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千年的丝绸之路历史中,艺术作品作为贯穿始终的交流媒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风格是整个艺术作品体系的灵魂。任何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文化载体都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是对这一历史时期最具有发言权的见证人、经历者。因此,挖掘凝聚着前人智慧的唐代艺术作品的风格特点,对唐三彩的各类作品进行研究分析,有利于了解唐三彩的整体特征和文化价值,了解唐代社会风貌和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文化内涵。唐代是我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其重要艺术作品唐三彩极具特色,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文化情况,还反映了当时普罗大众的审美取向。本文以唐三彩为例,对丝绸之路上唐代艺术作品的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丝绸之路;唐代;艺术作品;唐三彩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4-0-02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连接地中海各国的路上通道,促进了亚欧大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更为唐代东西方的思想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是汲取、借鉴、归纳总结、融合美术风格的前提。丝绸之路上的艺术作品多种多样,有书法、工艺、雕塑、绘画等形式,以肉眼可见、易于理解的方式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艺术作品不仅是丝绸之路各沿线地点和各个时代艺术造诣的简单相加和叠组,也不仅是沿线国家艺术风格表达与具体内容的呈现和总结,而是人类在交往过程中创立、发展、融合生成的一种崭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任何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文化载体都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是对这一历史时期最具有发言权的见证人、经历者。挖掘文化宝藏能更好地体现国内艺术作品的魅力,从而规避国内部分美术作品文化缺失的问题,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
唐三彩是我国唐代的艺术瑰宝,不仅反映了唐代的文化交流情况,见证了历史变迁,还反映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和艺术审美方向,是唐代历史的缩影。同时,它也体现了唐代陶瓷的独创性与艺术内涵,以及匠人的艺术水平。
1 唐三彩的造型特点
唐三彩陶瓷是从工艺美术的方向出发,根据人类生产生活的不同需要和人们的审美观念,利用各具特色、各种用途的陶瓷工艺材料和辅助工具,采用适宜的工艺技术,结合先人遗留的相关文化遗产,设计创作出的具有一定审美性、独创性和艺术学科元素的陶瓷器皿样式。
劳动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化,人能够依靠双手获得自己所需所想的东西,故唐三彩的造型能反映人类的生产使用需要,与生活息息相关。主要用于殉葬的唐三彩,不仅包括主人生前所用的日用品,還需要满足死后所需。小农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过着相对稳定的生活,农产品的储存和烹饪成了每家每户生活的需要;农业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使饮茶文化盛行,茶具因此诞生,器皿成了主要的使用工具。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交通方式、生活中的艺术表演等,促使具有不同风格特色的造型出现。
唐三彩除了栩栩如生的人物俑、体态轻盈的动物俑,还包括随处可见的生活用具与各类建筑模型[1],面面俱到,一应俱全,反映了唐代生活的多姿多彩,令人遐想万分,憧憬不已。
