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基本方略,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当前社会经济进入新时代,新的市场环境使法治在企业管理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大力建设企业法治理念不仅可以提升企业人员法律素质,还可以全面降低企业法律风险,不断推进企业做大做强走向行业前沿。因此,现代企业应将法治理念的建设融入企业管理,不断增强在市场竞争中的自我实力。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企业法治建设;法治理念
前言: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體,而法律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引导、规范和安全保障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在宏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如果缺乏法治观念,就会面临着巨大的经营风险。那么,如何进行企业法治理念的构建呢?企业法治理念的构建主要体现在制度制定和对法治理念的双重把握上。
一、建立规范有效的法治企业管理制度
(一)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建立企业制度。在企业内部营造“以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环境氛围,实现企业管理的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在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都要将“法治”的理念根植于日常工作中,形成法治思维在先,规则思维、契约思维在后,自觉以“法治”标准衡量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做到先“法”而后行事。“决策前先问法,如违法不决策”对现代企业管理非常关键。一个企业发展的好坏与决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决策者不怕不懂法,就怕决策不问法。决策者心中时时应有法治意识、底线意识、规则意识和契约意识,善于将法律意见和公司决策结合起来考虑问题,善于利用“法治”这个重要资源。
(二)依法建立健全规范的法人治理制度和科学高效的工作流程。“管理靠法”则是法治企业建设的基石。企业要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并通过检查督办、考核机制确保制度的落实, 形成依法管理的良性循环。企业制度执行力决定企业的兴衰。一个车间对管理制度执行力如何,反映出车间管理水平的高低。一个班组对各项制度执行力如何,体现出班组建设基础的扎实稳定。法治化管理的实现要赢在执行,要坚持规范化执行、标准化操作,达到运转有序,只有制度流程贯彻落实才能规范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规范企业的行为。
(三)树立法治观念,用制度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依靠股东、经理人、员工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来治理企业,实行参与式、互动式的民主管理。人员素质的现代化是企业治理的根基。制度都是靠人执行的,说到底每个人也是制度的组成部分,只有经过个人向上向善的努力,制度才会日臻完善,制度力量也才会加倍彰显。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强企战略的关键,保护员工就是保护企业。因此,企业要严格遵守关乎员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完善各项员工权益保障制度,为员工排忧解难,构建“爱岗敬业,以企为家”的和谐劳动关系。提高企业各类人员,包括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一线员工等的思想素质、文化素养、工作本领、工作能力。尤其在当前劳动力已经从无限供给转变到有限供给的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建设一支适应企业创新发展和治理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
二、倡导民主、平等、诚信、多远的法治理念
在市场和企业的环境中,企业的法治理念对企业管理者来说非常重要,具体来说要做到五个法治理念。
(一)多元化理念
企业在市场经济里的利益是多元的、主体是多元的、投资形式也是多元的。多元化理念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生存必须要拥有的理念,因为在过去的市场经济建设中,用所有制来给企业贴标签,以辨明哪些是公有、哪些是集体、哪些是私有。现在的市场经济正转变为按照出资形态和出资责任来划分企业的标准。 多元化理念从企业主体来说,对拥有不同法律地位的企业,所适用的法律是不一样的。中国的市场经济今天已经进入到转型时代,要从所有制的划分转型为按照出资形态,出资者的责任划分企业。
(二)自治理念
