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的诗歌教材,在整个结构布局上对古今中外的重要诗歌现象和重要作品进行了选定,并从基本文学常识上进行了比较简单但也比较系统的介绍,虽然对学生的要求还没有上升到诗歌理论的掌握,只要求对诗歌现象所涉及的背景、技巧和所表达的思想进行一些基本的理解,但作为一个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对诗歌及其诗歌理论有一个整体的、深入的把握,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本质和本真。本文力求通过对闻一多、徐志摩创立的“新格律诗歌”的现象探索,浅谈一下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
第一,做好诗歌教学,必须首先了解一首诗、一个诗歌现象产生的背景
任何一次文艺思潮的波涛并上升到蜕变,都是在某种政治、文化的变革之下完成的。在二十世纪的初叶,中华民族的政治变革实质上只是从一种封建走向另一种封建,恰如从前或更早以前的文艺只是从一种形式走向另一种形式一样,但是,这一次的文艺思潮的风起云涌的里程碑或者说是划时代的意义在于,它从内容和形式都彻底改变了从前的诗文形态。但是,虽然,胡适用近于“打油”的“白话诗”让诗浅显易懂,但它恰如口渴的人喝一杯温开水后毕竟无味并逐渐抛弃,虽然,之后郭沫若将彻底反封建和歌颂光明的意识用炽热得如光如火如盐如酒的意蕴融进他不加节制的长短句里,但人们在沸腾一时之后猛然发现,这离我们赖以生存的诗性土壤已相去甚远,在他们将西方诗歌的先进思想和写作手法作为一盏明灯对古老中国进行照耀的同时,恰恰忽略了另一盏灯正在暗淡并瞬间熄灭。
第二,做好诗歌教学,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方法和必要的诗歌技巧,这也是最基础的部分
如果说诗的语言是肉,情感和思想是骨,那么,作诗手法则是筋络,只有恰当的作诗手法的运用,才能让语言活起来,让内容沉下去。闻一多、徐志摩在用创作文本来逐渐完善格律理论系统的同时,开垦了多种诗歌写作技法,虽然有些方法是对古典诗歌与外国诗歌的借鉴,但如何为新诗服务,他们无疑做了大量工作,也为中国现代新诗的系统理论体系建设做出了贡献。
绘画美。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绘画美就是指将带有色彩的实物意象引进诗歌,不但使诗歌意义通过意象的结合而得到表达,而且给文字背后的内容以画的美感,让一首诗印入人的脑海后,可观可望可感可及。闻一多的《秋色》“紫得像葡萄似的涧水/翻起了一层层金色的鲤鱼鳞”,将五个意象置于诗中,让紫的背境上的金色的秋景如从画中走来,又向画中走去,如果不用这些意象,也许就成为“多么紫的涧水啊/翻起了层层微波”,意思倒是到了,但诗味已消褪殆尽。
第三,做好诗歌教学,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诗歌理论,这是对诗歌总体把握基础上的提高
新格律是从古体诗格律新生而来,又与全新时代内容相结合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定格”与“创格”的区别恰在于:“定”是沿袭固定的东西,而“创”则是创造新的东西,如果说古体诗是一个模子做的千件衣服,新格律诗则是“量体裁衣”。
诗歌三美是闻一多、徐志摩新格律诗的理论精髓,也可以说是一切诗的理论纲要,应该说,“三美”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闻一多对古体诗某种要旨的概括。不过在当时,“三美”却有着不同于古体诗而切合现实的紧迫的诗美意义。
概而言之,绘画美是指由色彩斑斓的意象组成的诗的境界美。繁复多变的诗歌外观、一个确切的意象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呈现的含义是不同的,而无数个(当然不是意象的堆砌)意象的组成,它们的所表现的图象的境界则不仅仅是一缕轻烟,而是一幅图画,当然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场景而是由意蕴所承载的诗的境界。
建筑美其要旨是指诗的外在形态,后来的研究者给它总结了诸如豆腐干、菱形、夹心形、对称形等多种形式,其特点是对称、整齐,而这就是严谨,用另一个词说就是作诗的严肃.在当时,诗歌创作者对于内容而言肯定是严肃的,但配合当时的精神指向,更多的诗的形式则像情感一样泛滥——诗之所以为诗:诗是精神的,诗更是形式的。