在生活用具上,涵盖饮食、文房、梳妆、存储等方面,不仅体现了人们对殉葬、对社会地位的重视程度,而且体现了经济的繁荣与消费能力的增长,包罗万象的花纹样式极大地丰富了器具的造型和构图。三彩鸭式杯其杯口远观似海螺,把手处的鸭子造型奇特,鸭嘴向杯口伸出,作回伸状,椭圆形的杯口便于两端饮用,鸭颈处有两层突起的项圈,腹部呈花瓣状向四周散开,身体布满突起圆点和花朵,排列整齐有序,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对现代陶瓷制造极具借鉴意义。壶和瓶造型圆润丰满,瓶身光泽透亮,体现出了唐代陶瓷制造业的繁荣、商业手工业格局的开放、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和政局的统一稳定。
在动物俑方面,三彩马是最受欢迎的动物俑。因马可祭祀、可征战、可运输、可狩猎,所以三彩马深得人们的喜爱。三彩马或低头扬蹄欲决战于沙场,或昂头嘶吼咆哮,或呈跪姿等待与主人一起领略江山之美。其体型健美,线条自然流畅,神韵十足,外柔内刚,展现了马的力量,这与重视马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2]。
除了马,骆驼也是十分重要的动物。当时,东西方人民要想穿过丝绸之路上广阔无垠的沙漠,实现商业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最方便的交通工具便是骆驼。骆驼忍耐度高,也不似马骄横,因此被称为“沙漠之舟”,这一形象在唐三彩的动物俑中频频出现。工匠们对骆驼怀有尊敬之意,故每一个骆驼俑都被塑造得极其精美,彰显了盛世精神。此外,生肖俑富含趣味性,最开始的生肖俑为写实动物型,随着文化的不断传入和艺术性的增强,人与动物相结合,出现了生肖头人身的造型,体现出了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意趣,颇具浪漫主义风格。
人物俑栩栩如生,具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其衣着款式各不相同,不仅可以据此看出人物的身份地位,还可以看出其民族特征。唐三彩梳妆女坐俑呈坐姿,面带笑容,眼角含笑,左手持镜子,右手伸向自己的脸,作梳妆状,脚穿云头靴,着短襦和绿色百褶长裙,附花朵,表明了此女身份的高贵,彰显了盛唐女子的风采。唐三彩女立俑体态丰腴,双手合并放置于前身,彰显其乖巧性格,向上抬起的头看向远方,嘴角含笑,像是在期待美好生活的到来。三彩釉陶胡佣鼻梁高、鼻子大,留着络腮胡,是典型的胡人样貌,他谦逊有礼,着右衽拼接式的衣服,腰系带。这些俑都是唐代繁荣与奢华的见证者。
唐三彩的造型多样,同时具有统一性。多样是指其造型丰富;统一则是指各类陶瓷虽样式不同,但放在一起和谐融洽。在艺术风格上,每一种形式的陶俑都有方有圆,刚柔并济,既沉稳凝重,又活泼浪漫。
2 唐三彩的色彩特点
三彩俑是在白色黏土胎的表层,按照需要加入含铁、铜、锰的釉色着色剂与助燃剂铅,低温烧制而成的艺术品。因釉色呈绿、蓝、赭三色,故称为三彩俑。三彩陶器以黄绿、褐色、蓝、白等釉烧制而成,据说唐三彩釉中呈蓝色的钴料,是从波斯进口的,这反映了唐代中国与西域在工艺及材料方面的交流。许多人认为唐三彩只有三种颜色,其实匠人们掌握了大量的金属釉的特点之后,能对色彩进行调和,使釉色丰富多彩,瓷身更显富丽堂皇。在这一背景下,绚丽夺目、鲜艳多彩的艺术品争相问世。唐三彩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栩栩如生的形象,成了唐代雕塑艺术及工艺美术中的重要类别。 唐代不论是宫廷匠师还是平民匠人,对色彩的搭配和色釉的运用都十分熟练,色彩鲜明而不杂乱。即使有裂痕、污渍等缺陷,陶工匠人也能巧妙地运用色彩和线条,将其变得活泼灵动、耐人寻味。除此之外,唐三彩在烧制过程中会发生化學反应,铅釉的流动性强,烧制时会向下流淌,使色釉相互渗透流动,形成由浓到浅的渐变式变化,形成块状斑驳的艺术效果,因此,唐三彩有千变万化的形式和独具特色的色彩美。以西安王家坟出土的女坐俑为例,其内着酱色紧袖短袖襦衫,外着白底绿纹花边的外罩褂,下着嫩绿色放射状百褶长裙,每一褶皱处均布有白色或褐色的突出花朵纹样,而这些花朵上的白色或褐色由于铅釉的流动,形成了一块块或渐变、或斑驳的花朵,颜色比例无一相同,极具独特性,纤长的褐色裙带在胸前扎起,整个人物俑色彩鲜亮,令人震撼。
从纵向时间变化上来说,初唐时期的三彩俑,颜色淡雅朴素;到了盛唐,农业生产日益发达,手工艺作品日益精美,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生活繁华喧嚣,人们的眼界更加开阔,审美观念也倾向于丰腴艳丽,陶俑随之变得丰满,色彩也更加鲜艳明亮,与周昉的画风相一致。此外,不同地区的唐三彩风格也不同,或清淡如玉,或鲜艳瑰丽。洛阳唐三彩本胎胎色为白色,西安为红色。洛阳被称为“神都”,地位与长安不相上下,富商巨贾、皇亲国戚均在此聚集,其生活奢靡华贵,盛行厚葬风气,因此洛阳制陶华美艳丽,西安制陶则清淡素雅[3]。
观赏人物俑可以发现,俑脸上并不会上釉,这是因为匠人要将人物的脸和五彩斑斓的服装区分开来,避免俑人通身都具有釉色,从而便于观察人物面部细微生动的表情,增强人物质感。此外,由于杨玉环喜爱黄色和绿色,所以这也成了侍女俑衣着的常用颜色。
3 唐三彩映射的审美、艺术和人文特点
