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石化产业基地、液体化学品物流中心,镇海区近年来运用“互联网+安全管理”思维,在全国率先建成应用危化品道路运输智能监控平台,对进出辖区的危化车辆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立体式监管,有效减少了危化品道路运输安全风险隐患。据统计,危运车辆超速量、超载量较平台建成应用前分别下降95%和75%。
构建运输监控平台
实现专业化监管
建设信息系统。按照BOO(建设—拥有—运营)模式,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授权专业企业对危化品道路运输智能监控平台进行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并每年落实财政专项资金,购买系统服务。目前,该平台由大仓科技公司负责运营,通过与服务主体相连的移动客户端,为监管部门、运输企业、充装企业提供不同权限的社会化服务。
优化监管功能。根据应急、监管需求完善平台数据库,同时按照监管协同、信息共享的目标优化功能模块。建成投用的平台,全面整合了安监、运管、交警、市场监管等8个监管部门的职能,具备危运车辆实时监控等四大类11项功能,日平均共享信息超过6万条次。
加强绩效评价。建立平台运营考评机制,出台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监控平台管理办法,每年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由监管部门、运输企业、充装企业从服务内容、服务时效性、服务态度等多方面对平台运营方进行绩效考评。绩效考评的实施主体覆盖所有8家监管部门、10%的运输企业、60%的充装企业。
强化电子数据管理
实现闭环化监管
强化电子档案管理。建立电子档案源头备案制,要求所有到镇海区从事危化品运输的企业,在平台建立电子档案,登记企业、人员、车辆、罐体等方面的信息,由监管部门按照新成立危运企业运输品种不得超过两项、危运车辆必须符合安全技术标准、危运驾驶员必须具备危险品运输从业资格证且三年内无重大交通责任事故等标准,对电子档案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完成备案后,方可开展危運业务。同时,要求充装企业对前来充装的运输车辆进行电子档案检验,对未进行电子档案备案的不予充装并向监管部门举报。
强化电子围栏管理。建立电子围栏全域实时监管制,强制要求备案危运车辆安装车载GPS,通过平台实现了对危运车辆24小时实时监控。同时,依托危化品运输专线管理,在危化车辆出入镇海区必经的6个入口设置登记点,并配备与平台信息共享的车辆自动识别系统,一经发现未备案危运车辆即予以扣押。截至目前,平台已实现对备案危运车辆的全天候实时定位监控,累计发现并整治危运车辆非法运营1380辆次。
强化电子运单管理。建立电子运单全程核验制,要求运输企业开展每项危运业务前,必须填报危化品名称、运输车辆、罐体、驾驶员、押运员及计划转运量等方面信息,未经职能部门审核通过不得开展业务;要求充装企业在充装前,按照平台推送的电子运单对运输车辆实际情况进行检验,审核通过方可根据电子运单上的装载量予以充装,并在充装后对运输车辆进行电子地磅检重,杜绝超量充装;在6个登记点,由监管部门再次对照电子运单对危运车辆进行检验,一经发现违规车辆即扣押整治。截至目前,已累计发现并消除隐患5358辆次。
建立响应处置机制
实现精准化监管
建立“双向”预警机制。监控系统一旦发现危运隐患,立即将预警信息自动“双向”推送到当事企业与监管部门,提醒企业整改与部门监管。同时,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定时向监管部门报送日报表、月报表、年报表,为决策提供依据。截至目前,平台已分别向企业与监管部门发出预警14187次,其中车辆、人员、罐体等证件到期预警1875次,危运车辆超时行驶预警12312次。
建立“联动”处置机制。整合危化品道路运输监管力量,组建由交警、运管、路政、城管力量组成的道路运输安全稽查大队,并在大队配备可即时获得平台预警信息的移动执法终端,保障执法人员能及时赶到现场并进行联合执法。截至目前,道路运输安全稽查大队所有执法车辆均已设置移动执法终端,问题处置平均用时仅1小时,较之前减少50%。
建立“精准”应急机制。要求企业在电子运单备案时,登记危化品稳定性、主要用途、应急方案等内容,使平台能在应急处置第一时间向应急救援部门提供精准救援信息。同时,完善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规定企业修编应急救援预案与处置方案,并加强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抢险队伍建设。截至目前,所有160家危化企业已全部完成应急预案修编,并配备专业应急队伍9支。
