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堂设计背景
想象是中学生作文中一种重要的思维工具,因为想象使得作者表现生活有了主观上的极大差异与个性色彩,而这正是作文生命力的所在。但问题是我们如何进行想象作文教学呢?学生在想象时思维上有途径吗?想象需要的思维运作有轨迹可寻吗?除了少数悟性较高的同学,有许多学生会有一个困惑——我们不知道如何想象。
“思维是言语的内核,言语是思维的外壳”。这是一种大家熟知的经典论述,可以说,言语与思维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正如韩雪屏教授提出的言语——语言——言语的写作实践观和教学模式:从丰富生动的个性化言语中发现语言规律性的运用规则,然后再用发现的这个规则实践到自己的言语中,去丰富言语的个性化。
为此,我设计了这堂通过还原与比较来发现思维与言语深层关系的作文课,
(二)想象的传递写作课堂实录
师:现在同学解决了怎样把文章写长了以后,我们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写什么,但不知道怎样写好。我们知道别人写得很好,但不知道自己怎样把它写好。下面我们先来看一幅画面。首先请大家用两分钟时间对这幅画面进行描写,写一句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话。(多媒体展示枫叶画面)
生(尚佳敏):从山顶俯瞰枫叶,枫叶一片通红,像着了火一样,
生(阮贾淇):地上和树上的枫叶,一片火红,红得像火,像祖国的五星红旗。
生(郑灵敏):秋风是红色的。它把那枫叶林全都吹红了。
生(张倩): 那一片片欢快的枫叶,陆陆续续地飘下来,好像在跳着优美的舞蹈,又仿佛是仙女的彩带,带着阵阵幽香,
生(邵冰冰): 火红的枫叶像一团团火把在燃烧。
师:刚才同学们写了以后,有好多同学都能想到枫叶的红和火联系起来,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下面句子:
[多媒体展示:(1)秋天到了,枫叶红了。]
我想在坐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写上面这个句子。我们再来看一个描写这个画面的例句:
多媒体展示:(2)秋天到了,枫叶高高举起斟满幸福的酒杯,它醉了。
很明显,第二个句子写的好,更富有表现力。那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句话为什么会更富有表现力,或者说作者是如何写出这样精美的句子的呢?
生(李程遥):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师:那为什么用了拟人的修辞就会使句子更有表现力,我们又怎样去运用拟人等修辞呢?
(无人回答。)
[教学反思]从学生的回答和课堂表现看:现在他们知道用了修辞会使句子更有表现力,但同学们却不知道怎样运用修辞。我们说每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几乎都运用了修辞,而每一种修辞也肯定有它的修辞效果,光知道这些也许对我们的写作意义不大,写作的眼光应该着眼于我们应该怎样去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格,或者说我们要写出好的拟人句该怎样去思考!所以现在同学们在看句子和文章时,还停留在阅读分析题的角度而没有用写作的眼光去发现。
师:也许同学们很难一下子发现语言产生过程的思考轨迹,为了更清晰地呈现语言产生的思考轨迹,我们为这两句话铺垫上两个句子。请同学们再观察下面四句话:
[多媒体展示:(1)秋天到了,枫叶红了。(2)秋天到了,枫叶红得像一团火。(3)秋天到了,枫叶红得像喝醉了酒。(4)秋天到了,枫叶高高举起斟满幸福的酒杯,它醉了。]
师:现在同学们能写出第二个句子,那请问第二个句子与第三句子在思维上有什么区别呢?比较一下“红”与“红得像一团火”,,
生:“红得像一团火”对红进行了想象。
师:也就是说第一句是客观描写,第二句是主观的想象,那下面再来看第二句与第三句的区别。应该说第三句也是对枫叶红的特点进行了想象,那这两句想象又有什么区别呢?
生:第三句想象得更远。
师:这位同学透过语言现象观察的很深,如果我们把第二句看成是直接想象,那第三句就是间接想象。下面再来观察一下第四句与第三句在思维上的关系?
生:第四句中“高高举起斟满幸福的酒杯”把“喝醉了酒”的状态和过程写了出来,
生:我觉得第四句对第三句又进行了想象,并且距离更加远。
[板书]
语言表现性:红——一团火——喝醉了酒——举起酒杯一饮而下
思维想象的距离:客观——直接想象——间接想象——远距离想象
师:从中我们能发现什么?
生:想象的距离越远,句子表现性逐渐增强。
生:我们要不断想象下去。
师:要不断想象下去,今天我们给它一个专有名词叫“想象的传递”。所以,我们要写出富有表现性的句子时,在思维上,想象要有传递意识,刚才同学们写的句子由于在想象的思维上没有继续传递下去,所以只写到了第二个例句,
[教学反思]从上面的思考教学来看,面对同一幅画面,写出来的句子表现力却是不同的,扩大开来也可以说,平时同学们的生活基本差不多,但写作为什么会有较大差距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我们也许可以反思:我们缺乏的也许不是生活,我们缺乏的是“有效”的阅读与思考,我们写作的丰富也许主要取决于阅读与思考的丰富,而不是生活的多姿多彩。
师:我们再来观察一个例句。
[看多媒体展示:思念在分手后开始生长,长成伫立在岸边的杨柳棵棵。]
师:我们说杨柳是一种思念的象征物,这里想象的传递是怎么传递的呢?
