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也鲁与韩非的兄弟情

来源 :上海采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boyl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喜剧大师韩非百年诞辰,此刻电影频道正在播放《乔老爷上桥》,看着韩非叔叔的银幕形象,不禁让我想起他和父亲的兄弟情。
  父亲顾也鲁在演艺界,除了上世纪四十年代与十位艺友成为结义兄弟外,还与另外两位影坛艺友亲如兄弟,情同手足,那就是——韩非和顾而已。父亲所著《影坛艺友悲欢录》中有一篇《我与韩非的手足情》的文章,较生动地记述了他们之间的艺术交往、兄弟情谊和被影迷张冠李戴的逸闻趣事。
  韩非(1919—1985),原名韩幼止,著名喜剧电影演员。父亲与韩非相识于1939年,时年父亲二十三岁,韩非二十岁。那年,父亲已是新华影片公司的演员,韩非则高中毕业,刚开始演话剧。他们在辣斐剧场同台演出上海剧艺社根据法国萨度作品改编的话剧《祖国》后,因年龄相近、志趣相投而成为好友,于是就经常一起演戏,一起打弹子玩,你来我往,亲密无间。韩非常常邀请父亲上他家玩,韩非的父亲说:“你们俩长得一般高,都聪明灵活,倒像双胞胎。”此后,韩非就叫父亲“阿哥”,父亲则一直叫他“小韩”。
  韩非也常到辣斐剧场附近的父亲住处玩。与父亲同屋的演员贺宾,长得身高脚大。韩非那时非常崇拜卓别林,就穿着贺宾的大皮鞋,模仿卓别林的走路和动作,惟妙惟肖,让人忍俊不禁。此时,韩非的喜剧天才已经开始显现。后来,韩非在洪谟导演的喜剧《镀金》中演一位江湖郎中,便成了观众喜爱的喜剧演员。尤其是他在话剧《家》中扮演的三少爷,被观众交口称赞。
  期间,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轶事。那时的顾也鲁与韩非,对比他们出道早的女明星周璇都很仰慕,爱看她的电影,爱听她的歌。后来,父亲与周璇有过三次银幕合作,也曾当面对她表示赞赏。可当时,这哥俩都还没有机会与周璇合作。一天,“小韩”对“也鲁”说:“阿哥,你写一首赞美周璇的诗,我来朗诵!”出于仰慕周璇的共同心情,父亲写了几句大白话,大意是:
  璇子!从县长的女儿(《狂欢之夜》的人物)到歌女小红(《马路天使》的人物),你纯朴的表演,甜美的歌声,倾倒了无数观众,我就是其中的一员。我们都是演员,希望有朝一日,我也登上银幕,咱们结“秦晋之好”(即“银幕情侣”)!
  韩非看后,连说“不错,不错!千万不要外传!”于是就在父亲家里夸张地大声朗诵起来。
  这几句诗,实际是以韩非的口吻写的,父亲此时虽未与周璇合作,但已是电影演员,而韩非还是话剧演员。其实韩非这时演话剧已有名气,周璇看过他演的话剧,对他的表演才能也颇为欣赏。机会终于来了,1941年,周璇要在国华影片公司主演电影《夜深沉》,一时尚未找到合适的男主角,周璇就向导演张石川建议:是否让韩非来演男主角。张导演因看过韩非演的话剧,便同意了。“小韩”如愿以偿踏上影坛,又得此与周璇一起主演《夜深沉》的机缘,怎能不欣喜若狂?他对顾也鲁说:“阿哥,你像个测字先生,灵!这首诗的意愿兑现了。你拍了许多影片,还没有与周璇拍档过,我可先当上她的银幕情侣了。”父亲说,其实这纯粹是机缘,与自己写的“诗”并无关系。
  不料,韩非与周璇的这次银幕合作竟会生出緋闻。原因是,出于正常的礼貌,韩非每次拍完夜戏,总会送周璇回家。为小姐保驾护航,女士先行,这在西方人看来是绅士风度;但在当时中国人的眼中,却是别有用心的献殷勤。周璇的婚姻这时已有潜在的危机,她的丈夫严华见到韩非每每坐着三轮车送自己的妻子回家,不由得妒火中烧,遂成误会。周璇夫妻之间的裂痕加深,最后导致离婚。媒体上捕风捉影,指责韩非为“第三者”,让“小韩”百口莫辩。
  时隔五十多年后,1995年,父亲在回忆文章中说:“今天纪念韩非,我要实事求是地为他解说,小韩是个‘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人,他对周璇纯属是仰慕和敬爱,别无杂念。”
  顾也鲁与韩非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先后去香港发展电影事业,五十年代初又先后回到上海,成为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演员。他们合作的影片并不多,仅有《两个小足球队》《女理发师》《血碑》《子夜》等几部。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丁然导演,王丹凤、韩非、顾也鲁三人联合主演的喜剧电影《女理发师》。
