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写作架桥,让课文通向实践

来源 :学生之友(初中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ke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资源,从课文中转换视角,“巧立名目”,采取多种形式,多角度训练学生写作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实践运用的能力,实现写作能力的正迁移。
  关键词:写作 实践 思维 能力 正迁移
  
  用写作来架桥,让课文通向实践,就是要从课文中转换视角,多角度的灵活训练,实现写作能力的正迁移。
  写作迁移,是让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悟,把学到的知识与方法,由课文情景迁移到写作中去,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获得诸多有益的启发,并借以创作出新的作品,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品质,形成新的作文技能、技巧。
  现行的语文教材,给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材选编了许多灵活性较强的课文,内容涉及到了自然、科学、家庭、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于漪老师说:“带领学生学习古往今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写成的佳作,犹如身入胜境,在无数瑰丽璀璨的珠宝中观赏遨游,美不胜收。”因此,教师如果能从课文中“巧立名目”,训练学生写作,一定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实践运用的能力。作家赵树理有这样的看法:“各种风格的文章都学,久而久之,我们学会了读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确实,真正做到“说自己的话”,是学生形成自己的言语风格的重要标志,是从学习课文到作文能力形成的质的飞跃。
  一、“就地取材”,培养学生的仿写、感悟能力
  要从课文中实现写作能力的正迁移,首先,我们要设置与课文内容、方法有关联的题目。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缩写、仿写、扩写、续写、改写,也可以让学生写课文启示、体会、心得、读后感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复述、即景描述、口头作文等。这样简单易行,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基本仿写能力和感悟能力。例如,学习郦道元的《三峡》,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写家乡的河、家乡的山,指明所学知识与作文的关系,让学生透过课文这扇窗户,去领略课内外知识的风光,这样更能唤起学生求知写作的欲望。
  二、转换视角,培养学生的创新写作思维
  从课文中变换写作视角,就是要打破学生的习惯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写作思维,大开写作之路。举个简单的例子说,引导学生奇思异想,把想到的内容记下来;或者让他们即兴讨论交流,把交流的内容写出来,这就是文章的雏形。不仅如此,我们更要“换一双眼睛”看问题,“换一副脑子”思考问题。比如,学习《孔乙己》,我们可以锻炼学生写小说(或记叙文):《孔乙己苦读寒窗》、《孔乙己中举后》、《孔乙己开咸亨酒店》、《孔乙己之死》……也可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写成说明文:《茴香豆的制作》、《绍兴风情》、《古代酒店的格局》、《封建社会的等级划分》、《封建社会的科举取仕》……至于议论文,如《浅探孔乙己的悲剧命运》等,可信手拈来,不再一一例举。
  三、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从课文中受到启发,进而变通运用时,教师可别出心裁的设置情景,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譬如,学了蒲松龄的《狼》,让学生设想:在傍晚放学回家时,如果你遇到两个歹徒,怎样跟他们周旋呢?请写一篇《智擒歹徒》的文章,这可引起学生强烈的创作兴趣和写作欲望。歌德说得好:“只有对自己所表现的东西满怀深情的时候,你才可能淋漓尽致地去表现它。”亦或利用有趣的故事或活动,引发学生写作,影响他们的注意、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也可以鼓励学生,以课文为起点,纵横联想、想象。例如,学了《皇帝的新装》,做《皇帝举办时装展》,让学生的想象驰骋宇宙,必定闪烁出比太阳、月亮还耀眼的光芒,使学生“能在真正的自然界所提供的素材里,创造出另一个相似的自然界。”(康德)。
  四、组织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组织文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主要形式有:采访作者或与课文有关的人物、调查访问“知情者”、说课内外故事、演讲比赛、编课本剧表演、办手抄报、板报、壁报、宣传橱窗、文学社报刊等。多种多样的文学实践活动,不仅训练了学生驾驭文字、遣词造句的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践参与。”看来,这实践活动,意义匪浅。例如在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时,让学生采访参加过抗美援朝作战的老战士,能锻炼他们的组织活动能力。学习《向沙漠进军》,让学生写《给环保局长的一封信》,又锻炼了他们应用实践的能力。还可以鼓励学生写简单的课本剧来表演,如编写并表演《于勒发财归来》(根据《我的叔叔于勒》改编),更是锻炼了学生的编剧、导演、对白、表演等多种实践能力,使学生得到了成功的体验。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这些“引路者”立足课文,灵活多变,标新立“意”,创新作文教学,架起桥梁,从课文中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写作能力的正迁移,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写作品质和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度市仁兆镇冷戈庄中学)
