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人的村庄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p_d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怀安大山深处,有一个被世人遗忘的村庄。这里群山起伏,野雉遍地,通往村庄的道路崎岖不平,道旁稀疏的庄稼看天活,村民喝水下山挑。这个最热闹时300多人的村庄,最终经受不住贫困的拷打,村民纷纷下山谋生,直到最后剩下七个人——六条光棍和一名老妇。
  4月中旬, 一个下着小雨的清晨,我们在泥泞的山路上驱车两个半小时,终于抵达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当山外的都市,高楼迭起,车辆疾驰,人们忙碌奔波时,这个小山村仿佛世外桃源,山民赶着驴车下地或步行三个小时下山赶集买个豆皮,偶尔站在村口,聊聊天气与庄稼——基于乡村的血缘和地缘,这个小世界依然在平衡运转。
  这个位于怀安县第六屯乡南部山区的村庄,叫冀家窑。如今,村中除了七个村民,还有十条狗,八头驴,当地人打趣这个村庄说:“狗比驴多,驴比人多。”事实上,因为人口越来越少,冀家窑已经以自然村的名义,归属于邻近的阎家岭村。
  可以说,“冀家窑”已经沦为一个不复存在的村庄。
  黄土坡与红手机
  接到郑文俊电话后的次日一早,郑春军领着冀家窑的其他六个人,呈一字队排在村庄的土坡前等候。
  “冀家窑没人姓冀,阎家岭没人姓阎。”郑文俊说,据老人口口相传,100多年前,有一户冀姓人家在此种地时盖了窑洞,村庄由此得名。多年来,村中并无“冀”姓流传下来,“郑”成了当地大姓。
  打小在冀家窑长大的郑文俊,是阎家岭村支书,自2003年迁离这个半山腰的村庄后,他长期住在山脚下一个叫三合屯的地方。
  郑文俊不在村庄的时候,70岁的郑春军自然充当起这个团队的“小队长”——包括郑春军,这个村庄还有78岁的王德安,72岁的王德祥,72岁的村妇武富花,65岁的李桂祥,64岁的郑文郁,39岁的王树河。
  “天下雨呢,我以为你们不来了。”郑春军笑着迎上来,手中握着一只红色手机——在一片黄土坡中,这抹红色尤其动人。
  冀家窑在后山半山腰,站在村口眺望,满目皆是黄土坡,坡上的草尚未全绿。因为偏僻遥远,进村途中,我们就看到了十来只淡定踱步的野鸡及半翅(当地一种灰色小鸟)。车一过,野鸡就会一路小跑着逃开,偶尔也有大只的雄性野鸡拖着毛色艳丽的尾巴飞起来,让人瞬间产生“野鸡变凤凰”的恍惚感。
  “在冀家窑,野鸡经常来偷吃土豆;还有一种獾,最爱偷吃青苞,吃得很厉害”,郑文俊说,村里不仅庄稼不好种,日常生活用品也不好买,“山上没有小卖部,也没有豆腐坊,买东西都得下山去太平庄乡。”
  冀家窑归属第六屯乡,但因更靠近太平庄乡,每逢农历一、四、七,村民就赶着毛驴车或步行到太平庄乡赶集。这是一段漫长的土路,晴天还好,雨天尤其难行。“三天一节,出门买点儿豆皮。下山走一小时,回来上山走一个半小时。”郑春军说:“有时买身衣服七八十块钱,穿好几年。”
  7个人中,郑春军的着装算是相当体面的了。他戴个蓝布帽,穿深蓝色外套和黑裤,脚蹬一双黑皮革鞋,郑春军扯着磨破了的鞋头说:“二三十块钱买的,就是布鞋。”
  最惹人注意的是王德安,他脑门上顶着一个白色的乒乓球大小的东西,走近一看,原来是个装润肤霜的空瓷瓶。“这是火罐。”王德安指指额头,说:“昨儿有点头疼,拿这个治治。”
  早上,山里的气温只有3摄氏度。一阵冷风吹来,王德安赶紧把手操在胸前,往土墙边靠了靠,习惯性地溜着墙根儿蹲下来。“我们很硬气,从没去过医院。”
  在冀家窑,村民有点小病小痛都靠土法治疗,也有耽误成大病的。比如王德祥,有一年,他的右眼得疾,本是普通病,因无条件医治,最终失明了。
  大土坡旁,穿着蓝褂子的武富花把双手插在袖子中;披着外套的李桂祥,默立不语;一身绿装的王树河也不说话,但笑容灿烂;靠土墙根蹲着的郑文郁一边逗弄小狗,一边笑着介绍说:“这是我的伴伴儿。”
  “儿子,你走吧!”
