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隐喻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yang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宛如调酒”“教学与旅行”“水到渠成话课堂朗读”“语文教学犹如诗歌”“教学如接枝”是五位教师的教学隐喻。隐喻就是我们俗称的“打比方”,由所喻和喻体构成。比如,教学如接枝,教学是所喻,接枝是喻体,陈嘉映在《语言哲学》一书中提到,隐喻是通过喻体来说明所喻,隐喻的英文是“metaphor”,“meta-”是表示“后”的前缀,这就不同于明喻在同一平面上谈论事物的相似处,喻体的“后”意味着借助喻体,补充、彰显、丰富、突出了所喻的含义,即通过形象、熟悉的经验来表达复杂、未成定型的经验,教学和接枝比起来更为宽泛和多义,作者就通过熟知的接枝经历来类比教学,获得对自己教学的深刻理解。不难发现,五位教师的喻体都是自她们日常经历过的熟知的生活世界中来,在文章中,大家都情不自禁地提及自己的生活经历,比如“大学里有一阵曾经非常喜欢调酒师这个职业”“小时候生长在农村,父亲是个经验丰富的抽水站管理员,每到农耕时,父亲时常会带着我去抽水站开动机器抽水灌溉”,等等。
  莱柯夫和约翰森提出,隐喻不仅是两个现成事物某一相似之处的比较,而是这两个事物在整体上相似,或者说是作为经验完形相似,它们有多个共同点。就拿“教学如接枝”来说,接枝将母体上的枝干切开裂口,又将新枝削成楔形,然后将新枝插入母枝的体内使之贴合,而教学是教师如何剖析教材,分析学生的既有经验,以及如何通过教学使两者顺利联结,在整个过程中,“教学如接枝”的隐喻使“教学”和“接枝”两种经验世界不断地碰撞和交融。
  值得注意的是,对教学这种充满复杂性、不确定性的经验来说,我们不仅仅是从一个维度去诠释它,而是可以从多种喻体,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各个维度来加以诠释,每一种隐喻都突出了所喻的某些方面而遮蔽了另一些方面,比如“教学宛如调酒”,从调酒这个喻体“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选择酒品和手法”来着重谈教师要因材施教,“教学与旅行”从旅行这个喻体“旅行中各种预期和不预期的风光”来着重谈教学预设与生成问题,“教学如接枝”通过喻体“接枝”以及母枝如何与新枝相契合来侧重谈知识的建构性。“水到渠成话课堂朗读”通过喻体“水泵抽水灌溉农田”“水泵如何发动以及水流的各种形态”来形容朗读的节奏和变化,“语文教学犹如诗歌”则通过“诗歌”喻体“诗意的旅程”来形容语文教学中的美学特征。
  当然不排除不同的喻体之间还有交叉,因为实际上,人类的各种经验都是有其相似之处的,比如,“调酒”要根据顾客的口味来,而“接枝”要观察母枝和新枝的性向,它们之间以及它们和教学中的因材施教都有关联。
  康纳利和克兰迪宁在《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经验叙事》一书中将隐喻归为一种具体的叙事语言(除了隐喻外,书中提到的叙事语言还有意象、个人哲学、规则、实践原则、节奏和叙事主题),叙事研究的兴趣在于情境中的“人”,意味着我们将课程与教学看做是教师在情境中的“经验”。这种经验不是片断的、零碎的,而是围绕个人生活的一种整体化的经验,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经验,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当我们把生活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时,我们倾向于以叙事的方式来思考。我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包括历史的、解释的和预言未来的故事。道德哲学家麦金太尔说:‘人在本质上是一种讲故事的动物。’当然,如果只关注生活的某一部分,把它与其他部分割裂开来,那么,我们既无法看到也无法讲述故事。一旦如此,我们就在分析和了解各个部分,无法看到整体上的一致性、连续性、象征性和节奏性。……‘叙事’这一思想允许我们从整体上思考课程情境中的人。叙事是一种生活故事,它比构成它的那些短小的故事要大,意义更深远。”[1]25~26叙事是一种富有整体张力的研究方法,通过叙事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教学和生活。它反映了我们的学生观、人生观、世界观、教学观,“我们把教师的行为和实践理解为他们的教学和生活的隐喻的具体化表现。比如,如果我们把教学看成是栽培花木、训练或者烹饪,我们的实践会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我们把儿童看成是用来塑造的泥土,或者是一个队员,或者是一个旅途中的人,我们的实践也会有很大的不同。隐喻为一系列课程实践提供结构。”[1]73
