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跨文化交际为目标的汉语报刊阅读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cus2316a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外汉语报刊阅读作为一门课程,一向被认为“难学难教”。本文通过讨论跨文化交际、报刊阅读与语言学习三者的关系,提出以跨文化交际为目标进行汉语报刊阅读教学的新思路,及其选材原则和教学关注点。
  关键词: 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学 跨文化交际 语言学习
  一、引言
  对外汉语报刊阅读作为一门课程(以下简称“报刊课”),一般是为汉语水平达到中高级的留学生开设的。在该阶段,留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汉语知识,并开始步入汉语主动运用阶段(张和生,2007:1)。据调查,除了读懂课本以外,留学生最大的阅读渴求是报纸(张和生,1994)。已有不少研究者从报刊语言特点、课堂教学策略、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对此课题进行探讨,提出很多想法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本文意在探索以跨文化交际为目标进行“报刊课”教学的可能性。
  二、跨文化交际、报刊阅读与语言学习的关系
  传统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语言交际能力,核心是技能训练(刘粦,1997:13),文化被看做一个方面。而随着文化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有观点认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毕继万,2007:14)。
  的确,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和目的语教学有着深刻的关系。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rt对于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此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转引自:马玲玲,2008)留学生如能较好地适应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缩短个人与异文化之间的社会及心理距离,将极大地有利于目的语的习得。
  报刊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为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实践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因为它是个人生活的延伸、社会生活的缩影。甘甲才(2003)指出:“能否看懂中国的报纸才是汉语学习者真正理解汉语及中国文化的一种能力……学会看懂新词语、不规范的汉语是外国人成功融入本地社会的一个标志。”毫无疑问,一个成功融入本地社会的语言学习者更容易成为成功的语言学习者。
  把跨文化交际作为“报刊课”的主要目标不但可行,而且合适。因为报刊具有与社会生活共时的特点,是别的语言材料所没有的,而且“报刊课”的教学对象也具备较高的汉语能力,教师可以将重点从语言技能转移到文化信息上。简言之,信息为第一性,语言为第二性。
  综上所述,如果说其他课程是针对语言技能的直接训练,那么以跨文化交际为目标的“报刊课”,则是对语言技能训练的补充和促进。
  三、以跨文化交际为目标的报刊阅读选材
  一项基于《汉语报刊阅读教程》的调查显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汉语学习者有着非常不同的阅读倾向:西方文化圈的学生者大多关注科技、经济、环保、体育娱乐、休闲旅游,其中来自美、加的学生较西欧学生更多关注外交;东方文化圈的学生多关注政治外交、经济、休闲旅游,其中日、韩两国学生还对科技和体育娱乐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朴春燕,2005)。
  本文进而提出,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报刊阅读选材有三个考量:
  1.材料要能激活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关注的固然是中外的异同,但也包括异中有同的方面,材料要引起学生作出跨文化的对比,提出疑问,有利于进行课堂讨论。
  2.材料要适当地迎合学生的阅读倾向,对出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疑惑、偏见等能起一定的解释作用。以一些国外大学生的游学汉语项目为例,不少学生在本国的主修是国际关系或相关专业,学习汉语的动机很可能是为将来从事外交或国际事务方面的职业做准备。“报刊课”是中国国情的最好渠道,尤其是当学生可以借着课堂学习而逐步达到能够独立读报的水平时。
  3.材料要有一定的时效性。受制于新闻本身的时效性和教材出版的周期性,“选材过时”在所难免,但教师可以就某一历时长久的话题作一点纵向的追溯、对比,让学生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把握发展的动态,从而养成全面看待问题、避免断章取义——尤其是在评论异国文化的时候——的思维习惯。甚至在适当的条件下,将中外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展现出来,让学生体会不同角度的解读及背后的不同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而在阅读中产生的困难,会因为学生渴望了解语言承载的信息进而发表个人观点这样的积极动机,从而让学生通过各种努力去主动攻破。
  四、以跨文化交际为目标的报刊阅读教学关注点
  在跨文化交际这一视角下的“报刊课”仍然是语言教学,但是有着不同的关注点。这里仍以《报刊阅读教程》为例,探讨这些关注点。
  1.首要关注的是那些有特色的词汇。从报刊语言的特殊性来看,它不同于课本中规范性的汉语,报刊上的汉语是最鲜活的汉语,是对汉语举一反三的灵活应用,可以说是走在语言发展的最前沿。这类特色词汇有的是由借用外语词而来,如表示通行证之意的“绿卡”,热量实用单位“大卡”;有的是通过缩略而来,如“两会”、“四二一家庭”;有的是由比喻借代而来,如用“铁饭碗”指代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用“炒鱿鱼”指代解雇或主动离职;有的是用类词缀构词,如“XX盲”、“XX化”;有的是由替换原词中的某个成分而来,如第14课的“望岗兴叹”由“望洋兴叹”而来,表达下岗失业人员眼见工作机会却不能胜任的惆怅。这一格式在第11课中一连使用三次:“望好兴叹”、“望好生畏”、“望好却步”。它们是汉语词语能产性高、生命力强的佐证,能刺激学生对于汉语有更深的认识,发出恍然大悟的感叹。
  2.成语使用之频繁是报刊语言的另一大特色。《报刊阅读教程》中,几乎每篇文章都出现成语,第16课阅读(二)一篇千余字的短文,就用到成语多达7个,差不多占该课文全部生词的1/3。成语本身在构造上十分简练,而且凝聚着中国历史典故和传统心理,是连接古今、传承文化的桥梁。阅读报刊,学习成语,进而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这种伴随习得能够提升学生对于中国传统和思维方式的理解力。   3.而对于有些文章背后的历史画卷,则是呈现中国文化的好机会。如第11课的正课文《从“书同文”到“语同音”》蕴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文中出现了中国古时的主要朝代,“应试”、“科举”的典型制度,历史上的语言政策等。除了正文内容外,被“注释”的5个条目也可以引出许多有趣的文化性话题。
