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每位老师的教学生涯中,至少总有那么一两节差课、劣课或者说很糟糕的课吧!如果它恰好是节公开课,那么更可称其为“上砸了的课”“令人沮丧的失意课”了。可在我看来,这类课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独具不可替代的提升价值;多上几堂有缺憾的公开课,你的进步将会越来越明显。下面说说我自己的体验吧。
2011年4月9日,在苏州市级一个较大规模的公开展示活动中,我执教孙犁散文《鞋的故事》。听课者人数众多,评课专家的分量重而又重——包括华东师大博导巢宗祺教授(巢先生是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召集人、修订组召集人之一),华东师大郑桂华博士(现为上海师大教授),原华师大二附中校长顾朝晶老师,著名特级教师徐思源,苏州市语文教研员袁卫星,以及来自宁波的优秀教师。应该讲,对于本堂课我是非常重视而做了充分准备的(曾就课的基本流程求教郑桂华老师)。但是,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现了:上课没两分钟,我就犯了个低级错误。当时较流行的是“学案”教学,我课前印发给同学的“学案”上,第一道思考题就是“《鞋的故事》既是一个关于‘鞋’的故事,也是有关_____的故事……”第一个同学给出的答案是:也是有关“人情”的故事。而我对此的应对是粗暴地否定(当时我所说的大概是:需要这么复杂吗?课文所写的不也是有关主人公小书绫的故事吗?)。本堂课后,顾朝晶老师单独与我交流时指出:“学生答‘人情’,完全有道理啊,而且是有深度的认识,怎么轻易给否定了呢?”是的,这样的失误不可原谅!那么原因何在?我的反思是:1.备课阶段,潜意识里已认定思考题唯一答案就是“小书绫”;课前查看了两组同学的学案,他们写的也都是“小书绫”,故而进一步将其他答案排除在外了。2.就深层原因讲,是在落实教育、教学理念上有问题:当学生答案与教师认识有差距时,会自觉不自觉地“主导过度”。事实上,应尽可能耐心地听学生讲讲他们的理由、他们的思维过程,应容许不同认识共存。
课堂往前推进,各个环节基本顺利,但文中有个片段(“柳嫂的母亲从老家来,带来了小书绫给我做的第二双鞋,穿着很松快,我很满意。柳嫂有些不满地说:‘这活儿做得太粗了,远不如上一次。’我想:小书绫上次给我做鞋,是感激之情,这次是情面之情。做了来就很不容易了。我默默地把鞋收好,放到柜子里,和第一双放在一起”),我对它的解读是:“默默地把鞋收好……”是因作家嫌后一双鞋“活儿做得太粗”,所以不愿穿,这表明孙犁是个完美主义者。按这一理解授课,在后来的评课中又受到较多批评,比如有教师提出:“默默地把鞋收好……”表明孙犁珍视这双鞋,何来“完美主义”之说?徐思源老师同我面谈,巢宗祺教授当晚发来邮件,他们都指出,教师如此理解文本,有一定的合理性(可视为一家之言),但毕竟属于孤立解读,缺乏旁证支撑。
4月10日星期六,那一天我宁心静气,细细重读《鞋的故事》,在头脑中回映上课时的一个个细节,深入思考专家们的意见、建议,分点总结了教学中的主要问题。除前已提及的,还包括:1.临场应变不是很到位(这里有把本节课看得过重的因素,也有課前准备仍嫌不足的问题);2.文本解读方面虽有属于自己的解读(与课文相关的备课资料少之又少),但有的解读过头了,也未注意让学生完整地读一读原文,师生共同作个具体的过程分析(没有真正基于“学生的学”来实施“教师的教”;平时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认识很不够)。同时,我还深透研究了“改进措施”并梳理出“完整的新设计”,例如把“默默地把鞋收好……”片段修改成:
作者对后一双鞋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
1.先说“穿着很松快,我很满意”→“满意”。
2.当“柳嫂有些不满地说:‘这活儿做得太粗了,远不如上一次。’”后,“我想:小书绫上次给我做鞋……这次是情面之情”→觉得“活儿做得粗”也符合常情、常理。
3.“做了来就很不容易了”→对小书绫是理解、感谢的,但内心还有一份遗憾、一声叹息(“如果做得精致点,该多好啊”“我想弄一双真正满意的家做鞋,怎么就这么难呢”)。
4.“我默默地把鞋收好……”→对第一双鞋“很珍重”,把第二双“和第一双放在一起”,这是作为永久的纪念,因为这样的鞋以后更难得了。
有感于部分青年教师怕上公开课、评优课,我絮絮叨叨,把五年前这段经历复述下来,目的是想告诉年轻的同行们:
“失误”的价值,在于它就像迎面泼来的一盆冷水,能让你从飘飘然自恋自傲、自我陶醉的状态中清醒过来,发现自身不足,然后迎头赶上;“失误”的价值,在于它如针如砭,痛下针砭将会使你痛苦、失落,进而沉思,进而时时自我警示、自我告诫少犯乃至不犯类似的错误。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一堂令你濒于崩溃的公开课,让你从此垂头丧气,甚至谈公开课而“色变”——这样的“失误”,自然与“价值”毫不沾边了。
不由想起2004年雅典奥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美国名将埃蒙斯均在50米步枪三姿项目决赛最后一枪出现严重失误,痛失基本已到手的金牌。就“打丢的两枪”,埃蒙斯诚恳地说:“感谢那两次失误,这可能是我生命中发生过的最好的事情。”道理或是相通的——我以为,只有尽力争取多进行公开教学,并且有那么一两次“惨不忍睹”的“失误”,才有利于一个教师快速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国际学校)
