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现阶段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农村,农民对子女的教育重视不够、对科教兴国认识不足
由于农民夫妇绝大多数至少两个孩子,收入少,为了养家糊口,他们总是天天忙着种地、挣线,而忽略了对孩子们的教育。调查发现,在农村学龄前得到父母教育的仅占36%,教过孩子外语的只有0.92%;孩子上学后能够给予辅导的也很少见;另外,农民生产的效率很低,思想上不解放,不敢应用大型农业机械,不能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是农村妇女,外加老弱残幼。男青壮年劳力多半去打工,或做生意,兴办企业的愿望不强。这归根到底是因为农民本身知识文化水平不高,视野不开阔,感觉不到进行科技教育投资的重要性、必要性。
(二)教师素质偏低
现在农村中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教师,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为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或到外地听课学习。在我们对5120名高中、初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中,有2270名教师认为教师负担过重,没有时间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占问卷人的44.3%。
(三)政府教育投入少、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中国义务教育投入中,78%由乡镇财政负担,9%左右由县级财政负担,11%左右由省财政负担,由此可看到,中央和省财政负担的太少,而乡镇财政则财政状况不好。根据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在20世纪末,全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达到4%,但是1999年全国教育经费为3349.04亿元,仅为国民生产总值的2.79%。与目前世界各国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平均占国民生产总值5%的水平相比,差距更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央和省级两级财政投入较少。 由于经费紧张,所以大多农村学校教学设施差,老师待遇低,而且政府拖欠教师工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一些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
(四) 教师分布不合理
2001年以前农村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乡镇中小学教师调整权力在乡镇,乡镇之间教师分布不合理,两极分化严重。村小、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公职教师千方百计要求调出;城镇、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小学又人满为患。有一个村小6个年级,只有5名教师,还有一个村小只有一位公职教师,其余全是村请临时代课教师。还有计划外教师,这样的教师队伍既无法保证教育质量,又加重乡、村及农民负担。另一种现象是城镇中小学教师严重超编。有一所城镇初中,有10名教师搞行管(如卫生、纪律、考勤、水电、印刷、门卫),造成人才、经费浪费。
二.国家、地方政府和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来促进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
(一)落实依法治教是根本
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等文件精神,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夯实省、市、县、乡各级政府的责任,加大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在税费改革中,要确保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不低于改革前的总体水平,并逐步有所增长,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的“三保”目标。对当前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可采取分头包干的办法,中央财政包国家级贫困县,省级财政包省级贫困县。对贫困地区农村“一费制”不一刀切,给县里一点调控空间,因为“穷县里面有富镇,贫乡里面有富村,穷村里面有富人”。
(二)完善教育体系是前提
在当前重新定位农村教育、重新构建农村的教育体系,使农村教育形成“成职普”、“初中高”、“农科教”相结合的完整的结构和良性运行机制。构建农村终生教育体系,按照中央“以人为本”的原则,实现农村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实现农村农业的产业化、必须让农民接受职业教育。因此,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积极性是关键。农民职业教育应从过去依靠行政手段集中培训,向根据农民实际需求,由学校或培训机构开展灵活、多样、开放式的培训和跟踪配套服务转变。农村教育不能脱离农业,也不能局限于农业,要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服务,为农业集约化、农村城市化、现代化服务。当然,农村教育同样承担着向上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的任务,积极发展农村高中教育,扩大农村高中学生入学率,使高等教育积极面向农村,这应该是遵循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而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中高等教育是提高我国农民素质的正确选择。如职业高中可采取义务制,提高整个农村人口的素质。
(三)改革是出路、是关键
要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认真做好教职工定岗、定员、分流工作。在核定编制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较多等特点,保证农村地区教学编制的基本需求。要进一步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教师的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目标。调整中小学布局,坚决撤并在校学生少、办学效益差的农村中小学,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四)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合理划分中央、省、县三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责任和行为,把更多的公共资源配置在义务教育这一层面上,建立起义务教育经费由各级政府共同分担,非义务教育由政府、社会、个人分担的机制。增加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比例。在中央、省、市县、乡镇各级政府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中,必须重点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投资责任,改变当前两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中比例过低的状况。
同时,要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只有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生活环境和质量不低于城市同级同类学校的水平,才足以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如果每个村都有足够数量的大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毕业生在村里生活工作,对于农村文化教育氛围的改善,必然起到一定的示范、引导作用。
建议:一、国家通过加强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从增加的财政收入中,用以支付增加的教育支出;二、教育资源由城市和农村按人均来分享。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学生占全国中小学生的比例是75%,而教育资源80 %集中在城市。这显然是不利于整个国家教育的发展的。
