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正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具体形象思维仍是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而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如何在抽象的知识与形象思维之间架设桥梁,主题式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文章结合教学实际,探讨了主题式教学的具体方法,以期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主题事件;教学方式;小学数学教学
主题事件教学方式是指围绕一个主题,设计一个事件,引领学生经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增加情感体验,加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形成深刻记忆,形成人文精神,形成思想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心智模式,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质量。
数学是一门抽象学科,它总是将现实生活中丰满的现象、生动的规律抽取出来,用一种形式化的方法表达。这种表达形式在带给学生本质、简洁、明确感受的同时,无形中也为小学生的理解增加了难度。如何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减缓孩子思维发展的阻力,架起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间的桥梁?主题事件教学方式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的探索、实践与思考。
一、 在主题事件中明晰概念
学习力的相关研究表明:具体事件与静态知识相比,人脑更容易从整体上理解和记忆事件。通过做一个实验,通过一次交流讨论,比单调地听,比单调地看,更易理解和记忆相关的知识。
在教学三上“认识分数”时,教师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学生动手折纸的操作活动。首先,在学生初步认识了1/2后,让学生用长方形的纸折一折来表示1/2。学生既可以横着对折、也可以竖着或是斜着对折。通过该事件,学生明确了不同折法折出的形状虽然不同,但是它们都是将长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1/2,巩固了对1/2意义的理解。接着,教师又让学生选择不同形状的纸(正方形、长方形、圆)折出它1/4,并进行比较。学生在操作、比较、思考的过程中,明确了不同的图形由于平均分的份数相同,所以可以表示出相同的几分之一。之后,教师又让学生用相同圆形纸片折出不同的几分之一,学生折出了1/2,1/4,1/8……在此事件中,学生明确了由于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同样的图形可以表示出不同的几分之一。
围绕“认识分数”的主题,通过让学生经历折纸事件、动手操作,进一步感悟、理解了几分之一的内涵。主题事件作为启智的桥梁,将学生的多种感官在活动中调动起来,为抽象概括创造了条件。学生在经历主题事件的过程中明晰了分数概念的基本含义。
二、 在主题事件中理解新知
从脑科学的角度解释,大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就是事件中的声音、形象、文字、符号、情节、关系等信息在人脑中的共同作用,共同对人脑产生影响的过程,是作为人脑的主体和作为事件的客体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创设有趣、生动、丰富的主题事件,让学生在亲历事件中与认知对象产生自然的相互作用,从而认识、理解新知。
在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教师设计了如下的主题事件。上课伊始,教师在教室门口发给学生每人一张座位票,请他们根据座位票上的号码入座。学生依照票上的“几排几座”对号入座。在找座位的活动中,学生对如何“确定位置”有了初步感知。在经历事件的过程中,学生收集了诸多与确定位置相关的信息。而当多数学生顺利找到座位后,孩子们发现还有两名同学,找不到座位。在大家都很纳闷的时候,两位学生展示了自己的座位票,一张只写有3排,另一张仅有5座字样。孩子们恍然大悟,明白了同学找不到座位的原因,同时也理解了“在平面中确定某个位置需要两个要素”这一教学难点。
在上述的主题事件中有情节,有悬念,有问题,有矛盾,有冲突,有发现……正是由于事件中的信息具有丰富性、多元性、生活性、趣味性、特殊性,所以对人脑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学生在经历、体验主题事件的过程中理解了知识。
三、 在主题事件中应用提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主题事件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事件的发生、发展和解决,可以实现学生在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综合提升。
在教学了“认识人民币”之后,教师设计主题事件——“小小超市”购物活动。学生自带商品和10元人民币,进行买卖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了所学习的知识以解决现实问题,包括:识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计算差价、找零,兑换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等。在购物的活动中,学生还积累了生活经验,如在“还价”中提升与人沟通、交流的经验,在“定价”中权衡商品价值的经验,在“选购商品”中进行比较、分析的经验,在“卖商品”中如何与其他同类摊位竞争、吸引顾客的营销经验等。小小的购物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了孩子综合能力的发展。
让学生在事中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了孩子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并形成了深刻记忆。主题事件活动帮助孩子连接了知识与应用之间的通道,使得学生对抽象知识的认识丰满起来。
综上所述,主題事件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将学生从学习的后台推向前台,消除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枯燥感,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将数学学习融入相应的主题事件中,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间架起桥梁,为学生数学智慧的生长搭建了平台,使得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黄定云.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思考[J].小学生(下旬刊),2017(11).
