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疑问代词分类体系研究综述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chenying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梳理了自《马氏文通》开始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对代词和疑问代词的分类体系研究。对代词的分类体系主要分为“分散的归类法”和“集中的归类法”;对疑问代词的分类体系主要分为“分散的分类法”“按照语法功能分类”和“按照语义分类”。对相关研究的梳理有利于我们对疑问代词做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汉语语法研究 代词 疑问代词 分类体系
  疑问代词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语法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内容。对疑问代词的研究始于中国现代语法研究之初。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开始,语法学家们在构建语法体系时,对代词和疑问代词的划分都有着不同的观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对疑问代词的用法和对单个疑问代词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呈现了精细化的趋势。
  按照现行的代词分类体系,疑问代词属于代词的一类。关于代词的定义和分类体系,学界有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首先我们就对代词的体系分类研究进行相关梳理。
  一、关于代词体系的探讨
  吕叔湘(1979)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指出:代词这个类,成员不很多,可是相当杂。原因是代词不是按照句法功能分出来的类。论句法功能,代词有的跟名词相当,有的跟形容词相当,有的跟副词相当,个别的跟动词相当,跟数词相当。之所以能提出来自成一类,是因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叫作“代”。赵元任(1979)指出:因此另立“替代词”一类,横切别的词类。
  由此可见,“代词”在汉语中是一类特殊的词。因此对于代词的体系的划分,各家也有不同的观点。林祥楣(1984)指出,主要有“分散的归类法”和“集中的归类法”。
  (一)分散的归类法
  章士钊《中等国文典》采取了分散的归类方法,除了把代替名词的归为“代名词”一类外,不能代替名词的则分别归属到形容词和副词之下。形容词中列有“代名形容词”一个小类,包括“指示形容词”和“疑问形容词”;副词中列有“代名副词”一个小类,包括“指示副词”和“疑问副词”。杨树达《高等国文法》,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归类方法和章氏基本上相同。
  代名词是英语“Pronoun”的翻译。所以,汉语语法的研究初始就以“能否代替名词”为研究的一个参照点。黎锦熙在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中将能代替名词的词以“代名词”为一小类单列,不能代替名词的则分别归属形容词和副词。
  20世纪40年代,中国语言学界诞生了几部汉语语法著作,影响深远,至今依然是研究汉语语法必读的经典之作。如: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1943)和《中国语法理论》(1946)、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1948)、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1942)。高名凯于1953年明确提出了汉语实词不能分类的主张,从而在我国语言学界展开了规模空前的大讨论。而王力和吕叔湘都采取集中的归类法。
  赵元任(1979)在《汉语口语语法》词类一章分别设代名词和别种替代词两类。别种替代词包括代副词、代形容词和代动词。指出代名词以外的替代词大多数是从指示区别词“这”“那”,疑问/无定代名词“什么”和疑问/无定副词“怎么”派生出来的。
  (二)集中的归类法
  把代词作集中处理始于《马氏文通》。马氏除了说“奚、胡、曷、恶、安、焉六字,亦所以为询问者,而或为代字,或为状字,则以其所用为定”,其他都是集中处理的。
  吕叔湘(1942)将代词主要集中于“表达论:范畴”中的“指称”章来描写,将“指称”分为有定和无定两章分述,语料包括文言和白话,与今天所论述的代词范围有所差距。人称代词主要包含在“有定的指称”一章,疑问代词主要包含在“无定的指称”一章,问地点和问时间的疑问代词则分布在“方所”和“时间”两章。
  王力(1943)在词类一节中简要分析了代词,凡词能替代实词者叫作代词。认为代词是半虚词,并将代词划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这一观点在建国后为大多数研究者所接受,逐渐成为现代汉语研究领域的主流观点。王力也就代名词和代词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他指出,就大多数的情形而论,代词是代替名词的,所以也有人叫它做代名词。然而有些代词却是代替形容词的。例如 “我这么看戏,还不算安静吗?”这里的“这么”,就是代替“安静”的。有的代词以代替动词。例如先生对学生说:“你们应该运动,不然,身体就不容易强健了。”这“然”字就是代替“运动”的。所以我们只称为代词,不称为代名词。
