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信息化是新农村的重要内涵和标志,是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支撑,特别是对农业结构调整具有直接的引导作用。是一项长远的工程,其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个集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于一体的信息化系统。同时也要使农民真正的步入信息化的殿堂,能直接的运用计算机技术来指导自己的生产和销售,实现生产的自动化和现代化以及销售的网络化。信息是财富,信息是资源,信息就是生产力已经成为共识。现代信息技术也逐步地向农业渗透,农业信息化将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同时也是促进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一、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农业信息化发展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传统单一的农业生产方式将在信息化发展的推动下,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使农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和高效益化,降低生产成本,使农民的收入增加。同时,农业信息化发展,将加强信息流通,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由于农产品的绝对过剩,而是因为信息服务不及时,错过了销售的时机。相反,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及时准确的提供大量的市场供求信息,拓展了销售渠道,农民可以利用网络销售自己的农副产品,减少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使自己能直接获得最大的收益。同时农民还增强了市场观念,能及时地把握市场信息,根据市场信息进行有目的的生产经营,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降低了农业风险。农民生产一直都受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农业风险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从市场风险来看,农民处于信息获取的弱势地位,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民在生产上具有盲目性,在产品销售上具有滞后性。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使农民及时主动的掌握市场信息,从而能准确的制定生产销售的决策,从而降低市场风险带来的损失。从自然风险来看,农业信息化发展为农民带来先进的种植技术以及准确的预测信息(病虫害,天气等),从而改善了农民靠天吃饭的传统,降低了自然风险,有利于农民的增收。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就业结构的转变,促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鼓励富余劳动力出外打工以获得劳务收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是劳动力的转移目前仍受农民自身能力和劳动力需求信息的制约。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将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和劳动力需求信息,促使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升农村的就业结构。
二、大力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
加大农业信息化投资,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与宏观调控,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政府不仅仅是信息产品市场的一个用户,一个重要节点,更大程度上是以市场创建、支撑和调节者的身份介入农业信息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而投资是其重要角色的体现。
1、增加财政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的正确投资是国家农村信息产业与信息技术发展的保障。目前,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比例都远远不够,各级政府应根据本地所处不同区域资源和经济发展情况确定不同的投资额度,进而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在这方面,可以参照经济发达国家以及国内的发达地区对农业的投入,决定在农业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同时,也要对有代表性地区进行抽样调研,综合分析所得数据,从而得到最佳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量。
2、根据现状和发展趋势,确定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优先领域和优势项目。
农业信息化以网络农业为代表,应把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作为优先发展的领域之一。政府需要加大农业信息化的投入,整合和利用各种优势资源,确保产、供、销的畅通和优化循环,这对于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及提高农业竞争力具有促进作用。
3、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
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是农业信息化建设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对网络平台和数据库建设、资源开发、网络延伸和终端建设,对农业信息的采集、发布、接收有巨大作用。应建立统一的宏观管理机制,制定有关的优惠政策,创造更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以吸引、鼓励、引导、扶持集体与个人兴办农业信息企业。
4、加大农业信息化队伍建设投资,发挥政府的组织管理作用。
农业信息的开发和应用离不开农业信息化队伍的建设。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继续实施各类优秀人才计划,提高农业信息化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优化科技队伍结构。此外,要注重农村信息员的培养,面向基层为农民服务。
一、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农业信息化发展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传统单一的农业生产方式将在信息化发展的推动下,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使农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和高效益化,降低生产成本,使农民的收入增加。同时,农业信息化发展,将加强信息流通,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由于农产品的绝对过剩,而是因为信息服务不及时,错过了销售的时机。相反,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及时准确的提供大量的市场供求信息,拓展了销售渠道,农民可以利用网络销售自己的农副产品,减少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使自己能直接获得最大的收益。同时农民还增强了市场观念,能及时地把握市场信息,根据市场信息进行有目的的生产经营,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降低了农业风险。农民生产一直都受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农业风险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从市场风险来看,农民处于信息获取的弱势地位,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民在生产上具有盲目性,在产品销售上具有滞后性。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使农民及时主动的掌握市场信息,从而能准确的制定生产销售的决策,从而降低市场风险带来的损失。从自然风险来看,农业信息化发展为农民带来先进的种植技术以及准确的预测信息(病虫害,天气等),从而改善了农民靠天吃饭的传统,降低了自然风险,有利于农民的增收。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就业结构的转变,促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鼓励富余劳动力出外打工以获得劳务收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是劳动力的转移目前仍受农民自身能力和劳动力需求信息的制约。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将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和劳动力需求信息,促使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升农村的就业结构。
二、大力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
加大农业信息化投资,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与宏观调控,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政府不仅仅是信息产品市场的一个用户,一个重要节点,更大程度上是以市场创建、支撑和调节者的身份介入农业信息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而投资是其重要角色的体现。
1、增加财政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的正确投资是国家农村信息产业与信息技术发展的保障。目前,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比例都远远不够,各级政府应根据本地所处不同区域资源和经济发展情况确定不同的投资额度,进而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在这方面,可以参照经济发达国家以及国内的发达地区对农业的投入,决定在农业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同时,也要对有代表性地区进行抽样调研,综合分析所得数据,从而得到最佳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量。
2、根据现状和发展趋势,确定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优先领域和优势项目。
农业信息化以网络农业为代表,应把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作为优先发展的领域之一。政府需要加大农业信息化的投入,整合和利用各种优势资源,确保产、供、销的畅通和优化循环,这对于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及提高农业竞争力具有促进作用。
3、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
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是农业信息化建设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对网络平台和数据库建设、资源开发、网络延伸和终端建设,对农业信息的采集、发布、接收有巨大作用。应建立统一的宏观管理机制,制定有关的优惠政策,创造更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以吸引、鼓励、引导、扶持集体与个人兴办农业信息企业。
4、加大农业信息化队伍建设投资,发挥政府的组织管理作用。
农业信息的开发和应用离不开农业信息化队伍的建设。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继续实施各类优秀人才计划,提高农业信息化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优化科技队伍结构。此外,要注重农村信息员的培养,面向基层为农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