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低碳环保、绿色节能已成为全人类的理念,许多科技发明都与此有关。可你知道吗?在无电、无汽车、无手机、无电脑的古代,人们同样将节能环保视为圭臬(guinie,圭表,比喻准则或法度)。还记得今年第4期刊物上《莫道古灯不绝伦》一文中的“长信宫灯”吗?它不就体现了两千多年前古人的节能环保思想吗?其实,这样的古代发明还有很多。
说起长信宫灯,那咱们再来聊聊与其异曲同工的节能瑰宝——雁鱼灯吧!这种形制的灯,最早出土于1985年,是一种典型的“环保灯”。灯火点燃时,烟雾会通过雁嘴和脖颈导人体内,经由雁肚里的水层进行溶解,从而达到净化烟雾、消减室内空气污染的目的。有趣的是,这种灯还能自由地调节亮度呢。
雁鱼灯的名字十分好听,还有着“鱼雁传书”的美好寓意,而另外一种古代灯具的名字就比较有趣了。在中国的语言中,人们常用“谁谁谁可不是个‘省油的灯’”来形容某人有点厉害。如果细细品咂这句话,我们还会得到这样的信息——古代油灯的耗油量普遍较高。或许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研制“省油灯”也就成了古人颇为现实的追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唐宋时期一款名为“夹心灯”的省油灯便应运而生了。
猛一看,省油灯与普通油灯没什么两样,可是细细观瞧,就会发现它的碟壁是一个中空的夹层,在碟壁的侧面设有一个圆嘴,供向夹层内注水之用。就凭设置一个注水夹层就能降低油灯耗油量吗?没错!古人正是利用夹层来降低灯具使用时的灯体温度,以此减少灯油的损耗和挥发。省油灯一经发明,文人、学子立马成了这项科技产品的拥护者。
水是人类的命脉。为了解决人们吃水问题,聪明的古人早就发现了井水的独特优势:它属于地下水,经过岩层的层层过滤,水质清澈,恒温,无污染,汲取方便。正是因为这些独到优势,井水历经数千年,滋养着华夏子孙。
但是,不是所有地方都能挖出优质的井水,面对如何净化水这个问题,现代人往往会想到净水器,而古人则会用到净水器的鼻祖——“漉水囊”。“茶圣”陆羽在《茶经》一书中就专门提到了这种器具的规格和尺寸:圆径五寸,柄一寸五分。
漉水囊多選用生铜为材质。由于铜离子有杀菌功效,细菌在铜滤水器中难以繁殖,因此在过滤杂质之外,它还具备了使水质保持清纯、不生异味的功效。同时,为了美观,人们还用丝竹为它制作一个盒套,有时还会再配上彩色锦缎、玉石等饰品呢,这可比现代净水器美观多了。
十多年前,英国《卫报》做了一项关于“人类史上最糟糕的发明”的投票,塑料袋、塑料包装不幸获此“殊荣”。近年来,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陆续出台了“限塑令”,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塑料袋被限制,作为顾客的我们多少还是有些不便的,可是我们的祖先却从不为此发愁,因为那时商品的包装、携带有的是招法,既美观,又实用,更节能。
我国最早的包装形式是树叶、兽皮等。后来,人们还用贝壳装水,以及用竹叶、芭蕉叶、荷叶、芦叶等植物包装食品。有意思的是,随着竹子在食品包装上的大展拳脚,竹篓、竹筐、竹筒开始步人人们的生活,人们还将竹子特有的香气与食物的香味融合,让食物更具风味,例如云南普洱茶的竹叶包装就是传世经典。
还有更高大上的包装呢!中国的瓷器享誉世界。为了便于运输,古人不仅采用了套装、垫衬、稻草绳子捆扎等方式,还别出心裁地使用了绿色生物方法,也就是用豆类、草种、麦芽掺上泥土填在瓷器的空隙中,不断浇水,让种子发芽生长。这样,茂盛的植物挤占空隙,使各个瓷器间的连接结实牢固。怎么样,这些古代包装、携带方式很有创意吧!
