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想去认识、了解的向往。但由于受传统教育和当前教育体制的影响,他们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渐被扼杀,敢于在课堂上主动提问的孩子可谓凤毛麟角。有的孩子怕碰壁,受到别人的嘲笑和讽刺;有的学生胆小怕事,不敢提问;有的学生懒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有的学生则长期受其影响,已经没有了质疑意识,从而产生迷信课本和老师的惯性思维。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丢掉包袱,敢于质疑。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树立科学质疑的榜样。如可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家及名人小时候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质疑意识是科学家成功的重要保证,也可以向学生介绍身边同学中善于质疑的真实事例,激发学生内心燃起质疑欲望的火花。
其次,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点滴发现、疑问,哪怕是不太合理的,也要给予鼓励和帮助,呵护学生的自尊心,为学生畅所欲言铺平道路。如教学《磁铁的力量》一课,我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带有磁铁的物体,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文具盒上有,有的说磁性黑板上有,也有的说话筒上面有。这时突然有个学生举起手说:“老师,工具刀上也有。”其他同学一听哄堂大笑,这个同学的脸顿时红了。我灵机一动问:“你为什么说工具刀上也有磁铁呢?”该同学说:“我看到工具刀也可以吸螺钉。”我及时表扬他:“你真善于观察,但工具刀本身是没有磁性的,它必须经过磁化处理。”这个同学听了之后喜滋滋地坐了下来。这样巧妙的处理,既保护了该生敢于质疑的积极性,体验到了敢于质疑的乐趣,同时能激发其他同学质疑的欲望。
二、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
当学生有了敢于质疑的勇气,自然会乐此不疲。但鼓励学生质疑,不等于放纵学生无凭无据的、不经大脑的胡思乱想。有些学生虽然敢于提出问题,但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为提问而提问,没有多少思考的价值。所以,教师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引导学生如何提问,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科学的启发引导,不断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质量。
1.设置问题情境,引发质疑意识
良好的问题情境就像一剂催化剂,能够催化学生对未知事物探究的冲动,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引发求知欲望。长期处于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就会逐步形成有疑必质的良好习惯。这样的问题情境既可以通过情景再现,如开展实验、播放视频图片等,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建构。如教学《水的浮力》一课,上课时老师一言不发从讲台里拿出道具:一杯水、一袋食盐和一个鸡蛋,学生的好奇心顿时被勾起。老师说:“你们见过会跳舞的鸡蛋吗?今天老师就让你们大开眼界。”然后,老师就把鸡蛋放进装着水的玻璃杯中,鸡蛋慢悠悠地沉到了杯底。接着教师就往杯子里加食盐,慢慢地鸡蛋又开始向上浮。老师又往杯子中加水,鸡蛋又慢慢地下沉了。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鸡蛋,脸上流露出不解的神情。这时老师问:“大家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提问。“这个鸡蛋有什么机关吗?”“鸡蛋为什么会一会儿下沉,一会儿上浮呢?”“难道是有什么看不见的东西在牵着鸡蛋吗?”……学生的探究欲望如火山爆发。
2.感受探究乐趣,提高质疑能力
科学课程本身就是一门探究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实验探究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又不断发现新的问题,继而加以解决。这样循环往复,其实就是科学家开展实验研究的过程。如教学《认识空气》一课,在学习了这节课之后,我让学生运用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去寻找空气的性质。学生通过运用比较、推理等方法找出了空气和水的相同之处:无色、无味、透明。随即教师又进一步启发学生开展更深层次的探究实验:水占据了一定的体积,既然空气和水有这么多共同点,那空气是不是也占据一定的空间?你有什么方法能证明吗?这一问题如一粒石子投入湖中,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先是沉思片刻,然后纷纷动手开始了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实验的主体,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学生的质疑能力自然得到提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为未来的学习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释疑解惑和质疑问难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质疑的水平决定释疑的效度,释疑的效度又提升质疑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要利用好学生学习上拥有的“寻找问题并试图解决”的思维定式,一旦养成习惯,必将会形成学生主动探究、高效探究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潜能的激发。这样,让质疑问难成为学生的习惯,引领学生始终经历着从质疑问难到释疑解惑到再次质疑的良性之路,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东陈镇雪岸学校)
