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资源,从课文中转换视角,“巧立名目”,采取多种形式,多角度训练学生写作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实践运用的能力,实现写作能力的正迁移。
关键词:写作 实践 思维 能力 正迁移
用写作来架桥,让课文通向实践,就是要从课文中转换视角,多角度的灵活训练,实现写作能力的正迁移。
写作迁移,是让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悟,把学到的知识与方法,由课文情景迁移到写作中去,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获得诸多有益的启发,并借以创作出新的作品,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品质,形成新的作文技能、技巧。
现行的语文教材,给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材选编了许多灵活性较强的课文,内容涉及到了自然、科学、家庭、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于漪老师说:“带领学生学习古往今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写成的佳作,犹如身入胜境,在无数瑰丽璀璨的珠宝中观赏遨游,美不胜收。”因此,教师如果能从课文中“巧立名目”,训练学生写作,一定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实践运用的能力。作家赵树理有这样的看法:“各种风格的文章都学,久而久之,我们学会了读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确实,真正做到“说自己的话”,是学生形成自己的言语风格的重要标志,是从学习课文到作文能力形成的质的飞跃。
一、“就地取材”,培养学生的仿写、感悟能力
要从课文中实现写作能力的正迁移,首先,我们要设置与课文内容、方法有关联的题目。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缩写、仿写、扩写、续写、改写,也可以让学生写课文启示、体会、心得、读后感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复述、即景描述、口头作文等。这样简单易行,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基本仿写能力和感悟能力。例如,学习郦道元的《三峡》,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写家乡的河、家乡的山,指明所学知识与作文的关系,让学生透过课文这扇窗户,去领略课内外知识的风光,这样更能唤起学生求知写作的欲望。
二、转换视角,培养学生的创新写作思维
从课文中变换写作视角,就是要打破学生的习惯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写作思维,大开写作之路。举个简单的例子说,引导学生奇思异想,把想到的内容记下来;或者让他们即兴讨论交流,把交流的内容写出来,这就是文章的雏形。不仅如此,我们更要“换一双眼睛”看问题,“换一副脑子”思考问题。比如,学习《孔乙己》,我们可以锻炼学生写小说(或记叙文):《孔乙己苦读寒窗》、《孔乙己中举后》、《孔乙己开咸亨酒店》、《孔乙己之死》……也可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写成说明文:《茴香豆的制作》、《绍兴风情》、《古代酒店的格局》、《封建社会的等级划分》、《封建社会的科举取仕》……至于议论文,如《浅探孔乙己的悲剧命运》等,可信手拈来,不再一一例举。
三、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从课文中受到启发,进而变通运用时,教师可别出心裁的设置情景,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譬如,学了蒲松龄的《狼》,让学生设想:在傍晚放学回家时,如果你遇到两个歹徒,怎样跟他们周旋呢?请写一篇《智擒歹徒》的文章,这可引起学生强烈的创作兴趣和写作欲望。歌德说得好:“只有对自己所表现的东西满怀深情的时候,你才可能淋漓尽致地去表现它。”亦或利用有趣的故事或活动,引发学生写作,影响他们的注意、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也可以鼓励学生,以课文为起点,纵横联想、想象。例如,学了《皇帝的新装》,做《皇帝举办时装展》,让学生的想象驰骋宇宙,必定闪烁出比太阳、月亮还耀眼的光芒,使学生“能在真正的自然界所提供的素材里,创造出另一个相似的自然界。”(康德)。
四、组织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组织文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主要形式有:采访作者或与课文有关的人物、调查访问“知情者”、说课内外故事、演讲比赛、编课本剧表演、办手抄报、板报、壁报、宣传橱窗、文学社报刊等。多种多样的文学实践活动,不仅训练了学生驾驭文字、遣词造句的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践参与。”看来,这实践活动,意义匪浅。例如在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时,让学生采访参加过抗美援朝作战的老战士,能锻炼他们的组织活动能力。学习《向沙漠进军》,让学生写《给环保局长的一封信》,又锻炼了他们应用实践的能力。还可以鼓励学生写简单的课本剧来表演,如编写并表演《于勒发财归来》(根据《我的叔叔于勒》改编),更是锻炼了学生的编剧、导演、对白、表演等多种实践能力,使学生得到了成功的体验。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这些“引路者”立足课文,灵活多变,标新立“意”,创新作文教学,架起桥梁,从课文中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写作能力的正迁移,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写作品质和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度市仁兆镇冷戈庄中学)