其他文献
班主任工作,可以说酸甜苦辣样样滋味皆在其中,而班主任工作实际上也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在教育战线上工作这么多年来,我想,只要每个班主任能怀有童心,能够以爱心、细心、耐心去面对工作、面对学生,就“没有过不去的关”,“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1.班主任要有爱心。有人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赞同的教育理念。但是要把这一理念贯穿到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中,却不是一件容易
期刊
“留守学生”在农村的儿童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以我校为例达56%,令人震惊!这部分孩子胆小,性格孤僻,自卑心理严重,厌学情绪较浓,学习成绩相对差一些,有的甚至还有一些不良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作为教育工作者,调查、研究这些“留守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培养他们健康成长,努力探寻留守学生的关爱与教育行动的新途径、新方法,尽力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情,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笔者认为应
期刊
美国儿科权威詹姆斯博士曾说:“处处为孩子包办代替,让孩子从小失去了自理能力,这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而如今,孩子成为每个家庭的核心,许多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为了减轻孩子的负担,家长常认为喂孩子吃饭、帮孩子穿脱衣裤是义不容辞的事。在家长无微不至的“保护”下,孩子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差,不会扫
期刊
民俗存在于民间,和日常的节日、生活紧密相连。它能为幼儿所感受和体验,是一种丰富的本土教育资源。如冬至做糍粑,端午包粽子、挂艾草、跳竹竿,春节贴春联、舞纸狮(龙),元宵做花灯等,都能为幼儿的学习提供生活的教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育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领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那么,如何有效地盘活民俗这一教育资源,让民俗活动走进幼儿园,从而进一步
期刊
小学五年级是学生合唱水平的提高阶段。新课程下的音乐课堂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在合唱教学中,如何继续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培养他们良好的合唱习惯;如何让学生在合作中共享美妙的音乐,在声音具有一定美感的同时还能和谐地演唱二部合唱歌曲等等,这些是我们在合唱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一、主要内涵  新课标指出:“有表情地歌唱是演唱教学中的主要目标。在小学演唱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整
期刊
暑假,爸爸带我去大连玩儿。到了海洋公园,我看到了很多海豹。  海豹身体胖嘟嘟的,浑身黑黝黝的,嘴巴边上还有几撇小胡子。有很多小朋友都去喂海豹,于是爸爸给了我20元钱,买了一盆鱼,让我上去试试。  我看见了许多海豹,不知道喂哪只才好。有一只黑海豹看见我有鱼,就游了过来。爸爸拍拍我的肩膀:“快喂!”因为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种动物,我有些害怕,手一直在抖。我慢慢地靠近它,生怕它咬我。黑海豹等得不耐烦了,就
期刊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其目的是应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来改革教与学的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有力地促进教学思想、教学内容的改革,推动教学方法的更新,并将在很大程度上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习的多元化、主体化和社会化。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期刊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方面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近三成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
期刊
幼儿时期是人语言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语言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和交往工具,始终伴随着幼儿的生活、游戏和认知等过程,语言交流是幼儿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那么,怎样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呢?  一、学习观察,积累表象  1.观察大自然。大自然包罗万象,像一本绚烂多彩的画册,观察时,我着重引导幼儿用眼睛看。如学习诗歌《雾》,我有意选择一个大雾天
期刊
2005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实验稿)》,并于同年9月推行新课程改革实验,我们学区的新课改实验于2008年秋季开始学习和培训,并逐步在各学校启动。下面就学校这个层面上,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初步效果及遇到的问题作一分析。并提出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  一、调查的结果  l.大多数教师表示能适应新课程和教材的变化  对于新课改实验的理念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