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市江宁区淳化中学从2010年开始进行“班·家”互动教育模式的探索。在家校合作基础上,把学校最基本的单位——班级,和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家庭,紧密结合起来,凸显班级与家庭的紧密合作。作为“班·家”互动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家访”对推动班级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孩子的多向互动与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新家访”的缘起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淳化初级中学地处农村,学生的父母基本都是外出打工或早出晚归,平时学生要么独自在家,要么与爷爷奶奶同住,加之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堪忧。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校决定从家访入手,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家校共育工作。
家访是对学生家庭状况及学生在家学习、生活等情况进行了解的常用方式,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能有效促进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掌握学生真实情况,从而实现因材施教。传统的家访基本上是班主任单独或和一两位教师一起上门,反映学生的在校情况,寻求家长支持。传统家访更多是单向的反馈,关注的多是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很难实现家校的深度交流。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电话家访、短信家访、QQ家访、微信家访、家校通家访等家访形式。这种“电子家访”尽管方便快捷,但因为缺少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效果往往也难尽如人意。针对这些问题,2010年,我们设计并实施了“新家访”活动。
二、“新家访”的实施
“新家访”以年级组为主要实施者,班主任、科任教师、行政领导等组成“家访团”,前往学生家中进行家访。“新家访”重在对学生一段时间以来的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反馈,引导家长多指导、鼓励学生,客观对待学生发展,克服唯成绩的思想,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家访”前,要求“家访团”成员做足功课:一是班主任提供学生的家庭详细住址和联系电话;二是科任教师提供学生学科学习的优缺点,以便于分析整合;三是年级组配合德育处对同一社区学生进行“划片”,规划家访路线;四是“家访团”成员走访将要家访的学生的教师或同学,了解该生的情况,并制订有针对性的鼓励措施。
“新家访”中,“家访团”中的“首席教师”要先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积极主动、表现较好的方面,并了解和记录家长的工作、年龄、学历及对孩子的期望等情况。然后其他教师根据所做准备分别与家长进行交流,交流过程中要把家长反馈的学生在家的主要表现记录下来。对家长所反馈的学生、家长和家庭方面的问题,教师们要给予热切的关注,与家长一起想办法,给家长一些针对性的建议,能现场解决的问题就立即解决,不能现场解决的就带回学校协商后尽快反馈给家长。最后,家长、“家访团”教师和学生要在“新家访”记录簿上写上小目标、小建议。
“新家访”后,家访教师根据自己实地了解的学生的家庭情况、家庭教育状况、家庭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环境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引导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案、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方案。两套方案制订好后,及时与家长和学生见面,指导家长有效地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学生的反馈每天都有教师跟踪,家长的反馈则体现在学生《作业周记》中的“家长综合评述”中。
取得良好的效果后,“新家访”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改进。就家访团队而言,先由最初的“教师团”发展为“师生团”,即教师和片区表现较好的学生组成家访团队;再发展为“师长团”,即教师和片区教育孩子比较成功的家长组成家访团队;又发展为“师家团”,即教师和片区一个家庭教育相对成功的家庭的成员组成家访团队;最后发展为“师家社”,即教师、社区工作人员、片区一个家庭教育相对成功的家庭的成员组成家访团队。“新家访”团队的不断壮大和更新,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学校、家庭和社区三者的结合,真正实现了合力育人。
三、“新家访”的成果
每学年,“新家访”活动都要走进学生家庭4次,受访学生累计已达3200多人次。“新家访”打破了学校、班级和家庭之间沟通与交流的障碍,家长逐渐习惯了主动电話询问孩子在校的表现,也有更多的家长走进学校、走进班级、走进课堂,与教师和孩子进行互动。学校的书法、美术、二胡、舞蹈、花艺社团里,就有多位家长作为义工参与进来。学生非常认可这种形式,甚至出现了学生“倒逼”家长学习一技之长来学校开课的现象。
“新家访”改变了学生和家长对于家访的态度。实行“新家访”前,学生因为害怕教师向家长“告状”,家长因为害怕面对孩子的问题自己感到难堪,都不希望教师来家访;开展“新家访”后,学生因为希望教师多为自己多说“好话”,让家长理解自己,家长因为希望了解孩子在校的心理、行为、学业等方面的发展情况,都非常欢迎家访。“新家访”也带来了学生发展状态的改变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省内外多所学校前来观摩学校的“班·家”互动教育模式,学校先后有10多名教师受邀请外出做“班·家”互动教育讲座。
