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载体,以高度凝练的言语,形象地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反映了社会生活,其中不乏蕴含哲学规律的哲理诗。如果在哲学教学中恰当的运用这些哲理诗,不仅会使抽象的哲学变得通俗易懂,更会增添哲学教学的艺术性,不失为锦上添花之举。
一、运用诗歌导入新课
运用诗歌导人新课不失为一种既有趣,又有吸引力的好方法。例如在讲解“联系”这一课时就可运用宋代诗人苏轼的诗《诗琴》来导入新课: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呜?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该诗巧妙的提出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问题,能引起学生对于琴、指头、琴声三者关系的思索。从哲学的观点来看,美妙的音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给学生分析该诗的时候很自然的就能导人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课题的讲解上来,这样显得既生动,又有趣。
二、运用诗歌突破难点.解决重点
恰当的运用诗歌会使哲学观点妙趣横生,重点难点就会很容易的被突破、被解决。例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在突破这一难点时就可以运用唐代诗人元稹的诗《蚁》:
时术功虽细,年深祸可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
敢惮榱梁蠹,深藏柱石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该诗通过对小小的白蚁造成的巨大危害,说明了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变化,“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告诫人们切莫轻视微小的变化,以至酿成大祸。
在分析该诗时,可以给学生归纳出以下两点:第一,量变必然会引起质变;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从而可以告诫同学们,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时,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掌握分寸、火候。对于新生事物,我们要不失时机的促成飞跃。不管是适度还是飞跃都必须重视量的积累。从而很自然的在欣赏古代诗歌的同时,突破了重点,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又如在讲授实现认识的飞跃需要创造的两个条件这一重点和难点时,就可以运用清代诗人赵翼的诗《论绝句之二》: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光苑论雌黄。
矮人看戏何所见,都是随人说长短。
作者以矮人看戏来比喻,讽刺在文艺评论中不问实事,人云亦云的不良风气。在分析这首诗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如何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然后在分析时指出:(1)必须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2)必须善于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加工制作,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那种“矮子看戏”的作风。这样就轻而易举地突破了难点,解决了重点。
三、运用诗歌进行小结
在小结时恰当的运用诗歌,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讲解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后,就可运用宋代诗人王安石与苏东坡合写的诗《咏菊》进行小结: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宰相王安石作咏菊诗,写下开头两句,还没写完,苏东坡看后,不以为然,认为菊花敢傲霜雪,哪有落瓣之说呢?于是他依照原韵续上了后两句。王安石看后付之一笑。后来苏东坡调到黄州当团练副使,重阳节赏花,不禁大吃一惊,菊花棚下,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他这才知道,同是菊花亦有落瓣与不落瓣之分。
在分析这两位大诗人组合而成的诗时,给学生指出,这首诗不仅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哲理,而且还包含着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原理。一方面“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而且只通过个别表现出来,任何个别不论怎么特殊,都有该类事物的共性”。黄州之菊尽管特殊,但依然有菊的共性;另一方面,“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含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黄州之菊除了菊花共性之外,还有自己的个性、特殊性,这正是它区别于其他菊花的特点。
四、运用诗歌巩固新知识
在布置作业时给学生几首诗,让学生分析该诗的哲理。会很好的起到巩固新知识的作用。如在讲“人生价值”时,就可给学生留明代于谦的诗《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让学生体会于谦所表达的崇高的人生价值和理想。亦体会欧阳修的人生价值观和对人生价值实现途径的理解,起到巩固新知识的作用。
在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知识的海洋里,有无数杰出的诗人写出了无数名篇,其中不乏含有哲理的优秀诗歌,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运用这些诗歌,则不仅能使枯燥的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更能够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真可谓一举多得。
一、运用诗歌导入新课
运用诗歌导人新课不失为一种既有趣,又有吸引力的好方法。例如在讲解“联系”这一课时就可运用宋代诗人苏轼的诗《诗琴》来导入新课: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呜?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该诗巧妙的提出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问题,能引起学生对于琴、指头、琴声三者关系的思索。从哲学的观点来看,美妙的音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给学生分析该诗的时候很自然的就能导人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课题的讲解上来,这样显得既生动,又有趣。
二、运用诗歌突破难点.解决重点
恰当的运用诗歌会使哲学观点妙趣横生,重点难点就会很容易的被突破、被解决。例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在突破这一难点时就可以运用唐代诗人元稹的诗《蚁》:
时术功虽细,年深祸可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
敢惮榱梁蠹,深藏柱石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该诗通过对小小的白蚁造成的巨大危害,说明了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变化,“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告诫人们切莫轻视微小的变化,以至酿成大祸。
在分析该诗时,可以给学生归纳出以下两点:第一,量变必然会引起质变;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从而可以告诫同学们,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时,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掌握分寸、火候。对于新生事物,我们要不失时机的促成飞跃。不管是适度还是飞跃都必须重视量的积累。从而很自然的在欣赏古代诗歌的同时,突破了重点,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又如在讲授实现认识的飞跃需要创造的两个条件这一重点和难点时,就可以运用清代诗人赵翼的诗《论绝句之二》: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光苑论雌黄。
矮人看戏何所见,都是随人说长短。
作者以矮人看戏来比喻,讽刺在文艺评论中不问实事,人云亦云的不良风气。在分析这首诗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如何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然后在分析时指出:(1)必须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2)必须善于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加工制作,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那种“矮子看戏”的作风。这样就轻而易举地突破了难点,解决了重点。
三、运用诗歌进行小结
在小结时恰当的运用诗歌,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讲解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后,就可运用宋代诗人王安石与苏东坡合写的诗《咏菊》进行小结: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宰相王安石作咏菊诗,写下开头两句,还没写完,苏东坡看后,不以为然,认为菊花敢傲霜雪,哪有落瓣之说呢?于是他依照原韵续上了后两句。王安石看后付之一笑。后来苏东坡调到黄州当团练副使,重阳节赏花,不禁大吃一惊,菊花棚下,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他这才知道,同是菊花亦有落瓣与不落瓣之分。
在分析这两位大诗人组合而成的诗时,给学生指出,这首诗不仅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哲理,而且还包含着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原理。一方面“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而且只通过个别表现出来,任何个别不论怎么特殊,都有该类事物的共性”。黄州之菊尽管特殊,但依然有菊的共性;另一方面,“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含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黄州之菊除了菊花共性之外,还有自己的个性、特殊性,这正是它区别于其他菊花的特点。
四、运用诗歌巩固新知识
在布置作业时给学生几首诗,让学生分析该诗的哲理。会很好的起到巩固新知识的作用。如在讲“人生价值”时,就可给学生留明代于谦的诗《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让学生体会于谦所表达的崇高的人生价值和理想。亦体会欧阳修的人生价值观和对人生价值实现途径的理解,起到巩固新知识的作用。
在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知识的海洋里,有无数杰出的诗人写出了无数名篇,其中不乏含有哲理的优秀诗歌,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运用这些诗歌,则不仅能使枯燥的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更能够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真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