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观照与理性回归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ruto_Dragonballl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劳动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并不缺失,但是缺少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核,以致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不能得到有效培养。有效实施劳动教育,学校需要从劳动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劳动课程的完善以及社会公益服务活动的改进等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同时国家也需要在宏观层面做好支持保障。
  关键词劳动教育;五育并举;劳动精神;劳动素养;职业体验;社会服务;劳动实践基地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9)05-0008-03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劳动教育再次与德智体美四育并列,明确纳入现行的教育体系之中。事实上,劳动教育作为对人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的教育内容,从来都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一直是党的教育方针中的重要内容,即便是在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德智体美劳”统一表述为“德智体”三育,其也充分考虑到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和体育三育的相互融合与不可分割性,将劳动教育内隐于德智体三育之中。[1]这表明,劳动教育至少从政策上一直是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存在的,那么劳动教育在实践中是怎样的呢?是不是真如一些人所认为的,劳动教育是在文件上重视、在课表上显示、在实践中忽视呢?本文将以北京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为基点,探讨当下学校劳动教育低效的原因及改进路径。

一、现状观察:现有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并不缺失


  当前,我国“劳动教育研究尚未形成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劳动教育‘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办’这样的关涉本体论、价值论和实践论的基本问题缺乏学理上的系统阐释和科学论证”。[2]本文无意对劳动教育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仅从劳动本身的意义以及劳动教育的意义与价值角度来推断其在现实中可能的存在方式。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活动,包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动并非单纯意义上的体力活动,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一些体力劳动已经被机器所替代,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的劳动形态也随之产生。我们对劳动以及劳动教育的认识也应该相应地有所发展,从内容上看,劳动除了包含一般的生产生活劳动以外,还应该包含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从上述对劳动教育的认知来看,当下北京市中小学课程中可以归于劳动教育的课程,除了国家课程计划中所规定的劳动技术课以外,还有以实践活动课程形式存在和以特色校本课程形式存在的以下课程内容。
  一是生活技能类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有烹饪课、插花课等。烹饪课不仅仅教授食物的烹煮,还涉及营养学及美学的相关知识;在插花课程的实践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进行插花艺术创作外,还将植物学的一些知识纳入其中。
  二是生涯规划课程。伴随着中高考改革,越来越多的学校为学生开设了生涯规划课程。虽然职业规划只是生涯规划的部分内容,但就目前而言,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多以帮助学生发现和初步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为目的,因而此类课程或多或少会涉及职业体验的内容。
  三是传统的种植养殖课程。这类课程以农耕课程为主要代表,即便是农耕课程,很多学校也有不同的形式。有些学校是在校园内开辟一块场地,让学生进行农作物或者花卉的种植,在此过程中将与之相关的数学、文学创作、农业生产的相关问题融入其中。有些学校则是开辟校外基地,每学年拿出一定的时间将学校的教學搬到农场,在农场这样的劳动场域中学习课本知识、参与农事劳作。这样的活动或课程设计更多的是让学生进行农事体验,很难经历一季完整的从种植到收获的全过程,所以也就很难让学生深切体会由劳动带来的价值创造和收获的幸福。比如:北京某小学设计的农场课程定位为“劳动教育的一种途径”和“走进生活的一个通道”,其课程目标为“建构人类生存的观念,发展能力与思维,接纳社会的生存法则,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看出,作为综合性的劳动课程,其更多的是承载综合性教育的功能,而恰恰是基本的劳动教育的功能被隐去了。
  四是传统工艺制作课程。这类课程一般包括剪纸艺术以及北京特有的民俗工艺品如毛猴制作等。传统工艺制作课程的主要价值在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学生动手创作能力的培养,当然一些课程的实施者还将艺术创作与文学创作相关联,通过艺术作品表现文学作品中的场景,展现故事情节。
  五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课程。这类课程种类更加丰富,既有提升科学素养、普及科学知识、激发科技兴趣的普及型课程,也有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而开发的高端课程。目前在学校开设的此类课程有基于工程制造的STEM课程,基于竞技竞赛的航模课程、DI课程、机器人课程,以及与高校和研究院所合作的航天课程等。
  上述课程的学习方式均体现了劳动教育课程的基本特性即实践性和行动性,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些课程划归为劳动教育课程领域。如此说来,在当下至少是北京市的学校中,劳动教育课程并不缺失,甚至可以说是内容丰富、类型多样。

