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学生如果具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他在学习时也必将事半功倍,而学生的学习习惯往往在低年级就会初步形成,所以,在小学低年级就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显得尤为重要。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主要包括听课习惯、发言习惯、操作习惯等。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学习习惯
低年级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在此谈几点拙见。
一、听课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听课习惯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扎实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听课习惯主要包括:上课时能集中注意力,能认真倾听老师及同学讲话,边听边思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包括倾听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发言、多媒体的介绍等等。教师首先可采用引导学生复述别人说话的内容的方法来进行。如在教师提问或讲解后,可让学生说说“我提的问题是什么”“刚刚我说了什么”等;或在同学发言结束后,让其复述一遍,“他刚才是怎么说的”“请你把他刚才说的再说一遍,好吗?”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要复述出老师讲解及同学发言的内容,则必须认真倾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自然而然地会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其次,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发言时不重复别人的意见,也就是别人提过的意见不说。如教师可这样提问:谁有不同的意见?其实这样提问要求更高,既要求学生认真倾听老师的问题,又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另外,还可让学生评价别人的发言,如,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你认为他说得对吗?学生在评价别人时,既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还要深入分析思考才行。这种层层推进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2.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
有部分学生会倾听、会复述,但却没有自己的想法,究其原因主要是这部分学生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不愿意思考,等着别人来发表意见;或没有经过自己思考,随声咐和别人的话等等。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就曾遇到这样的事情:学生小组内抛硬币,并把数据填入总表中,然后观察总表,最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从表中很明确地看出正面和反面的次数差不多)。之后,全班进行小结:抛硬币时我们可能抛到什么面?(正面)有可能抛到反面吗?有部分学生答道:“不可能。”“不可能?”笔者觉得很奇怪,个人发言时没出现这种答案啊?于是笔者让这部分学生说说为什么不可能抛到反面?他们站起来后,马上改变说法:“可能抛到正面,也可能抛到反面。我继续追问他为什么改变说法,他说一开始没有认真思考,只是随口说说。也许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也会碰到这类“随口说说”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平时没有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与时间,另一方面要多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也就是不能仅仅局限于答案的得出,而要多让学生说出得到答案的依据,做到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自然能养成。
二、发言习惯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即让学生发言,这样不但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而且也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在课堂中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课堂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大大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发言习惯。
1.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学生不举手、不发言,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怕自己说错,同学笑话;二是不愿思考,只愿听别人发言。针对学生的第一种心理,教师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行疏导,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告诉学生说错了没关系,重要的是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如讲解练习——足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100米,宽75米。张明沿着足球场跑了2圈,跑了多少米?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集体交流。笔者请了一位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同学说答案,他的答案是:(100 75)×2,这时其他同学都笑话他。我马上制止这种现象,问一问笑话他的同学为什么笑,并告诉其他同学,虽然他的答案不正确,但他却认真思考了,有自己的想法,他的勇气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并让大家为他鼓掌。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位同学也开心地坐下去了。这样一来,学生便不再怕自己说错,消除了恐惧的心理,以后在班上发言时学生就会更积极了,再也不必担心因为说错答案而被同学笑话、老师批评。而对于一些不愿思考的学生,教师要时不时地提醒他,请他回答问题,让他被迫思考,长期下去,这部分学生也会逐渐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的。
2.培养学生精彩发言
一堂课有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教师的教学方法适当,学生的发言也很重要。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敢于发言、积极发言,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精彩发言。如学生在發言时,老师可要求学生不做与问题无关的发言,以及要求学生发言时要预先理清好自己的思路,并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等等。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教师出示问题——在一个盒子里装了2个白球和8个黄球可能摸到什么球?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学生会说出可能摸到白球和黄球,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这时,教师要提醒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因为盒子里有白球和黄球,所以可能摸到白球和黄球,但黄球的数量比较多,所以摸到黄球的可能就比较大。这样的发言不仅让其他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完整叙述自己想法的能力,为其他同学的思考提供了借鉴。
