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答:你好,你反映的问题有一定普遍性,也很有意思。
你女儿快四周岁了,这个年龄的儿童独立性越来越强。在这个年龄阶段之前的儿童如果大人要求她做点事情,孩子是非常乐意地去做的。比如在路上碰见一个阿姨,妈妈要孩子叫“阿姨好”,3岁以前的孩子几乎都会叫,但4岁以后的孩子就比较独立了,他不一定会按妈妈的要求去做,他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判断来决定要不要叫。如果他挺喜欢这个阿姨的,他就会按妈妈的要求去做,否则是不会按妈妈的要求做的。为了应付妈妈的催逼,他就开始耍小聪明,要么磨磨蹭蹭,要么充耳不闻。所以四岁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并不奇怪。
为了使孩子做我们家长所期望的事情,家长采取奖励或惩罚蛇方法是常见的。奖励的方法一般称为强化法,就是使用奖励物使儿童的某种行为得以出现并巩固。很明显,你“拿点她感兴趣的东西作交换”就是强化方法,而“拉脸”即为惩罚的方法(否认、批评孩子的行为)。家长采用这样的方法,其效果在孩子身上也很明显,方法的应用本身是正确的。
当然,孩子如果在许多事情上过多地表现这样的行为,那也说明家长可能不适当地使用了强化方法:过多地直接利用食物。确实,人不能像马戏团里的小熊小猴那样,人类是有语言以及文字符号的,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除了实物外,我们可以利用语言或符号。比如幼儿园里,老师表扬孩子表现好,一般并不给孩子食物,而是奖励一颗五角星,孩子因此觉得很高兴,甚至在幼儿园之外,回到家里也不愿拿掉。老师也并不是因为孩子某个行为表现好就给五角星,而是他一天表现都好才给的。这提示家长也不需要对孩子单个行为即刻给予实物奖励。你可以跟孩子订一个协议:如果孩子做到了什么,可以得一颗五角星;再做到什么,可以得两颗五角星,等等。一颗五角星孩子可以做什么(欲望1),两颗五角星孩子可以做什么(欲望2),依次类推,五角星越多,孩子被满足的愿望就越多。这样孩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就会主动按家长要求去做了,从而避免了像马戏团里的小熊小猴那样的现象。
另一方面,家长要孩子做的事情,不能是家长的一厢情愿,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纳意愿。如果能这样做,孩子也不会事事需要同妈妈讲条件了。试想,如果妈妈要求孩子做的事情是孩子本身感兴趣的,他怎么会不愿意去做呢。
你女儿快四周岁了,这个年龄的儿童独立性越来越强。在这个年龄阶段之前的儿童如果大人要求她做点事情,孩子是非常乐意地去做的。比如在路上碰见一个阿姨,妈妈要孩子叫“阿姨好”,3岁以前的孩子几乎都会叫,但4岁以后的孩子就比较独立了,他不一定会按妈妈的要求去做,他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判断来决定要不要叫。如果他挺喜欢这个阿姨的,他就会按妈妈的要求去做,否则是不会按妈妈的要求做的。为了应付妈妈的催逼,他就开始耍小聪明,要么磨磨蹭蹭,要么充耳不闻。所以四岁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并不奇怪。
为了使孩子做我们家长所期望的事情,家长采取奖励或惩罚蛇方法是常见的。奖励的方法一般称为强化法,就是使用奖励物使儿童的某种行为得以出现并巩固。很明显,你“拿点她感兴趣的东西作交换”就是强化方法,而“拉脸”即为惩罚的方法(否认、批评孩子的行为)。家长采用这样的方法,其效果在孩子身上也很明显,方法的应用本身是正确的。
当然,孩子如果在许多事情上过多地表现这样的行为,那也说明家长可能不适当地使用了强化方法:过多地直接利用食物。确实,人不能像马戏团里的小熊小猴那样,人类是有语言以及文字符号的,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除了实物外,我们可以利用语言或符号。比如幼儿园里,老师表扬孩子表现好,一般并不给孩子食物,而是奖励一颗五角星,孩子因此觉得很高兴,甚至在幼儿园之外,回到家里也不愿拿掉。老师也并不是因为孩子某个行为表现好就给五角星,而是他一天表现都好才给的。这提示家长也不需要对孩子单个行为即刻给予实物奖励。你可以跟孩子订一个协议:如果孩子做到了什么,可以得一颗五角星;再做到什么,可以得两颗五角星,等等。一颗五角星孩子可以做什么(欲望1),两颗五角星孩子可以做什么(欲望2),依次类推,五角星越多,孩子被满足的愿望就越多。这样孩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就会主动按家长要求去做了,从而避免了像马戏团里的小熊小猴那样的现象。
另一方面,家长要孩子做的事情,不能是家长的一厢情愿,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纳意愿。如果能这样做,孩子也不会事事需要同妈妈讲条件了。试想,如果妈妈要求孩子做的事情是孩子本身感兴趣的,他怎么会不愿意去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