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上的种种理念、方法的更新和创新,如百花齐放,春色满园,令人目不暇接。作为语文教师应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让语文这一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成为学生手中的钥匙去打开成功的大门?当我们流连其中时,往往忽略了最简单、最重要的一点——让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王运遂老师30多年来倾注满腔热情,一直坚守着自己“让学生自己学好语文”的教学主张,创立了“中学语文读写改整体教学模式”,并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不断盛开着奇异的花朵,散发着浓郁的芬芳,给学生带来无尽的快乐!本期专题让我们一同去分享王运遂老师成功实现“让学生自己学好语文”的职业梦想!
关注名师·王运遂篇
王运遂是南昌市第十九中学语文教师,江西省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教育劳动模范、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教育部新课程改革实验先进个人以及全国中小学十杰中青年教师等称号,人民教师奖章、五一劳动奖章。两次在北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多次受到省市领导的走访慰问。
30多年来,王老师潜心教学改革,创立的中学语文“读写改”整体教学模式,中央电视台、中央教育电视台以及《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江西教育》《教师博览》等媒体作了专题报道。发表论文近百篇,独立与合作著书33种。应邀在全国、省市作学术交流、报告400余场。
一、缘由
我听过不少语文课,常见一些教师一边讲解课文,一边出示课件,自我感觉良好;而学生呢,一边听,一边看,往往心不在焉。殊不知,这些教师犯了一个常规性的错误,就是对语文教学实行三包,即包教、包学、包会,企图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去替代学生的劳动,替代学生学语文。于是乎,老师讲语文,学生听语文,老师讲得满堂精彩,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老师用心良苦,学生语文水平原地踏步。以至于,1978年吕叔湘先生指出的语文学习大多数不过关,一直持续到现在,语文教学始终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各个方面都不太满意。其实问题的症结很明显,学生只是听,没有语文活动,这等于没有学语文。学生没有学语文怎么可能提高语文水平?所以,我们要大声呼吁:语文老师要做真正的语文老师,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学好语文。具体来说,有三层意思:学生学语文,真学语文,学好语文。
学生学语文。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不乐观地说,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的仍然是讲什么,以“讲”为中心去设计语文课,恰恰把学生这一最重要的课堂教学因素给忽略了。有时也许会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但那是让学生配合他的讲解,把课堂教学的主体当成了陪衬。语文是人们用以交际的工具,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是教学的核心,因此语文教学要更加重视语言的学习与实践,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这个学习与实践就是听说读写,没有学生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肯定是得不到提高的。我们必须彻底转变观念,从追求讲什么,到追求不讲什么,从而腾出时间让学生自己学语文。从过去的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进入到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由讲深讲透,过渡到精讲精练,进而实现少讲多学,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可以大胆地说,语文水平高的学生不一定是老师教出来的,完全在于他自己的学习,语文更适合自学成才。当然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但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知识,而在于他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真学语文。就是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位,让学生多读多写,重在积累。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学生通过读,积累大量语言材料,为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古人有“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古训,可见古人在学习中是多么重视读。有句谚语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也充分地说明读是学生学习语文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写是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具体运用,也是语文能力的具体表现。读是理解,写是表达;读是吸收,写是倾吐。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才能将语文学习落到实处,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排斥练习题、考试题,只是没有读、写作为基础,没有一定的积累,解题能力也是难以奏效的。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从用理论检验语言,到学语言,用语言,悟理论,在实践中探求怎么学。这也就是要把语言规律落实到具体的语文实践中,让学生运用语言规律更好地组织语言表情达意,提升人生体验。所以,语文课要少讲一些理论的和抽象的东西,更多的是让学生去实践、去感觉,多读、多写。比如有的课,展示的幻灯片有20多张,什么作者介绍、时代背景、人物形象……平均1~2分钟放一张,学生基本上没有读写的机会,没有语文的实践活动,这种抽象的、理论的教学,实质就是“告诉”为主的教学,根本不是中学语文课的特点。学生没有读写,没有语文实践,就没有真学语文。
学好语文。从默默接受的隐性思维和感悟,到用听说读写等活动的显形思维和感悟,全身心探求语文的魅力,才能让学生学好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只是客体意义上的“知道”,而是主体意义上的全身心投入,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掘学生的情感和思想资源,调动学生所有机体去感、说、动、做……在做中学,在尝试中学,在体验中学,让语文融入到学生的感觉中去。
二、实践
思想决定行动,境界提升品位。基于上述思考,我倾注满腔热情,用“心”教学,用“脑子”教书,不断摸索,终于经过初、高中共10轮、30多年的教学实践,创立了“中学语文读写改整体教学模式”,成功地实现了让学生自己学好语文的职业梦想。
“中学语文读写改整体教学模式”,从学生学习语文的客观心理出发,以思维训练为重点,抓住读写这个中心环节,加强学生学习的自我反馈,强化思想教育功能,扩大课内外的横向联系,借此来带动和促进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其他语文能力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自会读书和自能作文的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具体内涵: 三个思想。一是主体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二是整体思想,就是以读写为中心带动其他方面的训练,讲究整体效能,全面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让学生真正学语文;三是效率思想,具体体现在“多快活”三个字上。所谓“多”,就是多读多写多改,给学生以大量实践的机会。所谓“快”,就是加快教学节奏,提高时间利用率。所谓“活”,就是结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在学生“自读、自写、自改”的过程中,因势利导,力图创造一种积极热烈、生动活泼的氛围,使死气沉沉的课堂变为学生愉快生活、主动探求的场所。统一起来看,“多快活”是一个整体,是“多(么)快活”!