企业需要加强自治理念。企业自治范围不仅从公司法的角度来看,还是要看章程里面如何规定。企业自治的文件就是章程,章程就是企业的宪章。企业可以在自己的章程中规定经理可以有多少权限、可以规定股份应该如何转让、也可以规定法定代表人究竟应当是董事长担任还是经理担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企业可以自主决定的事项,可以利用章程详细地加以规定。物权法的颁布增强了人们对于权利的意识。如果是属于自己的财产决不允许别人侵犯,政府也不能侵犯。企业应当拥有这样的权利意识,只要是属于自身的合法权利,就可以自主决定,任何人不能够干预。但如果不属于企业能够决定的,而是政府有权决定的,企业也不应该违反。企业拥有哪些权利,有哪些自主的权限应该明确。
(三)民主理念
企业的活力来源于它的民主决策。而所谓民主决策,应当和企业民主管理的概念区分开,在企业中决策权和执行权应当分开。执行强调个人负责,而决策应当强调民主决策、集体决策,而不是一个人来决策。公司法设立了明确的机制保障执行。公司有权利决定要不要设立CEO,可以决定经理能够拥有多大的权限。这些都可以在章程中加以规定。从民主决策的观点来说,决策的机制和执行机制的分开是企业风险降低非常重要的内容。
(四)诚信理念
德国民法典中将诚信条款叫做帝王条款。诚信作为帝王条款,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怎样解决好市场秩序的问题。上世纪30年代美国的经济危机,因为出现了问题,人们开始懂得市场应当有秩序,如果市场没有了秩序,大家肆意兼并,形成垄断将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事情。因此,规范市场秩序在当今中国也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改革开放30年以来,企业得到很大发展,但是我们另一方面也看到,有一些企业为了赢利,不顾起码的商业道德和法律规范设定的底线,坑蒙拐骗,这种情况比较严重地存在。除了政府能够积极、主动地做一些工作外,企业也应当自强,从法律的层面来看,主要有两点:第一企业要学习法律,遵守法律,要守法经营。第二要有维权意识,要懂得怎么样维护自己的权利。这两点非常重要。
(五)社会责任理念
法律中分成公法和私法,市场经济属于私权的范围,企业也仍然是私权的主体。法人,尤其是对社会有影响的企业,对社会负有重大的责任,因为这个企业已经涉及到社会的利益、公众的利益、全民的利益。从这一个层面上来说来说,企业的社会责任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黄蓓蓓.企业法治文化建设初探——以“依法治企”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3(02).
[2]黎晓武,张昌武.论企业家法治理念的培育[J].企业经济,2010(10).
[3]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04版).
[4]江平.五大法治理念应当贯穿企业管理始终[N].法制日报,2007-10-22.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企业法治建设;法治理念
前言: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體,而法律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引导、规范和安全保障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在宏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如果缺乏法治观念,就会面临着巨大的经营风险。那么,如何进行企业法治理念的构建呢?企业法治理念的构建主要体现在制度制定和对法治理念的双重把握上。
一、建立规范有效的法治企业管理制度
(一)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建立企业制度。在企业内部营造“以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环境氛围,实现企业管理的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在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都要将“法治”的理念根植于日常工作中,形成法治思维在先,规则思维、契约思维在后,自觉以“法治”标准衡量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做到先“法”而后行事。“决策前先问法,如违法不决策”对现代企业管理非常关键。一个企业发展的好坏与决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决策者不怕不懂法,就怕决策不问法。决策者心中时时应有法治意识、底线意识、规则意识和契约意识,善于将法律意见和公司决策结合起来考虑问题,善于利用“法治”这个重要资源。
(二)依法建立健全规范的法人治理制度和科学高效的工作流程。“管理靠法”则是法治企业建设的基石。企业要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并通过检查督办、考核机制确保制度的落实, 形成依法管理的良性循环。企业制度执行力决定企业的兴衰。一个车间对管理制度执行力如何,反映出车间管理水平的高低。一个班组对各项制度执行力如何,体现出班组建设基础的扎实稳定。法治化管理的实现要赢在执行,要坚持规范化执行、标准化操作,达到运转有序,只有制度流程贯彻落实才能规范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规范企业的行为。