(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坚决贯彻执行第三次全教会关于“各地要制定政策,鼓励大中城市骨干教师到基础薄弱学校任教或兼职,中小城市(镇)学校教师以各种方式到农村缺编学校任教,加强农村与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城镇中小学教师原则上要有一年在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经历,才可聘为高级教师职务”的政策。建立城、镇优秀教师轮流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制度,鼓励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二、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要兑现教师的工资,保证教师工资按月足额发放,积极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规范农村中小学教师职务晋升制度,为他们的进修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建立教师跨校流动制度,解决学校规模和教师编制之间的矛盾。
(六)转变农村教育观念 树立广大农民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思想
用实践来示范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使广大农民真正体会到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道理,使他们从思想上树立重视科技、重视教育的观念。真正体会到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要在全民族中树立起科教兴农的观念。要营造知识有用、知识有价、知识是财富、知识是前途的社会环境,促使农民认识到没有知识不能生存更无法发展,进而从现实的社会环境中获得追求教育的压力,并把这种压力转化为追求教育的动力。
(七)改变教育方式、拓宽办学途径
传统的学校教育在很长时间上解决了农村的教育问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农村师资队伍落后,教育经费紧张,基础建设不好,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载体,如广播、电视、卫星、网络等等,把知识、技术和信息传播到每村每户,在内容上贴近实用,利用先进的技术使优秀教师资源充分利用,最大限度的扩大受优秀教师教育的学生;结合本地实际,开展教研教改,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通过村、乡、县各级科技部门和学校,进行全日制与业余制相结合的灵活教学。利用农民农闲,赶集等多种时段,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利用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农民受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应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多种形式办学。改变政府单一办学形式,鼓励私人在农村办教育,在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如果在近期内能从3-4个乡镇1所高中,逐步达到1-2个乡镇1所,就可以让农村初中生升学有望,再带动小学的发展,从而逐步消除几百万农村中小学辍学学生。
(八)调整教育内容
与解放初期中国农村人口文盲率80%相比,我国目前文盲基本扫除,现在培训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扫盲,农业技术的推广教育成为教育的首要任务。而农村青壮劳力进城打工,妇女成了农村的主要劳动力,所以应该针对妇女的生理、性格特点教授一些种植、养殖、家政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农村孩子学前教育主要依靠家庭,妇女素质的提高可以影响两代人,这种培训的意义是重大的。农民现在不是不识字,只识字不见效益是不能提高农民积极性的,培训的内容只有与“致富”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深入民心并且有生命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一)在农村,农民对子女的教育重视不够、对科教兴国认识不足
由于农民夫妇绝大多数至少两个孩子,收入少,为了养家糊口,他们总是天天忙着种地、挣线,而忽略了对孩子们的教育。调查发现,在农村学龄前得到父母教育的仅占36%,教过孩子外语的只有0.92%;孩子上学后能够给予辅导的也很少见;另外,农民生产的效率很低,思想上不解放,不敢应用大型农业机械,不能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是农村妇女,外加老弱残幼。男青壮年劳力多半去打工,或做生意,兴办企业的愿望不强。这归根到底是因为农民本身知识文化水平不高,视野不开阔,感觉不到进行科技教育投资的重要性、必要性。
(二)教师素质偏低
现在农村中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教师,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为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或到外地听课学习。在我们对5120名高中、初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中,有2270名教师认为教师负担过重,没有时间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占问卷人的44.3%。
(三)政府教育投入少、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中国义务教育投入中,78%由乡镇财政负担,9%左右由县级财政负担,11%左右由省财政负担,由此可看到,中央和省财政负担的太少,而乡镇财政则财政状况不好。根据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在20世纪末,全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达到4%,但是1999年全国教育经费为3349.04亿元,仅为国民生产总值的2.79%。与目前世界各国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平均占国民生产总值5%的水平相比,差距更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央和省级两级财政投入较少。 由于经费紧张,所以大多农村学校教学设施差,老师待遇低,而且政府拖欠教师工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一些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
(四) 教师分布不合理
2001年以前农村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乡镇中小学教师调整权力在乡镇,乡镇之间教师分布不合理,两极分化严重。村小、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公职教师千方百计要求调出;城镇、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小学又人满为患。有一个村小6个年级,只有5名教师,还有一个村小只有一位公职教师,其余全是村请临时代课教师。还有计划外教师,这样的教师队伍既无法保证教育质量,又加重乡、村及农民负担。另一种现象是城镇中小学教师严重超编。有一所城镇初中,有10名教师搞行管(如卫生、纪律、考勤、水电、印刷、门卫),造成人才、经费浪费。
二.国家、地方政府和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来促进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
(一)落实依法治教是根本
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等文件精神,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夯实省、市、县、乡各级政府的责任,加大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在税费改革中,要确保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不低于改革前的总体水平,并逐步有所增长,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的“三保”目标。对当前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可采取分头包干的办法,中央财政包国家级贫困县,省级财政包省级贫困县。对贫困地区农村“一费制”不一刀切,给县里一点调控空间,因为“穷县里面有富镇,贫乡里面有富村,穷村里面有富人”。
