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参与者与评价者,也给指导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对课程的开发、组织管理、探究、收集、处理、反思能力。方法指导课既是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内容之一,也是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重要的环节,及时地调控好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实践能力的转变提升,是考验教师在课堂上能否及时调控好方法指导课 “收”与“放”的两条主线。
二、调控方法指导实施策略
(一)调控“收”,让教师在教学中“有位置”
1.学生“有所作为”,教师“无所作为”
案例现象:这是一节成功的课吗?
师:前些时间我们完成了“走进清明节”主题活动,大家回顾一下在开始选题、开题、活动策划时的活动情景。经过这些天的准备和资料的收集等实践活动资料,各小组都会有很多的感想,现在各组交流一下活动的情况。
生:各小组组长分别汇报各组准备开展工作的情况。
师:各小组汇报得真不错,在这节课中,教师想把课堂的主角让给同学们,各组分别上台汇报展示,有用现场录像的素材、有查找资料收集的、有设计采访稿的、有制作花圈的、有问卷调查的……汇报展示了学生自主发挥的个人魅力,此时站在旁边的教师看着各组学生的“汇报展示”,这是否算一节成功的课?
一节课下来,只体现了为汇报而汇报,却缺少了教师的有效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堂上也得不到很好的提高。方法指导课是学生在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汇报展示,同时也是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在开展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活动环节。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却没考虑到的一些关键问题,此时教师应该及时适当地进行点拨、质疑、询问加以给出指导性的建议,让学生发现展示出问题后,知道存在问题后有更多的启发,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说,学生有作为时并不是教师无作为。
2.学生“不以作为,教师“有所作为”
案例现象:质疑促学生思考。
在主题“松山湖外来入侵植物调查探究”方法指导课中,其中一个小组研究外来入侵物种与本地物种的关系,他们展示了有关外来入侵物种生长情况与本地物种是共生相互不干扰的关系,并附上图片加以解释说明,生动具体,但只是从外来入侵与本地物种上查找相关资料。教师在表扬他们在查找资料非常专注后提出了质疑:为什么外来入侵物种会这么快就可以入侵并很快地生长壮大,可是本地物种却被外来入侵物种覆盖后甚至被外来入侵物种灭亡,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不知如何进行应对,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观点时,尽量把问题想得全面具体,少带有主观的意见。于是,学生把活动继续进行完善与充实,进一步调查发现外来入侵物种对本地生态有严重的破坏,会改变生态的环境,造成生态失去平衡。
听完学生汇报后,教师用带有质疑的询问方式,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引导并及时回答,以此确定学生对问题是否真的理解了,并是否能及时领悟,并可以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偶尔教师装一下糊涂,能与学生在交流中闪耀出智慧火花和各种激烈的辩论交流,更能吸引和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有更多热情参与到活动中来。
在活动方法指导课中,学生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去开展活动,如调查、采访、实践活动、撰写活动报告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体现活动的成就,而活动过程性的价值却显示学生理解不足,这就更显突出学生“不以作为”,就更突出教师的“有所作为”的重要性。
在方法指导课中,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活动过程中积极发表自已的想法與建议,以此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在重视时引导学生注重对实际活动过程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从而在其中挖掘到需要的隐性价值。
(二)调控“放”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学习能力”
调控好“收”与“放”,是从课堂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主要围绕提升学生能力的线索,贯穿于学生内在的“学习能力”。 “收”是解决为什么要用方法指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问题。
1.整理资料,提高学生发现亮点的能力
案例现象:“资料收集得越多是否就最好呢?”
在主题为“松山湖外来入侵植物调查探究调查”方法指导课上,各小组把收集到的资料分别地展示出来。在汇报成果过程时出现了拿着资料却不知道如何表述内容现象,有的甚至是整篇的资料读,没有重难点,更有些内容是对本主题毫无相关的……教师在肯定了他们在肯定他们工作同时问:“你们这资料是哪儿来的?”“是从网上搜索来的”,一位同学得意地说。“资料多就一定好吗?同学们要清楚找资料的意义?在交流前,是否认真看过资料?这样的交流有效吗?如果没有效果,那不就是浪费吗”?我们查资料目的是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你们这样做能表述的自已的观点吗?教师适时地调控好“收”的指导时机,及时指导学生进行查找资料和运用资料说服论述的观点。
学生在开展活动过程中收集到一定的资料,在整理资料时,通过以同学交流找到的观点与想法,这时学生必须能够提供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整理资料,学会为自己的观点寻求支撑。而出现“读资料”现象,反映学生盲目地查资料,在收集资料中缺乏目的性与针对性,缺乏对资料的整理与提练,使资料失去原有的价值。
2.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反思能力
案例现象:“你们真的能做到了融会贯通吗?”
