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切数学教学活动的展开都离不开问题。而对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小学生而言,问题则是促使他们展开一切学习和探究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因此,无论是基于数学的学科特点,还是学生的学习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都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做些总结。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趣味;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9-0114-01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通常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即只是一味地向学生进行课本内容的讲授和灌输,这便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十分僵化和被动,进而不利于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也不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一改传统课堂沉闷呆板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汲取效果,从而有利于获取高质量、高效化的数学教学效果。
1.基于趣味情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想学好一门学问,兴趣培养是关键。对于天性活泼好动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对于一门学科的学习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不妨在课堂教学之初基于趣味情景来向学生提出富有启迪和思考价值的问题,以便在启发学生学习思维的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为接下来教学内容的讲授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以“小数乘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在导入环节,我对学生说道:“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非洲野狗能追得上鸵鸟吗?为什么?”学生纷纷答道:“不能!因为鸵鸟的速度是非洲野狗的一倍多。”于是,我继续问道:“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算一算,那么应该如何列式呢?”待学生回答完毕,我适时引出了新课内容:“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如此,通过在导入环节基于趣味情景創设问题情境,既启发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为接下来教学内容的讲授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2.立足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数学学科的真谛。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寻求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并在此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以使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达到强化学生数学学习动机、增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目的。
以“折线统计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在引导学生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之后,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出示了去年某商场服装柜台售货员分别根据毛衣和衬衣的销售量制成的折线统计图,并提出了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探究:1、哪幅是毛衣销售量统计图?哪幅是衬衣销售量统计图?2、简单描述一下下半年两种衣服销售量的变化情况,你认为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如果你是销售经理,你在进货方面会有哪些考虑?如果你是消费者,又有什么打算?如此,通过立足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思维,而且还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进而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通过合作探究,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受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机械单一,即往往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则始终以被动者的身份来对教师所讲授和灌输的知识进行全盘接收,这便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成了教师与学生各自的单向活动过程,进而不利于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对此,我们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亲身参与,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制长方体和正方体,用剪刀沿棱剪开,再展开,并观察所得到的图形。之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对以下问题进行交流探讨:1、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几个面?每个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每个面的长、宽与原来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3、能否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我会在行间巡视,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予以针对性的指导和点拨。如此一来,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总之,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创设何种问题情境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还需我们立足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来对其做出合理选取,以便能够创设出适宜学生领悟的、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有效问题情境。
参考文献
[1]王金明.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22):44-45
[2]钟丽云.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江西教育,2017(12):68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趣味;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9-0114-01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通常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即只是一味地向学生进行课本内容的讲授和灌输,这便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十分僵化和被动,进而不利于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也不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一改传统课堂沉闷呆板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汲取效果,从而有利于获取高质量、高效化的数学教学效果。
1.基于趣味情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想学好一门学问,兴趣培养是关键。对于天性活泼好动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对于一门学科的学习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不妨在课堂教学之初基于趣味情景来向学生提出富有启迪和思考价值的问题,以便在启发学生学习思维的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为接下来教学内容的讲授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以“小数乘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在导入环节,我对学生说道:“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非洲野狗能追得上鸵鸟吗?为什么?”学生纷纷答道:“不能!因为鸵鸟的速度是非洲野狗的一倍多。”于是,我继续问道:“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算一算,那么应该如何列式呢?”待学生回答完毕,我适时引出了新课内容:“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如此,通过在导入环节基于趣味情景創设问题情境,既启发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为接下来教学内容的讲授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2.立足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数学学科的真谛。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寻求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并在此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以使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达到强化学生数学学习动机、增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目的。
以“折线统计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在引导学生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之后,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出示了去年某商场服装柜台售货员分别根据毛衣和衬衣的销售量制成的折线统计图,并提出了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探究:1、哪幅是毛衣销售量统计图?哪幅是衬衣销售量统计图?2、简单描述一下下半年两种衣服销售量的变化情况,你认为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如果你是销售经理,你在进货方面会有哪些考虑?如果你是消费者,又有什么打算?如此,通过立足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思维,而且还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进而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通过合作探究,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受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机械单一,即往往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则始终以被动者的身份来对教师所讲授和灌输的知识进行全盘接收,这便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成了教师与学生各自的单向活动过程,进而不利于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对此,我们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亲身参与,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制长方体和正方体,用剪刀沿棱剪开,再展开,并观察所得到的图形。之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对以下问题进行交流探讨:1、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几个面?每个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每个面的长、宽与原来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3、能否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我会在行间巡视,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予以针对性的指导和点拨。如此一来,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总之,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创设何种问题情境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还需我们立足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来对其做出合理选取,以便能够创设出适宜学生领悟的、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有效问题情境。
参考文献
[1]王金明.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22):44-45
[2]钟丽云.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江西教育,2017(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