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明清白话文献中有拟声词“(門)”,有的辞书释其义为“拳击声”,不确,太过狭窄,有的辞书注其音为“pī pāi”,也有学者将其等同于“乒乓”,亦不确.清末美国学者睦礼逊《宁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白话文献中有拟声词“(門)”,有的辞书释其义为“拳击声”,不确,太过狭窄,有的辞书注其音为“pī pāi”,也有学者将其等同于“乒乓”,亦不确.清末美国学者睦礼逊《宁波方言字语汇解》注“(門)”音为“inη'-anη”,义为“开门、关门声”,这与明清白话文献中的“(門)”有别.现代宁波方言“(門)”音为“[i(η)445445(a)]”,与“in(η)'-anη”相近,义同.据现有材料可证,清末以前,明清白话文献中的“(門)”为拟声词,“形容拳击声、打铁声及其他物体敲击声等”,但音未能确定;清末以后,宁波方言中的“(門)”亦为拟声词,表示“开门、关门声”,音为“[i(η)445(a)445]”.
其他文献
“摄官承乏”一语是任职的谦词,在具体解释上有不同意见。“承”字应破读为“乘”,意为趁着或借着。“摄官承乏”的意思是趁人才匮乏之际暂时代理官职。暂时代理官职本已是自谦,再加上限定的情况是人才匮乏之时,在人才匮乏之时仍只能暂时代理官职,自谦的意味比仅说“摄官”更浓。
《说文解字·叙》中出现了两个“象形”,文章根据“类”和“物”的意义,认为两个“象形”术语的内涵和外延不同:前者是造字初级阶段创造构字符号的一种综合性方式,后者则是一种描摹事物外形的具体造字方法。《说文解字》象形说解术语与“依类象形”之“象形”概念基本一致。两个“象形”内涵的不同是导致后来郑樵、杨桓、唐兰等象形概念不同的重要原因。
清华简《四告》第二篇中的(丰甸)字,应分析为从古文邦(从丰从田)、从甸,是甸的增累字.它是汉字发展到较高阶段的珍品,反映了周代的畿服制度.《尚书·武成》中的“邦甸”,是误
近出黄锦前著《曾国铜器铭文探赜》,以曾国铜器铭文新旧材料释读为基础,综合运用出土实物与文字资料,聚焦语言文字、社会历史,对曾国的有关问题全面深入地解读,多有新获,反映了当前曾国研究的新进展,有助于丰富、更新人们对曾国之谜的认识,对曾国及先秦历史语言研究也将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在《诗经》里,《鄘风·君子偕老》“玼兮玼兮”的“玼”,《秦风·小戎》“俴驷孔群”的“俴”,《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的“岵”,注家有不同训释。根据它们的同源词可确定词义:“玼”义为“玉色白”,“俴”义为“马无著甲”,“岵”义为“山无草木”。
汉字阐释一方面需要学术化,另一方面需要应用普及。汉字文化普及应当在汉字阐释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展开。以福字为例,具体展示汉字阐释与汉字文化普及的过程,首先应从材料出发,从文字学角度详细描写字形、音义、构形理据、字际关系、演变历程,在此基础上结合与其他器型和功能对比,阐释酒与福、鬼神与福之间的文化关系。文章指出网上流行的汉字文化普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汉字文化普及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提出建议。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河,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孕育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目前中国大运河虽已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在运河遗产的申报和
近期公布的启簠铭文中有所谓的“献”字,其实整理者所释不确,本文将其改释成“”,按照用法读为“吾”。铭文中“飤”字用为动词,“吾以飤士、庶子及我父兄”即作器者启铸簠以款待士、庶子和父兄。封子楚簠铭文有与此相类的语句,本文一并予以讨论。同时启戟铭文中的自名用字写法特殊,本文也进行了辨析,并分析了曾国文字中一类特殊的“戟”字。
异体字中很多都是通过把正字的偏旁改换为另一个偏旁产生的,其中很多与原来的偏旁相比,字音或字义完全没有关联,只是字形类似.这些换旁异体字的正字,有时并不容易确定.整理字
介宾状语式给予类双及物结构不只见于北方方言,不少南方方言同样存在这种格式,其与格标记由受益者标记演变而来.北方方言的受益者标记多源于"给"义动词,南方方言则多源于伴随介词.由于受益者标记的来源有类型上的差异,与格标记也相应地呈现出类型上的差异.介宾状语式的双及物结构是汉语自身产生出来的,其在西北方言的高频使用是受SOV型非汉语的影响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