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l世纪,农民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不再是农村土地问题,而是农民的就业问题。它不仅直接影响到农村的发展、农村社会的安定,而且影响到整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无论对于农民本人还是构建社会和谐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迅速发展,加之其他原因,可用耕地锐减,尤其是近郊失地农民的增多,农民就业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失去土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失地农民陷入“务农无土地,上班无岗位,失业无保障”的困境。因此,解决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刻不容缓。以笔者所在的涟水县为例,截止2006年底,全县农村劳动力48.4多万人,仍有8.2万余富余劳动力滞留在乡。笔者在从事劳动就业工作中发现,现在一些媒体所谓的“民工荒”的说法其实并不准确,劳动力市场很大程度上仍处于“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两难境地,因此应该称为“用工荒”。主要原因是用工单位所提供的岗位与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发生脱节而产生的。面对这种情况,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关键就在于提高农民素质与就业技能。
二、提高农民素质是农民就业的关键
劳动力素质高低是影响就业数量和层次的重要因素。以我县为例,由于缺乏教育和科技投资,我县农村劳动力基本文化程度不高,具备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3.5%,初中文化程度的有53.5%,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3%。农民就业群体大部分也没有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经专门培训后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还不到11%。这样的文化知识水平状况,确实难以令人乐观。这些农民接受外界少,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对新的政策、发展机遇认识的不够,被“致富无门路、增收无技术、生产经营无人助”的情况所困扰,因此,农民就业后一般只能从事一些劳动报酬低、劳动强度大的简单体力劳动。
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却要么滞留农村,要么在有限的低技能劳动领域里劳作,因此,农民的培训工作是农民就业工作中非常迫切、非常重要的一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育农民的市场竞争能力,无论是立足当前还是着眼未来,都是解决农民就业,消除“民工荒”的根本措施。
从长远看,要想使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从根本上确保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从目前看,要使现有农村劳动力素质适合于时代的需要,必须在农村重点发展成人文化教育,通过举办农民技校及各种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开展多方面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信心。
针对这一情况,我县在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中,有计划地从基础教育、职育教育和成人教育三个环节入手,开办和规范各种技能培训、成人教育等培训机构,对广大农民进行就业培训。采取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培训方式,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目前初步形成以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县职业高级中学为龙头,以城区培训机构为依托,以乡镇培训点为支撑的培训网络。逐步实现长期教育和短期培训兼顾的目的,让农民尽快掌握一到数门专业技术,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能力。以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动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市场就业能力。确保培训后的农村劳动力有组织、成建制地实现转移就业。据统计,这部分经技能培训后转移就业人员比同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在工资待遇方面平均高出近4500元/年。
三、农民就业观念还需正确引导
1.整体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现实需求。
为进一步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我县多次组织大型现场招聘会。通过现场会,笔者了解到目前企业人力需求的趋势是简单劳动岗位减少,技能岗位增多,即使是普通的技能岗位也正在工种细化,如工程维修电工、高压电器装配工、低压电器装配工、电机装配工等。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农村劳动力缺乏技能的现状与企业的技术要求明显脱节,显得力不从心。
还有一些年轻的女性,她们就业首先考虑的是离家远近,工作累不累中午能否回家等等;也有的农民到当地引进的企业工作,用工单位的工资虽不低,但农民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大,而且各项工作纪律对农民工也很有约束,许多农民情愿断断续续地打零工、也不愿到企业上班。
2.就业观念落后,市场意识淡薄。
一是普遍存在“大钱挣不来,小钱不愿挣”的就业观念。农民的就业期望值要求过高,就业要求不切合实际。他们对高素质、高层次、高收入的技术、管理型工作岗位干不了,而对工作时间长、收入低、体力型工作又不愿意干。二是市场意识淡薄。农村劳动力择业渠道主要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或是自己出去乱碰,而通过职介机构、网络信息、新闻媒体寻找工作的人比例极其小。就业观念的陈旧,加上市场意识薄弱致使想外出致富的部分农民丧失了一些合适的就业机会。
