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每天接触的都是孩子。跟孩子打交道虽说有不少乐趣,但谁都知道带孩子尤其是带学龄前的孩子并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儿。我们虽然不像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那样有升学的压力,但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无所顾忌、毫无规矩的“小皇帝”,还要面对那些对这些“小皇帝”有着过高期望值的家长。
先来听听这些家长的心声:
“老师,我家孙子个性强,不买我们的账,不高兴的时候,就跟我们闹,怎么说都不肯听,我只得向他赔不是,我反倒成了他的孙子了。老师,你帮我给他点规矩……”一位奶奶跟我说。
“我家的孩子就听老师的话,我们的话压根儿就听不进去,叫他做点事就像骗唐僧一样,满足他的要求时才肯去做。我们想叫他学学钢琴,将来能像郎朗一样,可他就是不听话,真拿他没办法。”有位年轻的妈妈对我说。
有位爷爷跟我唠叨:“我家孩子什么都好,就是吃饭的时候最头疼,一顿饭要吃上个把小时,累死我们了。老师,你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孙子听话?”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不买家长的账呢?
1.孩子不买家长的帐,毋庸置疑,最主要的是家庭教养方式不当。现在的家庭大多是非常6+1的组合,6个人围着一个小孩转,在生活中给予“无微不至”的照应,唯恐出半点差错,孩子的低能,责任在于谁呢?
2.家长普遍低估孩子的生存能力。家长觉得孩子小,不会做事,有了小孩的掺和,做事效率不高,不如自己一个人做算了,包办代替的现象普遍存在。家长成了孩子的生活保姆,对于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从不考虑,真是有求必应,只要孩子开心,自己情愿被孩子牵着鼻子走。
3.家长思想观念落后。许多家长总喜欢听话的孩子,而他们的行为往往与他们的意识相悖。他们的溺爱使孩子自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当孩子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便会滋生反抗情绪,而此时家长的纵容、迁就就是导致孩子不听话意识的根源。
在家庭教育失败后,好多家长就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幼儿园老师身上。不难发现家庭教养方式给我们的学前教育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孩子对别人的要求很多,稍不顺从,抵抗情绪很严重,难以沟通。最有感触的就是每年的新生入园时把我们老师折腾得很累,由于幼儿的适应力不强,自理能力很弱,表现出惊恐不安,情绪化很严重,用哭示威,有的甚至拳打脚踢来对付老师。平时工作中,我们感到有一双手不够用,恨不得自己有孙悟空的本领,因为孩子的需求很多。对此,我们应该怎做呢?
学前教育的关键不是要培养几个爱迪生、郎朗,或者是其他什么神童。因而,学多少字母、学多少数字都是次要的,学前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为主。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是和我在幼儿园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分不开的,它让我懂得要诚实、友爱、守信,好的东西要与其他小朋友分享……”在幼儿园时养成的良好习惯,不但为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打好了基础,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而我们家庭教育的失误正是由于使小孩从小养成了自私、任性等坏习惯,我们的学前教育要在孩子习惯没有定型的时候帮助他们改掉这些坏习惯并自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好习惯终生受益。
对学前孩子教育最好的方法便是活动。唱歌、跳舞、玩是幼儿的习性,我们应该在这些活动中锻炼和培养孩子们勇敢、互助等良好行为习惯。
有一次晨间活动,我让孩子练习跳绳,大家都练得很认真,一个小朋友却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不会跳绳。”说完就把绳子放到我的手里。我听了以后对他说:“过来,我们两个人一起跳,注意绳子甩到你的脚后面,你就要往上跳一下,好吗?”他点了点头,练了一会儿,我们能连续跳10下了,他来了劲对我说:“老师,我也想带你跳,好吗?”我欣然应允,并蹲下来和他跳了一会儿,他的脸上挂满了笑容。他说:“我要天天练习跳绳,像老师一样有本领。”我听了以后摸着他的头说:“真是好样的,好好学,你一定会成功的。”
要给予孩子适当的帮助,让孩子敢做敢为。孩子毕竟是小孩,好奇心强是他们的本性,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为他们营造一种富有创造力的环境让他们大胆地去探索,并为他们适时提供帮助,让他们尝到成功的乐趣。在进行班级环境创设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孩子回去找一些废旧的东西过来装饰教室,然后把班上的小朋友分成几组,共同来完成一些手工作品。当孩子看到自己的东西挂到墙上时,心里特别有成就感。
对学前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我们要学会心理分析,对症下药,更好地锻炼孩子。教师要关注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学会分析孩子的心理和形成原因,因人而异,找到合适的方式引导孩子,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离不开家长的协助。作为教师应该多与家长沟通,教给家长正确的育儿方法,同时把教师改正孩子不良习惯所采取的措施告诉家长,以求得到家长的配合,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取更有效的成果。
我们在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正确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先来听听这些家长的心声:
“老师,我家孙子个性强,不买我们的账,不高兴的时候,就跟我们闹,怎么说都不肯听,我只得向他赔不是,我反倒成了他的孙子了。老师,你帮我给他点规矩……”一位奶奶跟我说。
“我家的孩子就听老师的话,我们的话压根儿就听不进去,叫他做点事就像骗唐僧一样,满足他的要求时才肯去做。我们想叫他学学钢琴,将来能像郎朗一样,可他就是不听话,真拿他没办法。”有位年轻的妈妈对我说。
有位爷爷跟我唠叨:“我家孩子什么都好,就是吃饭的时候最头疼,一顿饭要吃上个把小时,累死我们了。老师,你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孙子听话?”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不买家长的账呢?
