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丧事

来源 :西藏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ui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三妈的家,从来都是窗明几净的。
  红地砖,虽然有点破损,擦得踩上去防不着就要打滑。高柜子,低柜子,台面上一尘不染,堂屋正中生一方形铁炉,不时添煤扒灰,不免有煤尘飞起来,台面却还是锃亮的,可以做镜子。不知三妈是怎样做到的。
  坐进弹簧有些疲软的沙发,可以看到宽敞的院子。
  院子里铺着水泥方砖,目光所到之处,不见一枚树叶,一页纸片。
  三妈笑吟吟的,又说起当年的事情。
  三妈说:那个材,画得真好。
  三妈讲的“那个材”指棺材。是她父亲的。
  三妈接着说:这里的匠人都说画得讲究得很。真的好。
  她收回目光,看了看身边的大姐、二姐和姐夫们,把目光落在三妈的脸上,说:就是。当初我打听了,古雅川镇没有人能做的上那种材,只好在上面做了。
  她提的“古雅川镇”是洮河边上的小镇,她的老家。
  她提的“上面”,是她剛出生两年随父母移居的草原小城。那里早先是一片沼泽地,有羚羊出没,又称羚城。
  大姐,二姐,姐夫们,住在更远的地方,已经出了草原。那是通了高速铁路,正在修建地下铁路的省会城市。他们不解地看着她,似乎怀疑她是在故作玄虚,以显示她自己的能干。
  她略略抬起头,也稍稍提高了声音:那样小的棺材,古雅川镇人没听说过,没人能做。
  实话。三妈点头:这儿人还没见过呢。
  二
  古雅川人世代实行土葬,没见过先火化,再把骨灰盒下葬的。
  骨灰盒下葬,外面套一棺材。单单骨灰盒下葬,好比将亲人裸葬。对他们不恭敬不说,没有遮挡庇护,雨淋受寒,他们怎能安生?何时才能转世?她必须为父亲造一所能够安睡的房子。
  她在古雅川镇上转了一圈,问了几个老人,皆一脸疑惑,摇头。她再怎么比划,解说,都描述不出个事情轮廓,只好放弃了。
  好在回到羚城,她很快打听到了有做那种小棺材的匠人。
  她找上门,果然那是个大匠人,刚一提两三个字便知晓。知道是用来放骨灰盒的。
  匠人问了她父亲去世时的年龄,又问了父亲生前的公职,说:八十五,老汉高寿啊!又领导着几万人,“大五彩”合适。
  她懵懵懂懂点头答应,实际是心里对这些不很清楚,见匠人满面诚意,热情周全,感到了些许依靠和安慰。
  别看棺材比普通棺材小了几倍,价钱是一分不降。匠人说做的工序一道不减,小的在画工上要求更高,要画得更精致,不能降价。匠人说:是给亡人做的,就不要吝啬钱啦。
  她反倒觉得不好意思了。
  那年,把小棺材运到老坟上,父亲家族的老少都来了。把棺材抬到一个桌案上,五色油彩在阳光里熠熠闪亮,年纪大的几个老汉围着桌案转圈,口里发出啧啧赞叹,直夸画得实在是好,不免露出艳羡之色。他们把烟锅拔出口,头抵头,低声交流。一个抬手用袖子擦去清鼻涕。
  正是阳历四月间,麦种刚刚撒进土壤,风在层层梯田打滚,搅起一股股黄尘。
