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江南育才小学 514021
数学教学,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艰涩难懂,枯燥乏味的,有着各种数字和复杂的计算,那么如何挖掘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如何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高效学习,感受数学的魅力,是我对数学课堂教学的不断追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思索以生为本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努力探寻学生感兴趣而且富有实效的教学策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上有趣、高效学习的轨道。
1 巧设“小研究”,为引入学习点燃“导火索” 。
数学对于儿童来说是抽象的、陌生的,但生活对于儿童来讲则是形象的、熟悉的。如果学生能在生活中找到数学模型,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枯燥单调的数学理论就会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如何能做到把学生的熟知生活实例引入课堂为数学学习服务呢?我在教学中结合教学需要,巧设课前“小研究”,在课前做好指导、激励,让学生会做、喜欢做研究,加上课堂交流和及时地师生评价,给了学生一个平台,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这样课堂有备而来,一触即发,展示、讨论、饱满热情的学习,生动灵活,为课堂教学点燃了“导火索”。
例如:在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时,我在课的开始前设计了这样的“小研究”:收集千以内数在生活中应用的研究,与同学交流分享。每个学生们带来不同的实例,来自生活、书本、或网络。如:我家新买的彩色电视5368元一台。我今年收到3050元的压岁钱等等。老师在学生交流时引导学生注意数字是否准确、科学,有没有什么疑问?当学生举例的数字不切实际时马上就引起同学的质疑和修正。这样丰富的材料引入课堂,学生不知不觉中感受了数字的广泛应用,读数、写数和数的大小的概念在轻松、愉快的师生交流中获得。
2 指导“提问题”,为思考探究安装“发动机” 。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了问题,思考和探究就有了“发动机”,把学生置于研究和思考的气氛中,促使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将更能激发学生兴味盎然地参与数学学习。
我在教学中创造条件、搭建提问平台,让学生敢于提问;激励,指导他们如何提问,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前,我会认真地组织学生自学,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要求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或是自学后提出问题考考同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课的开始,我常把提问的机会抛给学生:看到这个课题,你觉得我们将要研究哪些问题?看到这个情景你想到什么问题?如在《圆的认识》一课的课题揭示后,学生就提出如下想要研究的问题:“圆有什么特点?怎样画圆?圆周率是什么意思?怎样算圆的周长?圆的面积怎么求?”……虽然本课无法都解决这些任务,但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发问,求知欲得以发扬。课后我又会与学生这样交流:“经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思考?能发现新的问题吗?”这样,课堂因为学生的提问和思考焕发出生命活力。
3 搭建“动手做”,为形成真知带上“助力器” 。
“动手做”理念指出: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理解。在实践和动手中对知识的感知最强烈,形成的表象也最深刻。“实践出真知”,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助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牢固掌握知识。
例如:在《升和毫升的认识》中,我组织学生玩一玩1升的水,看看能装几杯?掂量下有多重?猜一猜1毫升有多少,数一数1毫升有几滴?等活动,让学生不断地与新知识亲密接触,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整个活动带给学生的体验过程。又如:在《长度单位的认识》的教学中,我把学习活动的重点放在以估测和测量为主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如:估计和测量文具的长度。自制米尺,测量羽毛球场、篮球场的长度,教学楼的长度等,并作记录,评一评谁的测量准,通过让学生自制米尺,反复使用1米的这条绳,既加深了一米的认识,同时学会用1米来估计较长物体长度,体会准确测量的广泛应用和重要性。
4 组织“比一比”,为投入学习注入“加速器” 。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胜心,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适时、适度的竞赛为学生投入学习注入“加速器”。它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在竞赛目标的指引下达到主动参与,高效学习,同时竞赛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增强自信心的平台,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推动数学学习。