生:本来是柳树在生长,这里在思维上把柳树传递给了与它相关的思念。因为柳树是思念的象征。
[师板书:柳树——思念——生长。]
师:我们说抽象与具象是两个相对的概念,简单说抽象是看不见的东西,具象是看得见的东西,这里作者把柳树的具象传递给了思念的抽象。这样句子的表现性就大大增强了,
下面是我们的同学运用这种方法写的例句展示:
友情从离开之后开始酝酿,多年之后,才发现它酝酿的竟是一坛香彻心扉的美酒,使得我不敢轻易开启。
师:那我们说想象的传递这种写作的思维是不是我们独创的呢?下面来看两个句子并发现有什么特点?
[多媒体展示]
(1)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生:蚱蜢舟载不动的是物品和货物,是具象的,而这里经过想象的传递后传给了抽象的愁。
生:第二句由抽象的愁传递给了具象的春水。
生:在想象这个思维工具上,李煜和李清照想象的模式刚好相反,
师:很好,同学们学会了自己来发现语言中有意思的地方。下面请同学们看多媒体中图片或同学们自己课后到校园实物中观察,用上我们的方法写一个精彩的片段。
下面是同学们综合运用想象的传递思维方法写的例段展示:(略)
[教学反思]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界限就是思想的界限,语言的空间就是思想的空间。”从深层次上讲,是我们的思维制约与决定着我们语言的表现力。正如有的学者说我们只有具有较高的思维品质,才能写出富有表现性的句子和文章,上面言语表现力的差距其实最实质的差距是思维的差距。同时我认为,修辞学只是呈现语言的结果,它没有给学生带来言语产生时思维过程的影响,它没有把语言产生所需要的思维轨迹中独特的现象展现出来。可以说优秀作文言语的呈现的文字形态是千变万化的,但所有优秀言语现象产生所需要的思维品质与思维工具应该是很有限的。我认为我们应该从言语产生的途径中去发现语言规律,再运用这些思维规律去建构学生丰富多彩的言语。
[作者通联:浙江台州路桥实验中学]
想象是中学生作文中一种重要的思维工具,因为想象使得作者表现生活有了主观上的极大差异与个性色彩,而这正是作文生命力的所在。但问题是我们如何进行想象作文教学呢?学生在想象时思维上有途径吗?想象需要的思维运作有轨迹可寻吗?除了少数悟性较高的同学,有许多学生会有一个困惑——我们不知道如何想象。
“思维是言语的内核,言语是思维的外壳”。这是一种大家熟知的经典论述,可以说,言语与思维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正如韩雪屏教授提出的言语——语言——言语的写作实践观和教学模式:从丰富生动的个性化言语中发现语言规律性的运用规则,然后再用发现的这个规则实践到自己的言语中,去丰富言语的个性化。
为此,我设计了这堂通过还原与比较来发现思维与言语深层关系的作文课,
(二)想象的传递写作课堂实录
师:现在同学解决了怎样把文章写长了以后,我们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写什么,但不知道怎样写好。我们知道别人写得很好,但不知道自己怎样把它写好。下面我们先来看一幅画面。首先请大家用两分钟时间对这幅画面进行描写,写一句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话。(多媒体展示枫叶画面)
生(尚佳敏):从山顶俯瞰枫叶,枫叶一片通红,像着了火一样,
生(阮贾淇):地上和树上的枫叶,一片火红,红得像火,像祖国的五星红旗。
生(郑灵敏):秋风是红色的。它把那枫叶林全都吹红了。
生(张倩): 那一片片欢快的枫叶,陆陆续续地飘下来,好像在跳着优美的舞蹈,又仿佛是仙女的彩带,带着阵阵幽香,
生(邵冰冰): 火红的枫叶像一团团火把在燃烧。
师:刚才同学们写了以后,有好多同学都能想到枫叶的红和火联系起来,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下面句子:
[多媒体展示:(1)秋天到了,枫叶红了。]
我想在坐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写上面这个句子。我们再来看一个描写这个画面的例句:
多媒体展示:(2)秋天到了,枫叶高高举起斟满幸福的酒杯,它醉了。
很明显,第二个句子写的好,更富有表现力。那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句话为什么会更富有表现力,或者说作者是如何写出这样精美的句子的呢?
生(李程遥):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师:那为什么用了拟人的修辞就会使句子更有表现力,我们又怎样去运用拟人等修辞呢?