  十多年前的一天,是武富花的二儿子郑永明“出嫁”的日子。
  据当时在场的郑文俊回忆,郑永明新婚大喜的那一天,“武富花站在那儿嚎啕大哭,她老伴卧病在床,那小子跪在老头床前低着脑袋哭,老爷子别过头,抹抹眼角,挥挥手说:‘儿子,你走吧!’”
  本是家中新添一人,但武富花的儿子,却是“倒插门”,给人做了上门女婿。
  在冀家窑,“倒插门”是个普遍现象。指着村口那个围着六七棵大杨树的、直径约十米的大坑,郑文俊说,这是1958年挖的池塘,本是囤积生活用水的。如今,池塘早已干涸成土炕,就连坑边的一棵树也枯死了。
  “浇地都没有水,小伙子都想逃的村庄,姑娘怎么肯来?”郑文俊低着头说。
  长久以来,对冀家窑村民来说,饮水一直是个问题。路和水几乎是困扰冀家窑几代人的问题,多数人出于生计开始远离村庄。上世纪70年代,村里还有300多人;自80年代初起,村庄的人开始不断往外走。
  “当时我们村流传这样一句话——要想娶媳妇,就得离开这个地儿。”郑文俊转达的这句直白而并不押韵的俚语,多少预言或印证了村庄6个光棍的命运。
  冀家窑的7个人中,除了武富花因老伴过世而孤寡,其余6人终身未娶。“老大吃亏!”郑文俊解释说:“除了王树河(得过癫痫)、王德祥(右眼失明),其他几人要不就是父母离开太早,没人操持婚事,要不就是身为老大,兄弟姐妹都离开村庄了,长子得留村守候父母。”
  “长哥如父。”郑文俊坚持认为,这些留守村庄的老光棍,正是作为长子在付出。“都是为了照顾父母啊,你看,郑文郁有个弟弟在怀安县城,还有三个弟弟在附近的万全县,活得都比他好;再如李桂祥,为了照顾母亲留村,他也有个弟弟在石家庄。”
  今天,郑春军还会和其他人叨叨,30多年前那场夭折了的“倒插门”(上门女婿)事件。郑春军16岁那年,母亲过世了。为照顾常年卧病在床的父亲,到三个妹妹嫁人后,郑春军还未结婚。有一年,外村姑娘看上了郑春军,想让他做上门女婿,但因家中为数不多的积蓄都被父亲用来看病了,这场短暂的“姻缘”最终没成。   在郑文俊看来,“倒插门”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牵挂。正如此后数十年来,村民的不断远离,“再不离开,孩子们上学、长大结婚都是问题,可不就是为了孩子,才咬咬牙离开么?”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当兵是冀家窑男人的一条重要出路。郑文俊自小生长在冀家窑,1979年底高中毕业;次年1月1日,他入伍当兵。“我是农民的儿子,如果不当兵,我也找不到媳妇。”当兵也曾是郑春军的梦,尽管被验准身体,但因是家中唯一的男孩,他终未去成。
  1984年1月1日,郑文俊复员回村,顺利地娶了一个本村姑娘。聊起那段甜蜜的往事时,正是中午时分,在三合屯家中,郑文俊喝了二两小酒,看着一旁端盘上菜的妻子,眯着眼、红着脸打趣道:“我当时不算帅呆了,至少也是呆帅呆帅的。”
  离不开的黄土地
  郑文俊说,他也曾想过出去“混混”,但没混出个名堂,最终也没有离开土地。