任何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文化载体都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唐三彩不仅反映了唐代的文化交流情况和经济的繁荣,还反映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和艺术审美方向。
饱满圆润的器具、体态丰腴的人物、体格健壮的骏马,无不体现着唐代特有的审美取向——以丰腴为美。唐代的匠人为了突出这一特点,将女俑的脸型加宽加大,在脖子处塑造出带有褶皱的线条,前襟低到露出白嫩的半乳,体现了唐代开放、宽容的风气。釉的色彩叠加使颜色更加丰富,与造型相结合,构成了一件件完美的彩陶。鲜艳的釉彩展现了唐人雍容华贵的审美观念和较高的生活品位,彩陶器具上的花纹样式、贵族女子陶俑衣裙上的华丽装饰都体现着她们的社会地位;健朗的骏马和骆驼代表着人们能够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向西域探索,加强两双方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开放、对外贸易繁荣的特点,反映了彩陶造型制作精巧和上色华丽的艺术风格,体现了陶瓷制作工艺的高度成熟。
唐三彩将真实的朝代背景融入艺术作品,以写实和统筹规划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与浪漫表现形式相结合,反映了唐代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安乐。唐代匠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对简单的色彩进行调和再创作,创造出了全新的颜色和巧妙的搭配,使陶器、陶俑拥有了更多的可能,反映了其独创精神和开阔的创作思路。玄宗好胡人音乐,胡人乐舞俑随之增多,其中艺术价值最高的骆驼载乐俑有蓝、绿、黄等釉色,骆驼昂首仰天嘶吼,驼峰上铺着带有异域风情的菱形格垫,上有男乐俑或弹琵琶或持箫笛,女子在其间轻歌曼舞,造型新颖别致,色彩鲜艳明亮,人物众多,表情和动作丰富,展现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为研究唐代艺术提供了史料,既是唐代艺术瑰宝,又充满了异域风情,是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者。
唐代的陶器、陶俑创作类型广泛,从平民至贵人,从自然界的动物到生活中的物品,无一不有,丰富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体现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品位。唐三彩因不会腐烂,曾作为唐代特有的货物,沿着丝绸之路销至其他地区和国家。
4 结语
唐代不仅南北文化相互融合,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工艺、材料、服饰、艺术等也被引进并得到了本土化改造,成了人类文化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为一件又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的诞生提供了助力。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唐三彩以直观的形式和易于表达的方式,连接人与人、国与国,独具特色的造型与色彩风格传递着特殊的信息,是以民族为核心的美术作品。
现代对唐三彩的创作探究从未停止,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唐三彩凭借光怪陆离、斑斓炫彩的颜色和精美的图案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消费者。科技的进步、工艺的发展、思想创新和销售渠道的拓展,使普罗大众对唐三彩的制作和传承,对唐代的文化历史甚至丝绸之路上沿线地区的美术作品,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为中华传统文化和工艺的延续奠定了基础。唐三彩给予了现代艺术作品灵感,体现了中国美术作品的共通价值,为人类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对述说千百年来的历史、沟通现实与未来,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唐三彩是我们研究丝绸之路艺术作品特点的切入点,是中国艺术作品的灵感来源。
参考文献:
[1] 李彦良.浅析唐三彩的工艺特征所反映出的唐代社会生活风貌[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2] 王巍.唐三彩陶马造型艺术及其艺术成就[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6(11):38-39.
