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象的翅膀在这里起飞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ang19910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堂设计背景
  
  想象是中学生作文中一种重要的思维工具,因为想象使得作者表现生活有了主观上的极大差异与个性色彩,而这正是作文生命力的所在。但问题是我们如何进行想象作文教学呢?学生在想象时思维上有途径吗?想象需要的思维运作有轨迹可寻吗?除了少数悟性较高的同学,有许多学生会有一个困惑——我们不知道如何想象。
  “思维是言语的内核,言语是思维的外壳”。这是一种大家熟知的经典论述,可以说,言语与思维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正如韩雪屏教授提出的言语——语言——言语的写作实践观和教学模式:从丰富生动的个性化言语中发现语言规律性的运用规则,然后再用发现的这个规则实践到自己的言语中,去丰富言语的个性化。
  为此,我设计了这堂通过还原与比较来发现思维与言语深层关系的作文课,
  
  (二)想象的传递写作课堂实录
  
  师:现在同学解决了怎样把文章写长了以后,我们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写什么,但不知道怎样写好。我们知道别人写得很好,但不知道自己怎样把它写好。下面我们先来看一幅画面。首先请大家用两分钟时间对这幅画面进行描写,写一句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话。(多媒体展示枫叶画面)
  生(尚佳敏):从山顶俯瞰枫叶,枫叶一片通红,像着了火一样,
  生(阮贾淇):地上和树上的枫叶,一片火红,红得像火,像祖国的五星红旗。
  生(郑灵敏):秋风是红色的。它把那枫叶林全都吹红了。
  生(张倩): 那一片片欢快的枫叶,陆陆续续地飘下来,好像在跳着优美的舞蹈,又仿佛是仙女的彩带,带着阵阵幽香,
  生(邵冰冰): 火红的枫叶像一团团火把在燃烧。
  师:刚才同学们写了以后,有好多同学都能想到枫叶的红和火联系起来,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下面句子:
  [多媒体展示:(1)秋天到了,枫叶红了。]
  我想在坐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写上面这个句子。我们再来看一个描写这个画面的例句:
  多媒体展示:(2)秋天到了,枫叶高高举起斟满幸福的酒杯,它醉了。
  很明显,第二个句子写的好,更富有表现力。那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句话为什么会更富有表现力,或者说作者是如何写出这样精美的句子的呢?
  生(李程遥):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师:那为什么用了拟人的修辞就会使句子更有表现力,我们又怎样去运用拟人等修辞呢?
  (无人回答。)
  [教学反思]从学生的回答和课堂表现看:现在他们知道用了修辞会使句子更有表现力,但同学们却不知道怎样运用修辞。我们说每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几乎都运用了修辞,而每一种修辞也肯定有它的修辞效果,光知道这些也许对我们的写作意义不大,写作的眼光应该着眼于我们应该怎样去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格,或者说我们要写出好的拟人句该怎样去思考!所以现在同学们在看句子和文章时,还停留在阅读分析题的角度而没有用写作的眼光去发现。
  师:也许同学们很难一下子发现语言产生过程的思考轨迹,为了更清晰地呈现语言产生的思考轨迹,我们为这两句话铺垫上两个句子。请同学们再观察下面四句话:
  [多媒体展示:(1)秋天到了,枫叶红了。(2)秋天到了,枫叶红得像一团火。(3)秋天到了,枫叶红得像喝醉了酒。(4)秋天到了,枫叶高高举起斟满幸福的酒杯,它醉了。]
  师:现在同学们能写出第二个句子,那请问第二个句子与第三句子在思维上有什么区别呢?比较一下“红”与“红得像一团火”,,
  生:“红得像一团火”对红进行了想象。
  师:也就是说第一句是客观描写,第二句是主观的想象,那下面再来看第二句与第三句的区别。应该说第三句也是对枫叶红的特点进行了想象,那这两句想象又有什么区别呢?
  生:第三句想象得更远。
  师:这位同学透过语言现象观察的很深,如果我们把第二句看成是直接想象,那第三句就是间接想象。下面再来观察一下第四句与第三句在思维上的关系?