三种基本课型。“读写改”整体教学模式设计了“阅读课、写作课、批改课”三种基本课型,辅以活动课、选修课,组成读写改“一条龙”的教学程序,使读写改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表示各主要因素间的关系,带动其他因素,反映语文整体的简约教学结构体,达到能“自读、自写、自改”的目的,形成学生较强的自为能力。
四个主要特点。一是以读写为中心环节,把“读写”这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关键作为突破口,来带动其他,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把批改与读写并列,其意义远不止修改一篇作文,它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反馈阶段,给它应有的地位,有课型的保证,才能使教学过程的完善得到落实。三是将思维训练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在以能力训练为序,逐步提升读写水平的同时,注重思想渗透,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技能,而要掌握科学的方法体系,学会学习的本领,而且有所追求,有高尚的情操,德、识、才、学综合发展。四是拓宽学习渠道,使语文学习真正构成一个包括三个子系统的立体型网络。(1)激励系统,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2)学法系统,当学生有了兴趣之后,老师的注意力不是一篇一篇课文,而是学习这些课文的方法,学会怎样学习。按照学习心理特征和科学途径,设计一套完整的学生读书、写作和批改的方法,强化学生在实践中的自我意识,使他们在实际上和心理上都做好准备,以便整个一生中都不断地补充知识。(3)调控系统,包括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的自我反馈矫正,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引导与管理。它有利于学生在有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在掌握了学习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地纠正不良的学习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的形成则意味着教学的成功。
中学语文“读写改”整体教学模式,归纳起来,就是12个字:多读,多写,多改,兴趣,方法,习惯。让学生多实践,多感悟,多体验,真学语文,实实在在学好语文。这一模式的教学实践取得了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整体效益,在省内外语文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被拍成电视专题片在中央教育电视台播放,中央教科所编辑的《中国当代教育科研成果大典》及《中学校长工作大全》《教学法大全》等专著、大专院校教科书收录,《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20多家报纸杂志予以评价、报道。当然,“读写改”这一教学模式也还存在着很多盲点。通向“敞亮”的教学境界,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红谷滩校区)
关注名师·王运遂篇
王运遂是南昌市第十九中学语文教师,江西省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教育劳动模范、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教育部新课程改革实验先进个人以及全国中小学十杰中青年教师等称号,人民教师奖章、五一劳动奖章。两次在北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多次受到省市领导的走访慰问。
30多年来,王老师潜心教学改革,创立的中学语文“读写改”整体教学模式,中央电视台、中央教育电视台以及《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江西教育》《教师博览》等媒体作了专题报道。发表论文近百篇,独立与合作著书33种。应邀在全国、省市作学术交流、报告400余场。
一、缘由
我听过不少语文课,常见一些教师一边讲解课文,一边出示课件,自我感觉良好;而学生呢,一边听,一边看,往往心不在焉。殊不知,这些教师犯了一个常规性的错误,就是对语文教学实行三包,即包教、包学、包会,企图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去替代学生的劳动,替代学生学语文。于是乎,老师讲语文,学生听语文,老师讲得满堂精彩,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老师用心良苦,学生语文水平原地踏步。以至于,1978年吕叔湘先生指出的语文学习大多数不过关,一直持续到现在,语文教学始终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各个方面都不太满意。其实问题的症结很明显,学生只是听,没有语文活动,这等于没有学语文。学生没有学语文怎么可能提高语文水平?所以,我们要大声呼吁:语文老师要做真正的语文老师,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学好语文。具体来说,有三层意思:学生学语文,真学语文,学好语文。
学生学语文。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不乐观地说,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的仍然是讲什么,以“讲”为中心去设计语文课,恰恰把学生这一最重要的课堂教学因素给忽略了。有时也许会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但那是让学生配合他的讲解,把课堂教学的主体当成了陪衬。语文是人们用以交际的工具,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是教学的核心,因此语文教学要更加重视语言的学习与实践,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这个学习与实践就是听说读写,没有学生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肯定是得不到提高的。我们必须彻底转变观念,从追求讲什么,到追求不讲什么,从而腾出时间让学生自己学语文。从过去的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进入到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由讲深讲透,过渡到精讲精练,进而实现少讲多学,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可以大胆地说,语文水平高的学生不一定是老师教出来的,完全在于他自己的学习,语文更适合自学成才。当然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但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知识,而在于他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真学语文。就是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位,让学生多读多写,重在积累。