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前辈言行坚守文化使命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tx001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坚守文化使命,源自对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关于范用
  2013年9月14日是范用先生去世一周年。范先生在世时最爱的是书。人称他为“书痴”,他很高兴。他曾说:“我是为了读书才选择了出版这一行的。”他又说:“我最大的乐趣就是把人家的稿子编成一本很漂亮的书。”
  关于范先生编辑出版《傅雷家书》《随想录》以及《读书》和《新华文摘》的故事,早已为大家耳熟能详。这里再讲讲其他两本书的故事:
  1981年年初,杨绛写了《干校六记》,在国内不好发表,就请范先生转寄给香港。这年5月20日,杨绛给三联书店董秀玉写信说:“昨晚乔木同志遇见锺书,嘱他向我传话,说他看到《广角镜》上的《干校六记》,他有16字考语:‘悱恻缠绵,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句句真话。’他认为国内也当出。我记得范用同志也曾说过国内可出……请转问范用同志,三联书店是否愿出?如愿出,什么时候能出?请拨冗惠示……”范先生得此信后即上书总编辑曾彦修,又请丁聪设计封面,出版后引起广泛关注。
  1962年,三联书店出版俄罗斯出版家绥青的自传《为书籍的一生》,请上海的叶冬心翻译。范用与叶冬心通信说:“春节以前,收到您寄来的绥青回忆录的译稿,我们一口气读完了它。它真是一部很有趣的书。今天上班,我们就把它发排了……尽可能把书籍装潢得漂亮一些,是绥青工作的特色。现在我们在出版工作上,对书籍的插图也还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
  20多年后,三联书店重新出版《为书籍的一生》,已离休的范先生看到样书,很不满意,当即给店里写了一封信:“我见重版本《为书籍的一生》删去了其中的彩色插图,不知何故?是找不到版子、原稿,还是偷工减料?一本书的插图,再版时随意删除,这不是一个严肃的出版社所应当做的……”他特意把自己保存的俄文原版书送到编辑部,要求他们拍摄彩图,以便再印时恢复书的原貌。
  从这两本书出版的故事里,我们看到的是范用先生对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正是基于这种热爱,才能够自觉坚守出版人的文化使命;这种使命感是“发自内”,而不是“来自外”。这与仅仅是认识到这种使命的重要性,而并不热爱文化,是大不同的。
  坚守文化使命,核心是服务大众———俄罗斯出版家绥青
  《为书籍的一生》是俄国近世出版家绥青(1851—1934)的自叙。为书籍度过一生并非绥青个人的选择。他15岁从乡下来到莫斯科,原打算到皮货商那儿学生意,因无位置,暂且到书铺打杂帮工,由此进入出版业。他勤快肯干,几年后成为书铺的骨干。1883年,他组建了“绥青图书出版股份公司”。他总结10多年来图书出版的经营之道是:“它们是非常有趣的”,“它们是非常便宜的”。有了这两条,就能在市场站住脚。
  1884年年底,列夫·托尔斯泰的追随者们成立了一家“媒介出版社”,目的是面向平民,用有益且价格便宜的书籍取代流行的、有害的读物。他们动员了大作家和大画家一起工作。出版社的负责人找绥青商量,大多数图书的第一版都免付稿酬,再版时付酬标准也不应超过给平民出版的廉价书的稿酬,这样,这些书的售价可以不高于通俗的小书。当时出版这样的书是不寻常的:印装漂亮、配有一流的插图,售价低廉;不以赢利为目的,而是在履行一种神圣的义务。
  绥青和“媒介”出版社整整合作了15年。通过列夫·托尔斯泰,绥青和契诃夫、高尔基成了好朋友。在与这些作家交往的过程中,他渐渐懂得了,出版不仅关乎“生意”,而且关乎“文化”;书铺不仅是为“读者”服务,而主要是为“平民”服务———“读者”是现成的,“平民”却需要出版人去造就成“读者”。他发现历书和年历几乎是当时农民的唯一读物,他们利用历书学习,从历书里汲取知识,作为他们生活的指导。而旧时的历书内容陈旧、枯燥、有害,绥青便有心编辑出版新的历书和年历,里面将有各种各样新鲜的文化和生活知识,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参考咨询手册和百科全书。比如,历书里要有各种纪念日、火车站名称、农产品售价、医病的药方、俄国国家制度等。为了出版历书,他整整筹备了5年,专门从国外定购特制的轮转印刷机和其他配套的设备,因为历书的印量将空前巨大,而且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每年的历书出版时,绥青总是在其中附印一条简短的启事,向读者征求意见,请他们指出历书中的缺点,提出好的建议,以便在下一年时修订。结果编辑们收到了千万封来信。经过一次一次的修订,绥青版的历书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实用,受到读者极大欢迎,每年销量达600多万册。
