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入21世纪后,各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中国和泰国作为亚洲的两个重要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在新兴市场内部寻求和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中泰两国经贸合作空间进一步扩大。本文探讨了促进中泰金融合作的动因,以及对制约两国金融合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的进一步金融合作提出对策。
【关键词】金融合作 动因 制约因素 对策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中泰同为发展中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合作空间大,加强在金融领域的合作,可是双方获得共赢局面,本文将通过对中泰金融合作的可能性及制约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中泰金融合作的策略。
一、中泰展开金融合作的基础
(一)中泰两国经济合作加强
1975年,中国与泰国建立外交关系,双边关系友好发展,高层互访频繁,经贸合作卓有成效;1978年,中国与泰国签订了首个双边贸易协议;1981年,中国与泰国建立年度磋商机制;1985年,中国与泰国签署了《关于成立经济合作联合会协议》,进一步确立加强经济合作,同时签署了《关于促进和保护投资协议》,明确促进两国投资发展,1986年,双方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协议》;1999年,中国与泰国签署了《中泰关于21世纪合作计划的联合声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泰两国贸易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2002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为中泰两国的贸易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经贸环境;2010年,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中泰双边贸易合作迈入新的历史阶段;2012年中国与泰国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签署了《中泰战略性合作共同行动计划(2012~2016)》,为双方经贸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合作空间;2013年,中国与泰国双边贸易再创历史新高,中国首次成为了泰国第一大外贸合作伙伴;2015年,中国与泰国建交40周年,两国贸易合作层次再次提升,由于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层次不一样,两国经贸发展方面存在互补性优势,双方经贸的迅速发展必然给双方金融领域的合作提供更大的空间。
(二)经济持续增长,贸易增长势头强劲
中国与泰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当前经济形势下,两国政府应该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加强经贸合作,实现互惠共利。根据泰国中央银行数据显示,泰国国民生产总值2008年到2011年期间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008年为76342亿铢,2009年为82004亿铢,2010年为82509亿铢,2011年为88331亿铢;泰国进出口额近年来也出现稳步上升趋势,其中,2008年出口额为1508亿美元,进口额为1182亿美元,2009年出口额为1916亿美元,进口额为1619亿美元,2010年出口额为2191亿美元,进口额为2021亿美元,2011年出口额为2259亿美元,进口额为2199亿美元,基本上处于顺差地位,但顺差有明显减小趋势;总体而言,泰国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合作潜力大。根据中国商务部网站数据显示,2014年前9月,中国为泰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进口额达279.5亿美元,占泰国总进口额比为16%,中国为泰国第一大出口国,出口额达184.51亿美元,占泰国总出口额比为10.9%,中泰两国贸易方面,泰国处于逆差地位。中国作为泰国的重要进口国和出口国,使中泰进一步加强金融合作成为迫切需要,经贸合作为金融合作的基础,两国金融合作可进一步促进经贸合作的发展。
(三)中泰两国投资空间大
2002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处于稳步持续增长阶段。中国对泰国的投资是长期投资,这往往伴随着技术、竞争力以及泰国出口的提高,使得泰国经济能够在中国投资的基础上持续增长。中国作为泰国的重要合作伙伴,两国经济可充分发挥互补性优势,加强在经贸和金融领域的合作,从而实现资本优化配置,经济互惠互利的效果。
二、中泰展开金融合作的制约因素
(一)中泰贸易结构不平衡,泰国贸易逆差大
根据中国商务部网站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主要从泰国进口农产品、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以橡胶、塑料、锅炉为主,对泰国出口制造业产品,以电机、机械器具、钢铁为主,虽然双方可充分发挥各自的经济比较优势,但双方这种贸易格局,容易使泰国处于逆差地位,导致泰国国际收支失衡,不利于中泰经贸合作的持续健康发展,且中国出口到泰国的制造业产品中,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居多,容易与泰国本土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展开竞争。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中泰双边贸易额每年都有所增长,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在泰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成为泰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但由于双方进出口结构和层次不一样,容易导致双方贸易额失衡,不利于双方在经贸和金融领域的进一步深化合作。