(二)完善教育体系是前提
在当前重新定位农村教育、重新构建农村的教育体系,使农村教育形成“成职普”、“初中高”、“农科教”相结合的完整的结构和良性运行机制。构建农村终生教育体系,按照中央“以人为本”的原则,实现农村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实现农村农业的产业化、必须让农民接受职业教育。因此,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积极性是关键。农民职业教育应从过去依靠行政手段集中培训,向根据农民实际需求,由学校或培训机构开展灵活、多样、开放式的培训和跟踪配套服务转变。农村教育不能脱离农业,也不能局限于农业,要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服务,为农业集约化、农村城市化、现代化服务。当然,农村教育同样承担着向上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的任务,积极发展农村高中教育,扩大农村高中学生入学率,使高等教育积极面向农村,这应该是遵循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而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中高等教育是提高我国农民素质的正确选择。如职业高中可采取义务制,提高整个农村人口的素质。
(三)改革是出路、是关键
要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认真做好教职工定岗、定员、分流工作。在核定编制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较多等特点,保证农村地区教学编制的基本需求。要进一步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教师的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目标。调整中小学布局,坚决撤并在校学生少、办学效益差的农村中小学,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四)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合理划分中央、省、县三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责任和行为,把更多的公共资源配置在义务教育这一层面上,建立起义务教育经费由各级政府共同分担,非义务教育由政府、社会、个人分担的机制。增加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比例。在中央、省、市县、乡镇各级政府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中,必须重点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投资责任,改变当前两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中比例过低的状况。
同时,要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只有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生活环境和质量不低于城市同级同类学校的水平,才足以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如果每个村都有足够数量的大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毕业生在村里生活工作,对于农村文化教育氛围的改善,必然起到一定的示范、引导作用。
建议:一、国家通过加强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从增加的财政收入中,用以支付增加的教育支出;二、教育资源由城市和农村按人均来分享。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学生占全国中小学生的比例是75%,而教育资源80 %集中在城市。这显然是不利于整个国家教育的发展的。
(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坚决贯彻执行第三次全教会关于“各地要制定政策,鼓励大中城市骨干教师到基础薄弱学校任教或兼职,中小城市(镇)学校教师以各种方式到农村缺编学校任教,加强农村与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城镇中小学教师原则上要有一年在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经历,才可聘为高级教师职务”的政策。建立城、镇优秀教师轮流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制度,鼓励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二、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要兑现教师的工资,保证教师工资按月足额发放,积极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规范农村中小学教师职务晋升制度,为他们的进修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建立教师跨校流动制度,解决学校规模和教师编制之间的矛盾。
(六)转变农村教育观念 树立广大农民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思想
用实践来示范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使广大农民真正体会到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道理,使他们从思想上树立重视科技、重视教育的观念。真正体会到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要在全民族中树立起科教兴农的观念。要营造知识有用、知识有价、知识是财富、知识是前途的社会环境,促使农民认识到没有知识不能生存更无法发展,进而从现实的社会环境中获得追求教育的压力,并把这种压力转化为追求教育的动力。
(七)改变教育方式、拓宽办学途径
传统的学校教育在很长时间上解决了农村的教育问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农村师资队伍落后,教育经费紧张,基础建设不好,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载体,如广播、电视、卫星、网络等等,把知识、技术和信息传播到每村每户,在内容上贴近实用,利用先进的技术使优秀教师资源充分利用,最大限度的扩大受优秀教师教育的学生;结合本地实际,开展教研教改,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通过村、乡、县各级科技部门和学校,进行全日制与业余制相结合的灵活教学。利用农民农闲,赶集等多种时段,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利用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农民受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应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多种形式办学。改变政府单一办学形式,鼓励私人在农村办教育,在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如果在近期内能从3-4个乡镇1所高中,逐步达到1-2个乡镇1所,就可以让农村初中生升学有望,再带动小学的发展,从而逐步消除几百万农村中小学辍学学生。
(八)调整教育内容
与解放初期中国农村人口文盲率80%相比,我国目前文盲基本扫除,现在培训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扫盲,农业技术的推广教育成为教育的首要任务。而农村青壮劳力进城打工,妇女成了农村的主要劳动力,所以应该针对妇女的生理、性格特点教授一些种植、养殖、家政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农村孩子学前教育主要依靠家庭,妇女素质的提高可以影响两代人,这种培训的意义是重大的。农民现在不是不识字,只识字不见效益是不能提高农民积极性的,培训的内容只有与“致富”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深入民心并且有生命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纺织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