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学生通过读,积累大量语言材料,为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古人有“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古训,可见古人在学习中是多么重视读。有句谚语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也充分地说明读是学生学习语文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写是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具体运用,也是语文能力的具体表现。读是理解,写是表达;读是吸收,写是倾吐。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才能将语文学习落到实处,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排斥练习题、考试题,只是没有读、写作为基础,没有一定的积累,解题能力也是难以奏效的。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从用理论检验语言,到学语言,用语言,悟理论,在实践中探求怎么学。这也就是要把语言规律落实到具体的语文实践中,让学生运用语言规律更好地组织语言表情达意,提升人生体验。所以,语文课要少讲一些理论的和抽象的东西,更多的是让学生去实践、去感觉,多读、多写。比如有的课,展示的幻灯片有20多张,什么作者介绍、时代背景、人物形象……平均1~2分钟放一张,学生基本上没有读写的机会,没有语文的实践活动,这种抽象的、理论的教学,实质就是“告诉”为主的教学,根本不是中学语文课的特点。学生没有读写,没有语文实践,就没有真学语文。
学好语文。从默默接受的隐性思维和感悟,到用听说读写等活动的显形思维和感悟,全身心探求语文的魅力,才能让学生学好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只是客体意义上的“知道”,而是主体意义上的全身心投入,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掘学生的情感和思想资源,调动学生所有机体去感、说、动、做……在做中学,在尝试中学,在体验中学,让语文融入到学生的感觉中去。
二、实践
思想决定行动,境界提升品位。基于上述思考,我倾注满腔热情,用“心”教学,用“脑子”教书,不断摸索,终于经过初、高中共10轮、30多年的教学实践,创立了“中学语文读写改整体教学模式”,成功地实现了让学生自己学好语文的职业梦想。
“中学语文读写改整体教学模式”,从学生学习语文的客观心理出发,以思维训练为重点,抓住读写这个中心环节,加强学生学习的自我反馈,强化思想教育功能,扩大课内外的横向联系,借此来带动和促进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其他语文能力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自会读书和自能作文的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具体内涵: 三个思想。一是主体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二是整体思想,就是以读写为中心带动其他方面的训练,讲究整体效能,全面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让学生真正学语文;三是效率思想,具体体现在“多快活”三个字上。所谓“多”,就是多读多写多改,给学生以大量实践的机会。所谓“快”,就是加快教学节奏,提高时间利用率。所谓“活”,就是结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在学生“自读、自写、自改”的过程中,因势利导,力图创造一种积极热烈、生动活泼的氛围,使死气沉沉的课堂变为学生愉快生活、主动探求的场所。统一起来看,“多快活”是一个整体,是“多(么)快活”!
三种基本课型。“读写改”整体教学模式设计了“阅读课、写作课、批改课”三种基本课型,辅以活动课、选修课,组成读写改“一条龙”的教学程序,使读写改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表示各主要因素间的关系,带动其他因素,反映语文整体的简约教学结构体,达到能“自读、自写、自改”的目的,形成学生较强的自为能力。
四个主要特点。一是以读写为中心环节,把“读写”这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关键作为突破口,来带动其他,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把批改与读写并列,其意义远不止修改一篇作文,它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反馈阶段,给它应有的地位,有课型的保证,才能使教学过程的完善得到落实。三是将思维训练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在以能力训练为序,逐步提升读写水平的同时,注重思想渗透,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技能,而要掌握科学的方法体系,学会学习的本领,而且有所追求,有高尚的情操,德、识、才、学综合发展。四是拓宽学习渠道,使语文学习真正构成一个包括三个子系统的立体型网络。(1)激励系统,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2)学法系统,当学生有了兴趣之后,老师的注意力不是一篇一篇课文,而是学习这些课文的方法,学会怎样学习。按照学习心理特征和科学途径,设计一套完整的学生读书、写作和批改的方法,强化学生在实践中的自我意识,使他们在实际上和心理上都做好准备,以便整个一生中都不断地补充知识。(3)调控系统,包括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的自我反馈矫正,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引导与管理。它有利于学生在有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在掌握了学习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地纠正不良的学习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的形成则意味着教学的成功。
中学语文“读写改”整体教学模式,归纳起来,就是12个字:多读,多写,多改,兴趣,方法,习惯。让学生多实践,多感悟,多体验,真学语文,实实在在学好语文。这一模式的教学实践取得了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整体效益,在省内外语文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被拍成电视专题片在中央教育电视台播放,中央教科所编辑的《中国当代教育科研成果大典》及《中学校长工作大全》《教学法大全》等专著、大专院校教科书收录,《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20多家报纸杂志予以评价、报道。当然,“读写改”这一教学模式也还存在着很多盲点。通向“敞亮”的教学境界,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红谷滩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