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未成年人司法体系的比较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xubu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尚未有类似日本的儿童自立支援中心的援助机构。这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我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建设时间较短有关。但是如果没有未成年人司法的福利系统,就很难说有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建立整体完整的未成年人处遇制度,保证未成年人处遇设施的充分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 司法体系 未成年人 司法制度
  作者简介:安宇宁,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经济管理与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法理学、高职高专教育。
  中图分类号:D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5-033-02
  一、日本少年司法制度的概况
  (一)日本少年司法处罚之对象
  日本在相关领域使用“少年”一词。少年在日语中的本意为“尚未发育成熟的男女”,但是在少年法里一般指不满20周岁的人。在日本少年法律体系中,将少年的年龄扩展到了20岁,甚至20岁以上。
  日本少年法创设了“少年非行”这一概念。这个概念有其独特的含义,区别于我国通常所指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日本少年法规定的非行少年有三种:犯罪少年、触法少年和虞犯少年。犯罪少年是指实施了犯罪行为的少年;触法少年是指虽然符合日本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但是由于没有责任能力,而不能成为刑法规制的对象,只受少年法的调整;虞犯,即“有犯罪之虞”。虞犯少年是指那些有犯罪倾向、或者已经实施了少年法特定禁止行为的未满14周岁的少年。
  关于日本少年法中虞犯少年的行为仅有三种情形:一是不服从保护人正当管教并染有恶习的;二是无正当理由离家出走的;三指交习不良人员的。而其他的不良行为,如吸烟、酗酒等,系“不良少年”,属于警察教导的对象,而不属于“非行少年”,并不在日本少年法的规制之列。
  日本的少年法的目的有三:一是为促进少年健康成长,对非行少年进行保护和矫治;二是对少年实施的案件采取比较普通司法特别的措施;三是对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进行补充。认为即使考察成年人的犯罪也不得不考察其过往的经历。很多的成年人犯罪也是因为其未成年人阶段的非行行为所致。从少年立法目的出发,“使用少年法程序最终宣告处分,不是着眼于过去,而是面向未来。”
  (二)日本少年法律体系
  是以刑事收容设施与被收容人处遇法、少年法以及儿童福祉法而依次展开。从而形成了三套互相独立的司法系统,即少年刑事法制系统、少年保护法制系统、儿童福祉法制系统。
  三套司法系统以少年法为核心。日本少年法是在二战结束之后建立的。其一方面使得少年司法的特殊性能够得以充分地体现,另一方面又可以防范普通的司法体系对非行少年的侵害。 一直到2000年为止,都未进行过实质性的修改。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在2000年、2007年和2008年进行了三次修改。
  儿童福祉法针对的是不满18周岁的少年,接受的这些少年大多是有心理障碍。采取的措施也都是属于非强制力。只有在不得已的时候才会将儿童隔离在单独的房间。但是一般来讲,都要取得儿童以及监护人的同意方可。
  少年刑事司法同上述两个司法系统的理念不完全一致,其主要以报应刑法社会防卫为主,原则上和成年人相同。与普通的形式司法相比,也有体现了少年的特殊性,在阻却刑罚实施的处分方面也做了相应的规定。如减刑、适用不定期刑等。
  日本少年司法制度的处分措施是不同的。刑事司法制度采用的处分为刑罚,少年保护法制所采用的处分是保护处分,而儿童福祉行政制度以福利处分为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少年法》的特色在于,其不仅对“非行少年”进行“保护”,同时也关注被害人的伤害保护。
  二、日本少年处遇制度
  (一)日本少年处遇机构的设置
  根据少年法的规定,设立家庭法院。少年司法机构以及处遇设施的设置也是以家庭法院为中心展开的。主要包括儿童自立支援机构、保护观察所、少年院等。其中的儿童自立支援机构是根据《儿童福祉法》设立的,旨在构建一种家庭式的、气氛开放的环境,不采取强力手段。少年院的主要目的是在于使入院者能够自觉地养成一种勤勉的精神,消除不适应社会的原因,并力图培养其成为身心健康的少年。少年院还对入院者进行生活指导和职业规划,并对其学习进行辅导教育。
  (二)日本少年处遇流程