三、操作习惯的培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喜欢让学生通过操作来理解、掌握新知识。特别是对于一些计算算理的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及面积的计算等等,操作不仅能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算理,而且可为学生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虽然这种方法很好,但同时也让很多老师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老师让学生动手操作了,但效果却不理想。这是因为学生在课堂操作时教师并没有真正引导学生有效操作。如有的学生是在拿着学具玩,有的学生是吵吵闹闹一堆人挤在一起操作等等。这样的操作形同虚设,学生没有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所以并不能真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操作真正落到实处呢?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做:
1.操作方法的指导。教师在让学生进行操作时要把操作的要求向学生讲清楚,必要时还可演示一遍,让学生明白操作的具体步骤。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教师在让学生摸球之前,先出示摸球的要求:①小组内有序地轮流摸球,每人摸5次;②每摸出一个球小组长在记录纸上记录球的颜色,然后把球放回盒内摇一摇再摸;③实验结束后,小组长把实验结果填入黑板上的总表中。教师边讲解边配以适当的演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操作的方法,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就不会出现不知所措、乱哄哄的现象。
2.操作习惯的养成。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在进行操作活动时教师往往很难控制好课堂纪律。因此,有些老师就很担心这样的课堂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干脆不让学生操作。其实,这样的想法及做法是极不可取的,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更应借助直观操作来理解知识),又不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发展,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在低年级我们教师培养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操作习惯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首先,可利用教师的评价来培养学生的操作习惯。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操作习惯的培养有一个很好的导向性作用。如,学生小组操作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要及时对操作得比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并让他们为班上其他同学展示操作的过程,这样一来既为学生树立了好的榜样,又让其他学生知道了怎样的操作才是更好的、更有效的。其次,教师还应要求学生操作结束后及时整理自己的思路,准备汇报操作时的感想等等,这样一来就避免一部分学生操作结束后无所事事影响课堂教学进程的情况发生等等。只要我们坚持训练,我们相信低年级的学生也能很好、有序地进行操作活动。
总之,在低年级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它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教师务必要高度重视。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学习习惯
低年级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在此谈几点拙见。
一、听课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听课习惯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扎实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听课习惯主要包括:上课时能集中注意力,能认真倾听老师及同学讲话,边听边思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包括倾听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发言、多媒体的介绍等等。教师首先可采用引导学生复述别人说话的内容的方法来进行。如在教师提问或讲解后,可让学生说说“我提的问题是什么”“刚刚我说了什么”等;或在同学发言结束后,让其复述一遍,“他刚才是怎么说的”“请你把他刚才说的再说一遍,好吗?”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要复述出老师讲解及同学发言的内容,则必须认真倾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自然而然地会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其次,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发言时不重复别人的意见,也就是别人提过的意见不说。如教师可这样提问:谁有不同的意见?其实这样提问要求更高,既要求学生认真倾听老师的问题,又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另外,还可让学生评价别人的发言,如,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你认为他说得对吗?学生在评价别人时,既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还要深入分析思考才行。这种层层推进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2.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
有部分学生会倾听、会复述,但却没有自己的想法,究其原因主要是这部分学生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不愿意思考,等着别人来发表意见;或没有经过自己思考,随声咐和别人的话等等。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就曾遇到这样的事情:学生小组内抛硬币,并把数据填入总表中,然后观察总表,最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从表中很明确地看出正面和反面的次数差不多)。之后,全班进行小结:抛硬币时我们可能抛到什么面?(正面)有可能抛到反面吗?有部分学生答道:“不可能。”“不可能?”笔者觉得很奇怪,个人发言时没出现这种答案啊?于是笔者让这部分学生说说为什么不可能抛到反面?他们站起来后,马上改变说法:“可能抛到正面,也可能抛到反面。我继续追问他为什么改变说法,他说一开始没有认真思考,只是随口说说。也许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也会碰到这类“随口说说”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平时没有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与时间,另一方面要多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也就是不能仅仅局限于答案的得出,而要多让学生说出得到答案的依据,做到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自然能养成。