  隐喻不仅属于语言,而且属于思想和行动。“我们发现……隐喻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仅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语言之中,而且渗透在我们的思考和行动之中。”[1]73从远古时期的在各国流传的各式各样的人体式大地神话传说中,我们不难看出,隐喻是和肉体相联系的,如梅洛·庞蒂所言,这种肉体构制根深蒂固地遗留在我们的语言与思考方式中。不论是“旅行”“水泵抽水灌溉农田”“接枝”“调酒”“诗歌之旅”都调动了教师曾经的生活经历,体验到的是一种活生生的身体感受,脑科学研究也表明,调动不同的身体感官(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有利于神经细胞的联结,能使各种原本不相关的信息融通,阿瑟尔称之为“完全身体应答”,我们的身体感官时刻都在同时运作,对知识的丰富感官经验能形成一种“浸润”状态,促进人对事物的深层理解和进一步的行动。“隐喻作为一种身体感觉,能调动多种感官。”隐喻带给他们预先设立的关系,同时也带给他们积极的情感经历和丰富的感官记忆,上述一切都是新知识得以镶嵌之所在。所以,它们也成为“连贯的方式调动所有脑/智力系统的手段”[2] 。
  因为与身体与感官相关,相对于逻辑的世界是以“人与自然相分离”为基础,隐喻或象征的世界中更多地显示了人与自然的一体化,隐喻是一种原始思维的方式,因为原始人对自然缺乏了解,他们往往将实际的“感知经验”和未知的“神秘力量”互渗,即将现实世界和未知世界合而为一。因此“它(原始思维)不喜欢分析,本质上是一种综合思维,恒与前知觉、前表象、前关联、前判断紧密结合,因而忽略‘经验’和‘矛盾’而格外发展了对细节的‘记忆’”[3]。也就是说,他们的思维实际上是一种感觉和体验,充满了具体性、情感性和丰富性。和逻辑思维相比,它趋向于整体性、空间性和类比式。“教学宛如调酒”“教学与旅行”“水到渠成话课堂朗读”“语文教学犹如诗歌”“教学如接枝”五篇文章中很难划分出逻辑层次和先后的因果线性关系,它们呈现的是一种教师经验的整体性和细节性。
  通过回忆、描述表现自己教学的隐喻,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教学,有什么样的隐喻,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比如,《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的作者帕尔默把课堂中的自己比作牧羊犬,牧羊犬将羊群带到一块水草丰沃的地方,让羊群安心吃草、饮水,并不停地把那些游走于边缘的羊儿驱回,忠实地守护它们,提防和阻击危险的入侵者,当这块草地的草吃得差不多的时候,它继续佑护羊群转移到下一块能找到食物的草地。牧羊犬的隐喻暗示着帕尔默认为教学的意义在于创造学习共同体,教师在课堂中的任务相当于牧羊犬的任务,将学生带到一个可以“找到食物的地方”:一组丰富的教学材料,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一些设计精巧的练习,一席不断深入的对话等等。然后,教师不是一口口喂学生吃下,而一定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喂饱自己,也就是主动地去学习,当我发现他们已经对这块地方可以学到的知识十分熟悉的时候,则要适时把他们转换到下一个放牧场去。在这个过程中,我负责时刻把羊群聚集起来,对那些迷路的和想要逃走的羊儿要给予特别的注意。此外,我还要承担保护群体的责任,消除由外来因素和内在因素给他们学习中带来的焦虑感和恐惧感。在帕尔默主持的工作坊中,教师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隐喻来描述自己的教学,比如,像爬山向导、园丁甚至还有些十分奇特的瀑布、天气系统,等等。无论是什么,教师用隐喻表达出自己的教学,不是抽象地概括成几大点几小点,而是一种具体的经验叙事。如何确定自己的隐喻呢?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实践,浏览自己收集的资料,如日记、传记、与他人的书信、访谈记录等等,去捕捉自己教学的隐喻,从中你可能不只发现一个隐喻,而是好几个,有些隐喻之间甚至可能互相冲突,把它们都详细地写下来。这种写不是很笼统地写上“我的教学如同打开一扇窗”就结束了,而是要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详细地描述,包括一些细节和情感体验的描写。书中引用了一位教师盖尼尔的“登山隐喻”,她从选择山脉、登山准备、登山过程,包括成功和遇险、登山队成员间的关系等各个方面来描述自己的教学,只有尽可能细致地描写才能洞悉自身的教学,体现隐喻是如何影响你的教学的。
  
  参考文献:
  [1] F.迈克尔·康纳利,D.琼·克兰迪宁.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 雷纳特·N.凯恩,杰弗里·凯恩.创设联结:人脑与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4.
  [3]张沛.隐喻的生命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01.