  1962年,《女理发师》上映后,立即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几乎是家喻户晓。影片的成功自然有多种因素:一是导演丁然的“慧眼”与魄力,他挑演员,除了韩非外,他居然让从未演过喜剧的王丹凤和顾也鲁来出演喜剧角色;二是演员自身的刻苦努力,王丹凤为演好女理发师,还曾到南京路理发店拜师学艺,顾也鲁也是做足了案头工作;三自然是韩非这位著名的喜剧演员功不可没。
  韩非在演《女理发师》之前已演过《乔老爷上轿》等多部喜剧电影。拍戏过程中,浑身喜剧细胞的“小韩”,设想大胆,出了许多妙趣横生、令人捧腹的高招。例如剧中,贾主任(韩非饰)和朋友老赵(顾也鲁饰)一开始都反对自己的妻子从事理发工作。尤其是贾主任对妻子华家芳(王丹凤饰)的工作百般阻扰。老赵首先觉悟后,为了转变老贾的观念,决定带老贾去“三八理发店”,请他的妻子为他理发,而从中受到感悟。这场戏该怎么处理?老贾一开始进理发店,决不能让他发现自己的妻子。导演与三位主演在一起探讨,韩非灵机一动,说:“这好办,我装成高度的近视眼,戴着一千度的近视眼镜。理发师当然要戴口罩,我一进理发店,女理发师取掉我的眼镜,我的眼前一片模糊,怎能看清对方是自己的老婆呢?”大家都觉得这个主意好,导演也采纳了。结果戏拍下来,果然十分精彩:理发完毕,老贾戴上眼镜、对着镜子越看越满意,连声赞美女理发师手艺高超。待老贾发现摘下口罩的女理发师竟是自己的妻子,心悦诚服;华家芳望着自己的丈夫,如释重负;老赵一旁看着他俩,眉飞色舞。电影《女理发师》就这样在观众的笑声中,发挥了寓教于乐的功能。
  自从与韩非联合主演了电影《女理发师》之后,还有过多次父亲被影迷误认为是“韩非”的逸闻趣事。
  一次发生在1963年,父亲在沈浮导演的《北国江南》中饰演贫农老汪头,在张家口、宣化拍外景时。当时宣化电影院正在放映《女理发师》,父亲与其他演员正在逛宣化街市。电影散场后,有观众发现了父亲,就立刻围了过来。有人说:“快让韩非表演一个节目!”父亲连忙说:“我不是韩非,你们认错人了。”“胡说,别赖!”一个年轻影迷拥抱了父亲:“我就爱看你演的戏,《幸福》中的工人,够味!”父亲的同伴来解围,说:“错了,他是顾也鲁!”不料,这一提醒,影迷们更欢乐了:“对,对,对!你是那个头发被剃坏的韩非的朋友老赵!”一位起哄的小伙子向大家提议:“就让顾也鲁来表演一下!”总算弄清楚了父亲是顾也鲁,接着又问:“韩非会不会来宣化?我们欢迎他!”   还有一次发生在1988年。那次,父亲从电影局开会出来,刚到门口,就听到有人叫“韩非!韩非!”父亲感到诧异,韩非早已去世了,怎么会有人喊?原来他们又把父亲错认为是韩非了!因为这哥俩个头相似,又一起拍了喜剧片《女理发师》,观众哪能分辨得那么清楚?错认是可以理解的。这次父亲沉痛地告诉他们:“韩非同志已经去世三年了!”影迷们这才认出面前站着的是顾也鲁,好奇、欢悦的神情收敛了,转为对韩非这位喜剧艺术家去世的惋惜和哀悼。
  在电影《女理发师》中,王丹凤、韩非、顾也鲁三人可以说是合作愉快,配合默契。丹凤与“也鲁”虽然是初演喜剧,但之前已在银幕上有过四次搭档。丹凤与“小韩”也在银幕上多次合作过。在香港,他们参加“香港影学”活动,经常一起开会学习;回上海,他们都是民主同盟的盟员,又常在一起开会学习。正因为如此,1982年6月,时任复旦大学副校长的徐常太邀请他们三人出席复旦大学接待香港中文大学来沪访问的活动。
  韩非在生活中也一向乐观和幽默,只有在“文革”中,才一度变得抑郁和沉默。期间,这位喜剧大师也曾扮演“苦中作乐”的悲剧角色。韩非、顾也鲁等知名演员当时都是作为“牛鬼蛇神”在“五七”干校接受改造和鍛炼的。他们挖地、挑土、浇粪、种菜等,什么农活都干,足足有四个年头。有一天在菜地施肥,编导演作曲组的“农业技术员”顾也鲁分配赵丹挑粪、韩非浇粪。在没有“革命者”监督时,生性幽默的赵丹、韩非两位大演员开始“苦中作乐”起来:赵丹对韩非说:“我们挑粪的最累,挑着一百多斤的‘宝’(大粪)来回竞走,而你们浇粪的,玩玩粪瓢,多轻松啊!”韩非对赵丹说:“挑粪多惬意啊,人家给你舀粪时,你休息;人家浇粪时,你又休息。我们可是一担浇完了,又来了一担,根本没有歇息的时间。”说罢两人相视而笑,也可以说是一种“苦恼人的笑”。
  1985年1月,韩非因心脏病复发而去世,年仅66岁。在龙华革命公墓为韩非举行的追悼会上,父亲回忆起与“小韩”四十年艺坛往事和兄弟情谊,禁不住痛哭失声。以后,父亲在回忆录《艺海沧桑五十年》《顾也鲁自传》中分别写了《忆韩非》和《我与韩非的手足情》等回忆文章。他写道:“韩非在舞台、银幕上演出的角色,给人许多愉悦和教益。他是中国杰出的喜剧演员。1985年1月他离开我们走了,中国影坛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喜剧艺术家,我失去了一位亲密的至交,但他对电影事业的贡献令人难忘,他塑造的形象永远活在观众的心中。”
  如今,父亲顾也鲁已去天国与他情同手足的兄弟“小韩”会面了。我相信,只要有韩非在,天堂里是绝不缺少笑声的!