在《童眼看家乡特产——“荔枝”》的主题生成课上,教师让学生如何去调查荔枝生长、田间管理、采摘、加工、药用价值过程中发现的情况调查,学生自己小组决定围绕主题做哪一项活动;小组商量围绕主题,如何进行调查、搜集有关资料;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间接进行引导、提示。这种活动不仅有利于调查实践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学生能否根据荔枝的生长情况、结成果实后可以现摘食用和加工制作成荔枝干,从而融会到荔枝的药用价值方面去研究荔枝。
融会就是融合领会;贯通是贯穿前后。学生在整理资料、运用资料当中,可以根据已获的资源融会贯通,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进行反思自己的不足。反思,可以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活动从而还可以继续拓展今后的活动;反思,能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责任感,让学生学会健康愉悦地生活。
3.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案例现象:“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吗?”
在主题为“关注我们身边的食品安全”阶段展示课中,一个小组研究怎么辨别食用油和地沟油的实验,找到了很多有关如何识别食用油和地沟油的资料,在课堂上津津有味地讲述。当教师拿出了一些两种油让他们分辨,却无法准确辨识哪种是食用油和地沟油。老师说:“找了那么多的资料,说得也有道理,为什么在实际生活中,你们还是无法分辨地沟油呢?我们拿来两颗蒜子,分别放到两种油中,变颜色那种油就是地沟油,没变颜色油就是食用油。因为地沟油是酸性遇到碱性就会变颜色,而蒜子就是碱性物质。教师有效地把评价引导学生进入反思状态,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变得更实效。有效的知识能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以此提高学生的理性反思能力,促进学生对活动进行调整与完善,将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结束语
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在自我动手的基础上去联系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教师作为引导者,为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有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开展过程中的重要的环节,调控好“收”与“放”的关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参与者与评价者,也给指导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对课程的开发、组织管理、探究、收集、处理、反思能力。方法指导课既是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内容之一,也是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重要的环节,及时地调控好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实践能力的转变提升,是考验教师在课堂上能否及时调控好方法指导课 “收”与“放”的两条主线。
二、调控方法指导实施策略
(一)调控“收”,让教师在教学中“有位置”
1.学生“有所作为”,教师“无所作为”
案例现象:这是一节成功的课吗?
师:前些时间我们完成了“走进清明节”主题活动,大家回顾一下在开始选题、开题、活动策划时的活动情景。经过这些天的准备和资料的收集等实践活动资料,各小组都会有很多的感想,现在各组交流一下活动的情况。
生:各小组组长分别汇报各组准备开展工作的情况。
师:各小组汇报得真不错,在这节课中,教师想把课堂的主角让给同学们,各组分别上台汇报展示,有用现场录像的素材、有查找资料收集的、有设计采访稿的、有制作花圈的、有问卷调查的……汇报展示了学生自主发挥的个人魅力,此时站在旁边的教师看着各组学生的“汇报展示”,这是否算一节成功的课?