例如:口算比赛,比赛过程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分钟,学生们都在和时间赛跑,紧张有序,大脑在高速地运转,让学生们体会了竞赛带来的紧张和高效,竞赛后能体会取得成绩的轻松和喜悦,或磨炼承受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
5 自由“编故事”,为丰富学习内容加入“调味料” 。
故事引人入胜,深受学生喜欢。为学生提供创编的故事和展示交流的平台,你会发现一个个富有童趣,有智慧的数学故事,就像学习的“调味剂”,沾上一点更有味。学生们常常会把经历的生活或最喜欢的童话人物编在一起,把枯燥的算式变得很有趣,这样积极轻松认识数学与外在表达的联系,促使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更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并逐渐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乘加、乘减》的教学中,为了促进乘加、乘减的运算的理解和应用,我设计了看算式说故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问题故事情景表达算式。由学生写出来的情景问题真正地贴近他们的生活:有的同学带来带来家里做生意的问题,有些同学带来上超市购物的故事,有的同学带来童话问题故事等等。我虽在之前做了示范,可没有一位学生举相同的故事,我真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欣慰,多好的故事:雨后森林里空气清新,小蘑菇从地里探出头来了,小兔子们提着篮子出去采蘑菇啦!两只小灰兔各采了 18 棵蘑菇,小白兔一人采了 20 棵蘑菇,回到家兔子妈妈说:“小兔子们真乖,太好了!今天有蘑菇汤吃了。一共有多少颗蘑菇呢?”请同学们帮它算一算。再看看分萝卜的故事:秋天到了,到处果实累累,小兔子们种的萝卜丰收了,一共收了 70 根萝卜,小兔子想:牛爷爷身体不好,羊大婶工作忙,小兔妹妹生病了,它决定送给它们每人 16 根,它自己还有多少根呢?你看这个故事里的小兔很细心,会照顾长辈和妹妹,把劳动果实拿来分享,是个很好的教育素材。学生自觉地听、记录、迅速地计算,枯燥的练习变成了故事会。
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主动积极,有积极主动才能高效完成学习。这些小策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意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有趣而且高效的课堂将是我不断追求的目标。
数学教学,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艰涩难懂,枯燥乏味的,有着各种数字和复杂的计算,那么如何挖掘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如何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高效学习,感受数学的魅力,是我对数学课堂教学的不断追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思索以生为本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努力探寻学生感兴趣而且富有实效的教学策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上有趣、高效学习的轨道。
1 巧设“小研究”,为引入学习点燃“导火索” 。
数学对于儿童来说是抽象的、陌生的,但生活对于儿童来讲则是形象的、熟悉的。如果学生能在生活中找到数学模型,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枯燥单调的数学理论就会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如何能做到把学生的熟知生活实例引入课堂为数学学习服务呢?我在教学中结合教学需要,巧设课前“小研究”,在课前做好指导、激励,让学生会做、喜欢做研究,加上课堂交流和及时地师生评价,给了学生一个平台,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这样课堂有备而来,一触即发,展示、讨论、饱满热情的学习,生动灵活,为课堂教学点燃了“导火索”。
例如:在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时,我在课的开始前设计了这样的“小研究”:收集千以内数在生活中应用的研究,与同学交流分享。每个学生们带来不同的实例,来自生活、书本、或网络。如:我家新买的彩色电视5368元一台。我今年收到3050元的压岁钱等等。老师在学生交流时引导学生注意数字是否准确、科学,有没有什么疑问?当学生举例的数字不切实际时马上就引起同学的质疑和修正。这样丰富的材料引入课堂,学生不知不觉中感受了数字的广泛应用,读数、写数和数的大小的概念在轻松、愉快的师生交流中获得。
2 指导“提问题”,为思考探究安装“发动机” 。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了问题,思考和探究就有了“发动机”,把学生置于研究和思考的气氛中,促使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将更能激发学生兴味盎然地参与数学学习。
