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新引擎

来源 :中国机械·装备制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li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被中国家电企业尊为“老师”的日本家电如今正在中国市场被曾经的“学生”赶到边缘市场上。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一些知名日本企业还抛售甚至退出家电消费业务。
  在另一个战场上,日本企业却表现出另一番全新景象:日立已成为一家覆盖医疗健康及机械、汽车系统、信息通信、公共交通,以及电子系统的综合性工业集团:松下也在住宅、车载电子、新能源电池,以及智慧城市综合解决方案等领域取得扎实进展:索尼除了在电视、相机、音响等传统家用红海市场开拓高端蓝海的新跑道,还在无人机、汽车等影音传感器、专业的广电制作播放设备,以及医疗、金融等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还有东芝,长足发展了水电、核电、风电等社会基础设施,以及存储芯片等电子元器件等领域。
  日本家电企业,如今到底是真的不行了,还是另藏玄机?
  熟悉的一面:退出消费市场
  从2010年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在全球消费市场上就陷入长达五、六年一轮“市场份额下滑、经营利润亏损”的经营泥潭之中。由此,很多人看到的似乎是日本家电企业不行了:因为人事臃肿、决策反应慢,以及传统消费业务竞争乏力,导致整个日本家电企业要么被中国家电企业直接收购,要么被迫退出中国家电市场或者海外与中国家电企业的竞争。比如海尔买下日本三洋东南亚的白电业务,长虹拿下三洋在中国的电视业务,东芝的白电业务卖给了美的集团,而东芝的电视影音业务则卖给了海信电器……
  其中,日本百年企业、拥有液晶之父美誉的夏普,在经历持续多年的亏损后,不得不在创立百年之际卖身富士康突出重围。同为日本白电巨头的松下与三洋,为了应对来自外部的市场竞争采取“抱团取暖”方式整体合并,最终松下拿下三洋最具优势的新能源电池业务,而将三洋的白电业务对外出售,同时退出等离子电视业务。
  一直被誉为全球消费电子巨头的索尼,曾经在全球电视机显像管时代创造过“特丽珑”辉煌,并且通过随身听、CD、播放机等个人数码足足影响了一代年轻用户,成为他们难以忘怀的童年记忆。但是,在进入2010年之后,索尼整体陷入一轮持续亏损之中,不得不通过出售个人电脑业务,改组电视机、手机等影音业务,并按照盈利能力重新划分公司业务体系。
  一组数据或许能洞察日本家电企业在一线市场上的衰退:早在1995年,世界500强榜单上,有149家日本企业,更有多家日本电子电器企业进入前50,其中日立位列13,松下位列17,东芝位列36,索尼位列43,NEC位列48。进入201 5年之后,世界500强榜单中,只有54家日企登上了该榜单,日立跌到78位,其它日本家电公司则直接跌至100位以外。
  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整个日本家电企业在全球市场上遭遇来自中国、韩国两大阵营企业的正面挑战。其中,海尔、美的、格力、海信等中国企业以大规模、低成本的制造优势,不断在全球市场上夺取中低端市场份额,而三星、LG等韩国企业则以品牌、技术等竞争优势抢夺日本在全球市场的份额。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韩国企业,在与日本企业的正面较量时,都有一个突出的优势,那就是更快的反应速度,更短的决策流程,以及更有效贴近市场和用户需求的产品经营策略。
  日本家电企业普遍拥有50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历程,在技术、产品方面拥有更明显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但在面对发展时间不过短短20、30年的中、韩企业时,日本企业的组织架构过于冗长,企业文化过于官僚,因此带来的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市场反应速度慢,从而在竞争趋于白热化的家电消费市场上,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尴尬地位。
  其实,不只是日本家电企业这10多年来在家庭消费市场面临竞争乏力的局面,最近几年来海尔、美的、海信等一大批中国的千亿家电巨头们,也面临着规模和利润增长触顶“天花板”、不得不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的情况。
  陌生的另一面:征战商用市场