  在一片黄土坡中,那些没有任何标志的泥土路,很容易让初访者迷失方向。去年开始,因为“村村通”工程,冀家窑多了一条窄窄的水泥路,约有六七百米长。据郑文俊转述,“村里有老人说,临死前还能走上水泥路,真是好福气。”
  多年来,很多人踩着泥路,离开这个村庄。“冀家窑有过一个学校,就叫冀家窑小学。”这个村庄,也曾人才济济。本村人邓文普任冀家窑小学的代课老师时,才20多岁。“一个教室里有十多个学生,还分五个年级;得分批次给大家上课;虽然学校里人不多,但和山脚下的那些学校比,出人才的比例很高。”
  1995年,随着全国村小合并,冀家窑小学最先被时代抛弃。没多久,郑文普离开了冀家窑。在山村外,他当上了第六屯乡校校长,还被评上了“河北省园丁”,如今常住第三屯。
  村庄的人,一直在减少。1993年,郑文俊被选为村支部书记时,冀家窑还有100人,村中土地1400多亩。“2004年前后,冀家窑的人均年收入还不到800元。”郑文俊说:“基本还过得去,能维持生活。”
  这种纯粹的“面向土地背朝天”的生活无法留住年轻村民,2003年,村庄早已空乏,郑文俊离开了冀家窑。离开前,他将自家窑洞让给了武富花。
  重新进入一个村庄,并不容易。在三合屯,郑文俊盖了六七间平房,花了六七万块钱。因经常接触各大队的工作人员,郑文俊较快适应了新生活,但他那腼腆的妻子在最初几个月时就很孤独,“本来村中的人彼此都熟悉都能聊,到了新的村,她有好几个月都没有出门。”
  同一片黄土地,让上了年纪的郑春军困顿其中,他已经没有力气再折腾了。郑春军说,年轻时,曾在村外看到很多有意思的事,“比如养鸡养鸭,也想干点儿事业,但一到村里,就啥都干不成啦。”在很长一段时间,冀家窑的饮水都是难题。前年下大雪时,雪都埋到了腿肚处,大家到村外背了七八斤水;最不济时,大家只好喝雪水。
  去年,郑文俊带人进村安装了两个水泵,但由于冀家窑在半山腰,位置较高,最后还有一段路需要村民自己背水。“隔壁阎家岭请了打水泵的师傅,每月50块钱;对冀家窑的7个人而言,50块钱的月工资都太贵了,几个人轮流用水泵打水。”
  除了水源问题,如何打发时光,是另一个难题。十年前,郑春军花400块钱买了一个21吋的黑白电视,靠村里的一个“大锅子”收信号,晚上能看看天气预报,他最爱看“战斗片和破案子的”。因为打工收入,他还能抽三块钱一盒的烟,一天一盒。
  一年中,郑春军就在赶集时交两三回电话费,每次20元。在他那些总共不超过六个联系人的通讯录中,有一两个他在外认识的朋友,无非是能给他找些活计的人。“只要有活干了,他们打我电话,我就出山。”最近两年,郑春军在张家口、宣化等地的建筑队打小工,每年挣五六千块钱。偶尔,太平庄乡有些养殖大户需要轧草,郑春军接到电话后,也愿意下山去做几天,“一天五六十块钱,但这种活并不太多。”
  山还是那个山
  这么多年,世界在变,人在变,但在郑春军来说,亘古不变的,大约就是那些山头和土地了。在山村活了70年,郑春军说:“我活得不踏实。”
  十五六年前,郑春军将自家毛驴卖了800块钱,把窑洞木门一锁,坐车到了北京。这是老乡找到的活,到北京郊区一个超市新建工程的建筑队当小工,干一个月给200块钱。