[3] 余扶危.唐三彩概述[J].中原文物,1994(1):61-100.
作者简介:田心蕊(2001—),女,山东济宁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史。
孟庆波(1973—),男,山东招远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美术。
关键词:丝绸之路;唐代;艺术作品;唐三彩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4-0-02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连接地中海各国的路上通道,促进了亚欧大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更为唐代东西方的思想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是汲取、借鉴、归纳总结、融合美术风格的前提。丝绸之路上的艺术作品多种多样,有书法、工艺、雕塑、绘画等形式,以肉眼可见、易于理解的方式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艺术作品不仅是丝绸之路各沿线地点和各个时代艺术造诣的简单相加和叠组,也不仅是沿线国家艺术风格表达与具体内容的呈现和总结,而是人类在交往过程中创立、发展、融合生成的一种崭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任何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文化载体都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是对这一历史时期最具有发言权的见证人、经历者。挖掘文化宝藏能更好地体现国内艺术作品的魅力,从而规避国内部分美术作品文化缺失的问题,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
唐三彩是我国唐代的艺术瑰宝,不仅反映了唐代的文化交流情况,见证了历史变迁,还反映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和艺术审美方向,是唐代历史的缩影。同时,它也体现了唐代陶瓷的独创性与艺术内涵,以及匠人的艺术水平。
1 唐三彩的造型特点
唐三彩陶瓷是从工艺美术的方向出发,根据人类生产生活的不同需要和人们的审美观念,利用各具特色、各种用途的陶瓷工艺材料和辅助工具,采用适宜的工艺技术,结合先人遗留的相关文化遗产,设计创作出的具有一定审美性、独创性和艺术学科元素的陶瓷器皿样式。
劳动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化,人能够依靠双手获得自己所需所想的东西,故唐三彩的造型能反映人类的生产使用需要,与生活息息相关。主要用于殉葬的唐三彩,不仅包括主人生前所用的日用品,還需要满足死后所需。小农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过着相对稳定的生活,农产品的储存和烹饪成了每家每户生活的需要;农业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使饮茶文化盛行,茶具因此诞生,器皿成了主要的使用工具。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交通方式、生活中的艺术表演等,促使具有不同风格特色的造型出现。
唐三彩除了栩栩如生的人物俑、体态轻盈的动物俑,还包括随处可见的生活用具与各类建筑模型[1],面面俱到,一应俱全,反映了唐代生活的多姿多彩,令人遐想万分,憧憬不已。
在生活用具上,涵盖饮食、文房、梳妆、存储等方面,不仅体现了人们对殉葬、对社会地位的重视程度,而且体现了经济的繁荣与消费能力的增长,包罗万象的花纹样式极大地丰富了器具的造型和构图。三彩鸭式杯其杯口远观似海螺,把手处的鸭子造型奇特,鸭嘴向杯口伸出,作回伸状,椭圆形的杯口便于两端饮用,鸭颈处有两层突起的项圈,腹部呈花瓣状向四周散开,身体布满突起圆点和花朵,排列整齐有序,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对现代陶瓷制造极具借鉴意义。壶和瓶造型圆润丰满,瓶身光泽透亮,体现出了唐代陶瓷制造业的繁荣、商业手工业格局的开放、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和政局的统一稳定。
在动物俑方面,三彩马是最受欢迎的动物俑。因马可祭祀、可征战、可运输、可狩猎,所以三彩马深得人们的喜爱。三彩马或低头扬蹄欲决战于沙场,或昂头嘶吼咆哮,或呈跪姿等待与主人一起领略江山之美。其体型健美,线条自然流畅,神韵十足,外柔内刚,展现了马的力量,这与重视马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2]。