(无人回答。)
[教学反思]从学生的回答和课堂表现看:现在他们知道用了修辞会使句子更有表现力,但同学们却不知道怎样运用修辞。我们说每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几乎都运用了修辞,而每一种修辞也肯定有它的修辞效果,光知道这些也许对我们的写作意义不大,写作的眼光应该着眼于我们应该怎样去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格,或者说我们要写出好的拟人句该怎样去思考!所以现在同学们在看句子和文章时,还停留在阅读分析题的角度而没有用写作的眼光去发现。
师:也许同学们很难一下子发现语言产生过程的思考轨迹,为了更清晰地呈现语言产生的思考轨迹,我们为这两句话铺垫上两个句子。请同学们再观察下面四句话:
[多媒体展示:(1)秋天到了,枫叶红了。(2)秋天到了,枫叶红得像一团火。(3)秋天到了,枫叶红得像喝醉了酒。(4)秋天到了,枫叶高高举起斟满幸福的酒杯,它醉了。]
师:现在同学们能写出第二个句子,那请问第二个句子与第三句子在思维上有什么区别呢?比较一下“红”与“红得像一团火”,,
生:“红得像一团火”对红进行了想象。
师:也就是说第一句是客观描写,第二句是主观的想象,那下面再来看第二句与第三句的区别。应该说第三句也是对枫叶红的特点进行了想象,那这两句想象又有什么区别呢?
生:第三句想象得更远。
师:这位同学透过语言现象观察的很深,如果我们把第二句看成是直接想象,那第三句就是间接想象。下面再来观察一下第四句与第三句在思维上的关系?
生:第四句中“高高举起斟满幸福的酒杯”把“喝醉了酒”的状态和过程写了出来,
生:我觉得第四句对第三句又进行了想象,并且距离更加远。
[板书]
语言表现性:红——一团火——喝醉了酒——举起酒杯一饮而下
思维想象的距离:客观——直接想象——间接想象——远距离想象
师:从中我们能发现什么?
生:想象的距离越远,句子表现性逐渐增强。
生:我们要不断想象下去。
师:要不断想象下去,今天我们给它一个专有名词叫“想象的传递”。所以,我们要写出富有表现性的句子时,在思维上,想象要有传递意识,刚才同学们写的句子由于在想象的思维上没有继续传递下去,所以只写到了第二个例句,
[教学反思]从上面的思考教学来看,面对同一幅画面,写出来的句子表现力却是不同的,扩大开来也可以说,平时同学们的生活基本差不多,但写作为什么会有较大差距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我们也许可以反思:我们缺乏的也许不是生活,我们缺乏的是“有效”的阅读与思考,我们写作的丰富也许主要取决于阅读与思考的丰富,而不是生活的多姿多彩。
师:我们再来观察一个例句。
[看多媒体展示:思念在分手后开始生长,长成伫立在岸边的杨柳棵棵。]
师:我们说杨柳是一种思念的象征物,这里想象的传递是怎么传递的呢?
生:本来是柳树在生长,这里在思维上把柳树传递给了与它相关的思念。因为柳树是思念的象征。
[师板书:柳树——思念——生长。]
师:我们说抽象与具象是两个相对的概念,简单说抽象是看不见的东西,具象是看得见的东西,这里作者把柳树的具象传递给了思念的抽象。这样句子的表现性就大大增强了,
下面是我们的同学运用这种方法写的例句展示:
友情从离开之后开始酝酿,多年之后,才发现它酝酿的竟是一坛香彻心扉的美酒,使得我不敢轻易开启。
师:那我们说想象的传递这种写作的思维是不是我们独创的呢?下面来看两个句子并发现有什么特点?
[多媒体展示]
(1)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生:蚱蜢舟载不动的是物品和货物,是具象的,而这里经过想象的传递后传给了抽象的愁。
生:第二句由抽象的愁传递给了具象的春水。
生:在想象这个思维工具上,李煜和李清照想象的模式刚好相反,
师:很好,同学们学会了自己来发现语言中有意思的地方。下面请同学们看多媒体中图片或同学们自己课后到校园实物中观察,用上我们的方法写一个精彩的片段。
下面是同学们综合运用想象的传递思维方法写的例段展示:(略)
[教学反思]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界限就是思想的界限,语言的空间就是思想的空间。”从深层次上讲,是我们的思维制约与决定着我们语言的表现力。正如有的学者说我们只有具有较高的思维品质,才能写出富有表现性的句子和文章,上面言语表现力的差距其实最实质的差距是思维的差距。同时我认为,修辞学只是呈现语言的结果,它没有给学生带来言语产生时思维过程的影响,它没有把语言产生所需要的思维轨迹中独特的现象展现出来。可以说优秀作文言语的呈现的文字形态是千变万化的,但所有优秀言语现象产生所需要的思维品质与思维工具应该是很有限的。我认为我们应该从言语产生的途径中去发现语言规律,再运用这些思维规律去建构学生丰富多彩的言语。
[作者通联:浙江台州路桥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