  “当时从张家口到北京的火车票是10块钱,坐十几个小时。”这段打工生涯,已然成为郑春军的谈资,他笑眯眯地说:“在北京,我每天早上吃一根油条一碗稀饭,中午就买三块钱一斤的大馒头或大饼,不敢吃太好。但一个月下来,就剩了20块钱。”
  城市生活成本太高,郑春军没有文化,年纪也大了,都市生活对他而言多少有点“有心无力”,他最终折返冀家窑种地。
  返回山村前,郑春军决定去看看天安门。“当时不知道咋坐车,一两块钱车费舍不得,我就一路走,边走边问,看看有没有走岔了。”徒步两小时后,他终于顺利抵达天安门。
  “北京大城市,不赖哦!”这是他对北京的一句话评价。重回山村,郑春军有点难过。
  “特别不踏实,以为能走出去了,结果活不好,又回来了。”
  这趟短暂的出行,让郑春军比那些一生不曾离开过大山的村民多了一丝痛苦。跟着他的步伐,我们在村里转悠了一圈,最后停留在一个小坡上,一旁坡地上有两头毛驴在低头吃草;远眺坡外,还是一片望不到尽头的山坡。
  “你看,从这儿到那儿,1000多亩山地,全是我们村的。”郑春军将左手背在身后,右手指着远处的山坡,一划拉,说:“有时候闷了,我就在村里转转,遛个弯,看看山头,心里就会好受一点。父母都回老家(指去世)了,兄弟姐妹也不回来了,村里以前很红火,现在没人了,有时想修窑洞都喊不到人,别提地里的活了,我们几个也老了,哪儿也到不了,也没人要了,可是,山还是那个山。”
  除了鳏寡的无奈,终身未婚无子,是郑春军最难言语的伤痛。“已经没有感觉啦,也没有理想啦,对这个村,算是死心塌地了。”他哈哈大笑着说:“有时候,觉得自己一辈子白活了么,可不是,白活了;我们父母那一代还有我们在管,等我们老了,谁来管?越想越苦。”   两个毛驴的故事
  在冀家窑,人与人的关系既简单,又复杂。比如干农活时,有人只有一头毛驴,就得向其他人借一头驴才能犁地。全村只有王树河有两头毛驴,因为他脾气倔,和其他人处不来,所以一个人有两头毛驴。
  虽然王树河力气大,能干粗活,但不太会做馒头,干不了堆码、加工、打颗粒等细活。通常这种时候,其他几个村民就会帮忙,但也能遇到钉子。作为村中最年轻的人,王树河体力最好,种的地也最多,约有十来亩地。除了常见的玉米、水稻、土豆、谷黍,王树河还种了葵花籽(有人进村收购),算下来,种地年收入约有2000多元。
  有一年秋收,打完仓,有人看到王树河在风口扬谷黍,就提醒他换个方向,不要把衣服弄脏了,王树河很倔,自认为正确,依然站在风口……
  现在,冀家窑共有972亩地,按户籍在村的40多人算,人均20多亩,多半已经荒废。一并荒废的,还有窑洞。因年久失修,本该被年度刷上一层泥土的窑洞日渐坍圮。王树河自小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窑洞,早已不能住人了。如今,他住在别人的旧窑洞,窑洞里还留有一个红色木柜子,墙上高挂着一面镜子,镜面还有一个红色“囍”字。
  我们无法得知,那个“囍”字是否曾给王树河以别样的刺激,又或是毫无关联的信号。从和他的对话来看,他并非完全不谙世事。
  “晚上都干些啥?村里有没有什么活动?”我们问。
  “在家看电视,看打仗最好看。”
  “你下过山吗?知道山下啥样吗?”
