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情境的创设,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重视语感的培养,会使学生语感的敏锐性更强,披文入情,提高阅读能力。而充分挖掘它们各有的独特作用,又根据它们之间联系,巧妙地使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便可极大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语文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兴趣;感悟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A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主要是由某种富有情感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不同的情境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我精心创设和运用各种情境,在情感交融中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一)艺术渲染
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感召力,我通过音乐来渲染情境,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促其进入情境。如教《快乐的节日》一课,为了使学生尽快进入诗的意境中,我在教学时适时播放《快乐的节日》这首歌,并伴随优美的乐曲范读了这首歌词。音乐的美妙旋律,歌词的和谐音韵,使学生情绪高昂而激动,深刻感受到节日的快乐、生活的美好幸福。又如教《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我配哀乐朗读课文后,让学生触景融情.对文本的理解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中朝军民的深厚情谊。
(二)导语引发情感
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影响别人,使之发生同样或与这相联系的情感。同时别人的情感也可以感染自己,使自己产生与之相联系的情感。因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很重视设计相应的导语移情使之产生情感的交流效应。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我针对学生对鲁迅先生,尤其是他所生活的年代的陌生感,在出示鲁迅肖像挂图的同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鲁记先生生活在腥风血雨、豺狼当道的旧中国,他为了我们民族的解放事业,以笔杆当刀枪与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先后用了100多个笔名,写了无数的文章,这些文章就像一把把匕首刺向敌人的心脏。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仍战斗不止,他不愧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像这样的伟人你们爱不爱?”学生在老师抑扬顿挫的语调、情真意切的感召下,他们把发自肺腑的真情汇成一个响亮的赞语:“爱!”这样一来,对这位“陌生的先生”此时崇敬与爱戴之情溢于言表。
(三)创设课堂问题情境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而,在课堂教学中适时且恰到好处地创设悬念和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方妙药。所以我常常在课堂上巧设问题,在“教”与“学” 之间架一座重要的桥梁,让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
二、感受语感,入境融情
人际情感沟通不仅通过语言,而且还得通过副语言(音量、音质、速度、语调、停顿等)和非语言(神情、动作、姿态等)。有一位意大利演员在台上用悲切的语调朗读阿拉伯数字,台下的听众居然黯然泪下。由此可见,声音形式、表情姿态不仅能辅助语言沟通,而且在表达情感方面具有实际意义。因此要根据小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引导他们进入情境,培养他们的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感受语感
听,是学生感受语感、获取情感信息的重要途径。所以要让学生多听:①要学生每星期必看《正大综艺》节日,让学生在欣赏异域风光的同时感受主持人那字正腔圆、富有情调的解说词和副语言。②我特地借来了勘称朗读典范的《东方红史诗》录像带,让学生反复观看,反复领略画外音寻时缓、时急、时轻、时重、或喜、或怒、或哀、或乐的语感,促使学生从听中领会他人的感情,同时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感情,从而在听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能力。
(二)培养语感
也就是要学生在会听的基础上入境融情一一会有感情地说。然而,从会“听”到会“说”毕竟是一个飞跃,学生往往觉得较为困难。那么要如何让学生化难为易呢?①挖掘教材情感因素,找出文中富有感情的语言,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可爱的草塘》一课中有“啊,这么多鱼!” 的这句话,我先让学生弄懂“啊”这个叹词既是对鱼多的惊喜赞叹,又是作者陶醉在迷人景色中的炽热情感。经过老师这一点拨,学生很快便心领神会,马上能较好地用“惊喜”“陶醉”的感情朗读这句话。②强化朗读训练,提高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如教《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我先让学生感受五壮士的“壮言、牲行、壮举”之后,再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指点、示范、跟读,让学生品了味道,悟出感情。经过如此这般,学生便自然能较好地控制感情,有声有色有表情地朗读这篇课文。③开展演讲比赛,培养学生的语感及表达能力。我利用学校开展“学校就是我的家”演讲活动之机,先在班级里举行多次的即兴演讲比赛,让学生运用准确、生动的词句,把握真情实感叙述自己熟悉的感人故事。经过举一反三的训练和筛选,最后推荐本班的班长参加全校的演讲比赛,并一举夺得全校的冠军。真可谓水到渠自成。