  她看着三妈和大舅把孝子们做的被褥一条一条铺进小棺材,小心又小心地放好骨灰盒,合上棺材盖,吆喝几个年轻人下到墓穴。
  她和大姐,二姐,姐夫和堂兄弟姐妹们一起跪在墓前,看三妈大舅他们把五谷粮食撒在棺材上,而后,一铣一铣盖上土。
  父亲生前最爱吃的是麦面贴饼子。那种饼子趁铁锅烧热贴在锅的四壁,锅中间加进一碗水。待水烧开,火便要褪出来,慢慢焐,防止水干饼焦,内里不熟。估摸饼快要熟时,再加一把火,饼贴锅壁的一面便焦黄酥脆了,而另一面,如蒸出的馒头,特别软和。眼下洒向墓穴的这些麦子,五谷粮食,熟悉悠长的气味会为父亲添力壮胆,驱散阴间道路上的恐惧和危险。
  父亲从他养老的省会城市回到了老家,入了老坟,与他的大哥,小弟,母亲团聚,他们快乐他们的事,打算他们的打算,地面上的她,大姐,二姐,姐夫们和三妈,大舅们,再不能理解得了了。
  三
  她四五岁的时候,被寄放在姨娘家。
  她没记住多少事,却有一件事在脑子里清晰得如刚刚发生,想忘也忘不掉。
  那一天家里没人,前院后院都十分静寂,她从高大幽暗的上房跑出来,跑下台阶,一猛劲,拉开院门。
  姨娘家正对门有一户人家,她打开院门的时候看见对面人家院门也大开着,一群妇女跪在门洞里放声大哭。
  妇女们头戴无檐白布圆帽,身穿当年流行的“毛蓝”长衫,上罩黑马甲,足蹬绣花鞋,一律低头弓身,擦着脸上的泪水。
  她头上的天空被哭声覆盖,那浩大的阵势让她惊吓之余下意识地想要逃离,脚却被无形的力定在原地。心底她在搜寻一个答案,等一个结果。
  妇女们哭了一阵,起身站到一边。她们让出的一条道上一口棺材被抬出来了。门口早有一堆麦草燃烧起来,冒出一阵阵白烟,夹在其间的柏香枝散发出浓浓的香味。
  八个青壮年男人肩着棺材出门,吆着号子,扭动身体,扭秧歌似的出了巷口。听说,他们要这样扭动着,把棺材抬到墓地。扭的过程中他们相互看他人露出的窘相,呵呵大笑。这般被扭秧歌似地抬到墓地的,必是寿终正寝的老人。这时候这桩丧事在整个村庄人的心中,已经变作喜事了。
  守灵的几个夜晚,男人们喝酒,赢钱,谝段子,乐不可支。
  女人们择菜,发面,煮肉,把熟睡的孩子用布块兜住,背在背上,高一嗓子,低一嗓子,谈笑。
  孝子们手持丧杖按辈分到亲朋好友门上报丧以后,规规矩矩跪在灵前。
  有一户人家,女儿回娘家,在村子路口遇上母亲,娘俩站着拉话的当口有姨家的儿子来报丧了。
  孝子不能进家门,见了姨娘,呜呜哭几声,报了丧,就走了。
  跟着孝子的脚步刮来的一股旋风,引起了娘俩的注意。娘俩看到旋风打着旋,拐进了自己家的巷子。女儿顾不得回娘家了,对母亲说:我不回家了,我走了,你看姨娘先去家了。   母亲想,姐姐来,是来最后见自己一面的,明天去奔丧,刚好把自己这些日子蓄积的冤屈痛快地哭诉出来,让姐姐听听。姐姐听到听不到是一回事,乡邻们听到,消去一些误解,变得友好和善许多,又是另一回事。
  犯了丧事的人家减少了一个人,门庭却不显得清冷,以前来串门拉扯农活的人,照旧出出进进。
  阳世上的事,不容易改变。
  她一直站着,直看到穿毛蓝长衫的妇女们目送棺材出了巷口,拍去膝盖上的土,一个跟一个进了院子。
  四
  堂弟问她:我们商量着准备给坟地拉上砖墙,圈起来,再种一些树,阿姐,你看什么时候拉合适?