  丁声树(1961)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也将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吕叔湘(1979)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也对代词的分类做了回顾。他认为代词在总的范围方面和内部分类方面都一直有不同意见。较早的语法书把这些词分属于代名词(人称、指示、疑问),形容词(指示、疑问),副词(指示,疑问)三类。这个分法在逻辑上有缺点:既然把指示形容词(副词)和疑问形容词(副词)纳入形容词(副词)之内,为什么又把人称代名词等等提在名词之外,单独成为一类呢?他指出比较通行的办法是把这些词归为一类、只分人称,指示、疑问,不分代名词、形容词、副词。这是继承《马氏文通》的传统,至少在逻辑上较为一贯。
  此后各家观点对于代词体系的划分都比较一致,基本都划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三类,几成定论。代表著作有朱德熙的《语法讲义》(1982)、林祥楣的《代词》(1984)和刘月华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1983)、邢福义的《汉语语法学》(1996),并成为教学语法的代词分类方法。
  二、关于疑问代词体系的探讨
  《马氏文通》(1898)所述的"代字"即"代词"。马氏指出“代字共别为四宗:曰指名代字,曰接读代字,曰询问代字,曰指示代字。”“询问代字”即“疑问代词”。“询不知之人物”是马氏对“谁、什么”等疑问代词疑问功能的明确表述,又指出:“怎么、哪、为什么”等疑问代词,有时表疑问,有时表指代,有时作限定性修饰成分,要根据实际运用的情况而定。   (一)将疑问代词分散分类
  黎锦熙(1953)在《新著国语文法》中将疑问代词分在疑问代名词、疑问形容词和疑问副词中。如下表所示:
  疑问代名词 谁
  那个(今“哪个” 作者注)
  什么
  那里(今“哪里” 作者注)
  疑问形容词 甚么,(什么,甚),何;谁
  那(哪)
  几,几何,几多,好多,多少,若干……
  疑问副词 问时间:几时,多早晚,多会儿,好久,多久
  问数量:多,好,几
  问原因:怎么,干吗
  问方法或情形:怎样
  表示反诘或反推:难道,哪,莫不
  在现代汉语语法学的发轫期,黎锦熙构建了汉语的语法体系,针对一些全新的、前沿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在运用中加以验证,具有理论和实践的价值。黎锦熙的语法体系以句本位为基础,因此同样的“什么”,单用即为疑问代名词,若添加在名词上,如“什么人”即为疑问形容词。(在今天则被看作疑问代词的不同语法功能。)例句包括文言和白话口语,兼有共时和历时。分类体系大体包括了今用的疑问代词,但是也涵盖了如“难道”这样的副词和“莫不”这样的词组,为今人所不取。
  (二) 按照语法功能分类
  根据语法功能,可以将疑问代词分为体词性和谓词性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为朱德熙。
  朱德熙(1982)在《语法讲义》中对疑问代词进行了分析。他指出代词是实词里的一类。就语法功能说,有的代词是体词性的(我、你、他、什么),有的是谓词性的(这么样、怎么样)。把它归为一类,是因为代词跟一般的体词和谓词不同,都有替代作用。疑问代词包括:谁、哪 哪儿(里) 多会儿 怎么 怎么样
  功能的分类
  体词性 谁、 哪 哪儿(里) 多会儿
  谓词性 怎么 怎么样
  丁声树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将疑问代词分为三组,分别为:1、谁、什么、哪儿;2、多会儿,哪儿、哪里;3、怎么、怎样。这也是从语法功能的角度,根据疑问代词在句中所充当的句法成分对疑问代词做出的分类。
  (三)按照语义分类
  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将指称分为有定和无定。无定性的指称词可分与疑问有关的和与数量有关的两类。表示疑问的指称词也不一定只用于询问,有时只表示不能决定或不必决定。就疑问指称词而论,主要是问人物和问情状事理两类,此外有询问数量的,询问处所和时间的。这是根据语义对疑问代词的分类。
  问人 谁,什么人,何人,孰,哪个
  问物 什么(甚么),何,奚
  抉择人物 哪,谁,孰,何
  问情状 怎么,怎样,怎么样,何
  问原因和目的 为什么,做什么,怎么,什么,何
  询问数量 几,多少,几何,若干
  询问处所 没有专门的指称词。哪儿,什么(地方),何处,何所,何许
  询问时间 没有专门的指称词。哪,几,多+表时间的词,何(时)
  任指 谁,什么,怎么,哪儿
  虚指 谁,哪个,怎么,什么,怎么样,哪里
  《中国文法要略》作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白话文历史并不悠久,并且语料并不丰富,所以作者兼顾文言语法及历时的观察,不应苛责。而且作者分门别类地指出文言和白话,标注清楚,今天的读者自然能够一目了然。所以在引用时,我们主要详细列出了白话文中的例词,对于文言疑问代词,只是取其精要。分类体系以语义为标准,比较细致,明确提出了疑问代词任指和虚指的用法,这也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力在《中国现代语法》中指出:凡词能替代实词者叫作代词。凡词,居于首品,次品,或末品的地位,表示疑问或反诘者,叫作疑问代词。疑问代词就是“谁”和“什么”之称。他指出疑问代词并不是一种真正的代词,因为它们既不能有先词,也不曾替代什么;不过,它们在疑问句中居于一个未知部分,就象替代着这来知部分,所以一般人把它们叫作疑问代词。