关键词:写作 实践 思维 能力 正迁移
用写作来架桥,让课文通向实践,就是要从课文中转换视角,多角度的灵活训练,实现写作能力的正迁移。
写作迁移,是让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悟,把学到的知识与方法,由课文情景迁移到写作中去,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获得诸多有益的启发,并借以创作出新的作品,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品质,形成新的作文技能、技巧。
现行的语文教材,给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材选编了许多灵活性较强的课文,内容涉及到了自然、科学、家庭、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于漪老师说:“带领学生学习古往今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写成的佳作,犹如身入胜境,在无数瑰丽璀璨的珠宝中观赏遨游,美不胜收。”因此,教师如果能从课文中“巧立名目”,训练学生写作,一定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实践运用的能力。作家赵树理有这样的看法:“各种风格的文章都学,久而久之,我们学会了读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确实,真正做到“说自己的话”,是学生形成自己的言语风格的重要标志,是从学习课文到作文能力形成的质的飞跃。
一、“就地取材”,培养学生的仿写、感悟能力
要从课文中实现写作能力的正迁移,首先,我们要设置与课文内容、方法有关联的题目。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缩写、仿写、扩写、续写、改写,也可以让学生写课文启示、体会、心得、读后感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复述、即景描述、口头作文等。这样简单易行,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基本仿写能力和感悟能力。例如,学习郦道元的《三峡》,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写家乡的河、家乡的山,指明所学知识与作文的关系,让学生透过课文这扇窗户,去领略课内外知识的风光,这样更能唤起学生求知写作的欲望。
二、转换视角,培养学生的创新写作思维
从课文中变换写作视角,就是要打破学生的习惯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写作思维,大开写作之路。举个简单的例子说,引导学生奇思异想,把想到的内容记下来;或者让他们即兴讨论交流,把交流的内容写出来,这就是文章的雏形。不仅如此,我们更要“换一双眼睛”看问题,“换一副脑子”思考问题。比如,学习《孔乙己》,我们可以锻炼学生写小说(或记叙文):《孔乙己苦读寒窗》、《孔乙己中举后》、《孔乙己开咸亨酒店》、《孔乙己之死》……也可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写成说明文:《茴香豆的制作》、《绍兴风情》、《古代酒店的格局》、《封建社会的等级划分》、《封建社会的科举取仕》……至于议论文,如《浅探孔乙己的悲剧命运》等,可信手拈来,不再一一例举。
三、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从课文中受到启发,进而变通运用时,教师可别出心裁的设置情景,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譬如,学了蒲松龄的《狼》,让学生设想:在傍晚放学回家时,如果你遇到两个歹徒,怎样跟他们周旋呢?请写一篇《智擒歹徒》的文章,这可引起学生强烈的创作兴趣和写作欲望。歌德说得好:“只有对自己所表现的东西满怀深情的时候,你才可能淋漓尽致地去表现它。”亦或利用有趣的故事或活动,引发学生写作,影响他们的注意、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也可以鼓励学生,以课文为起点,纵横联想、想象。例如,学了《皇帝的新装》,做《皇帝举办时装展》,让学生的想象驰骋宇宙,必定闪烁出比太阳、月亮还耀眼的光芒,使学生“能在真正的自然界所提供的素材里,创造出另一个相似的自然界。”(康德)。
四、组织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组织文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主要形式有:采访作者或与课文有关的人物、调查访问“知情者”、说课内外故事、演讲比赛、编课本剧表演、办手抄报、板报、壁报、宣传橱窗、文学社报刊等。多种多样的文学实践活动,不仅训练了学生驾驭文字、遣词造句的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践参与。”看来,这实践活动,意义匪浅。例如在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时,让学生采访参加过抗美援朝作战的老战士,能锻炼他们的组织活动能力。学习《向沙漠进军》,让学生写《给环保局长的一封信》,又锻炼了他们应用实践的能力。还可以鼓励学生写简单的课本剧来表演,如编写并表演《于勒发财归来》(根据《我的叔叔于勒》改编),更是锻炼了学生的编剧、导演、对白、表演等多种实践能力,使学生得到了成功的体验。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这些“引路者”立足课文,灵活多变,标新立“意”,创新作文教学,架起桥梁,从课文中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写作能力的正迁移,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写作品质和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度市仁兆镇冷戈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