二、实践反思:要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注入“灵魂”


  但是,这些劳动教育课程为什么没有很好地起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作用呢?笔者认为,这些课程只是体现了劳动教育的内容,而缺少劳动教育的“灵魂”,即缺少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核。从上述课程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这些课程更多的是丰富学生个体的知识与学习体验,关注的是学生群体之间的合作交往,缺少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更确切地说是缺少学生对社会的输出。这种单向度的交流又如何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他人进而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呢?
  如何改变现状,让已有的具有劳动教育属性的课程发挥其应有的劳动教育价值,让劳动教育真正通过学校对学生发挥影响?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明确现有课程中的劳动教育目标   我们需要为现有的学校课程中的专门性劳动课程以及非专门性劳动课程注入劳动教育的内核,将内隱的教育要素外显化,让无意识教育成为有意识的教育,以实现劳动教育的价值。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对现有的学科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要素进行发掘、整理,基于劳动教育的基本目标,形成学科课程劳动教育的目标体系,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对于专门性劳动性课程,则从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劳动观念等角度对课程目标进行重构,让这些课程在发挥已有的课程功能和课程价值的同时,充分服务于学生劳动素养和劳动观念的培养与形成。
  2. 彰显学生在校劳动活动的教育价值
  学生在学校负责打扫班级卫生和责任区卫生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基本传统。不过伴随着上世纪独生子女的出现,很多学生在学校的值日已经变成了家长行为,在很多家长看来,自己的孩子在家里都不干家务一心学习,在学校就更不能参加打扫卫生的活动了。现实中很多学校的环境卫生也已经外包给专业的保洁公司,这就让学校失去了一个让学生参与学校劳动、对学生实施劳动教育的最直接的教育机会。
  另外,很多学校的学生在学校午餐,而午餐的发放与餐具的回收通常由配餐公司或学校后勤人员承担。事实上,“午餐时间也是课堂时间,同其他课程没什么不同”。在这样的特殊课堂上,学生到食堂自己取餐,在取餐时要感谢食堂的工作人员,可以了解当天所吃食物的来源,统计剩余的食物,自己收拾整理餐具,甚至参与可能的食物种植。在劳动与分享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够学会感恩,懂得回馈,珍惜劳动成果,尊重他人的付出。这就是食育,是一种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也是劳动教育的应然状态。这样的教育资源是很多学校都拥有的,但在实践中我们并没有将其作为教育资源加以利用。
  3. 确保公益性社会服务活动具有实际意义
  社会服务在学校课程中隶属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然而实际上学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基本在假期开展,由学生所在的居委会或社区组织并为学生开具相关证明加以评价。事实上,很多学生并没有服务于社区也没有参加社区所组织的活动,同时社区作为非专业教育机构也很难把握相关活动对学生的教育价值的实现,因此这类活动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并没有起到对学生的教育作用。笔者建议,由学校组织学生每周固定时间参与社会公益服务活动或公益劳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实践、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当然,这类活动需要学校与社会相关机构通力合作,由学校整体设计并安排固定的时间加以保障。

