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了解近2年某儿童医院主要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变迁,为儿科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2013年本院细菌实验室相关数据,统计主要病原菌的检出率、耐药率,对耐药率明显变化的病原菌进行 字2检验。结果:近2年儿童医院检出主要病原菌均以革兰染色阴性杆菌为主,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对各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而铜绿假单胞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率升高明显(P<0.05)。结论:近2年儿童医院院内感染菌的分布和耐药率有一定变化,特别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有升高趋势,提示儿童医院院内感染菌非发酵菌及其耐药率有上升趋势,应加强控感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关键词】 儿童; 细菌耐药监测; 耐药率
儿科临床使用广泛,而儿童可选择的抗菌药物品种有限,因此实时监测病原菌种类的变迁及药物敏感性变化,对儿科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将某儿童医院2012-2013年细菌微生物实验室检出病原菌和耐药性进行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2012-2013年各临床科室送检的各类阳性标本(痰液、血液、粪便、胸水、脓液、咽拭子、各类灌洗液等)中分离并进行药敏试验的病原菌株。标本送检和保存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分析结果时剔除同一患者重复菌株,非无菌部位标本(如痰液)至收集感染标本菌株。
1.2 细菌培养、分离、鉴别及药敏试验 (1)标本接种和培养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进行,细菌的鉴定采用PHOENIX 100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仪器,药敏试验采用PHOENIX 100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仪器配套的药敏板,操作严格按照PHOENIX100说明书,同时结合手动监测结果。(2)质控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均购置卫生部。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012-2013年主要病原菌的检出情况 近2年检出主要病原菌的种类变化不大,2013年较2012年细菌总数有所增加,但各主要病原菌的比例下降,说明其他病原菌检出增加。具体见表1。
2.2 主要抗菌药物耐药率的比较 主要革兰染色阳性菌及阴性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见表2~3。
2.3 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的比较 近2年铜绿假单胞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率升高明显(P<0.05),见表4。
3 讨论
近2年检出的儿童疾病病原菌主要为革兰染色阴性菌,与文献[1]报道一致。革兰染色阴性细菌中以大肠埃希菌为主。表皮葡萄球菌在本院革兰染色阳性菌中检出率最高与陈婷等[2]检测结果一致,提示过去认为是无致病性或弱致病性的菌株已经成为医院感染中临床多见的病原菌。
本院革兰染色阳性菌耐药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这3种细菌对青霉素耐药率均85%~95%,对红霉素耐药率均70%~9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阿莫西林棒酸耐药率由25.3%升高至57.3%,对苯唑西林耐药率由15.2%下降至9.3%,以上数据与文献[3-4]报道一致。未检出对万古霉素耐药菌株。万古霉素为糖肽类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治疗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最为经济有效的药物[5],因此为防止和减缓耐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的出现,将万古霉素作为特殊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有重要意义。
主要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对各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对青霉素类、第一代、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达75%以上,对三代头孢菌素类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噻肟耐药率也高达50%以上,对头孢他啶、第四代头孢菌素类耐药率20%~30%,对加酶抑制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升高,但<20%,未检出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耐药的肠杆菌科菌株。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敏感性与Mohnarin近年来报道的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率相近,但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高于Mohnarin数据[6]。儿童感染性疾病一般急性起病,基础病较少,临床上使用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较成年人少,这可能是药物敏感性较高的原因。
2013年铜绿假单胞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率较2012年升高明显(P<0.05),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耐药率达52.1%,对美罗培南耐药率达37.5%,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耐药率20.8%,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定、环丙沙星、阿米卡星耐药率<20%;不动杆菌属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耐药率34%,对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2012年略有升高,但均保持在30%以下。比本院2008-2010年监测的结果有明显升高[7]。头孢他定在我院临床使用频率明显下降,证明了抗菌药物使用量与细菌耐药性有相关性[7]。非发酵菌检出率明显升高,主要在ICU,新生儿病区检出,与这两个科室呼吸机使用有关。非发酵菌阴性杆菌已上升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并且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逐年升高。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干预强度、免疫力、基础心肺功能、接受多种侵袭性操作、机械通气、广谱抗生素有关[8]。
参考文献
[1]李玲,王刚,王荔,等.2007-2008年重庆儿童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30(8):685-687.
[2]陈婷,杨力,徐文君,等.新生儿葡萄球菌属感染分布于耐药性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4,29(1):52-53.
[3]李耘,吕媛,薛峰,等.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检测网2011-2012年革兰阳性菌耐药监测报告[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4,30(3):251-259.
[4]杨青,陈晓,孔海深,等.Mohnarin2010年度报告:0~14岁儿童细菌耐药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3):497-502.
[5]屈丹,梁进娟,刘育新,等.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2):147-148.
[6]肖永红,沈萍,魏泽庆,等.Mohnarin2011年度全国细菌耐药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2):4946-4952.