“垃圾围城”是当今全球化的大难题。不过,古人就不担心这个问题。在古代,人们早已学会了垃圾处理。他们将不可回收的垃圾集中堆在一起或者倒在大缸中,待其风化,再作为肥料回归到田地里,这个过程体现了“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
至于建筑垃圾,古人处理策略更是高明。北宋真宗时期,皇城失火,皇宫被烧毁。宋真宗派大臣丁渭主持修复。丁渭经过分析研究之后,确定了这样一个方案:
首先,将皇宫前面的大街挖成一条大沟,用挖出来的土方制坯烧砖,这样便就地解决了建城用砖问题;然后将京城附近的汴水引入刚刚挖好的大沟,将京城无法生产的建材通过水运输入京城;待工程结束后,将碎砖烂瓦回填到沟中,转眼间原来的大街重又再现。就这样,满目的建筑垃圾瞬间蒸发,其环保智慧,令人叹为观止。
古代人的节能意识还体现在民居建筑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福建的土楼。土楼材质并不稀有,红壤土、砂石、竹片、土纸浆等皆产自本地。要想让土楼的墙体更厚实,就需要加强红壤土的黏性。经过实践,古人发现当红壤土中加入红糖、蛋清以及煮熟的糯米饭时,建成的土墙就会坚硬如铁,能抵御经年的风雨侵蚀。截至目前,这些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古建筑依然屹立不倒,这足以证明古人的智慧!
福建土楼的设计还体现了当地人善于利用自然通风调节温度的智慧。一般来说,组成庭院的四面房屋皆相互联属,屋面搭接,紧紧包围着中间的小院落。古人充分挖掘了这个小院落,也就是天井的用途。如果天气异常炎热,风力微弱,天井在阳光暴晒下热气蒸腾,热气不断上升,土楼就会自然形成一种“拔气”效应,使得两侧厝巷里的冷气源源不断地向天井补充,从而形成温差对流。如此高明的通风系统,保证了土楼中每间居室都能享受到“穿堂风”的垂青,这效果甚至不弱于当今的空调呢。
看了这些古人在节能环保方面的成就,乔乔木直叹气,说“我们现代人不如古人聪明”。其实不是的,古人在节能环保方面的成就固然值得尊重,可是却未必适合如今的时代。比如,古代不会垃圾围城,除了得益于那时城市垃圾处理方式之外,也与当时垃圾种类单一有关。所以,咱们现代人也不要妄自菲薄,新时代要有新时代的节能环保办法。就拿垃圾处理来说,我们虽然不能像古人那样待其自然风化,垃圾分类却是个很有效的策略呢!
雁鱼灯、省油灯……绝伦古灯2.0版
说起长信宫灯,那咱们再来聊聊与其异曲同工的节能瑰宝——雁鱼灯吧!这种形制的灯,最早出土于1985年,是一种典型的“环保灯”。灯火点燃时,烟雾会通过雁嘴和脖颈导人体内,经由雁肚里的水层进行溶解,从而达到净化烟雾、消减室内空气污染的目的。有趣的是,这种灯还能自由地调节亮度呢。
雁鱼灯的名字十分好听,还有着“鱼雁传书”的美好寓意,而另外一种古代灯具的名字就比较有趣了。在中国的语言中,人们常用“谁谁谁可不是个‘省油的灯’”来形容某人有点厉害。如果细细品咂这句话,我们还会得到这样的信息——古代油灯的耗油量普遍较高。或许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研制“省油灯”也就成了古人颇为现实的追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唐宋时期一款名为“夹心灯”的省油灯便应运而生了。
猛一看,省油灯与普通油灯没什么两样,可是细细观瞧,就会发现它的碟壁是一个中空的夹层,在碟壁的侧面设有一个圆嘴,供向夹层内注水之用。就凭设置一个注水夹层就能降低油灯耗油量吗?没错!古人正是利用夹层来降低灯具使用时的灯体温度,以此减少灯油的损耗和挥发。省油灯一经发明,文人、学子立马成了这项科技产品的拥护者。
兼具“实力”与“美貌”的净水器
水是人类的命脉。为了解决人们吃水问题,聪明的古人早就发现了井水的独特优势:它属于地下水,经过岩层的层层过滤,水质清澈,恒温,无污染,汲取方便。正是因为这些独到优势,井水历经数千年,滋养着华夏子孙。
但是,不是所有地方都能挖出优质的井水,面对如何净化水这个问题,现代人往往会想到净水器,而古人则会用到净水器的鼻祖——“漉水囊”。“茶圣”陆羽在《茶经》一书中就专门提到了这种器具的规格和尺寸:圆径五寸,柄一寸五分。