(三)树立法治观念,用制度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依靠股东、经理人、员工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来治理企业,实行参与式、互动式的民主管理。人员素质的现代化是企业治理的根基。制度都是靠人执行的,说到底每个人也是制度的组成部分,只有经过个人向上向善的努力,制度才会日臻完善,制度力量也才会加倍彰显。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强企战略的关键,保护员工就是保护企业。因此,企业要严格遵守关乎员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完善各项员工权益保障制度,为员工排忧解难,构建“爱岗敬业,以企为家”的和谐劳动关系。提高企业各类人员,包括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一线员工等的思想素质、文化素养、工作本领、工作能力。尤其在当前劳动力已经从无限供给转变到有限供给的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建设一支适应企业创新发展和治理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
二、倡导民主、平等、诚信、多远的法治理念
在市场和企业的环境中,企业的法治理念对企业管理者来说非常重要,具体来说要做到五个法治理念。
(一)多元化理念
企业在市场经济里的利益是多元的、主体是多元的、投资形式也是多元的。多元化理念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生存必须要拥有的理念,因为在过去的市场经济建设中,用所有制来给企业贴标签,以辨明哪些是公有、哪些是集体、哪些是私有。现在的市场经济正转变为按照出资形态和出资责任来划分企业的标准。 多元化理念从企业主体来说,对拥有不同法律地位的企业,所适用的法律是不一样的。中国的市场经济今天已经进入到转型时代,要从所有制的划分转型为按照出资形态,出资者的责任划分企业。
(二)自治理念
企业需要加强自治理念。企业自治范围不仅从公司法的角度来看,还是要看章程里面如何规定。企业自治的文件就是章程,章程就是企业的宪章。企业可以在自己的章程中规定经理可以有多少权限、可以规定股份应该如何转让、也可以规定法定代表人究竟应当是董事长担任还是经理担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企业可以自主决定的事项,可以利用章程详细地加以规定。物权法的颁布增强了人们对于权利的意识。如果是属于自己的财产决不允许别人侵犯,政府也不能侵犯。企业应当拥有这样的权利意识,只要是属于自身的合法权利,就可以自主决定,任何人不能够干预。但如果不属于企业能够决定的,而是政府有权决定的,企业也不应该违反。企业拥有哪些权利,有哪些自主的权限应该明确。
(三)民主理念
企业的活力来源于它的民主决策。而所谓民主决策,应当和企业民主管理的概念区分开,在企业中决策权和执行权应当分开。执行强调个人负责,而决策应当强调民主决策、集体决策,而不是一个人来决策。公司法设立了明确的机制保障执行。公司有权利决定要不要设立CEO,可以决定经理能够拥有多大的权限。这些都可以在章程中加以规定。从民主决策的观点来说,决策的机制和执行机制的分开是企业风险降低非常重要的内容。
(四)诚信理念
德国民法典中将诚信条款叫做帝王条款。诚信作为帝王条款,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怎样解决好市场秩序的问题。上世纪30年代美国的经济危机,因为出现了问题,人们开始懂得市场应当有秩序,如果市场没有了秩序,大家肆意兼并,形成垄断将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事情。因此,规范市场秩序在当今中国也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改革开放30年以来,企业得到很大发展,但是我们另一方面也看到,有一些企业为了赢利,不顾起码的商业道德和法律规范设定的底线,坑蒙拐骗,这种情况比较严重地存在。除了政府能够积极、主动地做一些工作外,企业也应当自强,从法律的层面来看,主要有两点:第一企业要学习法律,遵守法律,要守法经营。第二要有维权意识,要懂得怎么样维护自己的权利。这两点非常重要。
(五)社会责任理念
法律中分成公法和私法,市场经济属于私权的范围,企业也仍然是私权的主体。法人,尤其是对社会有影响的企业,对社会负有重大的责任,因为这个企业已经涉及到社会的利益、公众的利益、全民的利益。从这一个层面上来说来说,企业的社会责任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黄蓓蓓.企业法治文化建设初探——以“依法治企”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3(02).
[2]黎晓武,张昌武.论企业家法治理念的培育[J].企业经济,2010(10).
[3]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04版).
[4]江平.五大法治理念应当贯穿企业管理始终[N].法制日报,2007-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