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知己岂独飞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go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琴俱亡》出自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伤逝》,它内容简短,却意味隽永。教参明确指出本文的主题思想是表现兄弟情深。我则认为《人琴俱亡》的主题思想所表现的并非单纯的兄弟之情,而是更有知音者的倾心及独特的情感。
  王子猷(徽之)、子敬(献之)兄弟出身名门望族、诗礼之家。优越的物质条件、浓郁的文化氛围、民主开放的家庭生活,既赋予了他们超人的才气,也分别造就了子敬举止文雅、情趣高洁和子猷的卓荦不羁、率性而为的性情。
  《晋书·王徽之传》中记载:二人“俱病笃”,时有术人云:“人命应终,而有生人乐代者,则死者可生。”徽之谓曰:“吾才位不如弟,请以余年代之。”在生命的尽头,子猷还想以己之死换取弟之存,手足情深,天地可感。
  然而,子猷对子敬远非兄弟之情,而是视其弟献之为知己,原因有以下四方面:
  其一,子猷因率性而为,放浪形骸,而倍数世人指责。一般人很难理解他。例如,他的顶头上司桓冲同他讲话,他竟不屑一顾,初不酬答,直高视,以手版柱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耳。”其“傲达若此”!再如他的典故“骑曹不记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等等,自由洒脱的名士习气让他毁誉参半:“时人皆饮其才而秽其行。”这说明子猷生命的形象造型犹如一缕清风,他追求生命境界中的绝对自由,显然,不被众人所理解。在茫茫人海中,子猷显得曲高和寡,如清风明月,遗世独立。
  其二,子猷、子敬兄弟二人常在一起谈天说地,吟诗作赋,弹琴“讽啸”,其乐融融。在《晋书·王徽之传》中有明确记述:徽之尝夜与弟献之共读《高士传赞》,献之赏井丹高洁,徽之曰:“未若长卿慢世也。”与子猷的清风般无羁无绊相比,子敬则是一轮明月,尽管二人推崇的人物及品格各异,但不妨碍他们二人惺惺相惜,一个是“梨花院落溶溶月”,一个则是“柳絮池塘淡淡风”,明月与清风、琴瑟和鸣。
  其三,子猷在弟弟子敬亡故后,采用了独特的悼念方式,他知道子敬“素好琴”,“便经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他是想弹一曲为子敬送行,还是弹琴表其内心?这分明是伯牙与钟子期的再现。“弦既不调”,子猷由此感伤子敬“人琴俱亡”,想那琴乃无生命之物,尚有如此灵性,而自己与子敬一生相随相知,岂不如一琴耳!子猷思绪万千,“因痛绝良久”,“月余亦卒”。这真是:泪眼问琴琴不语,兄弟情深深几许。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其四,古有伯牙与钟子期为知音,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因为他认为没有人比钟子期更懂他的音乐。伯牙的行为体现了“士为知己者用”,做出了纪念知音的表率:伯牙掷琴,从此不再弹琴,以告慰知音,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千古高风说到今。而子猷则将知音者的关系更推进一步:士为知己者死。这无疑向世人昭示了子猷作为知音一族之后来居上的生命姿态:一生知己岂独飞,天涯同命伴弟归。
  综上所述,子猷正是视献之为知己,而且洞察了知音有超越生命般的珍贵和独特,才因子敬之死而身心俱衰,“月余亦卒”。因此,《人琴俱亡》不仅体现的是兄弟情深,而且更是知音者的倾心和独特情感。
  [作者通联:湖北房县门古中学]
其他文献
《西游记》乃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艺术宫殿。作为一部神魔小说,《西游记》以幻想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因此对于它的思想内容的研究,一直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小说是一曲英雄的悲剧挽歌;有人认为小说表现了道教和佛教的宗教纷争;有人认为小说是歌颂反封建斗争;有人认为小说主题应为惩恶扬善;有人认为小说
今年高考,重庆卷与全国卷一的作文材料都取自于两年前网络上报道过的新闻事件。考题揭晓后,在社会上都引发了极大的争议。笔者以为全国卷一“举报父亲驾车接电话”的作文材料虽有争议,但将它命制为高考作文题也无甚大碍,因为它的价值取向是明确的,不会干扰考生的审题立意。但是重庆卷的材料却不适宜作为高考作文题使用,虽然这也是一个真实的案例。但该事件里有诸多不合理的地方,会给考生的审题立意造成较大的困惑与误导。  
科学小品文以其丰富的知识内容、生动含情的笔调、优美灵活的语言进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其丰富的知识内容可能涉及天文、地理、美术、历史、政治、社会、科技等百科知识,常常吸引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虽然心里明确语文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但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力不从心,语文课也很容易偏离自己本应该坚持的轨道滑向对课文知识的掌握。本文以《说“屏”》一文为例,谈谈科学小品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历史经验的汲取,离不开学科史的深入研究。只有根植于深厚的学科历史土壤之中,语文课程与教学才能有更好的发展。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低水平重复,与对学科史的深入研究不足,对历史经验的承传发扬不够有直接关系。语文教育要更好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深入学习语文教育史,研究语文教育的历史问题并汲取宝贵经验。虽然,建国后业界已出版了一些有影响的语文教育史研究著作,但总体来说还是不够,还需要更为全面、
南京大学中文系王彬彬教授认为,读小说就是读语言,欣赏小说就是欣赏语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在“阅读与鉴赏”中提出“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要求。因为小说的内容、情感、主旨等都是通过小说的语言来表达出来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选录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没有
近期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的韩寒,已经成为无法回避、也无需回避的语文教育话题。影响力是一种综合和中性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由主体不自觉地借助时代推力而幸运获至。不过,《时代》周刊给我们提供一种契机来重新审读和透视韩寒,借以反思并展望我们的语文教育。   当代中国,“语用问题”已经上升为一个社会公共问题。简言之,“语用问题”是指语文教育的庸俗化而导致青少年学生语用品质的低劣化。
【评议文章】韩雪屏《让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原载于《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第4期。  王荣生《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原载于《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7期。  魏小娜《语文阅读教学“流行语”的解读与启示》,原载于《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9期。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时最长,费力最重,问题最多。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阅读课程和教学理论滞后造成的。阅读课程教学理论的建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使我常常联想到加缪的“局外人”,是的,祥林嫂不属于鲁镇,不属于卫家山的婆家,也不属于贺家坳,她被买卖、被驱逐,被欺骗、被嘲笑,生不见容于人间,死亦不能保全于阴曹,这是一个多么痛苦无助的生灵。在无边的夜一样的大海里,祥林嫂四处寻觅,竭力表现,争取回归到奴隶的身份和被收容的境地,但这一切都注定了她的徒劳无益。鲁迅正是深刻意识到这一点,但他要怀着浓重的悲悯揭开这个过程,以细节集中展示身份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练的诵读吸收内化,进而因声求气,咀嚼涵泳,晓悟文意,以达到“其言若出我之口,其意若出我之心”的学习之境,这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在这一点上,我们无需改变和创新,恰恰是需要回归传统。不要一味串讲以讲代学,违背认知和学习的规律,违背常识。朱子“读书六法”也讲到了这一点:①循序渐进②熟读精思③虚心涵泳④切已体察⑤着紧用力⑥居敬持志。六法中能称得上法的主要就是熟读精思和虚
目前,小学文言文教学存在教科书选入文言文极少、与中学文言文教学衔接较难、教师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四年级一节文言文主题学习研讨课,提出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策略,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以达到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去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目的。   一、小学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科书选入的文言文极少   在旧版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中,只有五六年级才有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