.01 mol/L的H2O2溶液浸泡50 min,去除率可达71.9%,效果最好。  关键词 芹菜;H2O2;硝酸盐;去除率  中图分类号:S63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07)11-0035-02  
学习支架是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学说中的一个概念,意为帮助学生学习的“脚手架”。譬如番茄无架不长,丝瓜不扶则乱。学生在发展初期尤其需要稳当的支架,让思维在支架中获得支持,生长,从而攀援而上,结出果实。这个无形的学习支架,就潜藏在我们的课后题中。课后题提示本课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或者要求。如:图文对照,读懂课文;对照图画,大胆猜测,从而理解部分字词句等。下面,笔者以统编本教材一年级为例,就“如何利用课后朗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文内容,联系到自己相同或相似的生活经历,正确感知文中人物的心情变化。  2.能结合人物的心情变化规律,借助漫画的提示,联系自己的生活,乐于分享自己和作者相似的经历。  3.能借助左边横变短、捺变点,右边过中线、会穿插等规律,正确漂亮地书写“种、样、伴、伙”四个左窄右宽的生字。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一、开课揭题,游戏检测  1.齐读课
当今,大多教师出身的校长到一线上课实属艰难。各种压力已经让作为校长的我们精力几乎耗尽。但身为校长还是应该坚持上各种类型的研究课。因为我喜欢语文教师的身份,喜欢因教语文而去阅读经典,靠近那些伟大的灵魂。这灵魂当然还有书以外的、课堂上最纯粹的孩子们。所以,我还在坚持着。  虽然不能一直带一个班,可是走进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与学生对话,这种对课堂的敬仰,以及对专业经历充分“具身”的体验和深刻感悟积累而成的
小学语文教材中应当有鲁迅文学的身影,这就好比聊到中国古老文明的渊源便避不开中国神话,谈到中国诗歌便少不了李白和杜甫,讲到童话故事便一定有安徒生的席位。  鲁迅作品言语气质冷峻,文字艰涩生僻、拗口难懂。从言语形式上说,鲁迅的文字文白夹杂,带有浓厚的绍兴方言味儿,不好读通、读懂;依文本内涵而言,鲁迅自己说,他是于暗中看一切暗,作品太悲观,不适合儿童阅读。很显然,对于小学阶段儿童阅读鲁迅的文章,一定是不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为核心的语文修养。基于语文素养的教学要关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些核心的层次,这些核心的层次最终都整合统一于学习的主体——人之中。涵泳语文立足于人的发展,是潜心静思的语文,是追求美的境界的语文,更是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笔者将以统编本一年级教材为例,探析涵泳语文的审美取向。  一、关注内容——涵泳语文审美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