  她的眼前立时浮现昨天回老家,路过一个山坡,看到的情景。
  向前看去,远远的,她以为是开了一家旅游点。
  一条条经幡在清凉的山风里翻飞,墨绿的铁丝网围出一块空地。
  走到近处,她看到铁丝网中间还开有两扇铁门,宽大可容一辆车出入。铁门紧闭,铁丝网围住的空地中央,矗立一块高高的墓碑,那些飘扬的经幡一条一条挂在墓碑的上方。
  她怀疑这不是一块墓地,可它确实是一块墓地。
  想到这,她点点头,答道:你和三妈商量好,定下来一起拉。
  堂弟说:我准备拉成花砖墙,好看。好多人家都拉墙了。
  她知道,父亲两个兄弟各生了三个儿子,自己家有三个姑娘,儿子姑娘都是孝子,给亡人该做的事,一件不能少。
  堂弟之所以问她,是因为父亲虽与他的弟兄葬在同一块地里,却被挡在堂弟们栽上的象征墙的石柱的外面。堂弟要拉墙,也就是筑墙,是怕她三姊妹有想法。
  这块坟地风水相当好,亡人皆头枕青山,脚底漾漾流淌着洮河,古雅川镇近些年盖起的高高低低的楼房都在脚下。甚至,河对岸山上缠绕的白云,起雾的时候,在脚下飘浮。
  父亲兄弟三人,同一方向,肩并肩,躺在一起。他们的母亲葬在稍远处。
  最不可思议的是这块地最早属于她母亲祖上。转来转去,不知在哪一辈上转到了父亲的家门里,又不知在哪一辈上,葬埋了父亲的先人,一辈传一辈,竟成了父亲家的祖坟地了。
  五
  父亲去世的那天,大雪阻断了通往省城的高速公路。停灵三天,火化了。
  父亲是先火化,再将骨灰土葬。三妈他们的说法是:这是要将熟骨下葬,一定要将父亲与直接下葬的母亲兄弟们分隔开来,否则父亲弟兄们的代代子孙会受到影响。
  三妈主持开过几次家族会议,炕上,沙发上的堂兄弟们坐不住,纷纷起身皆抢着发言,一致说:我们不打紧,那还有娃娃们。娃娃们还要活人,还有娃娃们的娃娃,万一带来啥不吉利的咋办?他们每个家庭的前景重要啊。
  看来,三妈他们是对自己及子孙代代都要在这里下葬坚信不疑了。
  三妈他们想再用花砖墙把自己家的亡人圈起来,先行,感到难为情,便支出堂弟来探她的口气。
  筑就筑罢,不然,父亲要被孤单地晾在外面了。
  可是,那砖墙筑得再漂亮,亡人是看不到的,明明显显是摆在地上,给过往的尘世上的人看的。
  父亲离世三年了,他一定转世到一个善良人家去了。她相信。
  六
  父亲在世时谨慎小心,愈老愈是这样,迈步细碎轻巧,仿佛怕踩到蚂蚁。杀一只鸡,看都不敢看,自己抓住鸡脖子,让别人下刀子。
  一次她买了一条鱼,叫来父亲烹制。
  父亲做的鱼,好吃得在街坊出了名,连早年来家里打家具的浙江木匠吃了都说:我们做鱼很随便的,煮煮就吃了。这个鱼做的真好吃。
  父亲小心翼翼拿起她买的那条鱼开始刮鳞。
  菜刀刚触及鱼腹,鱼便跳了起来,从父亲的手里滑到地上。父亲一怵,慌忙站起来。
  父亲定定站着,直到地上的鱼一动不动了,重新蹲下来,刮鳞。
  菜市场上买鱼的时候她也怕拿活鱼,便让卖鱼的把鱼拍晕了。
  父亲做好鱼,淡淡地对她说:以后再不要买鱼了,孩子们想吃了,带他们到外面去吃。父亲讲的“外面”指餐馆。她明白。
  从此,她再没买过鱼,父亲也再没做过鱼。
  孩子们露出馋相的时候,她便带他们去餐馆吃。她从心里更加怜惜父亲。
  七
  她想好了要给父亲坟上的砖墙砌出梅花图案,树,要栽上杨树。
  父亲生前喜欢梅花,家里挂着一张请人画的腊梅,被烟火熏得发黄了,不舍得换掉。杨树与父亲有缘。父亲生长的村庄,村口有两棵高大的白杨,上面筑有老鸭窝。从远处赶回来,看见挂着老鸦窝的白杨树,就觉得到家了。从古雅川镇调到羚城工作,父亲参加了羚城美化环境工作。在黄土马路两旁,在办公楼前,还在居住的大院门口,父亲他们栽上一棵棵白杨,到父亲离职去省城生活,那些白杨长得几层楼高了。
  有梅花和杨树陪伴护佑,父亲会心满意足,会不时来到她三姐妹梦中,不顾她们吵嚷反对,笑着说: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说:是人家的人了,我管不着了。
  父亲这样说不是玩笑话,实实在在这样做过。一年,大年三十,她与丈夫吵起了嘴,她抓起棉衣扭头去了娘家。
  父亲和母亲正在吃饺子和手擀长面条。家乡有三十晚餐讲究“金线吊元宝”的习俗,吃饺子,也吃手擀长面条。饺子是元宝,长面是金线。父亲让母亲给她下了碗“金线吊元宝”,看她吃完,对她说:你回去,哪有三十日不在婆家过的?人家娶的媳妇,你公公婆婆心里咋想呢?父亲没有留她,生生把她赶回了婆家。她掉泪了。
  八
  距父亲离世,这么快三年过去了,这次要栽上墓碑。