二、发言习惯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即让学生发言,这样不但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而且也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在课堂中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课堂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大大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发言习惯。
1.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学生不举手、不发言,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怕自己说错,同学笑话;二是不愿思考,只愿听别人发言。针对学生的第一种心理,教师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行疏导,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告诉学生说错了没关系,重要的是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如讲解练习——足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100米,宽75米。张明沿着足球场跑了2圈,跑了多少米?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集体交流。笔者请了一位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同学说答案,他的答案是:(100 75)×2,这时其他同学都笑话他。我马上制止这种现象,问一问笑话他的同学为什么笑,并告诉其他同学,虽然他的答案不正确,但他却认真思考了,有自己的想法,他的勇气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并让大家为他鼓掌。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位同学也开心地坐下去了。这样一来,学生便不再怕自己说错,消除了恐惧的心理,以后在班上发言时学生就会更积极了,再也不必担心因为说错答案而被同学笑话、老师批评。而对于一些不愿思考的学生,教师要时不时地提醒他,请他回答问题,让他被迫思考,长期下去,这部分学生也会逐渐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的。
2.培养学生精彩发言
一堂课有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教师的教学方法适当,学生的发言也很重要。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敢于发言、积极发言,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精彩发言。如学生在發言时,老师可要求学生不做与问题无关的发言,以及要求学生发言时要预先理清好自己的思路,并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等等。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教师出示问题——在一个盒子里装了2个白球和8个黄球可能摸到什么球?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学生会说出可能摸到白球和黄球,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这时,教师要提醒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因为盒子里有白球和黄球,所以可能摸到白球和黄球,但黄球的数量比较多,所以摸到黄球的可能就比较大。这样的发言不仅让其他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完整叙述自己想法的能力,为其他同学的思考提供了借鉴。
三、操作习惯的培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喜欢让学生通过操作来理解、掌握新知识。特别是对于一些计算算理的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及面积的计算等等,操作不仅能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算理,而且可为学生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虽然这种方法很好,但同时也让很多老师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老师让学生动手操作了,但效果却不理想。这是因为学生在课堂操作时教师并没有真正引导学生有效操作。如有的学生是在拿着学具玩,有的学生是吵吵闹闹一堆人挤在一起操作等等。这样的操作形同虚设,学生没有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所以并不能真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操作真正落到实处呢?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做:
1.操作方法的指导。教师在让学生进行操作时要把操作的要求向学生讲清楚,必要时还可演示一遍,让学生明白操作的具体步骤。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教师在让学生摸球之前,先出示摸球的要求:①小组内有序地轮流摸球,每人摸5次;②每摸出一个球小组长在记录纸上记录球的颜色,然后把球放回盒内摇一摇再摸;③实验结束后,小组长把实验结果填入黑板上的总表中。教师边讲解边配以适当的演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操作的方法,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就不会出现不知所措、乱哄哄的现象。
2.操作习惯的养成。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在进行操作活动时教师往往很难控制好课堂纪律。因此,有些老师就很担心这样的课堂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干脆不让学生操作。其实,这样的想法及做法是极不可取的,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更应借助直观操作来理解知识),又不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发展,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在低年级我们教师培养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操作习惯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首先,可利用教师的评价来培养学生的操作习惯。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操作习惯的培养有一个很好的导向性作用。如,学生小组操作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要及时对操作得比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并让他们为班上其他同学展示操作的过程,这样一来既为学生树立了好的榜样,又让其他学生知道了怎样的操作才是更好的、更有效的。其次,教师还应要求学生操作结束后及时整理自己的思路,准备汇报操作时的感想等等,这样一来就避免一部分学生操作结束后无所事事影响课堂教学进程的情况发生等等。只要我们坚持训练,我们相信低年级的学生也能很好、有序地进行操作活动。
总之,在低年级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它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教师务必要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