  绥青几乎在所有的图书门类出版中都是开创者。他改革儿童读物,将普希金的童话配以精彩的插图出版,将世界公认的经典童话引进到俄国,低价销售,使许多穷人的孩子也买得起;他发现俄国图书市场缺乏小学买得起的教学挂图,就投资这项事业,出版了《俄国历史图解》《人种挂图》《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植物学画册》《周游俄国》等。
  在俄国近世出版史上,绥青是一位拓荒者,最好地履行了出版家的责任,把优秀的文化产品以最恰当的方式传达给尽可能多的读者。据1914年的统计数字,绥青公司出版的图书占当年全俄国所有出版物的四分之一以上。
  绥青的人生梦想和追求其实很单纯,无非是“要出版人民买得起、看得懂的、思想健康和内容有益的书。要使书变成农民的朋友,变成跟他们接近的东西”;“把昂贵的书的售价减低,把廉价的书的质量提高”。还在他刚刚建立自己的出版公司时,就懂得招聘最优秀的画工和第一流的匠人,“从来不跟他们讲什么价钱”……这些简单的梦想和追求,即便在今天的中国,也令人肃然起敬。从绥青的经历可以看出,出版人的文化使命的核心是服务大众;如果不坚持服务大众这个核心,文化使命就是一种空谈。
  坚守文化使命,要保持清醒头脑———刘杲先生的论述
  两个多月前,刘杲先生刚过了82岁生日。他离开出版岗位多年,可是一直关心着中国出版业,关心着出版改革。出版人的文化使命是刘杲一直所思考的,这方面的重头文章是发表于2003年10月16日的《出版:文化是目的经济是手段》。我一直认为,这篇文章是对多年来耳熟能详的“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理论的深刻理解和阐述:   一、“首位”就是第一位,表面上看,可以理解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前后关系,此时“统一”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而“目的”和“手段”强调的是因果关系———后者不能离开前者并服务于前者,两者的统一是内在的必须。
  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概念比较宽泛(比如报纸上就有“山东荣成市污水管理处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报道),而“文化”强调了出版区别于其他行业的属性和本质。
  显然,“文化是目的,经济是手段”的提法,是对出版业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的更明白、更确切的表述,基于这一表述,目前的出版理论中的许多问题就可以明了了。
  刘杲曾在文章中说:
  “出版产业对社会最大的贡献是什么?是文化。如果不能很好地发挥传播和积累文化的社会功能,出版产业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讲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指的首先不是文化产业的经济力,而是文化产业的文化力。”
  “出版、出版,为何而来?归根到底,只能是文化建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出版的根本要求是什么?是文化建设。一个时代,一个地区,出版能够载入史册的贡献是什么?是文化建设……文化是出版的魂,是出版的命。”
  刘杲思考“文化力”这个问题有很多年了,1997年的文章《出版与综合国力》中就提到毛泽东是最早使用“文化力量”这个概念的,据此,他认为“文化之所以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不会仅仅因为它是一项产业”;同年,他在“三讲”时提交的《关于“基本思路”的书面意见》中,也指出“在出版与综合国力的关系上,强调出版业作为产业的经济力量,对出版的文化力量估计不足”的问题。此后,在2004年的一次讲话中,他还以邹韬奋和巴金为例,用他们办生活书店和文化生活出版社时,赚钱“全是为着事业”、赢利“多用于再生产”,来论证“文化是目的,经济是手段”的观点。
  就着“文化是目的,经济是手段”的思路,刘杲提出了许多问题进行讨论,如:“精神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总体上成正比,局部不成正比,甚至有些质量低劣的图书反而经济效益很高。这是图书的特性”;“出版业必须面对市场,但是不能一切以市场为转移”;“出版业有个行之多年的成规,就是以书养书,以赢补亏,也就是靠赚钱的书补贴赔钱的书”……他还谈到经济指标越来越成为考评、评价乃至舆论衡量出版社的第一标准;在经济指标的压迫下,书越出越多,文化含量却在减少,商业的利益渗透到各个环节,一些毫无文化价值的书也能大行其道,出版的内容门槛越来越低;靠书号赚钱仍是一些出版社生存的主要方式……
  刘杲认为,“关键是文化建设和市场经济的结合”,假如经济这个“手段”不发达,文化的“目的”就是空中楼阁。但他从未被呼声很高的“经济”“经营”“市场”“产业”口号所迷惑,他支持改革,又不赶“改革”的时髦,总是认真思考、反复研究出版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总是从文化产品生产的客观规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从他对出版业这些年一些“热门”话题的讨论中可以看得更清楚。