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想去认识、了解的向往。但由于受传统教育和当前教育体制的影响,他们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渐被扼杀,敢于在课堂上主动提问的孩子可谓凤毛麟角。有的孩子怕碰壁,受到别人的嘲笑和讽刺;有的学生胆小怕事,不敢提问;有的学生懒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有的学生则长期受其影响,已经没有了质疑意识,从而产生迷信课本和老师的惯性思维。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丢掉包袱,敢于质疑。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树立科学质疑的榜样。如可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家及名人小时候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质疑意识是科学家成功的重要保证,也可以向学生介绍身边同学中善于质疑的真实事例,激发学生内心燃起质疑欲望的火花。
其次,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点滴发现、疑问,哪怕是不太合理的,也要给予鼓励和帮助,呵护学生的自尊心,为学生畅所欲言铺平道路。如教学《磁铁的力量》一课,我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带有磁铁的物体,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文具盒上有,有的说磁性黑板上有,也有的说话筒上面有。这时突然有个学生举起手说:“老师,工具刀上也有。”其他同学一听哄堂大笑,这个同学的脸顿时红了。我灵机一动问:“你为什么说工具刀上也有磁铁呢?”该同学说:“我看到工具刀也可以吸螺钉。”我及时表扬他:“你真善于观察,但工具刀本身是没有磁性的,它必须经过磁化处理。”这个同学听了之后喜滋滋地坐了下来。这样巧妙的处理,既保护了该生敢于质疑的积极性,体验到了敢于质疑的乐趣,同时能激发其他同学质疑的欲望。
二、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
当学生有了敢于质疑的勇气,自然会乐此不疲。但鼓励学生质疑,不等于放纵学生无凭无据的、不经大脑的胡思乱想。有些学生虽然敢于提出问题,但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为提问而提问,没有多少思考的价值。所以,教师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引导学生如何提问,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科学的启发引导,不断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质量。
1.设置问题情境,引发质疑意识
良好的问题情境就像一剂催化剂,能够催化学生对未知事物探究的冲动,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引发求知欲望。长期处于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就会逐步形成有疑必质的良好习惯。这样的问题情境既可以通过情景再现,如开展实验、播放视频图片等,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建构。如教学《水的浮力》一课,上课时老师一言不发从讲台里拿出道具:一杯水、一袋食盐和一个鸡蛋,学生的好奇心顿时被勾起。老师说:“你们见过会跳舞的鸡蛋吗?今天老师就让你们大开眼界。”然后,老师就把鸡蛋放进装着水的玻璃杯中,鸡蛋慢悠悠地沉到了杯底。接着教师就往杯子里加食盐,慢慢地鸡蛋又开始向上浮。老师又往杯子中加水,鸡蛋又慢慢地下沉了。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鸡蛋,脸上流露出不解的神情。这时老师问:“大家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提问。“这个鸡蛋有什么机关吗?”“鸡蛋为什么会一会儿下沉,一会儿上浮呢?”“难道是有什么看不见的东西在牵着鸡蛋吗?”……学生的探究欲望如火山爆发。
2.感受探究乐趣,提高质疑能力
科学课程本身就是一门探究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实验探究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又不断发现新的问题,继而加以解决。这样循环往复,其实就是科学家开展实验研究的过程。如教学《认识空气》一课,在学习了这节课之后,我让学生运用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去寻找空气的性质。学生通过运用比较、推理等方法找出了空气和水的相同之处:无色、无味、透明。随即教师又进一步启发学生开展更深层次的探究实验:水占据了一定的体积,既然空气和水有这么多共同点,那空气是不是也占据一定的空间?你有什么方法能证明吗?这一问题如一粒石子投入湖中,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先是沉思片刻,然后纷纷动手开始了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实验的主体,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学生的质疑能力自然得到提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为未来的学习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释疑解惑和质疑问难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质疑的水平决定释疑的效度,释疑的效度又提升质疑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要利用好学生学习上拥有的“寻找问题并试图解决”的思维定式,一旦养成习惯,必将会形成学生主动探究、高效探究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潜能的激发。这样,让质疑问难成为学生的习惯,引领学生始终经历着从质疑问难到释疑解惑到再次质疑的良性之路,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东陈镇雪岸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