  4.通过接触一定数量的“专名”,学生能熟悉那些常用的党政机关、社会组织的名称和国际组织的译名,如“最高人民检察院”、“共青团”、“消协”、“国家教委”、“盖世太保”等。而有的词语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专名”,但透露着中国特有的社会变革和价值取向,如“洗脚上田”、“农转非”反映了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标兵”、“小康”、“新/老三大件”反映了中国人看重踏实进取的工作态度和追求更高质量生活的目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自己国家的情况作对比,对中国国情、概况和人的观念有一定的认识。
  5.报刊文章中常引用的民间顺口溜有着独特的魅力。如第11课中以“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工资基本不动,烟酒基本靠送”来讽刺社会不良风气,以“吃的是草,挤的是奶”、“好人的大脑‘版本低’”来感叹好人难做的社会现实。这些语句风趣幽默、朗朗上口,被老百姓挂在嘴边,一有适用条件就脱口而出,有着很强的表达力。
  五、结语
  针对汉语报刊阅读课难教难学的问题,本文提出以跨文化交际为目标,强调以文化信息为第一性,语言技能为第二性的做法,以期为报刊课教学提供新的视角。至于其与目前的报刊课教学如何衔接,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语言技能的提高能产生怎样的积极作用,则需更多实践的验证。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2]甘甲才.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学的尝试[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6.
  [3]刘珣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4]马玲玲.英语报刊阅读选修课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科技信息,2008,24.
  [5]彭瑞情,王世巽,刘谦功(编).报刊阅读教材[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6]朴春燕.论对外汉语报刊阅读的教学策略[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5,3.
  [7]赵星,翟保军.对外汉语报刊阅读课的词汇教学策略[J].现代语文,2009.12.
  [8]张和生.关于对外汉语报刊课的一点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9]张和生.汉语报刊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目的】1、研究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在广州地区四家医院内的耐药谱特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2、检测和分析金属β-内酰胺酶在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中的流行情况,并通过纸片协同实验对表型检测方法进行探讨,为进一步在扩大临床实验室对金属β-内酰胺酶实施有效监控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1、用VITEK-32型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筛选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方医院、
摘 要: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要求学生把握物质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通过综合、比较、分析,概括得出化学变化原理,应用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方法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还能运用有关化学原理来判断、推理出物质具有何种特征,发生何种变化等规律。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 创新思维 求同存异思维  化学属于自然科学,是一门相当严谨的学科,它不仅体现在化学问题的
摘 要: 高中生物选修3是实现新课改目标后以《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为主的一本教材,主要由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生态工程四大块组成。分别以专题的形式介绍了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中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知识奠定基础。但是在高考中内容较多,考分较少也不知道哪里是重点,而且部分内容较深,技术细节较多不好把握深浅。因此作者利用教学之余总结了一
综观古今中外,不管教学模式如何变化,课堂教学都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掌握相关技能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模式中,由于课程设置明显变化,广度深度有所变化,且授课时数
1 病例资料rn患者男性,76岁,2011年5月因慢性肾小球肾炎致尿毒症开始血液净化治疗,透析方案为每周3次,每次4小时,患者2017年6月开始出现双下肢胀痛伴间歇性跛行.2018年1月23
期刊
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升,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历史必然,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几个因素,其次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当今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治疗措施与效果.方法:2018年3月-2020年3月本院接诊的支气管哮喘病患36例,用随机数表法均分2组.试验组联用特布他林和孟鲁司特,对照组单用特布他林
北京市委副书记金鉴,最近在市评选劳动模范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今后评选劳动模范要打破旧观念,树立新观念。劳动模范的带头、骨干、桥梁作用还要讲,但在四化建设新时期,
摘 要: 提高大学生文明素养,是高校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课堂文明作为大学生文明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目前存在缺乏文明礼仪意识、行为举止欠得体、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等问题,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片面及家庭教育的不足等,作者提出可通过做好宣传工作,明确课堂文明行为培养的重要性、以第二课堂的活动推动课堂文明行为培养的落实并建立课堂文明行为培
摘 要: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内容难度略降低,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探求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侧重于探究式教学而不是传统的讲授法。教学过程中,作者努力尝试采用多种方式教学,灵活运用各种肢体语言、幽默语言、实物、模具、图片、标本、实验等进行教学,并通过一些活动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让生物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关键词: 高中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