一节课下来,只体现了为汇报而汇报,却缺少了教师的有效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堂上也得不到很好的提高。方法指导课是学生在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汇报展示,同时也是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在开展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活动环节。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却没考虑到的一些关键问题,此时教师应该及时适当地进行点拨、质疑、询问加以给出指导性的建议,让学生发现展示出问题后,知道存在问题后有更多的启发,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说,学生有作为时并不是教师无作为。
2.学生“不以作为,教师“有所作为”
案例现象:质疑促学生思考。
在主题“松山湖外来入侵植物调查探究”方法指导课中,其中一个小组研究外来入侵物种与本地物种的关系,他们展示了有关外来入侵物种生长情况与本地物种是共生相互不干扰的关系,并附上图片加以解释说明,生动具体,但只是从外来入侵与本地物种上查找相关资料。教师在表扬他们在查找资料非常专注后提出了质疑:为什么外来入侵物种会这么快就可以入侵并很快地生长壮大,可是本地物种却被外来入侵物种覆盖后甚至被外来入侵物种灭亡,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不知如何进行应对,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观点时,尽量把问题想得全面具体,少带有主观的意见。于是,学生把活动继续进行完善与充实,进一步调查发现外来入侵物种对本地生态有严重的破坏,会改变生态的环境,造成生态失去平衡。
听完学生汇报后,教师用带有质疑的询问方式,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引导并及时回答,以此确定学生对问题是否真的理解了,并是否能及时领悟,并可以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偶尔教师装一下糊涂,能与学生在交流中闪耀出智慧火花和各种激烈的辩论交流,更能吸引和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有更多热情参与到活动中来。
在活动方法指导课中,学生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去开展活动,如调查、采访、实践活动、撰写活动报告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体现活动的成就,而活动过程性的价值却显示学生理解不足,这就更显突出学生“不以作为”,就更突出教师的“有所作为”的重要性。
在方法指导课中,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活动过程中积极发表自已的想法與建议,以此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在重视时引导学生注重对实际活动过程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从而在其中挖掘到需要的隐性价值。
(二)调控“放”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学习能力”
调控好“收”与“放”,是从课堂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主要围绕提升学生能力的线索,贯穿于学生内在的“学习能力”。 “收”是解决为什么要用方法指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问题。
1.整理资料,提高学生发现亮点的能力
案例现象:“资料收集得越多是否就最好呢?”
在主题为“松山湖外来入侵植物调查探究调查”方法指导课上,各小组把收集到的资料分别地展示出来。在汇报成果过程时出现了拿着资料却不知道如何表述内容现象,有的甚至是整篇的资料读,没有重难点,更有些内容是对本主题毫无相关的……教师在肯定了他们在肯定他们工作同时问:“你们这资料是哪儿来的?”“是从网上搜索来的”,一位同学得意地说。“资料多就一定好吗?同学们要清楚找资料的意义?在交流前,是否认真看过资料?这样的交流有效吗?如果没有效果,那不就是浪费吗”?我们查资料目的是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你们这样做能表述的自已的观点吗?教师适时地调控好“收”的指导时机,及时指导学生进行查找资料和运用资料说服论述的观点。
学生在开展活动过程中收集到一定的资料,在整理资料时,通过以同学交流找到的观点与想法,这时学生必须能够提供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整理资料,学会为自己的观点寻求支撑。而出现“读资料”现象,反映学生盲目地查资料,在收集资料中缺乏目的性与针对性,缺乏对资料的整理与提练,使资料失去原有的价值。
2.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反思能力
案例现象:“你们真的能做到了融会贯通吗?”
在《童眼看家乡特产——“荔枝”》的主题生成课上,教师让学生如何去调查荔枝生长、田间管理、采摘、加工、药用价值过程中发现的情况调查,学生自己小组决定围绕主题做哪一项活动;小组商量围绕主题,如何进行调查、搜集有关资料;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间接进行引导、提示。这种活动不仅有利于调查实践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学生能否根据荔枝的生长情况、结成果实后可以现摘食用和加工制作成荔枝干,从而融会到荔枝的药用价值方面去研究荔枝。
融会就是融合领会;贯通是贯穿前后。学生在整理资料、运用资料当中,可以根据已获的资源融会贯通,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进行反思自己的不足。反思,可以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活动从而还可以继续拓展今后的活动;反思,能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责任感,让学生学会健康愉悦地生活。
3.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案例现象:“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吗?”
在主题为“关注我们身边的食品安全”阶段展示课中,一个小组研究怎么辨别食用油和地沟油的实验,找到了很多有关如何识别食用油和地沟油的资料,在课堂上津津有味地讲述。当教师拿出了一些两种油让他们分辨,却无法准确辨识哪种是食用油和地沟油。老师说:“找了那么多的资料,说得也有道理,为什么在实际生活中,你们还是无法分辨地沟油呢?我们拿来两颗蒜子,分别放到两种油中,变颜色那种油就是地沟油,没变颜色油就是食用油。因为地沟油是酸性遇到碱性就会变颜色,而蒜子就是碱性物质。教师有效地把评价引导学生进入反思状态,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变得更实效。有效的知识能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以此提高学生的理性反思能力,促进学生对活动进行调整与完善,将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结束语
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在自我动手的基础上去联系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教师作为引导者,为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有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开展过程中的重要的环节,调控好“收”与“放”的关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