  生:第四句中“高高举起斟满幸福的酒杯”把“喝醉了酒”的状态和过程写了出来,
  生:我觉得第四句对第三句又进行了想象,并且距离更加远。
  [板书]
  语言表现性:红——一团火——喝醉了酒——举起酒杯一饮而下
  思维想象的距离:客观——直接想象——间接想象——远距离想象
  师:从中我们能发现什么?
  生:想象的距离越远,句子表现性逐渐增强。
  生:我们要不断想象下去。
  师:要不断想象下去,今天我们给它一个专有名词叫“想象的传递”。所以,我们要写出富有表现性的句子时,在思维上,想象要有传递意识,刚才同学们写的句子由于在想象的思维上没有继续传递下去,所以只写到了第二个例句,
  [教学反思]从上面的思考教学来看,面对同一幅画面,写出来的句子表现力却是不同的,扩大开来也可以说,平时同学们的生活基本差不多,但写作为什么会有较大差距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我们也许可以反思:我们缺乏的也许不是生活,我们缺乏的是“有效”的阅读与思考,我们写作的丰富也许主要取决于阅读与思考的丰富,而不是生活的多姿多彩。
  师:我们再来观察一个例句。
  [看多媒体展示:思念在分手后开始生长,长成伫立在岸边的杨柳棵棵。]
  师:我们说杨柳是一种思念的象征物,这里想象的传递是怎么传递的呢?
  生:本来是柳树在生长,这里在思维上把柳树传递给了与它相关的思念。因为柳树是思念的象征。
  [师板书:柳树——思念——生长。]
  师:我们说抽象与具象是两个相对的概念,简单说抽象是看不见的东西,具象是看得见的东西,这里作者把柳树的具象传递给了思念的抽象。这样句子的表现性就大大增强了,
  下面是我们的同学运用这种方法写的例句展示:
  友情从离开之后开始酝酿,多年之后,才发现它酝酿的竟是一坛香彻心扉的美酒,使得我不敢轻易开启。
  师:那我们说想象的传递这种写作的思维是不是我们独创的呢?下面来看两个句子并发现有什么特点?
  [多媒体展示]
  (1)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生:蚱蜢舟载不动的是物品和货物,是具象的,而这里经过想象的传递后传给了抽象的愁。
  生:第二句由抽象的愁传递给了具象的春水。
  生:在想象这个思维工具上,李煜和李清照想象的模式刚好相反,
  师:很好,同学们学会了自己来发现语言中有意思的地方。下面请同学们看多媒体中图片或同学们自己课后到校园实物中观察,用上我们的方法写一个精彩的片段。
  下面是同学们综合运用想象的传递思维方法写的例段展示:(略)
  [教学反思]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界限就是思想的界限,语言的空间就是思想的空间。”从深层次上讲,是我们的思维制约与决定着我们语言的表现力。正如有的学者说我们只有具有较高的思维品质,才能写出富有表现性的句子和文章,上面言语表现力的差距其实最实质的差距是思维的差距。同时我认为,修辞学只是呈现语言的结果,它没有给学生带来言语产生时思维过程的影响,它没有把语言产生所需要的思维轨迹中独特的现象展现出来。可以说优秀作文言语的呈现的文字形态是千变万化的,但所有优秀言语现象产生所需要的思维品质与思维工具应该是很有限的。我认为我们应该从言语产生的途径中去发现语言规律,再运用这些思维规律去建构学生丰富多彩的言语。
  
  [作者通联:浙江台州路桥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古往今来,人们在强调文章“有常规”的同时,又说“文无定法”。那么,在什么时候会出现行文不按“定法”的情况呢?从《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作为人物传记,按常规应全篇纪实,即使要对人物的生平事迹进行点评,用语也应力求简约,以保证传记的“实录”性。但《屈原列传》例外,其篇幅虽不长,而文中有三处浓墨重彩地进行评说。开篇介绍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时,作者极力抒发对
“陌生化”,是19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文中提出的艺术原则,他指出:“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陌生化技巧就是将习惯了的客观物象、既定的符号“陌生化”,是重视传统的基础上对传统的质疑。陌生是相对于习惯、传统而言,其主张是通过加工把人们熟悉的东西变得不熟悉,使读者产生陌生、新鲜、奇特感,从而对它发生兴趣,产生去进一步