除了马,骆驼也是十分重要的动物。当时,东西方人民要想穿过丝绸之路上广阔无垠的沙漠,实现商业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最方便的交通工具便是骆驼。骆驼忍耐度高,也不似马骄横,因此被称为“沙漠之舟”,这一形象在唐三彩的动物俑中频频出现。工匠们对骆驼怀有尊敬之意,故每一个骆驼俑都被塑造得极其精美,彰显了盛世精神。此外,生肖俑富含趣味性,最开始的生肖俑为写实动物型,随着文化的不断传入和艺术性的增强,人与动物相结合,出现了生肖头人身的造型,体现出了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意趣,颇具浪漫主义风格。
人物俑栩栩如生,具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其衣着款式各不相同,不仅可以据此看出人物的身份地位,还可以看出其民族特征。唐三彩梳妆女坐俑呈坐姿,面带笑容,眼角含笑,左手持镜子,右手伸向自己的脸,作梳妆状,脚穿云头靴,着短襦和绿色百褶长裙,附花朵,表明了此女身份的高贵,彰显了盛唐女子的风采。唐三彩女立俑体态丰腴,双手合并放置于前身,彰显其乖巧性格,向上抬起的头看向远方,嘴角含笑,像是在期待美好生活的到来。三彩釉陶胡佣鼻梁高、鼻子大,留着络腮胡,是典型的胡人样貌,他谦逊有礼,着右衽拼接式的衣服,腰系带。这些俑都是唐代繁荣与奢华的见证者。
唐三彩的造型多样,同时具有统一性。多样是指其造型丰富;统一则是指各类陶瓷虽样式不同,但放在一起和谐融洽。在艺术风格上,每一种形式的陶俑都有方有圆,刚柔并济,既沉稳凝重,又活泼浪漫。
2 唐三彩的色彩特点
三彩俑是在白色黏土胎的表层,按照需要加入含铁、铜、锰的釉色着色剂与助燃剂铅,低温烧制而成的艺术品。因釉色呈绿、蓝、赭三色,故称为三彩俑。三彩陶器以黄绿、褐色、蓝、白等釉烧制而成,据说唐三彩釉中呈蓝色的钴料,是从波斯进口的,这反映了唐代中国与西域在工艺及材料方面的交流。许多人认为唐三彩只有三种颜色,其实匠人们掌握了大量的金属釉的特点之后,能对色彩进行调和,使釉色丰富多彩,瓷身更显富丽堂皇。在这一背景下,绚丽夺目、鲜艳多彩的艺术品争相问世。唐三彩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栩栩如生的形象,成了唐代雕塑艺术及工艺美术中的重要类别。 唐代不论是宫廷匠师还是平民匠人,对色彩的搭配和色釉的运用都十分熟练,色彩鲜明而不杂乱。即使有裂痕、污渍等缺陷,陶工匠人也能巧妙地运用色彩和线条,将其变得活泼灵动、耐人寻味。除此之外,唐三彩在烧制过程中会发生化學反应,铅釉的流动性强,烧制时会向下流淌,使色釉相互渗透流动,形成由浓到浅的渐变式变化,形成块状斑驳的艺术效果,因此,唐三彩有千变万化的形式和独具特色的色彩美。以西安王家坟出土的女坐俑为例,其内着酱色紧袖短袖襦衫,外着白底绿纹花边的外罩褂,下着嫩绿色放射状百褶长裙,每一褶皱处均布有白色或褐色的突出花朵纹样,而这些花朵上的白色或褐色由于铅釉的流动,形成了一块块或渐变、或斑驳的花朵,颜色比例无一相同,极具独特性,纤长的褐色裙带在胸前扎起,整个人物俑色彩鲜亮,令人震撼。
从纵向时间变化上来说,初唐时期的三彩俑,颜色淡雅朴素;到了盛唐,农业生产日益发达,手工艺作品日益精美,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生活繁华喧嚣,人们的眼界更加开阔,审美观念也倾向于丰腴艳丽,陶俑随之变得丰满,色彩也更加鲜艳明亮,与周昉的画风相一致。此外,不同地区的唐三彩风格也不同,或清淡如玉,或鲜艳瑰丽。洛阳唐三彩本胎胎色为白色,西安为红色。洛阳被称为“神都”,地位与长安不相上下,富商巨贾、皇亲国戚均在此聚集,其生活奢靡华贵,盛行厚葬风气,因此洛阳制陶华美艳丽,西安制陶则清淡素雅[3]。
观赏人物俑可以发现,俑脸上并不会上釉,这是因为匠人要将人物的脸和五彩斑斓的服装区分开来,避免俑人通身都具有釉色,从而便于观察人物面部细微生动的表情,增强人物质感。此外,由于杨玉环喜爱黄色和绿色,所以这也成了侍女俑衣着的常用颜色。
3 唐三彩映射的审美、艺术和人文特点
任何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文化载体都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唐三彩不仅反映了唐代的文化交流情况和经济的繁荣,还反映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和艺术审美方向。