(编辑:刘 畅)
【关键词】小学语文;兴趣;感悟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A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主要是由某种富有情感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不同的情境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我精心创设和运用各种情境,在情感交融中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一)艺术渲染
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感召力,我通过音乐来渲染情境,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促其进入情境。如教《快乐的节日》一课,为了使学生尽快进入诗的意境中,我在教学时适时播放《快乐的节日》这首歌,并伴随优美的乐曲范读了这首歌词。音乐的美妙旋律,歌词的和谐音韵,使学生情绪高昂而激动,深刻感受到节日的快乐、生活的美好幸福。又如教《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我配哀乐朗读课文后,让学生触景融情.对文本的理解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中朝军民的深厚情谊。
(二)导语引发情感
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影响别人,使之发生同样或与这相联系的情感。同时别人的情感也可以感染自己,使自己产生与之相联系的情感。因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很重视设计相应的导语移情使之产生情感的交流效应。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我针对学生对鲁迅先生,尤其是他所生活的年代的陌生感,在出示鲁迅肖像挂图的同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鲁记先生生活在腥风血雨、豺狼当道的旧中国,他为了我们民族的解放事业,以笔杆当刀枪与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先后用了100多个笔名,写了无数的文章,这些文章就像一把把匕首刺向敌人的心脏。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仍战斗不止,他不愧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像这样的伟人你们爱不爱?”学生在老师抑扬顿挫的语调、情真意切的感召下,他们把发自肺腑的真情汇成一个响亮的赞语:“爱!”这样一来,对这位“陌生的先生”此时崇敬与爱戴之情溢于言表。
(三)创设课堂问题情境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而,在课堂教学中适时且恰到好处地创设悬念和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方妙药。所以我常常在课堂上巧设问题,在“教”与“学” 之间架一座重要的桥梁,让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
二、感受语感,入境融情
人际情感沟通不仅通过语言,而且还得通过副语言(音量、音质、速度、语调、停顿等)和非语言(神情、动作、姿态等)。有一位意大利演员在台上用悲切的语调朗读阿拉伯数字,台下的听众居然黯然泪下。由此可见,声音形式、表情姿态不仅能辅助语言沟通,而且在表达情感方面具有实际意义。因此要根据小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引导他们进入情境,培养他们的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感受语感
听,是学生感受语感、获取情感信息的重要途径。所以要让学生多听:①要学生每星期必看《正大综艺》节日,让学生在欣赏异域风光的同时感受主持人那字正腔圆、富有情调的解说词和副语言。②我特地借来了勘称朗读典范的《东方红史诗》录像带,让学生反复观看,反复领略画外音寻时缓、时急、时轻、时重、或喜、或怒、或哀、或乐的语感,促使学生从听中领会他人的感情,同时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感情,从而在听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能力。
(二)培养语感
也就是要学生在会听的基础上入境融情一一会有感情地说。然而,从会“听”到会“说”毕竟是一个飞跃,学生往往觉得较为困难。那么要如何让学生化难为易呢?①挖掘教材情感因素,找出文中富有感情的语言,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可爱的草塘》一课中有“啊,这么多鱼!” 的这句话,我先让学生弄懂“啊”这个叹词既是对鱼多的惊喜赞叹,又是作者陶醉在迷人景色中的炽热情感。经过老师这一点拨,学生很快便心领神会,马上能较好地用“惊喜”“陶醉”的感情朗读这句话。②强化朗读训练,提高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如教《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我先让学生感受五壮士的“壮言、牲行、壮举”之后,再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指点、示范、跟读,让学生品了味道,悟出感情。经过如此这般,学生便自然能较好地控制感情,有声有色有表情地朗读这篇课文。③开展演讲比赛,培养学生的语感及表达能力。我利用学校开展“学校就是我的家”演讲活动之机,先在班级里举行多次的即兴演讲比赛,让学生运用准确、生动的词句,把握真情实感叙述自己熟悉的感人故事。经过举一反三的训练和筛选,最后推荐本班的班长参加全校的演讲比赛,并一举夺得全校的冠军。真可谓水到渠自成。
(编辑:刘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