2006年,高考过后,我即时对全国高考作文作了一个评述,《高考作文应指向考生的心灵》,阐释了我的高考作文也应该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作文观。检视2007年高考作文,恰如毕淑敏在央视“连线”所说,2007年高考作文,除却人人所言异彩纷呈以外,更有“八面来风”之感。援旧例,一如去年我对全国高考作文的评述,对2007年全国高考作文,这里也同样来一个有分有合的评点,仍然分“简说”与“评述”两部分,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报任安书》一课两处言及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所受之刑:一处是“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一处是“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膑脚”和“断足”尽管文字有别,但毫无疑问所指应是同一种刑罚。至于它是怎样的一种刑罚,课文注释交代的也不够明确,只是将“膑脚”解释为“膑刑”一带而过,“断足”更无一字注释,可是下文“孙子断足,终不可用”在《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译文是“孙子的腿断了,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各位同仁:  我这些日子的心情,可以用幸福、欣慰、感谢三个词来形容。  幸福的感觉来自于这一次的聚会。  欣慰的感觉来自于大家对我的热情。  “深深感谢”则是我发自内心的、要对各位反复表达的四个字。  本来我已经写了一篇《我和我的语文教育研究》,作为这次大会上的发言。  但这篇由100个句子组成的文章已经编入了大会的论文集,大家都已经读到和看到。于是我就不想用它了,我想讲
多数研究文章谈论作文教学都是谈写作方法,学生写作文也重方法。其实好文章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首先取决于作者对生活的积累、认识,取决于“一吐为快”的那份创作激情。尤其是许多初中学生在作文中遭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在儿童时幼稚的记忆中无法提取有价值的作文素材,搜肠刮肚写出的一点文章与课本中的文章一比,自感有很大的差异,自惭形秽之余便产生了一种畏难情绪,写作兴趣逐渐淡化。于是一到作文课,一声叹
史建筑老师曾开列过针对语文教师的关键词:诗意、智慧、敏锐、洒脱、儒雅、激情、幽默、严谨、悟性、良心。其实,这是他自我的体验,是他自我的写照,在他的身上早已把这些关键词整合于一体而生成为一种只有他才有的个性气质。笔者最初认识他是在潍坊的“中语会”年会上观摩他的公开课,后来又曾一起编过高中语文新课标实验教材,所以对他有些接触和了解。在本人的感觉世界里,史建筑老师有才气、有哲思、有激情、有底蕴。他在语文
浸润式教学跟以往的教师单方面地为学生灌输知识不同,它是一种偏向于委婉温和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融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而达到浸润的效果。浸润式教学实践性强,开放性强,主动性也很强。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浸润式教学,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感知文本,掌握其中的思想内涵,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与体验。那么教师该如何有效地实施浸润式教学呢?   一、在语言中浸润,进入语境   语言浸润是浸润式
在当今各种文化交汇、主流价值缺失、传统与现代冲突、个性充分张扬、信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的时代,也许所有的老师会感到现代教育中传统的道德说教已变得苍白无力,师道尊严几近沦丧。因为社会中某种畸形和丑恶现象的增多,学生对劳动与收获、付出与成功、奉献与获取、责任与权利之间的关系的处理似乎丧失了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念,老师觉得学生越来越难教。再加上升学的压力、教学的竞争、经济收入的拮据等原因常常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高考作文,是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要求的特定写作。紧张的气氛、过高的渴望,常常使那些“心向云天”的考生,在面对“天字第一号”考题——作文时,顿感“英雄无用武之地”;或者,面对试卷,咬碎笔杆、搜肠刮肚、抓耳挠头,脑海中也只是“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考场作文无素材,是制约学生张扬个性的“瓶颈”。写作素材是为了达到某种写作目的而选用的材料。同样的素材可以从多层面、多角度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