(二)中泰金融开放程度不同
由于中泰两国的金融开放程度不同,故中泰两国应在金融合作及金融风险的防范上拟定具体的合作细则,从而协调两国的金融合作的发展方向。自中泰两国建交以来,中泰两国贸易迅速发展,中国逐渐成为泰国最重要的的贸易伙伴,而泰国在中国的外贸比重中则显得相对较低,泰国在外贸方面,对中国依赖性较高。
(三)金融合作的内外利益阻力
中国与泰国的金融合作进程,也是人民币逐渐国际化的进程,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中,必然会导致相关国家的不满,相关国家也必然会从中阻挠,中国与泰国的金融合作,应充分考虑到在货币结算兑换中,如何循序渐进进行,从而应对内外利益阻力。
三、中泰展开金融合作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相应的货币互换监管机制
中国与泰国在展开金融合作时,建立健全货币互换机制,是双方货币在两国能自由兑换,更好地服务于两国企业的贸易结算需要;建立健全货币互换监管机制,防范金融风险,在金融风险可控的范围内进一步展开货币直接结算服务。
(二)优化贸易格局,实现动态平衡
中国可适当增加对泰国初级产品的进口,优化出口商品的结构,适当减少互补型产品的出口,增加替代品的出口,两国应进一步商讨贸易合作细则,促进两国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维护两国贸易动态平衡,从而实现互惠互利。
(三)建立健全两国政府高层对话机制
中国与泰国政府可在政府高层建立相应的金融对话交流机制,可随时进行沟通与洽谈,以应对两国在开展金融合作时所遇到的问题,配合相应的金融具体监管机制,为两国金融合作构建良好安全的国际环境。
(四)深化两国金融合作
逐步允许两国贸易结算货币在结算后,直接进行跨境投资,循序渐进的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实现本国货币结构多元化,降低风险,完善投融资渠道,创新金融产品,建立相应的风险监管机制。
参考文献
[1]胡其伟,张汉林.金砖国家金融合作路径探析[J].国际贸易.2013(6).
[2]黄良波,余文建,潘信豪等.新形势下的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背景、现状及展望(下)[J].广西金融研究,2008(6):3-8.
[3]余文建,郭勇,陆峰.中国—东盟区域金融机构合作的思考[J].东南亚纵横,2010.07:6-14.
[4]汪巍.亚洲金融合作方式的新探索[J].国际金融,2011.03(265):18-19.
[5]文淑慧.中国与东盟区域金融合作的制约因素分析[J].经济理论研究,59-61.
[6]陈庶平.中泰贸易的主要进出口商品构成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14).
[7]薛铭铭.中泰贸易逆差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9).
[8]周方冶.《泰国政府积极推动对华经贸关系的原因分析》[J].当代亚太,2003年第10期.
[9]宋帕婉.《中泰经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经济视角,2007年第02期.
作者简介:周桑蓬(1990-),男,汉族,湖北黄冈人,云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李红庆(1987-),男,汉族,河南商丘人,云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
【关键词】金融合作 动因 制约因素 对策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中泰同为发展中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合作空间大,加强在金融领域的合作,可是双方获得共赢局面,本文将通过对中泰金融合作的可能性及制约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中泰金融合作的策略。
一、中泰展开金融合作的基础
(一)中泰两国经济合作加强
1975年,中国与泰国建立外交关系,双边关系友好发展,高层互访频繁,经贸合作卓有成效;1978年,中国与泰国签订了首个双边贸易协议;1981年,中国与泰国建立年度磋商机制;1985年,中国与泰国签署了《关于成立经济合作联合会协议》,进一步确立加强经济合作,同时签署了《关于促进和保护投资协议》,明确促进两国投资发展,1986年,双方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协议》;1999年,中国与泰国签署了《中泰关于21世纪合作计划的联合声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泰两国贸易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2002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为中泰两国的贸易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经贸环境;2010年,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中泰双边贸易合作迈入新的历史阶段;2012年中国与泰国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签署了《中泰战略性合作共同行动计划(2012~2016)》,为双方经贸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合作空间;2013年,中国与泰国双边贸易再创历史新高,中国首次成为了泰国第一大外贸合作伙伴;2015年,中国与泰国建交40周年,两国贸易合作层次再次提升,由于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层次不一样,两国经贸发展方面存在互补性优势,双方经贸的迅速发展必然给双方金融领域的合作提供更大的空间。
(二)经济持续增长,贸易增长势头强劲