  其实,对于家喻户晓的日本家电企业来说,还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截至2018年3月31日,日本家电企业相继公布2017年财年的业绩。
  其中,日立全年营收9.37万亿日元,比上一财年增加2%。调整后的营业利润为7146亿日元,比上一财年同比增加22%。全年净利润3629亿日元,同比增加57%。
  索尼全年营收8.54万亿日元,同比增長12.4%:营业利润7349亿日元,同比增长154.5%:净利润达4908亿日元,同比增长近5.7倍:其中,索尼的营业利润创下公司成立72年的最高值。
  松下全年营收798万亿日元,同比增长9%:营业利润3805亿日元,同比增加37%:财年净利润2360亿日元,同比增加58%。
  三菱电机全年营收4.43万亿日元,同比增加5%;全年营业利润3186亿日元,同比增加18%:全年净利润2718亿日元,同比增加29%。
  富士通全年营收4.09万亿日元,同比减少了0.8%:全年营业利润1825亿日元,同比增加55.4%:全年净利润1 693亿日元,同比增长91.4%。
  虽然受到财务造假丑闻的影响,东芝当年营收规模为3.95万亿元,同比微跌3%:但是通过芯片存储器业务拉动,净利润达8040亿日元,4年来首次扭亏为盈。
  在卖身富士康后,夏普4年来首次盈利,当年营收2.42万亿日元,同比增长18.4%:营业利润901亿日元,同比增加44.3%:201 7财年净利润702亿日元,2016财年净亏损249亿2日元。
  事实上,在消费市场节节败退的背景下,在互联网浪潮的持续冲击下,日本家电企业仍然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业绩。背后,正是得益于早在10多年前,拥有技术创新、精准制造和产品创新能力的日本企业,开始将商业触角和竞争重心从白热化的消费市场快速转向商用工程市场,从而建立了日本家电企业发展的第二条跑道。
  日立是日本家电企业中率先从家庭消费市场转向社会工程市场的企业,目前九成以上的业务均来自于医疗、机械、交通、通信等商业领域,虽然其一直未宣布放弃家电业务,但事实上家电业务不管是在中国还是欧美都处在收缩的状态中,企业已将精力和资源投入到竞争门槛更高的商用领域。同样,自津贺一宏于危难时刻出任松下社长后,松下便轰轰烈烈拉开了B2C向B2B转型的大幕,核心正是将松下过去积累的电子、新能源技术向住宅、车载电子、汽车等商用领域复制和延伸。   索尼公司5月22日发布的中期经营计划表明,该公司将加快构建结合人工智能(AI)及自动驾驶等数字化的业务,并且提出了基于工程师文化下的“感动”文化,以全新的科技创新充分赋予所有产品从硬件、软件到内容的新价值和新体验,从而在电视机、微单、音响、游戏机等硬件红海中,以仅限高端产品的战略开辟新的商业蓝海:同时,该公司还基于掌握核心技术的影像传感器、电视台制作播放设备,抢夺汽车、广播电台、无人机等领域。
  可以说,当前整个日本家电企业的转型路径已经相当清晰,就是寻找新跑道、再造一个企业:一条是基于在家电领域积累的技术创新、市场经营和人才团队等公共资源,从家庭这个小市场向社区社会大市场全面迈进:另一条则是基于技术创新和产品制造的差异化优势,形成覆盖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全布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转型过程中,行业进入门槛不断升高,从而开辟出商业蓝海。
  日企转型的中国借鉴
  在世界家电产业,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日本企业都是中国企业的“老师”,指引着中国企业的发展转型之路,更警示着中国企业少走错路、弯路。
  就在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国家领导人参观松下位于日本的电视机工厂在双方会谈中松下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表达了进入中国市场的决心。随后,这也全面开启了日本家电企业进入中国的大幕。
  目前包括松下、日立、索尼、东芝、三菱电机、NEC、夏普,都已经将中国作为其全球重要的战略级市场,并且不断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制造、研发、营销和服务落地和扎根。同样,在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之后,进入互联网时代的日本企业,基于在应对网络方面起步较晚导致业绩低迷的反省,又快速在中国开启了一场“家庭消费市场和社会商用市场”各有侧重的商业新布局。这也给正身陷转型变革关键期的中国家电同行提供了新的借鉴和参考。松下就将与特斯拉合作在华生产电动车电池。