  王力指出了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的对应关系,并据此提出了疑问代词的分类。这也是一种语义上的分类。
  指示代词 疑问代词
  这个人 谁、那一个
  这个东西 什么、那一个
  这样(次品) 什么
  这么,这样(末品) 怎么、怎么样
  这么着 怎么着、怎么样
  这么个 怎么个
  这么些 多少
  这里,这儿 那里,那儿
  这会子 多早晚、多喒
  王力同时指出疑问代词也可用于反诘。指出了“什么”“怎么”和“哪里”的活用法。并从近代汉语的角度分析了疑问代词的特殊用途。
  高名凯(1986)在《汉语语法论》第四编“句型论 询问命题”中提出了“询问词”的概念,包括询问代词,询问形容词和询问副词。高名凯在句法论的背景下讨论询问词,把询问词当作构成询问命题的一种语法手段。他指出如果要在命题上面问其特殊的情形,如某种动作之何时发生,如何发生,某物件之数目有多少,所讨论的是何人、何物等等,就非得加上一个特殊的询问词不可。所以称之为“特殊询问词”,因为这些词所询问的都有其特殊的范围。例如某一个人之为谁,某一事之为何,某一动作之如何发生,某一事态之何时发生等等。这一类的用法,古文和口语并没有什么结构上的不同,只是用字上有差别而已。他分别描写了古文和口语中的特殊询问词,这还是基于语义的分类。
  人 谁、什么人、甚(甚么)人、那(哪)一个(位……)
  事物 什么、甚么、那(哪)个(件、桩……)
  方位 什么地方、那里(哪里)、那儿(哪儿)、那(哪)
  原因 为什么(为甚么)、干甚么(干什么)、干吗、为何(何)、怎么(怎的、怎地、如何)   时间 几时、什么时候(甚么时候)
  方式及状态 怎么(怎么样)、怎(怎样)、怎生、怎地(怎的)、作没生(作勿生、作么生)
  数量 多少、几(几个……)
  林祥楣(1984)在《代词》中指出疑问代词表示询问,又能代替。因为表示询问,它的代替作用也和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的代替作用稍有不同,疑问代词所代替的是未知的事物。根据语义将疑问代词分为6组
  问人或事物 谁、什么、哪(加量词)
  问处所 哪儿、哪里
  问时间 哪会儿、多会儿、多早晚
  问性质、状态、行动、方式 怎么、怎样、怎么样
  问数量 多、多少、几
  问程度 多
  刘月华(2001)在《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中指出,疑问代词是用来表示疑问的词,它是构成疑问句的一种手段。问人用“谁”,问事物用“什么”“哪”,问方式和性状用“怎么”“怎么样”或“怎样”,问处所用“哪“多会儿”,问数目用“几”“多少”。根据语义将常用的疑问代词可以分成以下5组:
  疑问方面 疑问代词
  问人、事物 谁、什么、哪
  问处所 哪里、哪儿、什么地方
  问时间 多会儿、哪会儿、几时、什么时候
  问性质、状态、方式、程度 怎么、怎么样、怎样
  问数量 几、多少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疑问代词确实是汉语词类中特别的一类。对疑问代词分类的探讨,必须放在代词分类的体系中进行考察。关于疑问代词的分类,意义是主要的分类标准。同时,很多学者在论述分类体系时,提出了疑问代词的任指和虚指用法,为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赵元任著,吕叔湘译.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刘月华等著.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4]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
  [5]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6]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7]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8]高名凯.汉语语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9]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10]吕叔湘著,江蓝生补. 近代汉语指代词[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11]林祥楣.代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刘妍 北京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10004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100875)
其他文献