  日本少年案件的移送采取的是全案移送主义。只要有未成年犯罪的案件,或者是侵害未成年人的案件都统一由家庭法院展开调查和审理。即使是警察机关和检察机关负责调查的案件也要先交由根据少年法设立的家庭法院进行调查。并由家庭法院控制整个案件的流向。
  家庭法院可以根据不同的案情,决定是否开始审理。如果认为根据儿童福祉法即可处理的,必须将该案件移送各都道府县的行政机关或者儿童咨询所。如果认为不可开庭或不适合开庭的,可以结束案件,做出不审判的决定。
  一旦进入审判程序的案件,其最终结果可能为:审判不开始決定、不处分决定、移送儿童福祉机构的决定、移送给检察官的决定(即所谓的“逆送”)、保护处分。保护处分中最为常见的措施是保护观察,可以受到保护观察处分的除了经家庭法院审判的,还包括从少年院假退院(类似于假释)者、刑罚执行犹豫而给予保护观察处分者、以及从妇人辅导员假退院者(主要针对违反《卖春防止法》规定的对象)。在所有的保护处分措施中,移送少年院是最重的措施。进行“逆送”的案件,原则上处理等同于成年人的程序,但在刑罚裁量上会有所不同。
  三、对我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检讨
  (一)对我国未成年人司法理念的检讨
  1.日本的少年司法理念清晰,并且在制度的安排上始终如一地贯彻了这一思想。而我国的未成年人司法政策则相对模糊。较日本少年法中具体、明确的刑事政策而言,我国的“宽严相济,以宽为先”等政策显得模棱两可,导致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不能充分体现,缺乏可操作性、且难以实现统一的标准。这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教育和挽救”的政策要求似乎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国的少年司法理念必须要更多地提倡行提前干预和事后挽救。   2.在考察日本少年司法制度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日本少年司法制度是基于福利主义和国家亲权理论而建立的,其必然带来司法成本的过分高昂,而实际的运行效果又未可知。日本少年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引来了民意的热烈反响,从日本少年法的三次修订来看,也是受两方压力而形成的。一方面的声音要求在司法整体严峻的情况下也要对少年犯罪进行严厉惩罚;另一方面又要求加强对犯罪少年的人权保护。而这两种意见又是相互矛盾的,很难在日本少年法中全面展示。并且日本少年司法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有诸多不足,并亟待改善。对于转型期的我国未成年人司法也存在相同的问题,这也是我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当下应该积极面对的现实。
  (二)我国未成年人法律体系的检讨
  1.应适当扩大未成年人司法的关注范围。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18周岁的人具备完全刑事行为能力,但是依照我国国情,18周岁到23周岁的人往往还是学生,或刚刚步入社会,一般都没有独立生活、涉世不深,很难认为其已经为事实上已经独立的“成年人”。如果一律在司法对策方面按照成年人同等对待并不合理。仅仅将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纳入到考察范围显然是不够的。我国的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规范对象应当适当扩展,保护措施和矫治措施不应仅包括未成年人,也应当适当包括部分成年人。
  2.犯罪预防责任主体尚待明确。中国的未成年人处遇制度更多地强调家长和学校的责任,是值得检讨的。例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对有本法规定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相互配合,采取措施严加管教,也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从上述的规定上来看,我国的基本处遇和矫正的责任仍然属于学校和家长。
  但该条第二款又规定:“对未成年人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应当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或者原所在学校提出申请,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一般认为,导致未成年人的严重不良行为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家庭的教育不利和学校权限和精力的不足。而要对不良少年进行矫治需要父母和所在学校进行申请,明显缺乏可操作性。而将审批的权力授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做法也值得探讨。这样的制度安排难恐怕以实现立法目的。