  在基本业务快速做大做强,从一家制造企业发展成为一家综合的平台性企业后,无论是日本,还是中韩企业,都不能满足甚至停留在过去的成功和经验基础上,必须要未雨绸缪寻找第二条、第三条新跑道。可以立足制造向上游的机器人、工业自动化设备等核心部件研发与制造转型,也可以向下游的智能精益化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还可以从家电跨界进入汽车、住宅、医疗、物流等行业和领域,谋求研发、营销等平台资源的横向复制。
  最早转型的是美的,它收购德国库卡后,已成为世界最具实力的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企业之一。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则高调宣布,格力不惜投500亿进入芯片领域。格力电器一年就要进口5亿美元芯片,需求量大、发展空间广阔。之后,康佳集团也宣称,将正式进军半导体产业。
  2018年,多元化转型屡受挫折的四川长虹也表示要“加速培育新增长极”,包括家用机器人、智能语音芯片、锂电业务等等。
  业内认为,随着智能家电的兴起,家电市场对芯片的需求大幅增加。但芯片产业的投资回报期非常长,家电企业不要让这个产业拖垮自己原有的核心产业,要量力而行。从用芯片到造芯片,无论是对于家电企业、格力电器,还是董明珠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要做好长足的准备,甚至可能董明珠未来5年任期内都不一定有产出和结果。
  并不是所有日企转型都能成功,比如索尼的智能手机业务仍然处于亏损状态,东芝也因北美核电业务巨额亏损陷入经营危机而不得不撤下了作为海外业务象征、在纽约时代广场悬挂了十年半的Toshiba巨大广告牌。
  在企业不断做大做强、跨界转型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推动经营业务的跨界扩张中,还要同时坚持推动商业模式、管理模式的创新变革,提升经营效率和执行力。一定要避免“大企业病”以及“企业文化的僵化和停滞”,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快速多变时代的发展和挑战。事实上,最近几年来日本企业也在加快企业经营、管理和运营框架,加快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创新与用户需求实现精准而快速匹配,推动盈利能力和综合运营水平。
  记者手记:日本扔是主要对手
  美国正在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并在WTO之外构建投资贸易秩序以维护美国利益,日本正在加快制造业结构转型,未来中国制造业可能面临发达工业国家和印度等后发工业国家的“上下夹击”。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國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产业政策实施方式必须适时调整,从而确保在全球制造业格局中的有利地位。
  与美国新一轮制造业战略以加强生产制造基础不同,当前日本制造业竞争战略的核心是结构性调整,即逐步退出日本企业逐渐丧失优势的家用电器、消费电子等传统产业,转而培育在新能源、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新兴部门的竞争优势,同时注意发挥原先积累起来的在全球知名的品牌影响力。
  必须看到的是,日本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基础仍然十分坚实,同时在新兴产业部门的技术能力、特别是工程化能力正在快速培育、提升,日本仍然是中国制造业向中高端跃进的主要竞争对手和障碍。日本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立争力在全球范围还是非常高,其利润可能会随着经济周期而变化,但是其核心竞争力却可以让他们穿越周期。
其他文献
我从1979年至今先后与日本、德国、意大利、美国、英国等国的二十几位设备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工作学习和谈判技术交流,学到了他们对工作认真的态度和对技术的精益求精,也在谈判和出国的机会里学到了当今先进设备的高端技术,同时,也通过事实证明了我们并不比外国人笨。  中外机床从业人员的差别  在于敬业精神  1989年德国DORRIES公司二位工程师在中国安装数控立车机床,连接安装意大利夹具时发生了故障
期刊
现在,中国机床行业企业的压力非常大。首先是工业4.0浪潮兴起以后,数控巨头西门子、发那科都积极布局,我们得紧跟,不跟的话,企业就会面临巨大困难:再看国内机床行业,领头的一些国企都发生困难。大家都在问,04专项国家砸了这么多钱,是不是没有产生什么效果?与此同时,国内正在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市场需求发生重大转变,机床产业也面临升级转型的压力。  我们到底能不能做好机床,怎么有效缩小和国外机床厂商的差距?