音乐美,是对诗句抑扬顿挫的诵读时所体现出的诗歌意蕴的旋律美。诗发展到观在,已给予诗以默默咀嚼而领会其精妙含义的功能,然而在早期,《诗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诗是用“永”的方式来表达情感的;诗要“永”来有味有旋律的共振,就需要诗句有音尺、平仄、韵式,当然应配当生动的词语。现在看来闻一多提出诗的音乐美有蹈古人之辙的嫌疑,其实在当时,恰是因大量的诗的语言不美,为了给不加锤炼,或者说不屑于锤炼——以为锤炼就是镣铐——的苍白的诗歌加一个“镣铐”的缘故。即便如此,闻一多的“音乐美”确实只停留在了给诗歌语言提个醒的层面,因为诗的音乐美还在于诗的“情感节奏”。
徐志摩说:“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音节的匀整与流动”、“诗的生命在于它的内在音节”,如果说闻一多的“音乐”是指河流表面上的波浪的层层流动与波光的褶皱的话,那么,徐志摩的流淌则在于波纹之下的情感的深刻涌动,如果说闻一多的音乐是诵读出来的话,那么,徐志摩的音乐则是感受出来的。
第四,做好诗歌教学,还要对独特的诗风进行诗化讲述,这会整体提升学生的诗歌素养,包括精神境界
如果说理论是山脉,诗歌作品是山脉喂养的大树和花朵,那么,诗的风格则是飘绕在树林之间花簇之上的云霞、清风和鸟鸣。
作为诗歌建设,就不仅仅是理论和创作,作诗的姿态、为人气质、作品所表现出的风格将与作品一起,堆砌在文学大厦中,从而对某一时期、某一领域的文学建设作出贡献,也给后世的阅读、借鉴提供丰富的资源。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作家诗人,不仅要给人类以先进的思想启迪和心灵的慰籍,同样要用独特的风格来丰富和绚丽我们的艺术山脉。任何理论、文本、风格以及后面将要谈及的精神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只不过是研究者为了研究而从不同角度将它们拆开罢了。一种风格的形成,是在漫长的创作活动中逐渐凝聚,并与为人气质、精神风貌、阅读借鉴相结合而形成的。
就像现在我们还在李太白的飘逸里领略千古风骚、在杜子美的沉吟里感受民间悲苦一样,闻一多、徐志摩影响了并长久地影响着诗人的心性和创作,思想的锋芒与艺术的晕环像风飘过时空,像基因一样揉合在诗性的血液里,让后来者扛着民族文化特性的大旗,辈出的是人才诗才,不变的是民族永恒的诗的真性。
一个有诗歌良心、教师良心、社会良心的教师,这些我们要首先了解到,并给学生讲解到,这当然会考验到一个教师的文学素质,更拷问着一个教师的道德良知。
第一,做好诗歌教学,必须首先了解一首诗、一个诗歌现象产生的背景
任何一次文艺思潮的波涛并上升到蜕变,都是在某种政治、文化的变革之下完成的。在二十世纪的初叶,中华民族的政治变革实质上只是从一种封建走向另一种封建,恰如从前或更早以前的文艺只是从一种形式走向另一种形式一样,但是,这一次的文艺思潮的风起云涌的里程碑或者说是划时代的意义在于,它从内容和形式都彻底改变了从前的诗文形态。但是,虽然,胡适用近于“打油”的“白话诗”让诗浅显易懂,但它恰如口渴的人喝一杯温开水后毕竟无味并逐渐抛弃,虽然,之后郭沫若将彻底反封建和歌颂光明的意识用炽热得如光如火如盐如酒的意蕴融进他不加节制的长短句里,但人们在沸腾一时之后猛然发现,这离我们赖以生存的诗性土壤已相去甚远,在他们将西方诗歌的先进思想和写作手法作为一盏明灯对古老中国进行照耀的同时,恰恰忽略了另一盏灯正在暗淡并瞬间熄灭。
第二,做好诗歌教学,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方法和必要的诗歌技巧,这也是最基础的部分
如果说诗的语言是肉,情感和思想是骨,那么,作诗手法则是筋络,只有恰当的作诗手法的运用,才能让语言活起来,让内容沉下去。闻一多、徐志摩在用创作文本来逐渐完善格律理论系统的同时,开垦了多种诗歌写作技法,虽然有些方法是对古典诗歌与外国诗歌的借鉴,但如何为新诗服务,他们无疑做了大量工作,也为中国现代新诗的系统理论体系建设做出了贡献。
绘画美。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绘画美就是指将带有色彩的实物意象引进诗歌,不但使诗歌意义通过意象的结合而得到表达,而且给文字背后的内容以画的美感,让一首诗印入人的脑海后,可观可望可感可及。闻一多的《秋色》“紫得像葡萄似的涧水/翻起了一层层金色的鲤鱼鳞”,将五个意象置于诗中,让紫的背境上的金色的秋景如从画中走来,又向画中走去,如果不用这些意象,也许就成为“多么紫的涧水啊/翻起了层层微波”,意思倒是到了,但诗味已消褪殆尽。