其他文献
六十多年前创办的“上海声乐研究所”,以其独树一帜的“咽音唱法”教学体系,傲视群雄,独步天下,在不到短短的十年间,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风格鲜明,唱腔独到的歌唱大家。  该所创建者林俊卿更是一位传奇人物。他原本是医学博士、全科大夫、漫画名家,从未接受过音乐院校的洗礼,却能在业余学唱西洋美声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研究,从而创立了一整套严谨的“咽音唱法”歌唱体系,被歌坛公认为中国顶尖的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  中
期刊
目的:研究蒙药古日古木、古日古木-13对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Con A)诱导的小鼠急性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中干扰素-γ(interferon gamma, IFN-γ)/细胞内信号传导
惊悉与我同龄的吴贻弓导演驾鹤西去,悲痛之余,不禁回想起与他接触的一幕幕往事,遂写下来以志纪念。  2005年7月,当时任上海市文联主席的吴贻弓,带领部分上海市文联的各路艺术家赴湘西苗族自治州采风,文联通知我说,吴主席希望我能参加,我当然乐意从之。  那次采风,我们对湘西土家族、苗族的风土人情留下了深刻印象。姑娘们都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欢迎我们。一次,在土家族做客,先是我们唱歌,接着看他们表演,吴贻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今年6月25日凌晨3时35分,走过人生105个年头的著名文艺理论家、语文教育家、原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徐中玉先生驾鹤西行,离开了让他牵肠挂肚而又使他欢喜使他忧心的世界.噩耗传
期刊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新疆乌鲁木齐生活工作,曾与王洛宾有过多次交往,印象深刻。  那是1984年初冬的一天,我到乌鲁木齐儿童艺术剧团去找郑策导演,商讨我的童话舞台剧本《火珠冰花》的修改。不料,郑导不在他的办公室,而一个披着油污短大衣、胡子拉碴的糟老头,有些醉醺醺地问了句什么,就把头倒在郑导的笔记本和我的干干净净的剧本上,呼噜呼噜地大睡。我看见糟老头身旁有锯子、木条,就问他是不是郑老师请来做布景的木匠
期刊
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问世60周年之际,特撰此文重现一段鲜为人知的华彩时光。  1959年5月27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首届《上海之春》横空出世,由何占豪、陈钢作曲,樊承武指挥,俞丽拿独奏,那时他们都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尚未毕业。乐队也是上海音乐学院临时召集起来的,由各系学生组成的乐队。作曲家采用中国古代传统越剧唱腔音乐,谱写出《梁祝》美丽动人的旋律主题。  不久,这首扣人心弦的乐曲在苏联
期刊
鲁韧是中国著名电影导演,他的《李双双》《今天我休息》等影片如今仍在电视里轮番播放。2012年,上海影协和上影集团曾为他隆重举办“鲁韧百年诞辰纪念活动”。  2002年,他刚过完九十大寿的生日,就悄然离开了人世,迄今已有十七个年头了。我和我的家人常常思念他,我的大女儿有次看到鲁导生前与我的合影,向我发问:“鲁爷爷还在吗?”她对鲁导的记忆是36年之前的春节,她和妹妹还在农村读书的时候,我们上鲁导家作客
期刊
何谓“微影视”?它与一般意义上的短视频或微视频有何不同?“微影视”在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作用上,究竟有何魅力和伟力?谁是“微影视”的领军人物?在新近由上海市社联主办的“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王国平导演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微影视作品研讨会”上,各路专家如是说——  王国平(上海电视台原音乐节目制片人、形象传播创始人):感谢各位领导和专家冒着酷暑来参加研讨会。首先声明,今天不是我作品的个人研讨会,而
期刊
近日,由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主办的第十二届“电视制片业十佳”评选活动揭榜,曾经写出《我的泪珠儿》《买房夫妻》《小别离》等热播剧的上海70后编剧何晴榜上有名,荣获“十佳电视剧编剧”称号。  这个由电视制片委员会联合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演员委员会、音乐工作委员会共同承办的评选活动,是中国电视制片业最权威和最有影响力的专业表彰之一。  国家一级编剧何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