漉水囊多選用生铜为材质。由于铜离子有杀菌功效,细菌在铜滤水器中难以繁殖,因此在过滤杂质之外,它还具备了使水质保持清纯、不生异味的功效。同时,为了美观,人们还用丝竹为它制作一个盒套,有时还会再配上彩色锦缎、玉石等饰品呢,这可比现代净水器美观多了。
高大上的包装材料
十多年前,英国《卫报》做了一项关于“人类史上最糟糕的发明”的投票,塑料袋、塑料包装不幸获此“殊荣”。近年来,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陆续出台了“限塑令”,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塑料袋被限制,作为顾客的我们多少还是有些不便的,可是我们的祖先却从不为此发愁,因为那时商品的包装、携带有的是招法,既美观,又实用,更节能。
我国最早的包装形式是树叶、兽皮等。后来,人们还用贝壳装水,以及用竹叶、芭蕉叶、荷叶、芦叶等植物包装食品。有意思的是,随着竹子在食品包装上的大展拳脚,竹篓、竹筐、竹筒开始步人人们的生活,人们还将竹子特有的香气与食物的香味融合,让食物更具风味,例如云南普洱茶的竹叶包装就是传世经典。
还有更高大上的包装呢!中国的瓷器享誉世界。为了便于运输,古人不仅采用了套装、垫衬、稻草绳子捆扎等方式,还别出心裁地使用了绿色生物方法,也就是用豆类、草种、麦芽掺上泥土填在瓷器的空隙中,不断浇水,让种子发芽生长。这样,茂盛的植物挤占空隙,使各个瓷器间的连接结实牢固。怎么样,这些古代包装、携带方式很有创意吧!
不怕“垃圾围城”
“垃圾围城”是当今全球化的大难题。不过,古人就不担心这个问题。在古代,人们早已学会了垃圾处理。他们将不可回收的垃圾集中堆在一起或者倒在大缸中,待其风化,再作为肥料回归到田地里,这个过程体现了“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
至于建筑垃圾,古人处理策略更是高明。北宋真宗时期,皇城失火,皇宫被烧毁。宋真宗派大臣丁渭主持修复。丁渭经过分析研究之后,确定了这样一个方案:
首先,将皇宫前面的大街挖成一条大沟,用挖出来的土方制坯烧砖,这样便就地解决了建城用砖问题;然后将京城附近的汴水引入刚刚挖好的大沟,将京城无法生产的建材通过水运输入京城;待工程结束后,将碎砖烂瓦回填到沟中,转眼间原来的大街重又再现。就这样,满目的建筑垃圾瞬间蒸发,其环保智慧,令人叹为观止。
福建土楼中的天然空调
古代人的节能意识还体现在民居建筑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福建的土楼。土楼材质并不稀有,红壤土、砂石、竹片、土纸浆等皆产自本地。要想让土楼的墙体更厚实,就需要加强红壤土的黏性。经过实践,古人发现当红壤土中加入红糖、蛋清以及煮熟的糯米饭时,建成的土墙就会坚硬如铁,能抵御经年的风雨侵蚀。截至目前,这些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古建筑依然屹立不倒,这足以证明古人的智慧!
福建土楼的设计还体现了当地人善于利用自然通风调节温度的智慧。一般来说,组成庭院的四面房屋皆相互联属,屋面搭接,紧紧包围着中间的小院落。古人充分挖掘了这个小院落,也就是天井的用途。如果天气异常炎热,风力微弱,天井在阳光暴晒下热气蒸腾,热气不断上升,土楼就会自然形成一种“拔气”效应,使得两侧厝巷里的冷气源源不断地向天井补充,从而形成温差对流。如此高明的通风系统,保证了土楼中每间居室都能享受到“穿堂风”的垂青,这效果甚至不弱于当今的空调呢。
新时代的节能环保
看了这些古人在节能环保方面的成就,乔乔木直叹气,说“我们现代人不如古人聪明”。其实不是的,古人在节能环保方面的成就固然值得尊重,可是却未必适合如今的时代。比如,古代不会垃圾围城,除了得益于那时城市垃圾处理方式之外,也与当时垃圾种类单一有关。所以,咱们现代人也不要妄自菲薄,新时代要有新时代的节能环保办法。就拿垃圾处理来说,我们虽然不能像古人那样待其自然风化,垃圾分类却是个很有效的策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