  3.刑罚处断没有体现出未成年人的特殊性要求。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但是很遗憾,相应制度的可操作性太差,导致在实际的未成年人司法活动中难以起到应有的核心作用。
  刑法中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条文也过于简单,并无法体现未成年人的犯罪特点。而现行刑法又都是以成年人为量刑标准,面对具体个案时,仅仅是比照同案犯适度减刑。我国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时候,仍然等同于成年人犯罪的模式来对待。因此很难体现“面对少年未来”这样的宗旨、也无法达到“教育、感化和挽救”的政策要求。例如未成年人的假释制度、非监禁刑的适用没有体现,缓刑适用没有进一步的规定,未成年人的前科消灭制度等应该予以明确,未成年人能否适用财产罪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另外,我国司法解释也努力地在未成年人刑法适用方面做出积极地贡献。但是,有些司法解释,如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偶尔与幼女发生性行为,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有违罪刑法定原则之嫌。
  4.缺乏被害人司法救助机制。由于未成年人没有主动维权能力,导致其无法启动司法程序,所以更需要有司法救助机制对其进行保护。现有制度关注的问题仅限定在家长、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的责任承担,而对于不良行为侵害的被害人没有更多的直接保护措施。对于别害人的救济应该是未成年人司法关注的另一方面的问题。如果不能为被害者提供良好的救济途径,就会使受害人丧失对司法公正的信心;如果不能为被害人提供更多恢复措施,其受伤害的心理影响可能要远远超过不良行为本身的损害。所以我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应该更多地关注被害人司法救助机制的建设。
  四、我国未成年人处遇机制亟待改善
  (一)处遇设施的机制
  未成年人司法的福利系统是包括收养、教养、教育、心理辅导、医疗卫生、被害人紧急救助,以及社会调查、沟通公检法、NGO等一些列社会力量的完整体系。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有类似日本的儿童自立支援中心的援助机构。这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我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建设时间较短有关。但是如果没有未成年人司法的福利系统,就很难说有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建立整体完整的未成年人处遇制度,保证未成年人处遇设施的充分是十分必要的。
  (二)不良少年行为的司法机构设置有待完善
  在未成年人司法实践中一方面要设立侦查阶段的少年犯警察机关和少年检察机关专门负责不良行为(非行行为)。另一方面应该积极建立完整的未成年人审判机制,设立专门的少年法庭,用以实现非犯罪行为的分流。通过公正的司法程序,而不是由侦查部门来处理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以期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目的。
  (三)处遇流程
  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方面仍然以刑事诉讼程序为主,没有特别的程序性规定。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司法程序也有进一步修改的必要。以便从程序上体现未成年人的权利保护。
  传统的未成年人处遇设施从传统的处遇机构逐渐转向以社区为依托的未成年人矫治的少年司法必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未成年人司法理念和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变迁将不可避免。我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完善不仅仅要吸收国外少年司法制度的经验和教训,而且也要从我国的本土国情出发,开拓多元化的现代法律制度的实践。
  注释:
  根据少年院法的规定,原则上入院少年应该在年满20岁之后就应该退院,但是,可以根据少年院长的申请,对已满23周岁,但是精神方面有明显障碍者继续收容到不超过26周岁。大谷实.刑事政策学.成文堂.2010年版.
  大谷实.刑事政策学.成文堂.2010年版.第256页.
  川出敏裕.非行少年法律对策体系的现状与课题//王牧,张凌主编.中日犯罪学之比较研究.中国人民检察出版社.2011年版.
  日本少年法制定之时正值二战结束,很多的日本宪兵和警察的肆意妄为引起立法者的担心,所以直接排除了警察對少年事件的调查权。
  姚建龙.福利、惩罚和少年控制.华东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第146页.