摘 要:英语“pun”和汉语“双关语”并不完全等值。汉语双关语只包含一语双关,而英语“pun”既包含一语双关或多关,又包含二语双关或多语多关。本文从两者的定义入手,对英语“pun”和汉语双关语进行了分类,以《破产姐妹》和《爱情公寓》两部电视剧为例,具体分析了英语“pun”和汉语双关语的共性和差异,并探究了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语用效果。  关键词:pun 双关语 英汉对比  一、引言  国内语言研究者
期刊
摘 要:有关“望”“尊”两词用为量词的用法,《汉语大词典》或未收录或释义不够全面,应予增补。从郭沫若文学作品的用例来看,“望”可用作量词,可用于计量大范围的面积或空间,还可用于计量景色或气象;“尊”用作量词,还可用于计量带脚的物品。  关键词:量词 望 尊  郭沫若文学作品中使用了各类量词400余个,其中绝大部分量词及其用法在《汉语大词典》中都已收录,但仍有少数词语用为量词的用例颇多而其量词用法却
期刊
摘 要:选取了10类常用的“的”字结构,通过对St.Mark国际学校5~7岁的30位儿童使用“的”字结构的情况进行访谈调查及数据分析,探讨出多语背景儿童“的”字结构的使用偏误情况,包括不同类型“的”字结构的偏误率高低,不同母语的儿童出现偏误的情况及原因分析,出现偏误的类型等。最后,结合泰国St.Mark国际学校的教学现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的”字结构 偏误分析 儿童 教学  一、选
期刊
摘 要: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乌鸦”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联想与象征意义,同时也形成了许多与乌鸦相关的表达。汉英两种语言中有许多关于乌鸦的习语与谚语,若译者在翻译中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有助于传达汉英语言背后乌鸦的文化内涵,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关键词:乌鸦 文化内涵 翻译方法  在汉英文化中,“乌鸦”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与“乌鸦”相关的习语或谚语时,了解“乌鸦”在这两种不
期刊
摘 要:在对韩汉语教学中,由副词位置使用不当引起的偏误频频发生。本文认为造成韩国学生副词位置使用偏误的主要原因是母语的负迁移和目的语知识的缺乏。基于此,本文从韩国留学生的三类典型副词位置偏误入手,比较了汉韩副词位置分布的差异,即:汉韩副词的原型位置分布不同,非原型位置分布存在差异,对应缺位,以及原型位置和非原型位置的关系不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造成偏误的具体原因,并提出了若干教学对策。  关键词:汉
期刊
摘 要: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由于植物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人们倾向于利用植物来隐喻其他事物。本文拟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对比植物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考察汉英植物词概念隐喻的共性和差异,进而讨论相关的翻译方法,认为植物词翻译当以传译其隐喻意义为中心,并视具体语境选择翻译方法。  关键词:植物词 概念隐喻 英汉对比 翻译  一、引言  1980年,认知语言学的奠
期刊
摘 要:《周易》是中华民族古代思想的集中体现,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得到广泛传播。色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延伸意义。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审美心理差异产生了颜色象征意义的差异。文章从国内外《周易》具有一定影响力的5种译本中关于“色彩”的不同翻译方式入手,试
期刊
摘 要:说话者的语气、态度和感情色彩使话语的韵律特征产生不同变化,同时,说话者的思想正是通过韵律特征的变化得到确切体现。本文考察英语自然话语中话语标记语“you know”处于不同话语位置时表现出来的语用功能和韵律特征。研究显示,不同话语位置的“you know”发挥着不同的语用功能,同时,它在时长、停顿、音高和音强几方面的韵律表现也是不同的。“you know”在自然话语中的语用功能与其韵律特征
期刊
摘 要:使役概念表达是人们对客观世界中典型使役事件的临摹或概念化。英汉语言中都有表达使役概念的词汇和句式。本文通过对比英汉语言使役概念表达的异同,以短篇小说《小王子》的英汉译本为语料,结合Talmy以英语为例提出的表达“实现”意义的四种词汇化模式,尝试提出英汉语言使役概念的词汇化模式并剖析其异同。  关键词:使役概念 词汇化模式 泰尔米的模式  一、引言  江蓝生指出:所谓使役,是指动词有使令、致
期刊
摘 要:“道德暴力”一词是随着近年来多起社会负面事件而引出的新兴词汇,除了大众对“道德暴力”现象的关注,己经有学者从学术角度加以思考和研究。本文通过反思社会事件、解析词义,诠释“道德暴力”的概念。  关键词:道德 暴力 道德暴力 概念界定  随着近年来出现的一系列以公交车让座事件为典型的社会事件的发生,有学者提出“道德暴力”这一概念。“道德暴力”现象出现于社会公共视野中,引发了大众的思考。国内对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