[7]董懿珍.我院2009-2010年抗菌药物使用与细菌耐药性分析[J].中国药房,2012,2(10):905-907.
[8]刘瑛,沈立松.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1):92-96.
(收稿日期:2014-05-04) (本文编辑:蔡元元)
【关键词】 儿童; 细菌耐药监测; 耐药率
儿科临床使用广泛,而儿童可选择的抗菌药物品种有限,因此实时监测病原菌种类的变迁及药物敏感性变化,对儿科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将某儿童医院2012-2013年细菌微生物实验室检出病原菌和耐药性进行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2012-2013年各临床科室送检的各类阳性标本(痰液、血液、粪便、胸水、脓液、咽拭子、各类灌洗液等)中分离并进行药敏试验的病原菌株。标本送检和保存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分析结果时剔除同一患者重复菌株,非无菌部位标本(如痰液)至收集感染标本菌株。
1.2 细菌培养、分离、鉴别及药敏试验 (1)标本接种和培养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进行,细菌的鉴定采用PHOENIX 100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仪器,药敏试验采用PHOENIX 100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仪器配套的药敏板,操作严格按照PHOENIX100说明书,同时结合手动监测结果。(2)质控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均购置卫生部。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012-2013年主要病原菌的检出情况 近2年检出主要病原菌的种类变化不大,2013年较2012年细菌总数有所增加,但各主要病原菌的比例下降,说明其他病原菌检出增加。具体见表1。
2.2 主要抗菌药物耐药率的比较 主要革兰染色阳性菌及阴性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见表2~3。
2.3 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的比较 近2年铜绿假单胞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率升高明显(P<0.05),见表4。
3 讨论
近2年检出的儿童疾病病原菌主要为革兰染色阴性菌,与文献[1]报道一致。革兰染色阴性细菌中以大肠埃希菌为主。表皮葡萄球菌在本院革兰染色阳性菌中检出率最高与陈婷等[2]检测结果一致,提示过去认为是无致病性或弱致病性的菌株已经成为医院感染中临床多见的病原菌。
本院革兰染色阳性菌耐药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这3种细菌对青霉素耐药率均85%~95%,对红霉素耐药率均70%~9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阿莫西林棒酸耐药率由25.3%升高至57.3%,对苯唑西林耐药率由15.2%下降至9.3%,以上数据与文献[3-4]报道一致。未检出对万古霉素耐药菌株。万古霉素为糖肽类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治疗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最为经济有效的药物[5],因此为防止和减缓耐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的出现,将万古霉素作为特殊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有重要意义。
主要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对各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对青霉素类、第一代、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达75%以上,对三代头孢菌素类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噻肟耐药率也高达50%以上,对头孢他啶、第四代头孢菌素类耐药率20%~30%,对加酶抑制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升高,但<20%,未检出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耐药的肠杆菌科菌株。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敏感性与Mohnarin近年来报道的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率相近,但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高于Mohnarin数据[6]。儿童感染性疾病一般急性起病,基础病较少,临床上使用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较成年人少,这可能是药物敏感性较高的原因。
2013年铜绿假单胞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率较2012年升高明显(P<0.05),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耐药率达52.1%,对美罗培南耐药率达37.5%,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耐药率20.8%,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定、环丙沙星、阿米卡星耐药率<20%;不动杆菌属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耐药率34%,对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2012年略有升高,但均保持在30%以下。比本院2008-2010年监测的结果有明显升高[7]。头孢他定在我院临床使用频率明显下降,证明了抗菌药物使用量与细菌耐药性有相关性[7]。非发酵菌检出率明显升高,主要在ICU,新生儿病区检出,与这两个科室呼吸机使用有关。非发酵菌阴性杆菌已上升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并且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逐年升高。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干预强度、免疫力、基础心肺功能、接受多种侵袭性操作、机械通气、广谱抗生素有关[8]。
参考文献
[1]李玲,王刚,王荔,等.2007-2008年重庆儿童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30(8):685-687.
[2]陈婷,杨力,徐文君,等.新生儿葡萄球菌属感染分布于耐药性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4,29(1):52-53.
[3]李耘,吕媛,薛峰,等.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检测网2011-2012年革兰阳性菌耐药监测报告[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4,30(3):251-259.
[4]杨青,陈晓,孔海深,等.Mohnarin2010年度报告:0~14岁儿童细菌耐药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3):497-502.
[5]屈丹,梁进娟,刘育新,等.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2):147-148.
[6]肖永红,沈萍,魏泽庆,等.Mohnarin2011年度全国细菌耐药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2):4946-4952.
[7]董懿珍.我院2009-2010年抗菌药物使用与细菌耐药性分析[J].中国药房,2012,2(10):905-907.
[8]刘瑛,沈立松.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1):92-96.
(收稿日期:2014-05-04) (本文编辑:蔡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