其他文献
俄罗斯的许多“小”里,孕育着一种“大”,成就了一种“大”。    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也曾扮演过“超级大国”的角色。可在俄国人的生活中,却有一些“小”的现象,颇值得玩味。   如:大房子——小电梯。俄罗斯无论是住宅、办公室,或宾馆的房间,屋顶都建得很高,让住惯了矮房的人看着眼晕,但喘气则意外地敞快透亮。可楼里的电梯却非常小,空身站四五个人就很挤了。像中国那种到处都是能站十几个
第一关    找出与众不同的一个:  A:水;B:太阳;C:汽油;D:风;E:水泥    第二关    有一只蜗牛从墙根往墙头爬。墙高10米,它白天向上爬3米,夜间又滑下2米,问它几天才能爬到墙头?    第三关    有一辆公共汽车,在第一站有全部的1/6的乘客下车,在第二站有余下乘客中的1/5的人下车,在第三站有余下乘客中的1/4的人下车,第四站有1/3的人下车,第五站有1/2的人下车,到第六
新课改实施以来,高考物理命题更重视发掘学科自身特点,更重视体现三维课程目标,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全面发展.  笔者认为,三维目标中的“方法目标”,是智力要素目标,是方法性知识;学科方法是广义的学科知识,是学科能力的结构要素和能力发展的桥梁.  因而,要比较全面地评价考生的学科素养,在命题意图和编制试题上,更应侧重其学科基本方法的评价,测试其基于逻辑思维和学
她在读初中时,作文极好而数学极差,几次考试不及格。为了对得起父母和老师,她硬生生地把数学题死背下来,三次小考,数学都得了满分。数学老师认为她成绩的提高百分之百是因为作弊,于是单独给她发了一张她根本就没有学过的方程式试题,让她当场吃了鸭蛋,之后老师又拿蘸了墨汁的毛笔,在她的眼眶四周涂了两个大圆饼,让她转身给全班看,然后又让她去大楼的走廊上走一圈。  这一事件的结果是:其一,让她休学在家,自闭了七八年
说话走路慢慢腾腾,经常深陷沙发,这样的“懒虫”形象你不陌生吧?但你可能不知道,这种懒洋洋的性格与进取心、环境无关,更多是与生俱来的。  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的运动治疗学家蒂莫西·莱福特先后进行了两项研究。在第一项研究中,研究者把小白鼠分成“好动”和“懒惰”两组。进行基因对比分析后研究人员发现,小白鼠的活动性高低与6处染色体位点相关;第二项研究中,研究小组又对小白鼠在活动中的耐力、速度和距离进行了比较
摘 要:解题教学离不开思维训练,问题的本原考虑是解题的基本思维.让学生学会从数学本质出发,深究问题的核心,这样才能较为快速地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形成优良的解题思路,从而实现高效解题,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图形本质;解题思路;数学思维;数形结合
摘 要:在当前高中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历史教学应该将教学的三维目标融入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应在唯物史观导向下,通过设置情境贯穿线索,依托史料加深理解,拓展思维多元解释,逐步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从而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落实于教学实际中。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逐步从传统的“三维目标”向学科素养转型,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
星期一,旺达的座位空着。星期二,旺达还是没有到学校来。星期三,坐在前面的佩吉和玛德林注意到旺达没来。  佩吉在学校是最受人喜欢的女孩子。她长得漂亮,金棕色的头发,她还有许多漂亮的衣服。玛德林是佩吉的好朋友,她俩常常在放学路上捉弄旺达。  旺达没有一个朋友,她一个人到学校,一个人回家,她总是穿一条褪了色的蓝裙子。旺达虽然没有朋友,可是有很多女孩子愿意围着她谈天。  “旺达,”佩吉会很认真地问她,同时
———池塘与鱼———    我是跟着大姨长大的,大姨有一双星星般闪烁的眼睛,还有一双布满老茧的大手,一年四季牵着我穿梭于大街小巷的手。家就是马路边一栋很“庞大”的房子,围着房子的就是大片大片的池塘,里面有形形色色的鱼,我认了四年也没有完全叫得出它们的名字。在某个季节,就会有一辆又一辆的大卡车停在马路边,于是众人跳入池塘内,不一会儿就网出了一箩筐又一箩筐的肥美鱼儿。每到这天,晚餐肯定又是什么清蒸鱼啊
当一个男人成为一个父亲,不管他曾经是多么卑微渺小,当他面对孩子时,他就可以成为一个伟人;不管他曾经是多么粗枝大叶,当他为孩子付出时,他就可以细致得像一只辛勤觅食的蚂蚁。    我总是在一个人很安静的时候想起很多人。今天,我想起了你——爸爸。  我想起去年十一放假回到家时,你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剥棉花时的表情,平静,寥落。于是我放下书包帮你。五天长假,真的是一个非常奢侈的假期,我用五天的时间来帮你摘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