三、顶层规划:建立实施学校劳动教育的有效保障


  要保障学校有效开展劳动教育、落实劳动实践活动,还需要国家构建体系化的劳动教育目标、建设劳动实践基地以及提供劳动教育活动实施的法律支持。
  首先,建构体系化的劳动教育目标。劳动教育作为国家教育方针中的重要内容,其体现的是国家的教育意志,实现的是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教育必须围绕这一方针与原则设计并实施。目前,我国劳动教育还没有像学科课程一样有明确的、具体的、分年度的目标,这样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教育者以自己对劳动教育的理解来推进落实的情况。
  其次,建设劳动实践基地。劳动本身具有实践属性,劳动教育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身体力行地参与,因此无论是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还是进行职业体验,都需要有实施的场所。并不是所有学校都有能力、有资源建设劳动实践基地,因此对于那些专业性较强的实践基地,笔者建议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建设,这既可以满足区域内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需要,同时还可以为实施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劳动技术课程提供适宜的场地。对于需要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所参与的实践,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将一些企业或事业单位作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最后,通过立法廓清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法律问题。现实中,不少学校因为担心出现安全事件,而不敢组织学生集体外出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不可否认,学校有责任保障学生在校内外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中的安全,但总有一些不可抗的因素可能会给参与活动的学生带来意外伤害。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学校有责任担当,另一方面也需要国家通过立法来廓清法律责任,为学校免除后顾之忧。
  总之,要在实践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对劳动教育的要求,需要学校从劳动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劳动课程的完善以及社会公益服务活动的改进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同时国家也需要在宏观层面做好支持保障。当然,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还应该包含家庭领域的劳动教育及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这些也需要各地各校根据自身情况不断探索,本文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 李珂,曲霞.1949年以来劳动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中的历史演变与省思[J].教育学报,2018,(5).
  [2] 徐海娇,柳海民.历史之轨与时代之鉴:我国劳动教育研究的回顾与省思[J].教育科学研究,2018,(3).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针对教学中遇到的教材中一道光学题进行思考,探索编者的设计目的,分析讨论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目的在于寻求一种更易学生理解接受的解题方法,以帮助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凸透镜;焦距;折光能力  作者简介:杨戈(1978-),男,广东廉江人,大学本科,中学物理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是教材教法研究.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三节“动手动脑学物理”第
摘 要:阅读是中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阅读技能是中学生语言习得和语言发展的基础。本文通过对高考英语阅读测试内容和命题形式的探究,对中学英语阅读技巧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指导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关键词:高考英语 阅读策略 技巧与方法    无论是对学生进行英语阅读情况问卷调查还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测试,“阅读理解的准确率低,阅读速度进程慢”这一结论似乎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学生共同具有的普遍性问题。无论我
摘要:针对2015年无锡市的中考题出现解法和答案的多种版本进行探索,将空调制热原理进行分类并确定带辅热功能空调的制热量的最大功率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辅热;制热量;制热时间  作者简介:王爱红(1979-),江苏苏州,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考研究.  在平时的学生练习中,遇到了2015年无锡市的一道有关空调问题的中考题,其中一个关于空调的最短制热时间的求解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解法和答案
通过碰撞、反冲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关键是测出物体的速度.围绕测速度这一主题,总结出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多种实验设计方案. Through collision and back-flushing to verify
摘要: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这一实验,因为综合了电学中电路、电流、电压、电阻及欧姆定律的相关知识,对同学们的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及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每年的中考试卷中,这个实验的考题属于较难得满分的试题.本文对于这一实验中所涉及的探究方法和思维方法进行了归纳整理,以帮助同学们进行中考复习时能有效突破学习上的难点.  关键词:电流;电阻;基本技能;思维拓展  作者简介:张玲(1975-),女,湖
通过一道木板滑块问题的三种解法,讨论牛顿定律、动量能量和折合质量方法在中学物体解题中的应用. Through the three solutions of a sliding block problem of wood board
摘 要:按照考试说明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在英语阅读中要具备猜测词义的能力,即从已知推求未知。因此,历年高考英语将猜测词义列为考查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词义猜测题包括对超纲词义的推断以及熟词生义的猜测。本文结合最近几年的高考阅读理解语篇,具体分析,归纳六种猜测词义的常用方法。  关键词:技巧 猜测 能力 高考    在阅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生词,这时许多同学立即翻阅词典,查找词义。这样
摘要总结和梳理我国劳动教育的政策发展历程,研究和挖掘其深层的价值诉求,探讨和展望其未来走向,对于构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从政策演变来看,自建国以来我国劳动教育的内容和理念呈现出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不断发展、丰富、完善的轨迹;从价值诉求来看,虽然不同历史时期劳动教育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总体而言是为了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向
摘要:初中物理中常有做实验不如讲实验的反常现象,此悖论暴露出的是实验的真伪问题.只做不思的实验是伪实验,建立在学生思维发展基础上的实验才是真实验.本文以探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为例,阐述了追求真实验的相关观点.  关键词:初中物理;物理实验;真伪辨析  作者简介:王钰明(1977-),男 ,江苏苏州人,本科学历 ,中學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物理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随着课程改革和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物理教师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如何贯彻和落实好新课程的理念,摆在了每一位物理教师的面前.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和体会出发,从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