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1
前言:
李白的诗歌是唐朝文学艺术中的巅峰之作,作为读者,要读懂李白的诗歌,就一定要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和唐朝的时代背景。李白的诗歌蕴含着仙道思想,如果不参透诗人骨子里的艺术倾向,就做不到真正的赏心悦目,不能与李白情感交融,欣赏不到李白的逍遥真意。在这方面,宗教文化在历史的潮流中逐渐没落,而文学作品中的仙道思想一直处于一种束缚、误解、抛弃的状态,导致了读者对于李白诗歌中的仙道思想了解不够透彻。
一、李白思想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百姓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寄山水于诗歌之中,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狂傲不羁,想象丰富,语言驾驭能力极强,音律和谐多变,修辞手法新奇,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唐朝诗歌艺术的巅峰。李白出生在巴蜀道教起源地区,深受宗教文化的熏陶,追求道教逍遥、顺其自然的心态。李白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追求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儒家思想的同时,又对道教的文化极为推崇,一心求仙寻道。李白之所以为称为“诗仙”与其仙道思想是密不可分的,李白诗歌作品中,例如《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大鹏赋》、《月下独酌》等很多作品中蕴含着仙道思想,李白的仙道思想和唐朝时期宗教文化的昌盛是紧密相连的。
二、唐朝宗教的社会环境
唐朝具有尊儒重道的社会环境,唐朝以儒家的思想治国,以道家的顺其自然修身。唐朝伊始,以儒家典籍开创科举考试,官员以儒家的思想进取,以道义养身;以儒家的思想治国,以道家思想修世,达到双教思想交融的境界。唐朝为了神化统治地位,以皇室姓李的身份,尊道家老子为始祖,自称为仙人后裔。这种做法不仅仅可以提高皇位的统治力,又可以宣称李氏为“奉天承运”取代隋朝。极力推崇道家的思想与术法,形成了唐朝道教的鼎盛时期,唐朝的上流社会强烈向往长生不老,炼丹修法蔚然成风。李白深受其影响,其诗歌中以渴望飞升入仙为内容的作品极多。
三、李白诗歌中的仙道思想
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赏析李白诗歌中的飘逸浪漫。《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于李白被排挤出长安后,由鲁地南下吴越,与友人告别时而作。李白一生游遍千山万水,而所游之地皆是道教圣地,如“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秋下荆门》),又有“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待御虚舟》)。“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从开始先交代海外仙境的瀛洲,虚无缥缈,无法到达;而李白梦中的天姥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好似人间仙境。虚实结合,突出了天姥山的美景,表达李白对天姥山的向往,诗歌富有神奇色彩,引人深思。
这座梦中的天姥山,是李白一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这首诗写梦游仙境,与一般游仙诗不同,李白在这首诗歌中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不只是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在仙境中虚无飘渺,依然根据现实,抒发心中的苦闷;借由梦游仙境,来抒发世间的行乐也不过如此。仙境驟然消失,梦境随即破灭,诗人终于在失望中返回现实。
梦境破灭后,李白意识到自己不是随心所欲地在梦中仙境自由翱翔了,而是静悄悄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包含着李白对人生的起起伏伏深沉的感慨。然而此时李白感到最能放松心情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寄乐趣于山水之间,才是最快乐的,正如《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诗意基于此似乎已经到达尽处,但是李白最后却忿忿然挥笔疾书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语道尽长安三年的不平之气。点睛之笔,直接衬托出全诗的主题:对于自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蔑视,道出古往今来多少怀才不遇学子的情怀。
封建社会中,等级制度森严,多少人才默默无闻,随着历史的洪流销声匿迹。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学子在当时依旧挣脱不了“臣妾气态间,唯欲承箕帚”的下等地位。“折腰”一词取用于东晋的陶渊明,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兮辞》。李白虽然受到皇帝的推崇,但也仅仅是重视李白的诗歌,从最后两句诗中,可以看出李白在宫廷内必然受到了轻视和侮辱。封建君主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处世态度,必将忽视别人的尊严。李白用这两句诗词从正面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高高在上”。这首诗将历史、神话传说、梦境、仙境、实境巧妙地融为一体,相互衬托,以梦中仙境的美景,让人不能自拔,体现浓厚的仙道思想。“忽魂悸以魄动”为结尾,阐述了李白由梦境跌入现实的低谷。李白的诗歌中仙道思想与现实场景紧密结合,象征着李白不懈的追求精神和自由、高贵和傲岸的人格。
结论:
通过本文的探讨,从李白的诗歌中可以看出李白的仙道思想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仙道思想,事实上李白的仙道思想是顺其自然。李白自身的经历与感悟,使仙道思想不断变化。因此,李白诗歌中的仙道思想是对自由自在仙境的追求,以夸张修辞的手法蔑视权贵,对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的隐喻,诗歌中飘逸的词藻富有现实主义色彩。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1
