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因此,在初中语文课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思想者、探索者和研究者,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重点。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要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也可以采用其它方法,如社会调查、动手操作等。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学习。
一、抓住契机,激发学生的探究信心
1.给予学生自由合作的空间。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方法和内容,可以使课堂变得更加灵活。 在学习探究过程中,学生积累了知识;在互相交流过程中,弥补自身的不足,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探究欲是人对陌生事物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内驱力之一。教师应当经常引导学生探究,提供感兴趣的事物。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享受探究的乐趣。语文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还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成功。充分考虑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善于采用多种教学项目,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亮点。例如, 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桥的知识。
二、创设情境,营造探究的氛围
探究意识的养成有赖于学生主体意识的生成,而学生主体性需要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才能充分发挥。因此,语文课要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让学生在与老师、文本的探究式对话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获得主体性的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依据教材特点设置探究情境,让学生亲历探究,会产生积极的探究效果。例如,教学《孔乙己》一文的结尾时,学生可以想像,孔乙己发迹后再一次回到咸亨酒店的情形。自行探究在这两个情境中孔乙己的变化以及众人的态度转变。从而使学生不仅能体会生活在不同阶层的人的不同感受,而且对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了解更深。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探究方法
合作探究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体现了学习的民主性和开放性,是提高主体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密度,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形式。语文课堂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落实。
1.图文并茂探究式。即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阐明自己的看法。比如,学习《故宫博物院》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提示加上联想,画出详细的宫殿图并进行解说。通过亲身实践可以料及自己的不足,及时补充,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印象深刻。
2.网络查询式。网络,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知识资源,信息宝库,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很大帮助。让学生在网络上搜集各种资料从而丰富教材内容,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有限走向无限。例如,学习《三峡》时发动学生搜集有关三峡的图片和相关的知识、传说,学生踊跃发言,纷纷“献宝”。这堂课气氛异常活跃,知识极其丰富,学生受益匪浅。网络阅读让课堂、让知识无限延伸,让学生有了“兴奋点”、“着眼点”,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增强了自信心和探究成功感。
3.课堂迁移式。语文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要让学生处处学语文,时时学语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生活,通过“使用语文”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通过“享用语文”来升华学生的个性。
(1)利用课前三分钟,从热点话题中找主题——给学生提供交流的场所。这段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这种训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口语水平,而且养成了学生搜集积累知识的习惯。
(2)利用节假日,从现实生活中找素材——给学生练笔的机会。利用节假日活动,让学生从中探究自然美,人文美,涉身其中练笔抒情怀,一堂作文课不知不觉在感性中成功完成。这种活动不但使学生有“源头活水”,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4.质疑式。一篇课文,一个语段,似乎没有值得疑问的地方,但仔细推敲,往往有深刻的内涵。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问题。例如,《范进中举》中范进在中举前后对胡屠户的不同称呼。中举前称“岳父”,中举后称“老爹”。这一细节有很多学生都是疏忽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范进为什么会改变对胡屠户的称呼,从中可以看出范进是怎样一个人。通过思考,学生明白范进在神志清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读书人,从这种称呼变化中可以看出范进是一个城府比较深,感情不容易外露的人。这种人尚且在见到报贴后发疯,可见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
5、课堂表演式。例如,学习《核舟记》,我请同学表演那枚核舟上的“五人静态图”,同学们都热情高涨,积极投入。其中,佛印的表演是难点,而有个同学神情动作模仿的惟妙惟肖,学生们情不自禁的鼓起了掌。接着学生又争论起“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的表情应该是痛苦的喊叫,还是悠闲自在的声高歌。在争论中同学们指出表演的优缺点,对五人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在模仿中学习。
6.动手操作式。即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工艺制作的方式体验语文“文”的“美”。“文”的“精”,从而巩固学习成果,让学生学有余味,学有乐趣。比如,学习《中国石拱桥》,让学生自选材料并阐述设计原理,课堂上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创作的桥,材料十分丰富。不但制作精美且构思独特,整个课堂仿佛是一个小小科技展览馆。课后同学们共同评比,有的获得了“小小创造家”的称号,辛苦、甜蜜,溢于言表。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意识的激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特点,把学生探究学习的精神和具体方法渗透到探究型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充分发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研究的服务者和方法的指导者的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些研究专题,激发他们对探究型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一、抓住契机,激发学生的探究信心