我在教学中创造条件、搭建提问平台,让学生敢于提问;激励,指导他们如何提问,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前,我会认真地组织学生自学,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要求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或是自学后提出问题考考同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课的开始,我常把提问的机会抛给学生:看到这个课题,你觉得我们将要研究哪些问题?看到这个情景你想到什么问题?如在《圆的认识》一课的课题揭示后,学生就提出如下想要研究的问题:“圆有什么特点?怎样画圆?圆周率是什么意思?怎样算圆的周长?圆的面积怎么求?”……虽然本课无法都解决这些任务,但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发问,求知欲得以发扬。课后我又会与学生这样交流:“经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思考?能发现新的问题吗?”这样,课堂因为学生的提问和思考焕发出生命活力。
3 搭建“动手做”,为形成真知带上“助力器” 。
“动手做”理念指出: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理解。在实践和动手中对知识的感知最强烈,形成的表象也最深刻。“实践出真知”,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助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牢固掌握知识。
例如:在《升和毫升的认识》中,我组织学生玩一玩1升的水,看看能装几杯?掂量下有多重?猜一猜1毫升有多少,数一数1毫升有几滴?等活动,让学生不断地与新知识亲密接触,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整个活动带给学生的体验过程。又如:在《长度单位的认识》的教学中,我把学习活动的重点放在以估测和测量为主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如:估计和测量文具的长度。自制米尺,测量羽毛球场、篮球场的长度,教学楼的长度等,并作记录,评一评谁的测量准,通过让学生自制米尺,反复使用1米的这条绳,既加深了一米的认识,同时学会用1米来估计较长物体长度,体会准确测量的广泛应用和重要性。
4 组织“比一比”,为投入学习注入“加速器” 。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胜心,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适时、适度的竞赛为学生投入学习注入“加速器”。它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在竞赛目标的指引下达到主动参与,高效学习,同时竞赛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增强自信心的平台,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推动数学学习。
例如:口算比赛,比赛过程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分钟,学生们都在和时间赛跑,紧张有序,大脑在高速地运转,让学生们体会了竞赛带来的紧张和高效,竞赛后能体会取得成绩的轻松和喜悦,或磨炼承受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
5 自由“编故事”,为丰富学习内容加入“调味料” 。
故事引人入胜,深受学生喜欢。为学生提供创编的故事和展示交流的平台,你会发现一个个富有童趣,有智慧的数学故事,就像学习的“调味剂”,沾上一点更有味。学生们常常会把经历的生活或最喜欢的童话人物编在一起,把枯燥的算式变得很有趣,这样积极轻松认识数学与外在表达的联系,促使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更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并逐渐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乘加、乘减》的教学中,为了促进乘加、乘减的运算的理解和应用,我设计了看算式说故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问题故事情景表达算式。由学生写出来的情景问题真正地贴近他们的生活:有的同学带来带来家里做生意的问题,有些同学带来上超市购物的故事,有的同学带来童话问题故事等等。我虽在之前做了示范,可没有一位学生举相同的故事,我真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欣慰,多好的故事:雨后森林里空气清新,小蘑菇从地里探出头来了,小兔子们提着篮子出去采蘑菇啦!两只小灰兔各采了 18 棵蘑菇,小白兔一人采了 20 棵蘑菇,回到家兔子妈妈说:“小兔子们真乖,太好了!今天有蘑菇汤吃了。一共有多少颗蘑菇呢?”请同学们帮它算一算。再看看分萝卜的故事:秋天到了,到处果实累累,小兔子们种的萝卜丰收了,一共收了 70 根萝卜,小兔子想:牛爷爷身体不好,羊大婶工作忙,小兔妹妹生病了,它决定送给它们每人 16 根,它自己还有多少根呢?你看这个故事里的小兔很细心,会照顾长辈和妹妹,把劳动果实拿来分享,是个很好的教育素材。学生自觉地听、记录、迅速地计算,枯燥的练习变成了故事会。
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主动积极,有积极主动才能高效完成学习。这些小策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意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有趣而且高效的课堂将是我不断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