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数学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自我建构数学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过程。把练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他们去发现,去探索。为此,本文从五个方面来强调练习设计的重要性。
【关 键 词】 小学;数学练习题;策略
练习是教学中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技能技巧的必要手段,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小学数学练习设计亦不例外。笔者以为,设计小学数学练习应突出以下“五要”:
一、要有生活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在课堂上,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大都是以系统化、标准化的纯数学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境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所在,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很有用, 增加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学习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时,可设计这样一道习题:假如我们班52人去公园玩,门票每人15元,60人以上可以享受八折优惠,你认为怎样买票花钱最少,最少是多少钱?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生活经验不同,所以设计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第一种方案:全班52人不够60人,不能享受八折优慧,所以买52张共花15×52=780元。第二种方案:因为60张可以享受八折优惠,所以就60张,需要花15×60×80%=720元,比第一种少花60元。第三种方案是买60张花去720元。然后把剩下的8张卖给其他游客,可以得到120元,相当于买52张只花了600元。这一练习综合了“打折”等知识,且具有实际意义。
二、要有针对性
素质教育要求,练习设计的内容应有针对性,要目的明确,紧扣教学要求。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对老师所教学的新内容很快表示理解,并对模仿性的练习做得很好;但在做综合练习题时,很多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地出现错误。这反映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知半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学生常常错的或预测学生可能会错的题,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为了排除学生根据个位上的特征来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2、5整除的干扰,在学习前设计如下练习。
下列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
13、36、16、39、24、29、42、93
使学生看到,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能被3整除,个位上不是3、6、9的数也不一定不能被3整除,从而为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做好准备。给学生做好针对性的练习,把学生引入最佳的认知状态,再稍加点拨、诱发,则水到渠成,就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要有趣味性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学习也如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题目或数学游戏,学生必定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这节课结束前设计一个游戏。同学们按照自己的学号,按老师要求站力,看谁反应快。1. 学号是质数的同学;2. 学号是最小合数的同学;3. 学号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同学;4. 学号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同学;5. 学号是合数的同学;6. 没有站立过的同学。这样可以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让学生带着愉快和渴望学习新知识的心情结束这一节课。
四、要有层次性
学生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不是整齐划一、千人一面的。为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明确肯定学生认知活动的个体特殊性,正视他们在已有知识和学习动机等方面的差别,所以设计问题必须更有层次性。所谓层次性,指的是问题里面含有各种各样的小问题,有浅、中、难适合各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而形成一连串的问题链:浅层次的记忆性问题,可供单纯的机械模仿;较深层次的问题,可用来掌握和巩固新知识;高层次的问题,可供用来引导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题目的安排,也应该从易到难,由简到繁,形成梯度。虽然起点低,但最后要求较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成绩一般的学生能正确解答大部分习题,成绩优秀的学生也能答对难度较高的探索性习题,使全体同学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应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高性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降低习题的坡度;同时,不拘泥于书本,对具有创新思想见解的学生予以鼓励。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体会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五、要有开放性
由于知识水平、社会经历不同,每个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内容的选取到形式的呈现都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设计常常条件确定、答案唯一,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然,“教无定法”,设计小学数学练习的策略还很多,教师一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在新课标背景下“高屋建瓴”、精心设计,为学生的可持续的发展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人民教育编辑部. 教学大道—写给小学数学教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关 键 词】 小学;数学练习题;策略
练习是教学中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技能技巧的必要手段,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小学数学练习设计亦不例外。笔者以为,设计小学数学练习应突出以下“五要”:
一、要有生活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在课堂上,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大都是以系统化、标准化的纯数学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境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所在,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很有用, 增加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学习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时,可设计这样一道习题:假如我们班52人去公园玩,门票每人15元,60人以上可以享受八折优惠,你认为怎样买票花钱最少,最少是多少钱?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生活经验不同,所以设计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第一种方案:全班52人不够60人,不能享受八折优慧,所以买52张共花15×52=780元。第二种方案:因为60张可以享受八折优惠,所以就60张,需要花15×60×80%=720元,比第一种少花60元。第三种方案是买60张花去720元。然后把剩下的8张卖给其他游客,可以得到120元,相当于买52张只花了600元。这一练习综合了“打折”等知识,且具有实际意义。
二、要有针对性
素质教育要求,练习设计的内容应有针对性,要目的明确,紧扣教学要求。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对老师所教学的新内容很快表示理解,并对模仿性的练习做得很好;但在做综合练习题时,很多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地出现错误。这反映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知半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学生常常错的或预测学生可能会错的题,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为了排除学生根据个位上的特征来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2、5整除的干扰,在学习前设计如下练习。
下列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
13、36、16、39、24、29、42、93
使学生看到,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能被3整除,个位上不是3、6、9的数也不一定不能被3整除,从而为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做好准备。给学生做好针对性的练习,把学生引入最佳的认知状态,再稍加点拨、诱发,则水到渠成,就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要有趣味性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学习也如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题目或数学游戏,学生必定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这节课结束前设计一个游戏。同学们按照自己的学号,按老师要求站力,看谁反应快。1. 学号是质数的同学;2. 学号是最小合数的同学;3. 学号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同学;4. 学号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同学;5. 学号是合数的同学;6. 没有站立过的同学。这样可以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让学生带着愉快和渴望学习新知识的心情结束这一节课。
四、要有层次性
学生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不是整齐划一、千人一面的。为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明确肯定学生认知活动的个体特殊性,正视他们在已有知识和学习动机等方面的差别,所以设计问题必须更有层次性。所谓层次性,指的是问题里面含有各种各样的小问题,有浅、中、难适合各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而形成一连串的问题链:浅层次的记忆性问题,可供单纯的机械模仿;较深层次的问题,可用来掌握和巩固新知识;高层次的问题,可供用来引导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题目的安排,也应该从易到难,由简到繁,形成梯度。虽然起点低,但最后要求较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成绩一般的学生能正确解答大部分习题,成绩优秀的学生也能答对难度较高的探索性习题,使全体同学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应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高性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降低习题的坡度;同时,不拘泥于书本,对具有创新思想见解的学生予以鼓励。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体会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五、要有开放性
由于知识水平、社会经历不同,每个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内容的选取到形式的呈现都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设计常常条件确定、答案唯一,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然,“教无定法”,设计小学数学练习的策略还很多,教师一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在新课标背景下“高屋建瓴”、精心设计,为学生的可持续的发展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人民教育编辑部. 教学大道—写给小学数学教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