第三,做好诗歌教学,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诗歌理论,这是对诗歌总体把握基础上的提高
新格律是从古体诗格律新生而来,又与全新时代内容相结合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定格”与“创格”的区别恰在于:“定”是沿袭固定的东西,而“创”则是创造新的东西,如果说古体诗是一个模子做的千件衣服,新格律诗则是“量体裁衣”。
诗歌三美是闻一多、徐志摩新格律诗的理论精髓,也可以说是一切诗的理论纲要,应该说,“三美”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闻一多对古体诗某种要旨的概括。不过在当时,“三美”却有着不同于古体诗而切合现实的紧迫的诗美意义。
概而言之,绘画美是指由色彩斑斓的意象组成的诗的境界美。繁复多变的诗歌外观、一个确切的意象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呈现的含义是不同的,而无数个(当然不是意象的堆砌)意象的组成,它们的所表现的图象的境界则不仅仅是一缕轻烟,而是一幅图画,当然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场景而是由意蕴所承载的诗的境界。
建筑美其要旨是指诗的外在形态,后来的研究者给它总结了诸如豆腐干、菱形、夹心形、对称形等多种形式,其特点是对称、整齐,而这就是严谨,用另一个词说就是作诗的严肃.在当时,诗歌创作者对于内容而言肯定是严肃的,但配合当时的精神指向,更多的诗的形式则像情感一样泛滥——诗之所以为诗:诗是精神的,诗更是形式的。
音乐美,是对诗句抑扬顿挫的诵读时所体现出的诗歌意蕴的旋律美。诗发展到观在,已给予诗以默默咀嚼而领会其精妙含义的功能,然而在早期,《诗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诗是用“永”的方式来表达情感的;诗要“永”来有味有旋律的共振,就需要诗句有音尺、平仄、韵式,当然应配当生动的词语。现在看来闻一多提出诗的音乐美有蹈古人之辙的嫌疑,其实在当时,恰是因大量的诗的语言不美,为了给不加锤炼,或者说不屑于锤炼——以为锤炼就是镣铐——的苍白的诗歌加一个“镣铐”的缘故。即便如此,闻一多的“音乐美”确实只停留在了给诗歌语言提个醒的层面,因为诗的音乐美还在于诗的“情感节奏”。
徐志摩说:“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音节的匀整与流动”、“诗的生命在于它的内在音节”,如果说闻一多的“音乐”是指河流表面上的波浪的层层流动与波光的褶皱的话,那么,徐志摩的流淌则在于波纹之下的情感的深刻涌动,如果说闻一多的音乐是诵读出来的话,那么,徐志摩的音乐则是感受出来的。
第四,做好诗歌教学,还要对独特的诗风进行诗化讲述,这会整体提升学生的诗歌素养,包括精神境界
如果说理论是山脉,诗歌作品是山脉喂养的大树和花朵,那么,诗的风格则是飘绕在树林之间花簇之上的云霞、清风和鸟鸣。
作为诗歌建设,就不仅仅是理论和创作,作诗的姿态、为人气质、作品所表现出的风格将与作品一起,堆砌在文学大厦中,从而对某一时期、某一领域的文学建设作出贡献,也给后世的阅读、借鉴提供丰富的资源。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作家诗人,不仅要给人类以先进的思想启迪和心灵的慰籍,同样要用独特的风格来丰富和绚丽我们的艺术山脉。任何理论、文本、风格以及后面将要谈及的精神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只不过是研究者为了研究而从不同角度将它们拆开罢了。一种风格的形成,是在漫长的创作活动中逐渐凝聚,并与为人气质、精神风貌、阅读借鉴相结合而形成的。
就像现在我们还在李太白的飘逸里领略千古风骚、在杜子美的沉吟里感受民间悲苦一样,闻一多、徐志摩影响了并长久地影响着诗人的心性和创作,思想的锋芒与艺术的晕环像风飘过时空,像基因一样揉合在诗性的血液里,让后来者扛着民族文化特性的大旗,辈出的是人才诗才,不变的是民族永恒的诗的真性。
一个有诗歌良心、教师良心、社会良心的教师,这些我们要首先了解到,并给学生讲解到,这当然会考验到一个教师的文学素质,更拷问着一个教师的道德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