中国与泰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当前经济形势下,两国政府应该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加强经贸合作,实现互惠共利。根据泰国中央银行数据显示,泰国国民生产总值2008年到2011年期间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008年为76342亿铢,2009年为82004亿铢,2010年为82509亿铢,2011年为88331亿铢;泰国进出口额近年来也出现稳步上升趋势,其中,2008年出口额为1508亿美元,进口额为1182亿美元,2009年出口额为1916亿美元,进口额为1619亿美元,2010年出口额为2191亿美元,进口额为2021亿美元,2011年出口额为2259亿美元,进口额为2199亿美元,基本上处于顺差地位,但顺差有明显减小趋势;总体而言,泰国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合作潜力大。根据中国商务部网站数据显示,2014年前9月,中国为泰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进口额达279.5亿美元,占泰国总进口额比为16%,中国为泰国第一大出口国,出口额达184.51亿美元,占泰国总出口额比为10.9%,中泰两国贸易方面,泰国处于逆差地位。中国作为泰国的重要进口国和出口国,使中泰进一步加强金融合作成为迫切需要,经贸合作为金融合作的基础,两国金融合作可进一步促进经贸合作的发展。
(三)中泰两国投资空间大
2002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处于稳步持续增长阶段。中国对泰国的投资是长期投资,这往往伴随着技术、竞争力以及泰国出口的提高,使得泰国经济能够在中国投资的基础上持续增长。中国作为泰国的重要合作伙伴,两国经济可充分发挥互补性优势,加强在经贸和金融领域的合作,从而实现资本优化配置,经济互惠互利的效果。
二、中泰展开金融合作的制约因素
(一)中泰贸易结构不平衡,泰国贸易逆差大
根据中国商务部网站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主要从泰国进口农产品、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以橡胶、塑料、锅炉为主,对泰国出口制造业产品,以电机、机械器具、钢铁为主,虽然双方可充分发挥各自的经济比较优势,但双方这种贸易格局,容易使泰国处于逆差地位,导致泰国国际收支失衡,不利于中泰经贸合作的持续健康发展,且中国出口到泰国的制造业产品中,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居多,容易与泰国本土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展开竞争。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中泰双边贸易额每年都有所增长,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在泰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成为泰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但由于双方进出口结构和层次不一样,容易导致双方贸易额失衡,不利于双方在经贸和金融领域的进一步深化合作。
(二)中泰金融开放程度不同
由于中泰两国的金融开放程度不同,故中泰两国应在金融合作及金融风险的防范上拟定具体的合作细则,从而协调两国的金融合作的发展方向。自中泰两国建交以来,中泰两国贸易迅速发展,中国逐渐成为泰国最重要的的贸易伙伴,而泰国在中国的外贸比重中则显得相对较低,泰国在外贸方面,对中国依赖性较高。
(三)金融合作的内外利益阻力
中国与泰国的金融合作进程,也是人民币逐渐国际化的进程,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中,必然会导致相关国家的不满,相关国家也必然会从中阻挠,中国与泰国的金融合作,应充分考虑到在货币结算兑换中,如何循序渐进进行,从而应对内外利益阻力。
三、中泰展开金融合作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相应的货币互换监管机制
中国与泰国在展开金融合作时,建立健全货币互换机制,是双方货币在两国能自由兑换,更好地服务于两国企业的贸易结算需要;建立健全货币互换监管机制,防范金融风险,在金融风险可控的范围内进一步展开货币直接结算服务。
(二)优化贸易格局,实现动态平衡
中国可适当增加对泰国初级产品的进口,优化出口商品的结构,适当减少互补型产品的出口,增加替代品的出口,两国应进一步商讨贸易合作细则,促进两国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维护两国贸易动态平衡,从而实现互惠互利。
(三)建立健全两国政府高层对话机制
中国与泰国政府可在政府高层建立相应的金融对话交流机制,可随时进行沟通与洽谈,以应对两国在开展金融合作时所遇到的问题,配合相应的金融具体监管机制,为两国金融合作构建良好安全的国际环境。
(四)深化两国金融合作
逐步允许两国贸易结算货币在结算后,直接进行跨境投资,循序渐进的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实现本国货币结构多元化,降低风险,完善投融资渠道,创新金融产品,建立相应的风险监管机制。
参考文献
[1]胡其伟,张汉林.金砖国家金融合作路径探析[J].国际贸易.2013(6).
[2]黄良波,余文建,潘信豪等.新形势下的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背景、现状及展望(下)[J].广西金融研究,2008(6):3-8.
[3]余文建,郭勇,陆峰.中国—东盟区域金融机构合作的思考[J].东南亚纵横,2010.07:6-14.
[4]汪巍.亚洲金融合作方式的新探索[J].国际金融,2011.03(265):18-19.
[5]文淑慧.中国与东盟区域金融合作的制约因素分析[J].经济理论研究,59-61.
[6]陈庶平.中泰贸易的主要进出口商品构成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14).
[7]薛铭铭.中泰贸易逆差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9).
[8]周方冶.《泰国政府积极推动对华经贸关系的原因分析》[J].当代亚太,2003年第10期.
[9]宋帕婉.《中泰经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经济视角,2007年第02期.
作者简介:周桑蓬(1990-),男,汉族,湖北黄冈人,云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李红庆(1987-),男,汉族,河南商丘人,云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