1.给予学生自由合作的空间。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方法和内容,可以使课堂变得更加灵活。 在学习探究过程中,学生积累了知识;在互相交流过程中,弥补自身的不足,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探究欲是人对陌生事物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内驱力之一。教师应当经常引导学生探究,提供感兴趣的事物。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享受探究的乐趣。语文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还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成功。充分考虑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善于采用多种教学项目,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亮点。例如, 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桥的知识。
二、创设情境,营造探究的氛围
探究意识的养成有赖于学生主体意识的生成,而学生主体性需要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才能充分发挥。因此,语文课要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让学生在与老师、文本的探究式对话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获得主体性的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依据教材特点设置探究情境,让学生亲历探究,会产生积极的探究效果。例如,教学《孔乙己》一文的结尾时,学生可以想像,孔乙己发迹后再一次回到咸亨酒店的情形。自行探究在这两个情境中孔乙己的变化以及众人的态度转变。从而使学生不仅能体会生活在不同阶层的人的不同感受,而且对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了解更深。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探究方法
合作探究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体现了学习的民主性和开放性,是提高主体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密度,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形式。语文课堂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落实。
1.图文并茂探究式。即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阐明自己的看法。比如,学习《故宫博物院》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提示加上联想,画出详细的宫殿图并进行解说。通过亲身实践可以料及自己的不足,及时补充,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印象深刻。
2.网络查询式。网络,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知识资源,信息宝库,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很大帮助。让学生在网络上搜集各种资料从而丰富教材内容,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有限走向无限。例如,学习《三峡》时发动学生搜集有关三峡的图片和相关的知识、传说,学生踊跃发言,纷纷“献宝”。这堂课气氛异常活跃,知识极其丰富,学生受益匪浅。网络阅读让课堂、让知识无限延伸,让学生有了“兴奋点”、“着眼点”,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增强了自信心和探究成功感。
3.课堂迁移式。语文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要让学生处处学语文,时时学语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生活,通过“使用语文”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通过“享用语文”来升华学生的个性。
(1)利用课前三分钟,从热点话题中找主题——给学生提供交流的场所。这段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这种训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口语水平,而且养成了学生搜集积累知识的习惯。
(2)利用节假日,从现实生活中找素材——给学生练笔的机会。利用节假日活动,让学生从中探究自然美,人文美,涉身其中练笔抒情怀,一堂作文课不知不觉在感性中成功完成。这种活动不但使学生有“源头活水”,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4.质疑式。一篇课文,一个语段,似乎没有值得疑问的地方,但仔细推敲,往往有深刻的内涵。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问题。例如,《范进中举》中范进在中举前后对胡屠户的不同称呼。中举前称“岳父”,中举后称“老爹”。这一细节有很多学生都是疏忽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范进为什么会改变对胡屠户的称呼,从中可以看出范进是怎样一个人。通过思考,学生明白范进在神志清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读书人,从这种称呼变化中可以看出范进是一个城府比较深,感情不容易外露的人。这种人尚且在见到报贴后发疯,可见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
5、课堂表演式。例如,学习《核舟记》,我请同学表演那枚核舟上的“五人静态图”,同学们都热情高涨,积极投入。其中,佛印的表演是难点,而有个同学神情动作模仿的惟妙惟肖,学生们情不自禁的鼓起了掌。接着学生又争论起“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的表情应该是痛苦的喊叫,还是悠闲自在的声高歌。在争论中同学们指出表演的优缺点,对五人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在模仿中学习。
6.动手操作式。即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工艺制作的方式体验语文“文”的“美”。“文”的“精”,从而巩固学习成果,让学生学有余味,学有乐趣。比如,学习《中国石拱桥》,让学生自选材料并阐述设计原理,课堂上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创作的桥,材料十分丰富。不但制作精美且构思独特,整个课堂仿佛是一个小小科技展览馆。课后同学们共同评比,有的获得了“小小创造家”的称号,辛苦、甜蜜,溢于言表。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意识的激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特点,把学生探究学习的精神和具体方法渗透到探究型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充分发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研究的服务者和方法的指导者的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些研究专题,激发他们对探究型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