  家族墓地上,她看到父亲母亲,父亲兄弟们的坟堆已经攒的很高,相比之下,父亲的坟堆小多了。父亲母亲,父亲兄弟们早走了好多年,而父亲正在追赶他们的路上。她心里不是滋味。好在与大姐二姐她们定制的墓碑高大许多,仿佛父亲也能并肩跟他们站在一起。
  早先预约好的高僧带着他的徒弟上午八点到了。他们先为坟看相,然后打线,定好栽石桩的点。她和大姐二姐大姐夫二姐夫及三妈堂兄弟们掘开刚刚解冻的黄土地挖坑。
  太阳格外灿烂,风也是轻柔的,高僧在地边上来回走动,不停地接着电话。
  人多,栽石碑和石樁的八个坑很快被挖出来,高僧和他的弟子坐在铺在地上的毯子上开始念经。
  二姐看见高僧和他的徒弟不时看着手机。
  堂弟说这名高僧得了僧官的真传,卜卦灵验,来占卜的人需要预约排队。
  高僧不得不看手机,随时随地都有像她家这样需要祈愿安抚和相禳的人家。
  高僧的徒弟起身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串念珠。
  他招呼她们把准备好的东西拿过来。
  高僧的徒弟一一往坑里放上柏香枝,羊毛,五谷,牛奶,驱散一切不洁净的东西,让养育了人和牲畜的粮食,再去滋养土地。
  她举目四望,层层黄土的梯田,温厚无比。
  九
  隔壁是父亲的兄弟们,再往远,是父亲的母亲。此时他们那边寂静无声,一片蒿草泛着金黄色的光芒。
  尽管无奈,父亲被分隔了出来,她和大姐二姐不能让父亲四面受风,不得安睡。过些时候,随堂弟他们,她和大姐二姐要为父亲筑起围墙。
  仿佛这样,她的父亲在自己的母亲兄弟面前可以直起腰板。
  父亲虽然生了三个姑娘,姑娘们起到的作用与他的兄弟们生的儿子们不差分毫,甚至,更有撑起了一方天的味道。
  她想象着父亲和他的母亲,他的兄弟们将要筑上墙的墓地,感受到了那里竟比自己,两个姐姐和三妈他们的每个家庭都热闹太平,和睦亲密,大家都是满足快乐的样子。
  责任编辑:索朗卓嘎
其他文献
我的新时代历程,仅仅是平凡的幸福。在我的真实生活中,没有一见钟情的邂逅,只有熟悉了解后的走入。我认为,平凡幸福就是生活象一杯白开水,细细地品,醇香地甜。 My new cours
小学生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那么,一旦学生有了错误,教师会怎么做呢?我们常用的方法就是处罚,其方法有:挨骂罚站,赶出教室,罚扫地,罚写检讨,请家长等等。表面上看这些处罚确有
在进行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时,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把握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方法及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
尊敬的各位评委、敬爱的老师们:你们好!我来自于甘肃省兰州市东站小学,我叫田正青,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的《加、 Dear judges, b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美术教学创新有何特征?应处理好哪些关系?现代美术课堂教学就是要体
导学案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教材的变形与压缩,无不彰显着时代教育改革的前沿与步伐,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环节的与时俱进、高效的教学效果,也是一种好的教学模
2005年国内生产资料市场保持稳步较快增长,但供需增势趋稳,价格大幅回落。全年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增幅由前两年的19%以上回落到16.2%,市场供需形势逐步宽松,部分产品出现明显的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兴趣是一位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积极推进课程改革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利用各种手段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