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关系到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考研率,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科技发展。本文将立足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主业的培养目标,从专业课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特色、特色课程体系的实施措施来探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体系设置这一问题。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特色课程体系
社会的快速发展,从事体力的劳动力趋于下降的趋势,社会对复合型的人才的渴求度也越来越高。高校作为为社会提供复合型人才的主要基地,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从历年我国高校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他们有教大的就业压力,这不仅与1999年高等院校扩招有很大的关系,也与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有关。为了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就业,为了替社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显得十分重要。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新设本科专业,学科的整体新发展至今还不足20年,在各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各高校也都在针对现状的前提下进行了符合本高校特色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
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科教兴国”战略的宣布与实施给我国的科教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政策支持,为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不难发现,电子信息技术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一个国家的电子信息化水平是衡量国家科技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它甚至是影响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所以,加快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很必要的。然而,我国的电子信息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使得我国在国际电子信息化行业的竞争上处于劣势地位。推动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就必须要有这方面的人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教育不仅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且这些人才必须基础扎实、知识广博、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身就是一个复合型专业,所以要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要具有较好的电子和计算机知识,而且具有良好的数理根基,既适合于各类研究、教学、设计部门,也适合于生产、经营和政府机关等各行各业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要。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要以建立牢固的科学基础和广阔的视野、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實践探索的能力为基本任务,要体现三个面向的时代精神。从而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复合型人才。
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课程体系设置
1.专业课程。任何高校的专业课程的设置都必须符合国家教育大纲,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毫不例外。在基于这个前提下还得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比如说师资情况、教学实验条件、生源状况。由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复合型专业,所以学科设计的门类较多,比如说数学、物理、计算机。所以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要注重多样性。目前状况下,许多高校对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把控分为两个部分:自动控制方向和通讯技术方向。其核心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有电力电子、微波技术、移动通信、PLC 等课程。除了核心课程,专业往往还设置有多重专业选修课程,这是鼓励学生进行跨方向的选修的表现,有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储备,从而培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全面型知识人才,学生在毕业时也将会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虽然我国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主业的各高校的设置不到20年,但是也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电子信息与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而且以学分的方式对该专业所涉及的课程的重要程度进行了较为科学的排序,依次为通信原理 —— 信号与系统 —— 数字信号预处理、电磁波与电磁场 —— 自动控制原理。
2.专业课程体系的特色。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复合型,在其课设体系的安排上有它自己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做到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相结合,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应培养扎实的公共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扎实的人才,该专业方向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特性。第二,要引导该专业的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知识、高等数学、物理应用与设计知识,在提高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又要增强其实践能力,特别是计算机应用能力。第三,必须要突出专业的特异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这就使得该专业涉及到多门学科知识,这也说明该专业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学科基础知识设计的广度也是比较大的。因此,课程安排上要正确分配学科基础课与专业方向课的课时,同时又要保证好实践课程与实验课程的课时。
3.特色课程体系的实施措施。第一,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机制。创新是各行各业想要立足于有利竞争地位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特色课程体系的形成必须要充分调动学生、教师的创新积极性,这也需要良好的创新氛围。可以通过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来调动创新积极性和创新氛围,比如说电子设计大赛、科技活动小组、科技创新挑战杯,甚至是为全校学生提供免费休电脑。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第二,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完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相关实验室的同时,也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这不仅可以为该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较好的实践平台,也可以为该专业的创新提供一个资金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帮助该专业的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第三,鼓励学生继续深造。大学的学习注重的是广,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不仅注重广而且还注重深。研究生升学率是衡量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在高年级可以采取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引导、辅导、激励等措施,鼓励学生考研,并为学生的考研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教师也可以给予学生课程指导与考研咨询辅导。
三、结语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培养信息化人才的重要,这是我们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它需要高校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同时又要密切关注市场的需求以及国际的发展动态来调整课程,从而形成我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特色,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电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伶锡,詹杰,周仁龙.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研究[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1:105-107.
[2]徐国旺,闫旭东,谭保华,童亚拉.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12,08:120-122.
[3]杨梦晨.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研究[J]. 工业设计,2016,03:180+184.
[4]]雷学堂,冯杰.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05:149-151.
[5]乔闹生,雷立云,黎小琴.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 科技信息,2014,07:6+11.