  “不知道,也不想下去。”
  王树河笑起来露出一排并不整齐的牙,偶尔左顾右盼,但回答问题时很快。后来我们得知,王树河曾得过癫痫,似乎默认自己智障,自称“不知道咋种庄稼,记不住啥时候种地。”
  七个人中,除了39岁的王树河,其他几人都有低保,每人每月120块钱。其中,王德安和王德祥是亲兄弟,论资排辈,王树河该叫他们俩一声大爷。通常,大家都各自待在家中,有时也站在村口聊聊天,但聊不了几句。“不知道该聊什么。”郑春军讪笑着,说:“要不就指指人家的庄稼地,说‘你这块地,不该种土豆,该种玉米’。”
  即便逢年过节,这个村庄依然平静。偶尔,郑春军会接到三个妹妹的电话。“二妹一个礼拜来个电话,问问身体咋样;大妹半个月或一个月来个电话;三妹,一年也打不到一个电话,她孩儿不让打吧。”郑春军讪讪地说:“都是问身体好不好,从来不会问钱够不够花;每次就聊三五分钟,都是她们挂电话快,怕花钱嘛。”
  过年时,三个妹妹都会来电话邀请郑春军下山过年,但他一直不愿意去,他说宁愿下山“割五六斤肉、买个鸡,一个人在家好吃赖吃,都方便。”大年初一时,七个人也会互相串门,但就是纯粹的串门说话聊天,“连茶都不泡。”
  窑洞里的金鱼缸
  从2013年12月编纂的《怀安人物》看,冀家窑曾走出了郑文运、高风秀等优秀人士,前者是郑文俊的弟弟,任职于天津海事法院,后者任职于广州市公安局。
  这些走出山村的“大人物”已经鲜少回村了。1997年夏天,高风秀曾经回过一次冀家窑,当时正赶上村里开办一项水利工程,他还和大家合过一张影。到广州后,高风秀曾写信致谢郑文俊,感谢他带领大家改变家乡,但仅此而已。
  对很多离开冀家窑的村民而言,迁走户籍不难,重新买个窑洞或平房并非不可能,唯有土地是个大麻烦。比如武富花的长子郑永祥,48岁的郑永祥离开冀家窑十多年,虽早已落户于河对岸的万全县,且兜兜转转在砖厂打过工,终因工资低,没有土地谋生,打了退堂鼓——不久前,郑永祥携妻子、儿子郑爱军、儿媳和孙子,一家五口人重回冀家窑,开始养羊。
  因为一家人的到来,冀家窑以“7+5”的结构,罕见地成长为一个12人的村落。
  在这个常年靠毛驴耕地、出行的小村落,“90后”郑爱军开着拖拉机“突突”地前进在村道及土地上,显得特别霸气。
  郑爱军毕业于张家口一家机电技校,曾在北京昌平区当过焊工,月薪3000元。结婚生子后,由于房租占1000元,一家三口难以在北京维持生活,便随本在万全打工的父母,一起回到冀家窑。“我从小就在冀家窑长大,那时候和小伙伴丢沙包、玩跳房子游戏,很开心,村庄的轮廓还是这个轮廓啊,只是村里的人都走了。”
  “为什么不乐观一点呢?生活总会好起来的。”这个爱笑的年轻男孩说,他和同龄人的联系已经不多了,偶尔也有两三个朋友还在联系。
  “张家口十三个县,到处都有我的老乡。”郑爱军说,在他童年时,就已有人陆续离开村庄;七八岁时,村里人离开得差不多了;到十五六岁,基本就已走空了。
  回到村庄,看似和外界失去了联系,但郑爱军却说,“靠手机上网啊,有5块钱30MB的流量包,就差不多了。”从他耕作的土地走到窑洞,没有几步路。院落中,停着一台运水的双轮车,一旁是羊圈,大小约有100只羊。
  在这个阴冷的早晨,郑爱军的窑洞因有煤炉取暖,尤其暖和;炕上,他的妻子微微笑着,将食指竖在唇边,和我们打了个招呼;她左手边的被窝里,9个月大的男孩侧向一边甜甜地睡着……就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这几乎成为我们此行所见的最美妙的一幕。
  上山前,郑文俊说:“其实,山上的人也想离开,但走不了了。这个村庄可能最多只能存在10年吧。”下山后,郑文俊说:“王树河有个外号叫‘王老道’,老道就是最后守护庙宇的小道士,他以后也会是冀家窑最后一个人了。”
  郑文俊描述村庄未来的时候,我还在想郑爱军的那一群羊,以及他在窗台上放着的一个塑料壶,下面还有一个玻璃鱼缸,他挠挠脑袋,笑着说:“我喜欢养鱼。”在一度缺水的冀家窑,这个爱养鱼的男孩,奢侈而自然地在不断完成梦想。
  当然,他的梦想,或许也是这个村庄的未来。
其他文献
如果把60岁以上人口定义为老年人,中国已有超过1.8亿的老年人口,如何让他们“老有所养”,是公众和政府都要面临的问题。  一份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从经济来源看,领取不同类型养老金的老年人待遇差距巨大,并且,由于老年人子女数量的减少,社会需要给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帮助。  上述报告全名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研究团队撰
期刊
现在,有这样一群人,一改先前人们集中于汽车驾驶体验方面的创新思维,将眼光瞄向了公路,致力于对其进行创新。他们提出了公路的智能创新概念——夜光公路,集夜光公路、动力学漆、交互感应灯以及感应优先车道想法于一体,并且预计在接下来的5年内会逐一实现。  夜光公路为何物  “我们质问自己为什么总是在设计不同款型、不同性能的车,为什么不能设计公路呢?我们开始想怎么能把它变得更具互动性,更具有可持续性呢?”作为
期刊