前言:
李白的诗歌是唐朝文学艺术中的巅峰之作,作为读者,要读懂李白的诗歌,就一定要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和唐朝的时代背景。李白的诗歌蕴含着仙道思想,如果不参透诗人骨子里的艺术倾向,就做不到真正的赏心悦目,不能与李白情感交融,欣赏不到李白的逍遥真意。在这方面,宗教文化在历史的潮流中逐渐没落,而文学作品中的仙道思想一直处于一种束缚、误解、抛弃的状态,导致了读者对于李白诗歌中的仙道思想了解不够透彻。
一、李白思想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百姓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寄山水于诗歌之中,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狂傲不羁,想象丰富,语言驾驭能力极强,音律和谐多变,修辞手法新奇,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唐朝诗歌艺术的巅峰。李白出生在巴蜀道教起源地区,深受宗教文化的熏陶,追求道教逍遥、顺其自然的心态。李白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追求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儒家思想的同时,又对道教的文化极为推崇,一心求仙寻道。李白之所以为称为“诗仙”与其仙道思想是密不可分的,李白诗歌作品中,例如《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大鹏赋》、《月下独酌》等很多作品中蕴含着仙道思想,李白的仙道思想和唐朝时期宗教文化的昌盛是紧密相连的。
二、唐朝宗教的社会环境
唐朝具有尊儒重道的社会环境,唐朝以儒家的思想治国,以道家的顺其自然修身。唐朝伊始,以儒家典籍开创科举考试,官员以儒家的思想进取,以道义养身;以儒家的思想治国,以道家思想修世,达到双教思想交融的境界。唐朝为了神化统治地位,以皇室姓李的身份,尊道家老子为始祖,自称为仙人后裔。这种做法不仅仅可以提高皇位的统治力,又可以宣称李氏为“奉天承运”取代隋朝。极力推崇道家的思想与术法,形成了唐朝道教的鼎盛时期,唐朝的上流社会强烈向往长生不老,炼丹修法蔚然成风。李白深受其影响,其诗歌中以渴望飞升入仙为内容的作品极多。
三、李白诗歌中的仙道思想
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赏析李白诗歌中的飘逸浪漫。《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于李白被排挤出长安后,由鲁地南下吴越,与友人告别时而作。李白一生游遍千山万水,而所游之地皆是道教圣地,如“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秋下荆门》),又有“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待御虚舟》)。“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从开始先交代海外仙境的瀛洲,虚无缥缈,无法到达;而李白梦中的天姥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好似人间仙境。虚实结合,突出了天姥山的美景,表达李白对天姥山的向往,诗歌富有神奇色彩,引人深思。
这座梦中的天姥山,是李白一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这首诗写梦游仙境,与一般游仙诗不同,李白在这首诗歌中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不只是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在仙境中虚无飘渺,依然根据现实,抒发心中的苦闷;借由梦游仙境,来抒发世间的行乐也不过如此。仙境驟然消失,梦境随即破灭,诗人终于在失望中返回现实。
梦境破灭后,李白意识到自己不是随心所欲地在梦中仙境自由翱翔了,而是静悄悄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包含着李白对人生的起起伏伏深沉的感慨。然而此时李白感到最能放松心情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寄乐趣于山水之间,才是最快乐的,正如《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诗意基于此似乎已经到达尽处,但是李白最后却忿忿然挥笔疾书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语道尽长安三年的不平之气。点睛之笔,直接衬托出全诗的主题:对于自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蔑视,道出古往今来多少怀才不遇学子的情怀。
封建社会中,等级制度森严,多少人才默默无闻,随着历史的洪流销声匿迹。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学子在当时依旧挣脱不了“臣妾气态间,唯欲承箕帚”的下等地位。“折腰”一词取用于东晋的陶渊明,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兮辞》。李白虽然受到皇帝的推崇,但也仅仅是重视李白的诗歌,从最后两句诗中,可以看出李白在宫廷内必然受到了轻视和侮辱。封建君主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处世态度,必将忽视别人的尊严。李白用这两句诗词从正面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高高在上”。这首诗将历史、神话传说、梦境、仙境、实境巧妙地融为一体,相互衬托,以梦中仙境的美景,让人不能自拔,体现浓厚的仙道思想。“忽魂悸以魄动”为结尾,阐述了李白由梦境跌入现实的低谷。李白的诗歌中仙道思想与现实场景紧密结合,象征着李白不懈的追求精神和自由、高贵和傲岸的人格。
结论:
通过本文的探讨,从李白的诗歌中可以看出李白的仙道思想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仙道思想,事实上李白的仙道思想是顺其自然。李白自身的经历与感悟,使仙道思想不断变化。因此,李白诗歌中的仙道思想是对自由自在仙境的追求,以夸张修辞的手法蔑视权贵,对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的隐喻,诗歌中飘逸的词藻富有现实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