[6]余东杰.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 电子制作,2014,23:164.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特色课程体系
社会的快速发展,从事体力的劳动力趋于下降的趋势,社会对复合型的人才的渴求度也越来越高。高校作为为社会提供复合型人才的主要基地,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从历年我国高校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他们有教大的就业压力,这不仅与1999年高等院校扩招有很大的关系,也与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有关。为了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就业,为了替社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显得十分重要。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新设本科专业,学科的整体新发展至今还不足20年,在各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各高校也都在针对现状的前提下进行了符合本高校特色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
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科教兴国”战略的宣布与实施给我国的科教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政策支持,为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不难发现,电子信息技术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一个国家的电子信息化水平是衡量国家科技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它甚至是影响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所以,加快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很必要的。然而,我国的电子信息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使得我国在国际电子信息化行业的竞争上处于劣势地位。推动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就必须要有这方面的人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教育不仅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且这些人才必须基础扎实、知识广博、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身就是一个复合型专业,所以要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要具有较好的电子和计算机知识,而且具有良好的数理根基,既适合于各类研究、教学、设计部门,也适合于生产、经营和政府机关等各行各业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要。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要以建立牢固的科学基础和广阔的视野、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實践探索的能力为基本任务,要体现三个面向的时代精神。从而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复合型人才。
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课程体系设置
1.专业课程。任何高校的专业课程的设置都必须符合国家教育大纲,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毫不例外。在基于这个前提下还得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比如说师资情况、教学实验条件、生源状况。由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复合型专业,所以学科设计的门类较多,比如说数学、物理、计算机。所以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要注重多样性。目前状况下,许多高校对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把控分为两个部分:自动控制方向和通讯技术方向。其核心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有电力电子、微波技术、移动通信、PLC 等课程。除了核心课程,专业往往还设置有多重专业选修课程,这是鼓励学生进行跨方向的选修的表现,有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储备,从而培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全面型知识人才,学生在毕业时也将会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虽然我国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主业的各高校的设置不到20年,但是也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电子信息与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而且以学分的方式对该专业所涉及的课程的重要程度进行了较为科学的排序,依次为通信原理 —— 信号与系统 —— 数字信号预处理、电磁波与电磁场 —— 自动控制原理。
2.专业课程体系的特色。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复合型,在其课设体系的安排上有它自己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做到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相结合,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应培养扎实的公共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扎实的人才,该专业方向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特性。第二,要引导该专业的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知识、高等数学、物理应用与设计知识,在提高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又要增强其实践能力,特别是计算机应用能力。第三,必须要突出专业的特异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这就使得该专业涉及到多门学科知识,这也说明该专业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学科基础知识设计的广度也是比较大的。因此,课程安排上要正确分配学科基础课与专业方向课的课时,同时又要保证好实践课程与实验课程的课时。
3.特色课程体系的实施措施。第一,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机制。创新是各行各业想要立足于有利竞争地位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特色课程体系的形成必须要充分调动学生、教师的创新积极性,这也需要良好的创新氛围。可以通过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来调动创新积极性和创新氛围,比如说电子设计大赛、科技活动小组、科技创新挑战杯,甚至是为全校学生提供免费休电脑。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第二,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完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相关实验室的同时,也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这不仅可以为该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较好的实践平台,也可以为该专业的创新提供一个资金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帮助该专业的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第三,鼓励学生继续深造。大学的学习注重的是广,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不仅注重广而且还注重深。研究生升学率是衡量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在高年级可以采取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引导、辅导、激励等措施,鼓励学生考研,并为学生的考研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教师也可以给予学生课程指导与考研咨询辅导。
三、结语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培养信息化人才的重要,这是我们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它需要高校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同时又要密切关注市场的需求以及国际的发展动态来调整课程,从而形成我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特色,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电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伶锡,詹杰,周仁龙.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研究[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1:105-107.
[2]徐国旺,闫旭东,谭保华,童亚拉.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12,08:120-122.
[3]杨梦晨.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研究[J]. 工业设计,2016,03:180+184.
[4]]雷学堂,冯杰.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05:149-151.
[5]乔闹生,雷立云,黎小琴.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 科技信息,2014,07:6+11.
[6]余东杰.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 电子制作,2014,2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