2011年4月9日,在苏州市级一个较大规模的公开展示活动中,我执教孙犁散文《鞋的故事》。听课者人数众多,评课专家的分量重而又重——包括华东师大博导巢宗祺教授(巢先生是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召集人、修订组召集人之一),华东师大郑桂华博士(现为上海师大教授),原华师大二附中校长顾朝晶老师,著名特级教师徐思源,苏州市语文教研员袁卫星,以及来自宁波的优秀教师。应该讲,对于本堂课我是非常重视而做了充分准备的(曾就课的基本流程求教郑桂华老师)。但是,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现了:上课没两分钟,我就犯了个低级错误。当时较流行的是“学案”教学,我课前印发给同学的“学案”上,第一道思考题就是“《鞋的故事》既是一个关于‘鞋’的故事,也是有关_____的故事……”第一个同学给出的答案是:也是有关“人情”的故事。而我对此的应对是粗暴地否定(当时我所说的大概是:需要这么复杂吗?课文所写的不也是有关主人公小书绫的故事吗?)。本堂课后,顾朝晶老师单独与我交流时指出:“学生答‘人情’,完全有道理啊,而且是有深度的认识,怎么轻易给否定了呢?”是的,这样的失误不可原谅!那么原因何在?我的反思是:1.备课阶段,潜意识里已认定思考题唯一答案就是“小书绫”;课前查看了两组同学的学案,他们写的也都是“小书绫”,故而进一步将其他答案排除在外了。2.就深层原因讲,是在落实教育、教学理念上有问题:当学生答案与教师认识有差距时,会自觉不自觉地“主导过度”。事实上,应尽可能耐心地听学生讲讲他们的理由、他们的思维过程,应容许不同认识共存。
课堂往前推进,各个环节基本顺利,但文中有个片段(“柳嫂的母亲从老家来,带来了小书绫给我做的第二双鞋,穿着很松快,我很满意。柳嫂有些不满地说:‘这活儿做得太粗了,远不如上一次。’我想:小书绫上次给我做鞋,是感激之情,这次是情面之情。做了来就很不容易了。我默默地把鞋收好,放到柜子里,和第一双放在一起”),我对它的解读是:“默默地把鞋收好……”是因作家嫌后一双鞋“活儿做得太粗”,所以不愿穿,这表明孙犁是个完美主义者。按这一理解授课,在后来的评课中又受到较多批评,比如有教师提出:“默默地把鞋收好……”表明孙犁珍视这双鞋,何来“完美主义”之说?徐思源老师同我面谈,巢宗祺教授当晚发来邮件,他们都指出,教师如此理解文本,有一定的合理性(可视为一家之言),但毕竟属于孤立解读,缺乏旁证支撑。
4月10日星期六,那一天我宁心静气,细细重读《鞋的故事》,在头脑中回映上课时的一个个细节,深入思考专家们的意见、建议,分点总结了教学中的主要问题。除前已提及的,还包括:1.临场应变不是很到位(这里有把本节课看得过重的因素,也有課前准备仍嫌不足的问题);2.文本解读方面虽有属于自己的解读(与课文相关的备课资料少之又少),但有的解读过头了,也未注意让学生完整地读一读原文,师生共同作个具体的过程分析(没有真正基于“学生的学”来实施“教师的教”;平时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认识很不够)。同时,我还深透研究了“改进措施”并梳理出“完整的新设计”,例如把“默默地把鞋收好……”片段修改成:
作者对后一双鞋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
1.先说“穿着很松快,我很满意”→“满意”。
2.当“柳嫂有些不满地说:‘这活儿做得太粗了,远不如上一次。’”后,“我想:小书绫上次给我做鞋……这次是情面之情”→觉得“活儿做得粗”也符合常情、常理。
3.“做了来就很不容易了”→对小书绫是理解、感谢的,但内心还有一份遗憾、一声叹息(“如果做得精致点,该多好啊”“我想弄一双真正满意的家做鞋,怎么就这么难呢”)。
4.“我默默地把鞋收好……”→对第一双鞋“很珍重”,把第二双“和第一双放在一起”,这是作为永久的纪念,因为这样的鞋以后更难得了。
有感于部分青年教师怕上公开课、评优课,我絮絮叨叨,把五年前这段经历复述下来,目的是想告诉年轻的同行们:
“失误”的价值,在于它就像迎面泼来的一盆冷水,能让你从飘飘然自恋自傲、自我陶醉的状态中清醒过来,发现自身不足,然后迎头赶上;“失误”的价值,在于它如针如砭,痛下针砭将会使你痛苦、失落,进而沉思,进而时时自我警示、自我告诫少犯乃至不犯类似的错误。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一堂令你濒于崩溃的公开课,让你从此垂头丧气,甚至谈公开课而“色变”——这样的“失误”,自然与“价值”毫不沾边了。
不由想起2004年雅典奥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美国名将埃蒙斯均在50米步枪三姿项目决赛最后一枪出现严重失误,痛失基本已到手的金牌。就“打丢的两枪”,埃蒙斯诚恳地说:“感谢那两次失误,这可能是我生命中发生过的最好的事情。”道理或是相通的——我以为,只有尽力争取多进行公开教学,并且有那么一两次“惨不忍睹”的“失误”,才有利于一个教师快速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