  比如,他在《也说“造大船”》(1997)中思考:发展出版集团,政府应当大力鼓励和切实扶持,应当因势利导,而不能拔苗助长;企业集团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出版企业集团是否也“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他认为,要坚持“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首先是精神产品的生产,其次才是销售。销售的是产品,是拿产品做文章”;“好选题不等于好书稿,好书稿不等于成功的图书。这其中的出入是很大的”。
  他在给有关负责同志的书面意见中明确提出“‘集团化’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全国出版企业都要进入出版企业集团?这既无必要,也无可能。我们在建设出版企业集团的同时,应当扶持中小出版企业”,“出版企业集团显示强大实力,中小出版企业突出个性,两者相辅相成”,这是他研究了国际出版业发展规律后得出的重要结论。总之,他的许多观点都是基于对出版的文化属性的理解,是针对一些时髦观点进行的独立思考,读来发人深省。
  在当前出版业完成转企改制,有多家出版集团上市的形势下,重温刘杲的这些言论,重温范用、绥青等出版前辈的故事,重申出版人的文化使命,让我们更加感到肩上的责任之重。
  (作者系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
  责任编辑:张娟
其他文献
近年来,河北省石家庄市供销合作社积极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高举为农服务旗帜,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工程,按照县建“农合会”和“农合联”,乡镇建新型基层供销合作
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习近平同志在首都各界纪念宪法施行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法治社会的思考和向往。依法治
马瑞强:给农牧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水果玉米’是超甜玉米,常见的也叫‘大甜玉米’。这种玉米生着就能吃,销路很好,今年准备继续扩种。”全国人大代表马瑞强,特意从家乡带来一
10月10日-11日,全国供销合作社基层工作会议在山东济宁召开。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总社五届六次理事会议的精神,交流推广了各地基层工作经验,并全面部署了下阶段基层工作,中
江苏淮安,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是文化名城、运河之都、美食之乡。当前,该市正在开展新时期淮安精神大讨论活动。淮安市供销合作社以此为契机,同时在系统内开展践行新时期供
几年来,山东省供销合作社面对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新形势、新需求,充分发挥沟通城乡、根植农村的优势,探索开展粮棉油等大田作物的委托管理服务,在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出文艺要体现“中国精神”。那么,如何把握“中国精神”呢?在我看来,在今天讲“中国精神”是具有全球性的意义的:在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政治连同其理想,都似乎变成了滑稽的东西;好像只要谈论社会主义文化魅力就是自说白话,就是虚无缥缈;而中国作为全球最火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仅有能力创造一种更加合理和公平的社会体制,也必须有能力重新唤起社会主义文化政治的意义。
中国诗词爝火不息,许多双手在为之传薪。这其中热切的一位,应数加拿大籍著名华人学者叶嘉莹教授。每依北斗,常怀桑梓,确乎是这位幼承书香、师出辅仁大学国文系的诗人的一瓣心
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金谷源优质麦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7月,是柏乡县优质麦种植、收储、购销经营服务活动的重要力量。2012年6月,合作社围绕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探索了“粮食银
本文首先分析了对图形进行拓扑处理的必要性 ,然后给出了拓扑处理的工作流程及其功能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