[2]谢国洪.对小学数学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思考[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5(11).
作者简介:
李新,一级教师,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金陵小学。
关键词:主题事件;教学方式;小学数学教学
主题事件教学方式是指围绕一个主题,设计一个事件,引领学生经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增加情感体验,加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形成深刻记忆,形成人文精神,形成思想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心智模式,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质量。
数学是一门抽象学科,它总是将现实生活中丰满的现象、生动的规律抽取出来,用一种形式化的方法表达。这种表达形式在带给学生本质、简洁、明确感受的同时,无形中也为小学生的理解增加了难度。如何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减缓孩子思维发展的阻力,架起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间的桥梁?主题事件教学方式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的探索、实践与思考。
一、 在主题事件中明晰概念
学习力的相关研究表明:具体事件与静态知识相比,人脑更容易从整体上理解和记忆事件。通过做一个实验,通过一次交流讨论,比单调地听,比单调地看,更易理解和记忆相关的知识。
在教学三上“认识分数”时,教师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学生动手折纸的操作活动。首先,在学生初步认识了1/2后,让学生用长方形的纸折一折来表示1/2。学生既可以横着对折、也可以竖着或是斜着对折。通过该事件,学生明确了不同折法折出的形状虽然不同,但是它们都是将长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1/2,巩固了对1/2意义的理解。接着,教师又让学生选择不同形状的纸(正方形、长方形、圆)折出它1/4,并进行比较。学生在操作、比较、思考的过程中,明确了不同的图形由于平均分的份数相同,所以可以表示出相同的几分之一。之后,教师又让学生用相同圆形纸片折出不同的几分之一,学生折出了1/2,1/4,1/8……在此事件中,学生明确了由于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同样的图形可以表示出不同的几分之一。
围绕“认识分数”的主题,通过让学生经历折纸事件、动手操作,进一步感悟、理解了几分之一的内涵。主题事件作为启智的桥梁,将学生的多种感官在活动中调动起来,为抽象概括创造了条件。学生在经历主题事件的过程中明晰了分数概念的基本含义。
二、 在主题事件中理解新知
从脑科学的角度解释,大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就是事件中的声音、形象、文字、符号、情节、关系等信息在人脑中的共同作用,共同对人脑产生影响的过程,是作为人脑的主体和作为事件的客体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创设有趣、生动、丰富的主题事件,让学生在亲历事件中与认知对象产生自然的相互作用,从而认识、理解新知。
在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教师设计了如下的主题事件。上课伊始,教师在教室门口发给学生每人一张座位票,请他们根据座位票上的号码入座。学生依照票上的“几排几座”对号入座。在找座位的活动中,学生对如何“确定位置”有了初步感知。在经历事件的过程中,学生收集了诸多与确定位置相关的信息。而当多数学生顺利找到座位后,孩子们发现还有两名同学,找不到座位。在大家都很纳闷的时候,两位学生展示了自己的座位票,一张只写有3排,另一张仅有5座字样。孩子们恍然大悟,明白了同学找不到座位的原因,同时也理解了“在平面中确定某个位置需要两个要素”这一教学难点。
在上述的主题事件中有情节,有悬念,有问题,有矛盾,有冲突,有发现……正是由于事件中的信息具有丰富性、多元性、生活性、趣味性、特殊性,所以对人脑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学生在经历、体验主题事件的过程中理解了知识。
三、 在主题事件中应用提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主题事件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事件的发生、发展和解决,可以实现学生在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综合提升。
在教学了“认识人民币”之后,教师设计主题事件——“小小超市”购物活动。学生自带商品和10元人民币,进行买卖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了所学习的知识以解决现实问题,包括:识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计算差价、找零,兑换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等。在购物的活动中,学生还积累了生活经验,如在“还价”中提升与人沟通、交流的经验,在“定价”中权衡商品价值的经验,在“选购商品”中进行比较、分析的经验,在“卖商品”中如何与其他同类摊位竞争、吸引顾客的营销经验等。小小的购物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了孩子综合能力的发展。
让学生在事中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了孩子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并形成了深刻记忆。主题事件活动帮助孩子连接了知识与应用之间的通道,使得学生对抽象知识的认识丰满起来。
综上所述,主題事件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将学生从学习的后台推向前台,消除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枯燥感,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将数学学习融入相应的主题事件中,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间架起桥梁,为学生数学智慧的生长搭建了平台,使得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黄定云.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思考[J].小学生(下旬刊),2017(11).
[2]谢国洪.对小学数学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思考[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5(11).
作者简介:
李新,一级教师,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金陵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