其他文献
摘 要 司法公正是法治精神的必然要求和核心价值,是民众对法制的客观追求,也同时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观念。但是,由于社会处于不断地进步和变革大潮流之中,出现许多司法不公正的现象。文章从司法公正的内涵、产生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入手,希望能够推进司法制度的进步和完善,从而真正实现司法公正。  关键词 司法公正 制约性因素 法律监督 司法制度构建  作者简介:李树杰,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
摘 要 围绕戒毒、育人为中心,确立矫治机制跟进、矫治内容跟进、矫治手段跟进、矫治载体跟进四位一体的“跟进式教育”工作模式体系。本文通过介绍“跟进式教育”工作模式体系在江苏省某强制隔离戒毒所强制隔离戒毒流程中的应用,探讨提高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有效性的措施及方法。  关键词 跟进式教育 强制隔离戒毒 工作模式 矫治  作者简介:王东,江苏省太湖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摘 要 留守子女是社会经济发展、人员流动加剧的产物,有人称其为“制度的孤儿”。近几年来,留守子女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犯罪率和受害率逐年攀升。本文从法律角度剖析这一特殊群体的状况,以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  关键词 留守子女 犯罪 受害 思考  作者簡介:杨智芝,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阆中市人民检察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法理学;吕杰,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 要 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得以建立起来,全国各地和各级政府均出台诸如电子政务、新闻发言人、政府上网工程等信息公开制度,推动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发展。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发展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是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保障的是公众的知情权抑或其他?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受到限制,政府信息公开缺乏监督机制和制度保障,司法救济途径不明确等。 
摘 要 未成年人轻罪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建立,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回归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但是由于该制度还存在缺乏详细的程序性规定、各部门配合难度大、不同法律之间有冲突等问题。对于封存制度的完善,应尽快出台司法解释、完善法律之间的冲突,还应考虑逐步将成年在校生纳入封存制度中来,以挽救更多人。  关键词 未成年人 犯罪记录封存 启动程序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摘 要 出于历史原因,中印边界至今遗留着很大面积的划界争议,这一方面是源自英国在南亚地区殖民统治时的政策影响,另一方面是印度妄图实现领土扩张,实施边界“前进政策”的结果。随着新中国建立并独立走上世界舞台,中国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意志和印度不断蚕食边界,妄图实现扩张的野心必然无可避免地发生碰撞。因为印度方面对整体态势和中国反应的错误判断,从而使其形成错误的战略决策,将两国间矛盾不断推向升级,最终
在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社会,有些学者指出技术对当代生态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其产生的根源。笔者则认为,技术并非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它只是特定历史下、资本座架的产物。  一、当代生态危机之根源的追问  技术原罪论者认为,技术是生态危机的根源,因技术本身具有一种自主发展逻辑的张力,可以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控制,形成一种独立的力量。有学者指出,把技术特别是现代技术内在的对自然的威胁和危害性揭示出来,即是
摘 要 实现产业民主达成劳资双方利益的公平分配需要劳资双方良好平等的对话机制,但由于劳资利益对立中劳方具有先天的弱势性,就要求通过立法的倾斜保护和集体谈判机制两种方式进行调整,在劳资双方博弈中追求双方利益的最优分配和企业收益的最大化,以期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相结合。集体谈判作为一种平衡劳资实力的有效机制,以劳动者的集体谈判权为基本前提。2011年武汉市餐饮业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成功签订也是我国劳资双方集
摘要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成长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心理压力过大,另一方面,治安案件与刑事案件发生频率趋高。21世纪是国家科技、知识、创造力的比拼,是技术、人才的比拼。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大学生是一国之未来,是一国崛起之实力储备。如何让其安全,乐观地
摘 要 《个人所得税法》第2条第11项存在空白授权的问题,违反《立法法》关于授权立法的规定和税收法定原则。应当对授权事项作严格限定,并贯彻《立法法》所规定的授权明确性原则。同时,及时进行法律清理,将国务院财政部门依据该条款确定征税的新项目中符合条件的上升为法律,纳入《个人所得税法》第2条列举的应税所得的范围。还应完善授权立法监督,使我国的税收法律制度更加理性,以逐步实现税收授权立法由实然到应然的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