饱满圆润的器具、体态丰腴的人物、体格健壮的骏马,无不体现着唐代特有的审美取向——以丰腴为美。唐代的匠人为了突出这一特点,将女俑的脸型加宽加大,在脖子处塑造出带有褶皱的线条,前襟低到露出白嫩的半乳,体现了唐代开放、宽容的风气。釉的色彩叠加使颜色更加丰富,与造型相结合,构成了一件件完美的彩陶。鲜艳的釉彩展现了唐人雍容华贵的审美观念和较高的生活品位,彩陶器具上的花纹样式、贵族女子陶俑衣裙上的华丽装饰都体现着她们的社会地位;健朗的骏马和骆驼代表着人们能够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向西域探索,加强两双方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开放、对外贸易繁荣的特点,反映了彩陶造型制作精巧和上色华丽的艺术风格,体现了陶瓷制作工艺的高度成熟。
唐三彩将真实的朝代背景融入艺术作品,以写实和统筹规划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与浪漫表现形式相结合,反映了唐代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安乐。唐代匠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对简单的色彩进行调和再创作,创造出了全新的颜色和巧妙的搭配,使陶器、陶俑拥有了更多的可能,反映了其独创精神和开阔的创作思路。玄宗好胡人音乐,胡人乐舞俑随之增多,其中艺术价值最高的骆驼载乐俑有蓝、绿、黄等釉色,骆驼昂首仰天嘶吼,驼峰上铺着带有异域风情的菱形格垫,上有男乐俑或弹琵琶或持箫笛,女子在其间轻歌曼舞,造型新颖别致,色彩鲜艳明亮,人物众多,表情和动作丰富,展现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为研究唐代艺术提供了史料,既是唐代艺术瑰宝,又充满了异域风情,是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者。
唐代的陶器、陶俑创作类型广泛,从平民至贵人,从自然界的动物到生活中的物品,无一不有,丰富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体现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品位。唐三彩因不会腐烂,曾作为唐代特有的货物,沿着丝绸之路销至其他地区和国家。
4 结语
唐代不仅南北文化相互融合,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工艺、材料、服饰、艺术等也被引进并得到了本土化改造,成了人类文化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为一件又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的诞生提供了助力。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唐三彩以直观的形式和易于表达的方式,连接人与人、国与国,独具特色的造型与色彩风格传递着特殊的信息,是以民族为核心的美术作品。
现代对唐三彩的创作探究从未停止,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唐三彩凭借光怪陆离、斑斓炫彩的颜色和精美的图案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消费者。科技的进步、工艺的发展、思想创新和销售渠道的拓展,使普罗大众对唐三彩的制作和传承,对唐代的文化历史甚至丝绸之路上沿线地区的美术作品,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为中华传统文化和工艺的延续奠定了基础。唐三彩给予了现代艺术作品灵感,体现了中国美术作品的共通价值,为人类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对述说千百年来的历史、沟通现实与未来,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唐三彩是我们研究丝绸之路艺术作品特点的切入点,是中国艺术作品的灵感来源。
参考文献:
[1] 李彦良.浅析唐三彩的工艺特征所反映出的唐代社会生活风貌[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2] 王巍.唐三彩陶马造型艺术及其艺术成就[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6(11):38-39.
[3] 余扶危.唐三彩概述[J].中原文物,1994(1):61-100.
作者简介:田心蕊(2001—),女,山东济宁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史。
孟庆波(1973—),男,山东招远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