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典就一定是借古讽今吗?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shui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时候,学习重点当然是了解典故含义,弄清作者词中深意。学生们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和廉颇这五个典故“各个击破”后,通过联系背景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了词人借古讽今地表达了对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的赞扬,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继而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最后借廉颇自况,抒发了未能实现自己怀抱的感慨。词作虽艰涩,但学习却顺畅,风不吹,浪不兴,一切似乎都在表明今天教学即将顺利完结。
  但是,就在快下课时,一个男生的问题却于无声处起了惊雷:“这首词使用了用典的手法,借古讽喻了当朝的南宋统治者,那在古诗词中,用典就一定是借古讽今吗?”我顿时愕然:“教书十几载,从来没有学生会考虑到这一层关系!”一时之间,猝不及防的我立刻与《祝福》中鲁迅笔下被祥林嫂突然发问“人死后到底有没有灵魂?”时的“我”感同身受:“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幸而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议论暂时打破了僵局,我在惊魂甫定之余,理智也慢慢恢复了,许多的知识点,许多的诗词也一一浮现了出来,于是便作了如下回答。
  要想解释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清楚何为“借古讽今”,何为“用典”。
  “借古讽今”,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是诗人借助历史人物或事件影射、讽刺现实,抒发诗人自己情感的手法。例如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歌最后两句借古讽今,诗人借写南朝统治者佞佛,修建了大量寺庙,劳民伤财,讽刺了当时晚唐统治者佞佛而肆意暴殄的行径。
  “用典”,也是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有用前人诗句和用古人古事两种,能起到言简意丰,委婉含蓄的作用。
  举例来说第一种。南宋诗人谢枋得在宋亡之后,仍旧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12年之久,拒不出仕。他在隐居期间写下了著名的诗篇《庆庵寺桃花》: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诗人没有直接描绘庵中桃花盛开的景色,而是引用了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桃源”“避秦”“渔郎”“问津”等词语,把这所幽静的小庙比作了逃避秦王暴政的世外桃源,通过用典委婉地表现了自己与元代官场决绝的态度。本诗虽然使用了用典的手法,但是根本没有明显的“讽今”,只是着重借典故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怀罢了。
  举例来说第二种。“诗仙”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去四川时,写下《送友人入蜀》: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李白了解他的朋友是怀着追求功名富贵的目的入蜀,因而临别赠言,便意味深长地告诫: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于占卜的君平呢!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尾联写得含蓄蕴藉,语短情长。这当然是典型的用典,但明显不是借古讽今。
  而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使用的“掉书袋”式的典故显然就属于借古讽今了。
  所以,用典就一定是借古讽今吗?
  不一定!一定要知人论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决不能简单一概而论。
  解释至此,学生们频频点头,那位男生更是满意之极,我的心情也顿时舒畅起来。正好响起的下课铃为这节教学相长的课堂学习画上了愉悦的句号。
  [作者通联:河北沧州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目前,小学文言文教学存在教科书选入文言文极少、与中学文言文教学衔接较难、教师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四年级一节文言文主题学习研讨课,提出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策略,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以达到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去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目的。   一、小学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科书选入的文言文极少   在旧版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中,只有五六年级才有文言文
《人琴俱亡》出自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伤逝》,它内容简短,却意味隽永。教参明确指出本文的主题思想是表现兄弟情深。我则认为《人琴俱亡》的主题思想所表现的并非单纯的兄弟之情,而是更有知音者的倾心及独特的情感。  王子猷(徽之)、子敬(献之)兄弟出身名门望族、诗礼之家。优越的物质条件、浓郁的文化氛围、民主开放的家庭生活,既赋予了他们超人的才气,也分别造就了子敬举止文雅、情趣高洁和子猷的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审视2013年语文学术界对写作教学的研究,下面三篇文章显示了这个领域的新进展。它们分别从写作课程、教学、教师三个不同的角度加以阐释,为我们提供了实施写作教学的新路径。  一、微型写作课程的建构  【评析文章】邓彤,王荣生《微型化
作文教学研究的提升    钱梦龙先生曾经把语文教学从低到高,分为四种境界:  “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此第一境也。这一境属于实践操作的层次。处于这一层次的老师能够踏踏实实地备好课、上好课,能够组织有效的训练。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他们也不怕吃苦。因此,他们所教的学生一般都成绩优良。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此第二境也。这一境属于经验积累的层次。处于这一层次的教师开始重视总结和积累自己的成功经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问题(这里包括教育与社会生活、教育与学习者的生活),—直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衡量现实教育成败的—把最好的尺子。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对生活世界作了深入的论述,他认为:生活世界具有先在的给定性,是“直觉地被给予的”、“前科学的、直观的”、“可经验的”人之存在领域。可见,生活世界包括人之生活全程。要谈“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理应绕不开学生的生活世界,要选定语文教学内容
【教材简况】  《兰亭集序》全文仅324字,却成为千古绝唱,奥秘何在?本堂课的教学完成之后,必须要使一般学生能感觉得这个问题不再成为问题。那么教师自己就必须首先对此有一番研究体会,在此基础上方能找准教学的目标落点,确立文本教学的价值核心。  此文是书文俱佳的典范。首先,从书法上说,是“书圣”的平生绝唱,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其书风及其确立的书法美学范式几乎笼罩往后的整个中国书法史。让学生由此略
坚守在一线教学并心怀理想的老师是令我欣赏的老师,甘愿在基层耕耘且乐此不疲的老师是让我尊重的老师。唐余富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具有坚守品质和执著情怀的老师。  从认识他的第一天起,我就由他走下课堂匆匆赶来的脚步看出他是一个为教学而奔忙的人,他那为工作而奔走的朴素干练的姿态,为活动而奔跑的朴实厚道的品性,都体现了他一贯的行者的风范。让我欣赏的是:可能正是他的行者的意念和追求,使他从农村走向了城区,也使他从
作文反映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作为一线教师,我发现每到作文课有不少学生“疾首蹙额”,写作成了学生心里难以越过的鸿沟。大多数学生不留意身边发生的事情,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久而久之,在写作时心理上备受压抑,导致害怕作文,面对题目迟迟不能
著名作家、中学语文课文《散步》作者莫怀戚先生于7月27日15点45分,因病在家中去世。  著名作家、中学语文课文《散步》作者莫怀戚先生于2014年7月27日15点45分,因病在家中去世,享年63岁。  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重庆人。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协副主席。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
一、自然如歌辅写作  美丽而千变万化的大自然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人类和万物。千百万年来人类在大自然中攫取无尽的物质资源的同时,也汲取着不能穷尽的精神食粮。如“一轮明月”可以畅离合悲欢,“一树落叶”可以诉苦辣酸甜。而更多的时候人们则通过观察自然,讴歌自然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可以说大自然中的山水花鸟虫鱼带给我们人类无穷的歌唱主题。这抒发一是直接用歌曲唱出,二是用文章写出,用文字来抒情。如何抒发?要求讴歌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