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工具,它里面的习题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塑性和迁移性. 笔者认为教师不能仅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习题,而是善待教材中每一道习题,体会教材中习题的价值功能. 本文通过对习题进行合理的设疑,有机的演变、引申、应用,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探究课本习题,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关键词】探究 习题 培养 能力
我国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数学解题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灌输式”讲授,轻“探究式”教学,重有限知识的“学会”,轻无限知识的“会学”,一味地追求容量,沉迷于题海中,用教师的教代替了学生的学,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使得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知识,这不仅缺乏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也缺乏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谓探究式教学,指它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合作方式,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它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合理设疑,易于引发学生去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形成概念,从而培
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例1 分别求函数f(x) = x2 - 2ax + 1在x∈[2,4]上的最小值g(a)和最大值h(a).
分析 此题具有一定的难度, 不妨试一试如下教学:对于最小值g(a),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 当a = 3时,求最小值; (2) 当a = 6时,求最小值; (3) 当a = -1时,求最小值.
比较以上三种情况,请学生回答,当a = 3时,为什么在顶点处取到最小值?而当a = 6或a = -1时,却在区间端点处取到最小值呢?再问什么时候在顶点处取到最小值?从中得到当顶点横坐标x∈[2,4]时,在顶点处取到最小值. 接着再问:当x?埸[2,4]时,情况又如何呢?参照(2),(3)两种情况,学生就能得出正确结论.
同样,对于最大值h(a),可依次提出以下问题:
(4) 最大值会在顶点处取到吗?
(5) 何时f(2) = f(4)?
问题(4)中得出此题最大值只能在区间端点处取到,问题(5)的答案是a = 3. 因此,当a ≠ 3时, f(2)与f(4) 就有大小了. 那么何时 f(2)大,何时 f(4)大呢?经过这样层层设问,共同探究,引导学生加以归纳总结.
二、变换典型题的部分条件或结论,设计探究性、开放性问题. 通过对问题链的设计、分析与解决,培养学生发现与设计、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与思维能力
例2 a为何值时,方程x2 - 2x - a =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
分析 这是一道简单题,判别式Δ = 4 + 4a > 0,即a > -1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
变式1 a为何值时,方程x2 - 2| x | - a =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
分析 这题看似一元二次方程,但不能用判别式 Δ来判断.
四、及时组织学生探究对所得结果的应用,不仅会使学生对所论问题的理解与认识更加深刻,还可以引
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思维能力
例4 已知a > 0,b > 0,且ab = 16,求a + b的最小值.
分析根据均值定理,得a + b ≥ 2= 2= 8,当且仅当a = b = 4时,a + b达到最小值8.
应用 调查市场上各种易拉罐的形状,并用数学知识说明设计的合理性.
分析 通过对易拉罐的观察及测量得出:① 形状是圆柱体 ,② 高与直径之比大约是2 ∶ 1.
探究1 圆柱体的易拉罐当体积一定时,什么时候用料最省?
设圆柱体底面半径为r,高为h,体积为V,所以h =.
所以S表面积 = 2πr2 + 2πr2 + 2πr·h = 2πr2 + 2πr2 + 2πr·= 2(πr2 + πr2 +) ≥ 3 ,当且仅当2πr2 = =时,即h = 2r时,造价最省.
可是厂方为什么要将易拉罐的高与直径之比设计成2 ∶ 1呢?学生议论. 这时可以请同学们把易拉罐剪开再测量,学生测出壁与底部的厚度之比约是2 ∶ 1.
探究2 请同学们用数学知识验证厂方将易拉罐的高与直径之比设计成2 ∶ 1的合理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作为一名教师,应充分认识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和解题方法,更要想方设法多给学生搭建探究性学习的活动平台,引导学生去研究,组织学生去探索,用欣赏的目光去支持,用热情的语言去赞美,让学生在思维的海洋中尽情地畅游,在学习中学会研究,在研究中学会学习,而不是一味地、一厢情愿地灌输. 探究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探究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探究 习题 培养 能力
我国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数学解题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灌输式”讲授,轻“探究式”教学,重有限知识的“学会”,轻无限知识的“会学”,一味地追求容量,沉迷于题海中,用教师的教代替了学生的学,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使得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知识,这不仅缺乏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也缺乏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谓探究式教学,指它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合作方式,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它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合理设疑,易于引发学生去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形成概念,从而培
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例1 分别求函数f(x) = x2 - 2ax + 1在x∈[2,4]上的最小值g(a)和最大值h(a).
分析 此题具有一定的难度, 不妨试一试如下教学:对于最小值g(a),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 当a = 3时,求最小值; (2) 当a = 6时,求最小值; (3) 当a = -1时,求最小值.
比较以上三种情况,请学生回答,当a = 3时,为什么在顶点处取到最小值?而当a = 6或a = -1时,却在区间端点处取到最小值呢?再问什么时候在顶点处取到最小值?从中得到当顶点横坐标x∈[2,4]时,在顶点处取到最小值. 接着再问:当x?埸[2,4]时,情况又如何呢?参照(2),(3)两种情况,学生就能得出正确结论.
同样,对于最大值h(a),可依次提出以下问题:
(4) 最大值会在顶点处取到吗?
(5) 何时f(2) = f(4)?
问题(4)中得出此题最大值只能在区间端点处取到,问题(5)的答案是a = 3. 因此,当a ≠ 3时, f(2)与f(4) 就有大小了. 那么何时 f(2)大,何时 f(4)大呢?经过这样层层设问,共同探究,引导学生加以归纳总结.
二、变换典型题的部分条件或结论,设计探究性、开放性问题. 通过对问题链的设计、分析与解决,培养学生发现与设计、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与思维能力
例2 a为何值时,方程x2 - 2x - a =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
分析 这是一道简单题,判别式Δ = 4 + 4a > 0,即a > -1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
变式1 a为何值时,方程x2 - 2| x | - a =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
分析 这题看似一元二次方程,但不能用判别式 Δ来判断.
四、及时组织学生探究对所得结果的应用,不仅会使学生对所论问题的理解与认识更加深刻,还可以引
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思维能力
例4 已知a > 0,b > 0,且ab = 16,求a + b的最小值.
分析根据均值定理,得a + b ≥ 2= 2= 8,当且仅当a = b = 4时,a + b达到最小值8.
应用 调查市场上各种易拉罐的形状,并用数学知识说明设计的合理性.
分析 通过对易拉罐的观察及测量得出:① 形状是圆柱体 ,② 高与直径之比大约是2 ∶ 1.
探究1 圆柱体的易拉罐当体积一定时,什么时候用料最省?
设圆柱体底面半径为r,高为h,体积为V,所以h =.
所以S表面积 = 2πr2 + 2πr2 + 2πr·h = 2πr2 + 2πr2 + 2πr·= 2(πr2 + πr2 +) ≥ 3 ,当且仅当2πr2 = =时,即h = 2r时,造价最省.
可是厂方为什么要将易拉罐的高与直径之比设计成2 ∶ 1呢?学生议论. 这时可以请同学们把易拉罐剪开再测量,学生测出壁与底部的厚度之比约是2 ∶ 1.
探究2 请同学们用数学知识验证厂方将易拉罐的高与直径之比设计成2 ∶ 1的合理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作为一名教师,应充分认识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和解题方法,更要想方设法多给学生搭建探究性学习的活动平台,引导学生去研究,组织学生去探索,用欣赏的目光去支持,用热情的语言去赞美,让学生在思维的海洋中尽情地畅游,在学习中学会研究,在研究中学会学习,而不是一味地、一厢情愿地灌输. 探究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探究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