118万平方公里, 8000里边防线,时差两个多小时,49个民族,2400万人口,与周边8个省市自治区及俄罗斯、蒙古国接壤,并且45%的人口生产生活在农村牧区,这就是内蒙古自治区。独特的民族状况和地域特征,要求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设必须因地制宜,找到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而这一转变,是从命名开始的,农家书屋在内蒙古自治区被称为草原书屋。  草原书屋工程建设于2008年全面启动,截至2012年8月底,全区
期刊
在中国西部,有一片神奇的土地——贵州,有着古老的民族、迷人的文化和美丽的山水风情。葱郁的田园中,点缀着古朴的村寨和千年古树,别具一格的吊脚楼,耸入云霄的木鼓楼,呈现出一片宁静和谐的世外桃源景象。  增冲村寨  增冲村寨,位于贵州省从江县往洞乡,有600多年的历史,“增冲”为汉语地名,原称“正通”,有“通扫地方的富足之地”之意。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三面绕寨,缓缓流淌,四周青山环抱,栋栋吊脚楼依山傍水
期刊
近日,民政部公布了2012年度基金会、非内地居民担任法定代表人的基金会评估结果,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获评5A级,同时获评5A级基金会的还有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  本次评估是根据民政部制定的《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实施办法》,由政府有关部门、研究机构、律师
期刊
“农家书屋管理员的工作,直接影响到农家书屋工程主要任务、目标的具体实现和落实。只有农家书屋管理员对工作充满热情,发挥智慧,付出汗水,才可能让农家书屋发挥其应有的功效。没有农家书屋管理员的有效工作,农家书屋工程的美好愿望就不可能实现。”每一次针对草原书屋管理员的培训,主持人都要先用这样一段话来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定位,这段话,郭文平记得,通拉嘎也记得。  草原书屋多数建在村委会和农牧民家,书屋管理人员
期刊
目前我国有多少农民工在一线奋斗?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权益状况又如何?国家统计局5月27日发布的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农民工总数达到26261万人,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状况继续得到改善,社会保险参保水平有所提高,但总体仍较低。  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12年我国农民工总量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336万人,增加473万人,增长3%;本地
期刊
大学生村官聘期考核不能“走过场”  又到大学生村官新老交替之时,各地大学生村官聘期考核工作也正稳步推进。大学生村官聘期考核工作不能“走过场”,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对于激发大学生村官活力、纯洁大学生村官队伍、助推大学生村官健康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以为,建立科学的大学生村官聘期考核评价机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考核要素不能“一锅煮”。设置全面科学准确的测评要素是聘期考核的生命力所在。当
期刊
曾几何时,在草原上,说起“看书”两个字,非常神圣,就像农村人说“读博士”那么难。而现在,随着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眼界的开阔,“看书”不再那么奢侈和神秘,先是成为阿爸、阿妈教育儿女走出草原进入城市的一张王牌,现在又变成他们自己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打开窗户看世界,很多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是从读书开始的,而草原书屋,正是迎着牧民的这种需求到来的。  汽车的灯光划过夜幕,草原之路在蜿蜒打转,远处的山峦在朦胧的
期刊
6月3日,吉林德惠宝源丰禽业公司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事故导致120人死亡、77人受伤。这是近年来发生的最大一起特别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立即就救灾救人、查找原因、落实善后、问责有关机构和人员等作出要求,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刊发多篇社论和评论员文章,就生命之于发展的关系、政府使命、企业责任等发表意见和建议。  灾难过后,痛定思痛。我们痛在死了那么多的人和巨额财产损失?痛在没把安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