责任编辑:毛思洁
构建运输监控平台
实现专业化监管
建设信息系统。按照BOO(建设—拥有—运营)模式,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授权专业企业对危化品道路运输智能监控平台进行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并每年落实财政专项资金,购买系统服务。目前,该平台由大仓科技公司负责运营,通过与服务主体相连的移动客户端,为监管部门、运输企业、充装企业提供不同权限的社会化服务。
优化监管功能。根据应急、监管需求完善平台数据库,同时按照监管协同、信息共享的目标优化功能模块。建成投用的平台,全面整合了安监、运管、交警、市场监管等8个监管部门的职能,具备危运车辆实时监控等四大类11项功能,日平均共享信息超过6万条次。
加强绩效评价。建立平台运营考评机制,出台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监控平台管理办法,每年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由监管部门、运输企业、充装企业从服务内容、服务时效性、服务态度等多方面对平台运营方进行绩效考评。绩效考评的实施主体覆盖所有8家监管部门、10%的运输企业、60%的充装企业。
强化电子数据管理
实现闭环化监管
强化电子档案管理。建立电子档案源头备案制,要求所有到镇海区从事危化品运输的企业,在平台建立电子档案,登记企业、人员、车辆、罐体等方面的信息,由监管部门按照新成立危运企业运输品种不得超过两项、危运车辆必须符合安全技术标准、危运驾驶员必须具备危险品运输从业资格证且三年内无重大交通责任事故等标准,对电子档案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完成备案后,方可开展危運业务。同时,要求充装企业对前来充装的运输车辆进行电子档案检验,对未进行电子档案备案的不予充装并向监管部门举报。
强化电子围栏管理。建立电子围栏全域实时监管制,强制要求备案危运车辆安装车载GPS,通过平台实现了对危运车辆24小时实时监控。同时,依托危化品运输专线管理,在危化车辆出入镇海区必经的6个入口设置登记点,并配备与平台信息共享的车辆自动识别系统,一经发现未备案危运车辆即予以扣押。截至目前,平台已实现对备案危运车辆的全天候实时定位监控,累计发现并整治危运车辆非法运营1380辆次。
强化电子运单管理。建立电子运单全程核验制,要求运输企业开展每项危运业务前,必须填报危化品名称、运输车辆、罐体、驾驶员、押运员及计划转运量等方面信息,未经职能部门审核通过不得开展业务;要求充装企业在充装前,按照平台推送的电子运单对运输车辆实际情况进行检验,审核通过方可根据电子运单上的装载量予以充装,并在充装后对运输车辆进行电子地磅检重,杜绝超量充装;在6个登记点,由监管部门再次对照电子运单对危运车辆进行检验,一经发现违规车辆即扣押整治。截至目前,已累计发现并消除隐患5358辆次。
建立响应处置机制
实现精准化监管
建立“双向”预警机制。监控系统一旦发现危运隐患,立即将预警信息自动“双向”推送到当事企业与监管部门,提醒企业整改与部门监管。同时,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定时向监管部门报送日报表、月报表、年报表,为决策提供依据。截至目前,平台已分别向企业与监管部门发出预警14187次,其中车辆、人员、罐体等证件到期预警1875次,危运车辆超时行驶预警12312次。
建立“联动”处置机制。整合危化品道路运输监管力量,组建由交警、运管、路政、城管力量组成的道路运输安全稽查大队,并在大队配备可即时获得平台预警信息的移动执法终端,保障执法人员能及时赶到现场并进行联合执法。截至目前,道路运输安全稽查大队所有执法车辆均已设置移动执法终端,问题处置平均用时仅1小时,较之前减少50%。
建立“精准”应急机制。要求企业在电子运单备案时,登记危化品稳定性、主要用途、应急方案等内容,使平台能在应急处置第一时间向应急救援部门提供精准救援信息。同时,完善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规定企业修编应急救援预案与处置方案,并加强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抢险队伍建设。截至目前,所有160家危化企业已全部完成应急预案修编,并配备专业应急队伍9支。
责任编辑:毛思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