1.孩子不买家长的帐,毋庸置疑,最主要的是家庭教养方式不当。现在的家庭大多是非常6+1的组合,6个人围着一个小孩转,在生活中给予“无微不至”的照应,唯恐出半点差错,孩子的低能,责任在于谁呢?
2.家长普遍低估孩子的生存能力。家长觉得孩子小,不会做事,有了小孩的掺和,做事效率不高,不如自己一个人做算了,包办代替的现象普遍存在。家长成了孩子的生活保姆,对于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从不考虑,真是有求必应,只要孩子开心,自己情愿被孩子牵着鼻子走。
3.家长思想观念落后。许多家长总喜欢听话的孩子,而他们的行为往往与他们的意识相悖。他们的溺爱使孩子自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当孩子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便会滋生反抗情绪,而此时家长的纵容、迁就就是导致孩子不听话意识的根源。
在家庭教育失败后,好多家长就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幼儿园老师身上。不难发现家庭教养方式给我们的学前教育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孩子对别人的要求很多,稍不顺从,抵抗情绪很严重,难以沟通。最有感触的就是每年的新生入园时把我们老师折腾得很累,由于幼儿的适应力不强,自理能力很弱,表现出惊恐不安,情绪化很严重,用哭示威,有的甚至拳打脚踢来对付老师。平时工作中,我们感到有一双手不够用,恨不得自己有孙悟空的本领,因为孩子的需求很多。对此,我们应该怎做呢?
学前教育的关键不是要培养几个爱迪生、郎朗,或者是其他什么神童。因而,学多少字母、学多少数字都是次要的,学前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为主。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是和我在幼儿园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分不开的,它让我懂得要诚实、友爱、守信,好的东西要与其他小朋友分享……”在幼儿园时养成的良好习惯,不但为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打好了基础,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而我们家庭教育的失误正是由于使小孩从小养成了自私、任性等坏习惯,我们的学前教育要在孩子习惯没有定型的时候帮助他们改掉这些坏习惯并自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好习惯终生受益。
对学前孩子教育最好的方法便是活动。唱歌、跳舞、玩是幼儿的习性,我们应该在这些活动中锻炼和培养孩子们勇敢、互助等良好行为习惯。
有一次晨间活动,我让孩子练习跳绳,大家都练得很认真,一个小朋友却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不会跳绳。”说完就把绳子放到我的手里。我听了以后对他说:“过来,我们两个人一起跳,注意绳子甩到你的脚后面,你就要往上跳一下,好吗?”他点了点头,练了一会儿,我们能连续跳10下了,他来了劲对我说:“老师,我也想带你跳,好吗?”我欣然应允,并蹲下来和他跳了一会儿,他的脸上挂满了笑容。他说:“我要天天练习跳绳,像老师一样有本领。”我听了以后摸着他的头说:“真是好样的,好好学,你一定会成功的。”
要给予孩子适当的帮助,让孩子敢做敢为。孩子毕竟是小孩,好奇心强是他们的本性,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为他们营造一种富有创造力的环境让他们大胆地去探索,并为他们适时提供帮助,让他们尝到成功的乐趣。在进行班级环境创设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孩子回去找一些废旧的东西过来装饰教室,然后把班上的小朋友分成几组,共同来完成一些手工作品。当孩子看到自己的东西挂到墙上时,心里特别有成就感。
对学前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我们要学会心理分析,对症下药,更好地锻炼孩子。教师要关注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学会分析孩子的心理和形成原因,因人而异,找到合适的方式引导孩子,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离不开家长的协助。作为教师应该多与家长沟通,教给家长正确的育儿方法,同时把教师改正孩子不良习惯所采取的措施告诉家长,以求得到家长的配合,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取更有效的成果。
我们在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正确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