一、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迅速发展,加之其他原因,可用耕地锐减,尤其是近郊失地农民的增多,农民就业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失去土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失地农民陷入“务农无土地,上班无岗位,失业无保障”的困境。因此,解决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刻不容缓。以笔者所在的涟水县为例,截止2006年底,全县农村劳动力48.4多万人,仍有8.2万余富余劳动力滞留在乡。笔者在从事劳动就业工作中发现,现在一些媒体所谓的“民工荒”的说法其实并不准确,劳动力市场很大程度上仍处于“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两难境地,因此应该称为“用工荒”。主要原因是用工单位所提供的岗位与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发生脱节而产生的。面对这种情况,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关键就在于提高农民素质与就业技能。
二、提高农民素质是农民就业的关键
劳动力素质高低是影响就业数量和层次的重要因素。以我县为例,由于缺乏教育和科技投资,我县农村劳动力基本文化程度不高,具备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3.5%,初中文化程度的有53.5%,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3%。农民就业群体大部分也没有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经专门培训后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还不到11%。这样的文化知识水平状况,确实难以令人乐观。这些农民接受外界少,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对新的政策、发展机遇认识的不够,被“致富无门路、增收无技术、生产经营无人助”的情况所困扰,因此,农民就业后一般只能从事一些劳动报酬低、劳动强度大的简单体力劳动。
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却要么滞留农村,要么在有限的低技能劳动领域里劳作,因此,农民的培训工作是农民就业工作中非常迫切、非常重要的一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育农民的市场竞争能力,无论是立足当前还是着眼未来,都是解决农民就业,消除“民工荒”的根本措施。
从长远看,要想使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从根本上确保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从目前看,要使现有农村劳动力素质适合于时代的需要,必须在农村重点发展成人文化教育,通过举办农民技校及各种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开展多方面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信心。
针对这一情况,我县在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中,有计划地从基础教育、职育教育和成人教育三个环节入手,开办和规范各种技能培训、成人教育等培训机构,对广大农民进行就业培训。采取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培训方式,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目前初步形成以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县职业高级中学为龙头,以城区培训机构为依托,以乡镇培训点为支撑的培训网络。逐步实现长期教育和短期培训兼顾的目的,让农民尽快掌握一到数门专业技术,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能力。以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动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市场就业能力。确保培训后的农村劳动力有组织、成建制地实现转移就业。据统计,这部分经技能培训后转移就业人员比同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在工资待遇方面平均高出近4500元/年。
三、农民就业观念还需正确引导
1.整体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现实需求。
为进一步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我县多次组织大型现场招聘会。通过现场会,笔者了解到目前企业人力需求的趋势是简单劳动岗位减少,技能岗位增多,即使是普通的技能岗位也正在工种细化,如工程维修电工、高压电器装配工、低压电器装配工、电机装配工等。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农村劳动力缺乏技能的现状与企业的技术要求明显脱节,显得力不从心。
还有一些年轻的女性,她们就业首先考虑的是离家远近,工作累不累中午能否回家等等;也有的农民到当地引进的企业工作,用工单位的工资虽不低,但农民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大,而且各项工作纪律对农民工也很有约束,许多农民情愿断断续续地打零工、也不愿到企业上班。
2.就业观念落后,市场意识淡薄。
一是普遍存在“大钱挣不来,小钱不愿挣”的就业观念。农民的就业期望值要求过高,就业要求不切合实际。他们对高素质、高层次、高收入的技术、管理型工作岗位干不了,而对工作时间长、收入低、体力型工作又不愿意干。二是市场意识淡薄。农村劳动力择业渠道主要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或是自己出去乱碰,而通过职介机构、网络信息、新闻媒体寻找工作的人比例极其小。就业观念的陈旧,加上市场意识薄弱致使想外出致富的部分农民丧失了一些合适的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