(宋航行,南京市江宁区淳化初级中学教育研究处主任、课程教学处副主任,211122;孙克君,南京市江宁区淳化初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211122)
责任编辑:杨孝如
一、“新家访”的缘起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淳化初级中学地处农村,学生的父母基本都是外出打工或早出晚归,平时学生要么独自在家,要么与爷爷奶奶同住,加之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堪忧。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校决定从家访入手,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家校共育工作。
家访是对学生家庭状况及学生在家学习、生活等情况进行了解的常用方式,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能有效促进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掌握学生真实情况,从而实现因材施教。传统的家访基本上是班主任单独或和一两位教师一起上门,反映学生的在校情况,寻求家长支持。传统家访更多是单向的反馈,关注的多是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很难实现家校的深度交流。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电话家访、短信家访、QQ家访、微信家访、家校通家访等家访形式。这种“电子家访”尽管方便快捷,但因为缺少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效果往往也难尽如人意。针对这些问题,2010年,我们设计并实施了“新家访”活动。
二、“新家访”的实施
“新家访”以年级组为主要实施者,班主任、科任教师、行政领导等组成“家访团”,前往学生家中进行家访。“新家访”重在对学生一段时间以来的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反馈,引导家长多指导、鼓励学生,客观对待学生发展,克服唯成绩的思想,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家访”前,要求“家访团”成员做足功课:一是班主任提供学生的家庭详细住址和联系电话;二是科任教师提供学生学科学习的优缺点,以便于分析整合;三是年级组配合德育处对同一社区学生进行“划片”,规划家访路线;四是“家访团”成员走访将要家访的学生的教师或同学,了解该生的情况,并制订有针对性的鼓励措施。
“新家访”中,“家访团”中的“首席教师”要先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积极主动、表现较好的方面,并了解和记录家长的工作、年龄、学历及对孩子的期望等情况。然后其他教师根据所做准备分别与家长进行交流,交流过程中要把家长反馈的学生在家的主要表现记录下来。对家长所反馈的学生、家长和家庭方面的问题,教师们要给予热切的关注,与家长一起想办法,给家长一些针对性的建议,能现场解决的问题就立即解决,不能现场解决的就带回学校协商后尽快反馈给家长。最后,家长、“家访团”教师和学生要在“新家访”记录簿上写上小目标、小建议。
“新家访”后,家访教师根据自己实地了解的学生的家庭情况、家庭教育状况、家庭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环境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引导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案、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方案。两套方案制订好后,及时与家长和学生见面,指导家长有效地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学生的反馈每天都有教师跟踪,家长的反馈则体现在学生《作业周记》中的“家长综合评述”中。
取得良好的效果后,“新家访”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改进。就家访团队而言,先由最初的“教师团”发展为“师生团”,即教师和片区表现较好的学生组成家访团队;再发展为“师长团”,即教师和片区教育孩子比较成功的家长组成家访团队;又发展为“师家团”,即教师和片区一个家庭教育相对成功的家庭的成员组成家访团队;最后发展为“师家社”,即教师、社区工作人员、片区一个家庭教育相对成功的家庭的成员组成家访团队。“新家访”团队的不断壮大和更新,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学校、家庭和社区三者的结合,真正实现了合力育人。
三、“新家访”的成果
每学年,“新家访”活动都要走进学生家庭4次,受访学生累计已达3200多人次。“新家访”打破了学校、班级和家庭之间沟通与交流的障碍,家长逐渐习惯了主动电話询问孩子在校的表现,也有更多的家长走进学校、走进班级、走进课堂,与教师和孩子进行互动。学校的书法、美术、二胡、舞蹈、花艺社团里,就有多位家长作为义工参与进来。学生非常认可这种形式,甚至出现了学生“倒逼”家长学习一技之长来学校开课的现象。
“新家访”改变了学生和家长对于家访的态度。实行“新家访”前,学生因为害怕教师向家长“告状”,家长因为害怕面对孩子的问题自己感到难堪,都不希望教师来家访;开展“新家访”后,学生因为希望教师多为自己多说“好话”,让家长理解自己,家长因为希望了解孩子在校的心理、行为、学业等方面的发展情况,都非常欢迎家访。“新家访”也带来了学生发展状态的改变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省内外多所学校前来观摩学校的“班·家”互动教育模式,学校先后有10多名教师受邀请外出做“班·家”互动教育讲座。
(宋航行,南京市江宁区淳化初级中学教育研究处主任、课程教学处副主任,211122;孙克君,南京市江宁区淳化初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211122)
责任编辑:杨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