期刊
2018年一季度,我国发用电延续了去年四季度以来的增长态势,发电量和同比增速均处于近年较高水平,实现超预期增长。但考虑到此前连续三年增速低于5%的情况,目前的增速仍属于恢复性增长,契合了目前的经济新常态发展态势。  中国电力市场的需求状况也影响到了我国电力设备的发展。“十三五”以来,我国发电设备行业在相关政策的影响下,调整力度加大,火电设备产量低速增长,对前期高速增长阶段积累的过剩产能形成了压力。
期刊
大国与强国本质的区别,集中到一点,就是“自主建设” 所造就的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不同。自主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所拥有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核心技术的竞争力,一个是自主品牌创优能力建设所创立的中国品牌占有市场份额的竞争力。两大核心竞争力,具有领先优势就是强国,不具有领先优势再大也不强。  到2017年底,中国地铁城市之多、线路之长和客运量之高已居世界前列,上海、北京已是全球最大
期刊
很多企业都在追求大规模,但规模的关键不是最大,而是有效。是不是有效规模,要看是否由价值客户贡献,非价值客户贡献的规模没有意义,我们常常被规模掩盖就在这个地方。  “规模”的三个魅力  规模的价值没有我们想象的大,因为它和顾客没有关系。但在经营元素上,规模又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因为规模有3个基本的魅力:  1.让企业在行业中有个位置,但并不决定企业在行业中的位置。  2.一定的规模对整合资源有帮助
期刊
沸沸扬扬的中兴事件让中国制造业“芯痛”不已。  不只是芯片,我国的高端数控机床产业也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前段时间,由于数控系统、轴承、滚珠丝杠这几个进口的关键零部件没货,整个机床行业的设备合同交付期都受到了影响!有的进口数控系统断货,对方说,不是不给你而是没有货!”提及此事,一机床行业的内部人士很激动,“想一想,如果像中兴事件那样,对方宣布不供给中国,那我们不就死掉了?!”  中国制造业基础薄弱,
期刊
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基本路径,是以创新驱动、工业强基和优质制造为基础,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为两翼。  中国制造业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效率增速过缓、质量基础相对薄弱、资源利用效率偏低、行业信息化水平不够高等六大问题,这已经是共识。要解决以上问题,就需要从效率、效益、质量入手,着力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打造规模和效益同步提升的制造业。那么这
期刊
中国的水能资源比较丰富,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的大中型河流上,其中长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乌江、澜沧江、黄河和怒江等主要干流上,装机容量约占可技术开发量的60%以上,国家一直重视和鼓励支持水能资源的合理有序开发。截至201 7年底,我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3.4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20%。  世界水电大国  截至2017年末,已投运的单机额定容量50万千瓦以上的巨型机组如下:  “十三五”开
期刊
A 1865  起源:洋务运动时期  1865年9月20日,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在上海成立,由曾国藩规划、李鸿章创办,是中国当时规模最大的洋务企业。1867-1875年间,其制造出车床50台、刨床20台、钻床27台,还有打铁汽锤、卷铁板机和开凿机等设备。后上海机床厂在其基础上建成发展。  B 1912  薄弱发展:民国时期  1912年长沙机床厂创建。1936年,中央机器厂(昆明机床厂的前身)筹建。1
期刊
近来,福建省统计年鉴的一组数字引发了我的注意。  近年来福建省工业发展较快,制造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福建省正向制造大省迈进。根据福建省统计年鉴,以工业企业(制造业占主体)为例,2014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7097.44亿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伴随总体规模的不断壮大,行业利润水平却十分有限。上述数据显示,该年度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只有2344.27亿元,仅占主要业务收入的6.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