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也迫切需要我们改变教育方式。高科技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也改变了数学知识的结构和课程目标.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具有开阔的数学视野,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对这些源于技术的变化应付自如,这一切的实施必须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现代教育观念的一部分。按照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上课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让学生自己用脑子想,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手亲自做,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亲自去体验,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有效地改变了数学课堂教与学的方式,使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不断完善,内容更加丰满。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始终保持思维活跃、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及探索精神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之一。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他们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就会对所学的内容全神贯注,锲而不舍,对提高学习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就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例如学习《位置的确定》一节时,我选用“神州五号”在茫茫大草原落地的图片,设置问题:“同学们知道科学家是怎样在茫茫草原上找到飞船的吗?它的位置是怎样确定的?”學生求知的兴趣被极大的调动起来,情绪高涨,各抒己见,在交流中激起思维的火花。
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学习状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再现过程,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高度抽象的概念,科学简洁的数学语言,严谨的逻辑体系,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都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难于理解数学。数学教学内容有时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计算机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可以进行动态演示,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的重难点教学问题,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领悟新知识。信息技术传递动态信息的特点使思维“可视”,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提供“直觉”材料,为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感性准备。如在学习《二次函数的性质》时,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很难体会到二次项系数的正负及大小与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开口大小之间的关系。运用多媒体,可以给学生直观演示系数改变时图像随之改变的一系列情形,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这也体现了新课标强调的数学学习中注重发现、探索过程的原则。学生通过感性经验与直觉思维得到的东西,往往比硬性灌输的东西更容易内化,领悟和吸收。
特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由于大量的教学资源库的出现,丰富的教学素材(案例、动画、课件、多媒体题库…)供教师按自己的个性特征、教学习惯、教学特点灵活选择,实现特色教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特点结合自身实际有效选择信息,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猜想结果,发现定理和结论。如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任意改变线段的长短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形态变化,学生从中可以直观而自然地概括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并不需要由老师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
结合实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其实,现实的生活材料,就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调动起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信息,与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把数学与生活链接起来,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使教材“活”起来。
运用信息技术将数学与生活进行有效的链接与融合,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有用”,从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进而发展学生思维。例如在学习《角的平分线》一节时,我给同学们展示了地图上交叉的三条公路,提出问题,要在三条公路之间建一个农贸市场,使之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应怎样设计?在学生充分交流互动后,我把地图上的三条公路抽象成一个三角形,这样实际问题就转化成了如何寻找到三角形三边距离相等的点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思维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倡导一种观念。引用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
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之一。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他们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就会对所学的内容全神贯注,锲而不舍,对提高学习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就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例如学习《位置的确定》一节时,我选用“神州五号”在茫茫大草原落地的图片,设置问题:“同学们知道科学家是怎样在茫茫草原上找到飞船的吗?它的位置是怎样确定的?”學生求知的兴趣被极大的调动起来,情绪高涨,各抒己见,在交流中激起思维的火花。
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学习状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再现过程,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高度抽象的概念,科学简洁的数学语言,严谨的逻辑体系,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都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难于理解数学。数学教学内容有时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计算机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可以进行动态演示,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的重难点教学问题,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领悟新知识。信息技术传递动态信息的特点使思维“可视”,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提供“直觉”材料,为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感性准备。如在学习《二次函数的性质》时,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很难体会到二次项系数的正负及大小与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开口大小之间的关系。运用多媒体,可以给学生直观演示系数改变时图像随之改变的一系列情形,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这也体现了新课标强调的数学学习中注重发现、探索过程的原则。学生通过感性经验与直觉思维得到的东西,往往比硬性灌输的东西更容易内化,领悟和吸收。
特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由于大量的教学资源库的出现,丰富的教学素材(案例、动画、课件、多媒体题库…)供教师按自己的个性特征、教学习惯、教学特点灵活选择,实现特色教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特点结合自身实际有效选择信息,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猜想结果,发现定理和结论。如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任意改变线段的长短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形态变化,学生从中可以直观而自然地概括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并不需要由老师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
结合实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其实,现实的生活材料,就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调动起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信息,与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把数学与生活链接起来,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使教材“活”起来。
运用信息技术将数学与生活进行有效的链接与融合,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有用”,从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进而发展学生思维。例如在学习《角的平分线》一节时,我给同学们展示了地图上交叉的三条公路,提出问题,要在三条公路之间建一个农贸市场,使之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应怎样设计?在学生充分交流互动后,我把地图上的三条公路抽象成一个三角形,这样实际问题就转化成了如何寻找到三角形三边距离相等的点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思维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倡导一种观念。引用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