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教师要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思维。
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是如果一开始就将比较抽象的概念原理直接拿来研究,肯定难以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一个能够让学生接受的引子、楔子。
创设情境的核心任务是教师按照课标要求,搜集、归纳、整理包涵教学内容涉及问题的情境材料,并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课堂教学开始的时候就展现给学生。情境材料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选取浅显、易懂、具体、直观的现象材料,小点切入。直观性是创设情境的主要特征和根本要求。就政治课堂教学实际而言,情境可分为视觉情境、听觉情境、活动情境。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所获得的信息绝大部分来自于视觉,故首先必须想办法让学生“看得见”,即创设视觉情境,具体形式包括图片、照片、动画、影像、实物、模型等。其次让学生“听得到”,即创设听觉情境,具体形式包括音乐、广播、朗诵、寓言、故事、俗语及名言、警句、成语等。再次是“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摸得着”,包括实验、游戏、模拟表演、角色扮演等。好课就像好戏,开演几分钟就要牢牢抓住观众。需要说明的是,直观易感的情境必须紧紧围绕课标创设,否则将起相反作用。例如上课一开始就随便给学生讲一个笑话,但与教学内容无关紧要,结果课堂教学开展了二十分钟,还有学生在回忆讨论笑话的内容,整个课堂结构就被这个笑话完全破坏了。学习本是充满思想的劳动,“直观手段只是在促进学生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才是需要的”,老师抛砖的目的只为向学生引玉。创设情境不仅是使课堂热闹、有趣、好看,更为引出本节课要讨论研究的问题。
2.教师要做到课标和教材的有机结合。
课标即所修科目要实现的目标,新课程的目标分为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对课标的理解即要把它看做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目的,同时又要把它看做学科最基本的要素。如果过于强调课标,则造成教学过于单一,体现不出课标所辐射出知识的完整性和全面性,不符合课改的要求。如某校一名教师讲中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一课时,仅根据“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这一级课标所写笼统地介绍货币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其他如“货币的本质”这一重要的知识并没有涉及。另外,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但教学如果过于重教材,一会出现课时不够的情况,二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发展。如在教学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时,教材涉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次要方面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以及“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知识涵盖面之广是可想而知的,但如果照本宣科则无法达到教学目的。所以,教学时要把课标和教材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又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促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等。
3.坚持写教学反思。
3.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3.2写不足之处
即使成功的课堂教学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要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今后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3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3.4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4.政治课要为学生提供和谐的环境认知教育和帮助,建立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青年介于青春期和成年期之间,是个体逐步从依赖走向独立、进入成人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在个体一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政治课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思想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
随着学生学业的增加,学生所处的地理位置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现在学生求学地理位置的变化是一个客观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新的环境会不自觉地给人带来压力,很多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生活习惯的各异、人际关系的变化等产生陌生、恐惧、孤独等心理变化,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父母亲人、家乡的师生朋友都是每个学生的宝贵财富;家乡的风土人情、家乡的,生活习惯、家乡的方言土语都是那么亲切……尤其是学生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往往会有一段时间的磨合和适应。政治课老师应当及时引导学生快速地熟悉自己所处的环境,包括学校所处的市区、所在市区的具体位置、学校周边的环境、学校的交通状况等情况。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告知学生,则会节约学生的大量时间,使学生快速地熟悉自己所在的环境,缓解因新的环境带给学生的心理压力。同时,政治课老师要注意同学所处社会环境的变化,比如学校和学校所在地的文化特征、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比如该城市或学校的人文景观、历史文化、乘车规则、购物方式等。了解这些知识,是一个人快速融入本地生活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我们常说的“入乡随俗”。只有“入乡随俗”,才能减少生活中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惑。
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是如果一开始就将比较抽象的概念原理直接拿来研究,肯定难以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一个能够让学生接受的引子、楔子。
创设情境的核心任务是教师按照课标要求,搜集、归纳、整理包涵教学内容涉及问题的情境材料,并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课堂教学开始的时候就展现给学生。情境材料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选取浅显、易懂、具体、直观的现象材料,小点切入。直观性是创设情境的主要特征和根本要求。就政治课堂教学实际而言,情境可分为视觉情境、听觉情境、活动情境。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所获得的信息绝大部分来自于视觉,故首先必须想办法让学生“看得见”,即创设视觉情境,具体形式包括图片、照片、动画、影像、实物、模型等。其次让学生“听得到”,即创设听觉情境,具体形式包括音乐、广播、朗诵、寓言、故事、俗语及名言、警句、成语等。再次是“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摸得着”,包括实验、游戏、模拟表演、角色扮演等。好课就像好戏,开演几分钟就要牢牢抓住观众。需要说明的是,直观易感的情境必须紧紧围绕课标创设,否则将起相反作用。例如上课一开始就随便给学生讲一个笑话,但与教学内容无关紧要,结果课堂教学开展了二十分钟,还有学生在回忆讨论笑话的内容,整个课堂结构就被这个笑话完全破坏了。学习本是充满思想的劳动,“直观手段只是在促进学生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才是需要的”,老师抛砖的目的只为向学生引玉。创设情境不仅是使课堂热闹、有趣、好看,更为引出本节课要讨论研究的问题。
2.教师要做到课标和教材的有机结合。
课标即所修科目要实现的目标,新课程的目标分为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对课标的理解即要把它看做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目的,同时又要把它看做学科最基本的要素。如果过于强调课标,则造成教学过于单一,体现不出课标所辐射出知识的完整性和全面性,不符合课改的要求。如某校一名教师讲中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一课时,仅根据“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这一级课标所写笼统地介绍货币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其他如“货币的本质”这一重要的知识并没有涉及。另外,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但教学如果过于重教材,一会出现课时不够的情况,二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发展。如在教学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时,教材涉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次要方面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以及“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知识涵盖面之广是可想而知的,但如果照本宣科则无法达到教学目的。所以,教学时要把课标和教材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又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促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等。
3.坚持写教学反思。
3.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3.2写不足之处
即使成功的课堂教学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要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今后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3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3.4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4.政治课要为学生提供和谐的环境认知教育和帮助,建立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青年介于青春期和成年期之间,是个体逐步从依赖走向独立、进入成人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在个体一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政治课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思想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
随着学生学业的增加,学生所处的地理位置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现在学生求学地理位置的变化是一个客观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新的环境会不自觉地给人带来压力,很多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生活习惯的各异、人际关系的变化等产生陌生、恐惧、孤独等心理变化,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父母亲人、家乡的师生朋友都是每个学生的宝贵财富;家乡的风土人情、家乡的,生活习惯、家乡的方言土语都是那么亲切……尤其是学生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往往会有一段时间的磨合和适应。政治课老师应当及时引导学生快速地熟悉自己所处的环境,包括学校所处的市区、所在市区的具体位置、学校周边的环境、学校的交通状况等情况。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告知学生,则会节约学生的大量时间,使学生快速地熟悉自己所在的环境,缓解因新的环境带给学生的心理压力。同时,政治课老师要注意同学所处社会环境的变化,比如学校和学校所在地的文化特征、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比如该城市或学校的人文景观、历史文化、乘车规则、购物方式等。了解这些知识,是一个人快速融入本地生活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我们常说的“入乡随俗”。只有“入乡随俗”,才能减少生活中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