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医学里的乳腺炎,我们俗称之为“奶疖”、“奶疮”,而急性化脓性乳腺炎,中医称之为“乳痈”,痈为脓疮之意。乳痈在产后未满月的哺乳妇女较为多见,尤其是第一次生产的妇女。中医里将乳痈分为几类,在哺乳期发生的,称为“外吹乳痈”,在妊娠期发生的,称为“内吹乳痈”;在非哺乳期和非妊娠期发生的,称为“不乳儿乳痈”,乳痈大的,称为“乳发”。
形成过程
乳痈形成有结块,成脓,溃破三个过程。初期乳房肿胀,有的无结块,有的有结块,一般多出现在乳房下缘,乳汁不畅,并伴有发热、怕冷,食欲不振等。经治疗后可在数日内痊愈。
而如果治疗不及时,则结块日渐增大,皮肤灼热红肿,而且有搏动性疼痛,伴有高烧,表明已经开始化脓。如果结块的中央比边缘柔软,证明脓肿已经成熟,将很快破溃。当脓肿自然破溃或者人为切开后,一般肿痛即会消减,如果脓不能完全流出,积聚在体内,不但乳房肿痛,而且不容易退烧,还可能形成“传囊乳痈”。此时如果乳汁从疮口流出,则可能出现乳漏。
两大症型
临床上我们比较常见到的是“外吹乳痈”和“内吹乳痈”,其中“外吹乳痈”最为多见,通常是在产后3~4周时出现,一般乳房外上方有结块,红肿热痛,乳汁不畅,并且有怕寒发热等症状,一周左右结块成形,约十几转化成脓,重者会引起寒热头痛。内吹乳痈一般由肝火、心火、胃火引起,比外吹乳痈形成的过程长,而且难于消解,一般溃破后,一直到婴儿出生后才能收口。
中医病理
这些病病因基本相同,一般都是由于乳汁积滞、外感或内伤、寒热壅滞所致。
乳汁积滞
乳头凹陷或者外伤破损,是影响乳汁通畅的直接原因,或者由于产妇乳汁过多,婴儿未吃尽的剩余乳汁依然留存体内,天长日久,积聚生热而转化成脓。
外感热邪
当乳头有破损时,如果清洁不善,则给细菌侵入大开门户。其次,婴儿如果有隐匿性口腔感染,或者婴儿含乳而睡,口中的热气侵入乳房。另外如果产妇气血亏虚,也容易感受外邪,以致湿热蕴结在体内,使气血凝滞,产生乳痈。
肝郁气滞
人体经络中,乳头在足厥阴肝经上,中医认为肝又主疏泄,能调节乳汁的分泌,如果产妇情绪抑郁,则肝气不舒,引起气滞,乳汁就发生壅滞,继而结为肿块,这些肿块在体内郁集,日久化热成脓。
胃热壅滞
乳房在人体经络中属足阳明胃经,中医认为乳汁与血同源,而血又是由食物运化产生的,产妇如果过多进食油腻、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而脾胃运化无力,会使胃部积热,导致气血凝滞,继而妨碍乳汁流通,产生乳痈。
断乳不当
当乳汁仍然比较多,短期强行断乳时,会导致乳汁积聚,乳房肿胀,形成乳痈。
治疗方法
一用物理方法畅通乳汁。初为人母的产妇没有经验,婴儿不会吸乳时,可以用吸乳器把乳汁吸出,以免积滞。
一由婴儿口气所吹导致的乳汁不通,结块肿痛,可以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乳疽乳痈》所载的瓜蒌牛蒡散加减治疗,并可敷以南星散,平时轻揉乳房,以助于散结。方为:瓜蒌仁、牛蒡子(炒研)、花粉、黄芩、生栀子(研)、连翘(去心)、皂刺、金银花、甘草(生)、陈皮各3克,青皮、柴胡各1.5克。肿痛初起时可以去掉皂刺加蒲公英。如果化脓,可加穿山甲。
●如因肝郁气滞而引起乳痈,治疗常以疏肝清热为主,如果乳房疼痛,寒热错杂,宜解表散邪。如果肿痛,则应当清肝消毒,古书记载此种病情可以“隔蒜灸”。如果没有化脓,或者虽然化脓却未溃破,则以补气血为主。如果化脓后伤口不易愈合,或者脓水较稀薄,则应该补益脾胃。脓流出后反而乳房疼痛,或者发热怕冷,则以补气血为主。如果下午三点到五点时内热烦躁,则以补血为主。如果食欲不佳,或者伴有呕吐,则以补胃为主。饮食难以消化,或者腹泄,则宜补脾。而针对容易发怒,且发怒时乳房肿痛的产妇,则以养肝血为主。
●如果乳房肿胀,局部有结核而且颜色发红,几天后流出脓水,一般脓流完后会自愈,这种情况属于胆胃热毒引起,相对比较容易医治。如果乳房肿痛,伴有身体发热头痛,而未化脓,可以酌情使用人参败毒散、瓜篓散、加味逍遥散、四妙勇安汤。
注意事项
●妊娠期即应注意保持乳头清洁,经常用温热水或者75%的医用酒精擦洗乳头,如果患有乳头内陷,应当经常挤捏提拉矫正。另外要注意内衣的清洁。
●杜绝让婴儿含着乳头入睡,且平时注意婴儿口腔卫生。
●养成按时哺乳的作息习惯,如有多余乳汁,应该及时用吸乳器吸尽。
●断乳时应当先逐渐减少哺乳次数,直至断乳。
●产妇一旦有乳房不适,应当及时就医,切忌自行处理,更忌盲目使用药力猛烈的药物,以免伤至脾胃。
●饮食上,在保证产妇适量营养供应的基础上,注意多吃蔬菜水果,少食肥甘厚味,禁忌辛辣。
●产妇应保持情志舒畅,切忌发怒、抑郁、悲伤等负面情绪。
●平时可多从上至下顺腺管方向按摩,也可按摩两肋肝经、两腿前侧胃经、两臂外侧三焦经部位,以畅通经络,预防乳腺炎。
形成过程
乳痈形成有结块,成脓,溃破三个过程。初期乳房肿胀,有的无结块,有的有结块,一般多出现在乳房下缘,乳汁不畅,并伴有发热、怕冷,食欲不振等。经治疗后可在数日内痊愈。
而如果治疗不及时,则结块日渐增大,皮肤灼热红肿,而且有搏动性疼痛,伴有高烧,表明已经开始化脓。如果结块的中央比边缘柔软,证明脓肿已经成熟,将很快破溃。当脓肿自然破溃或者人为切开后,一般肿痛即会消减,如果脓不能完全流出,积聚在体内,不但乳房肿痛,而且不容易退烧,还可能形成“传囊乳痈”。此时如果乳汁从疮口流出,则可能出现乳漏。
两大症型
临床上我们比较常见到的是“外吹乳痈”和“内吹乳痈”,其中“外吹乳痈”最为多见,通常是在产后3~4周时出现,一般乳房外上方有结块,红肿热痛,乳汁不畅,并且有怕寒发热等症状,一周左右结块成形,约十几转化成脓,重者会引起寒热头痛。内吹乳痈一般由肝火、心火、胃火引起,比外吹乳痈形成的过程长,而且难于消解,一般溃破后,一直到婴儿出生后才能收口。
中医病理
这些病病因基本相同,一般都是由于乳汁积滞、外感或内伤、寒热壅滞所致。
乳汁积滞
乳头凹陷或者外伤破损,是影响乳汁通畅的直接原因,或者由于产妇乳汁过多,婴儿未吃尽的剩余乳汁依然留存体内,天长日久,积聚生热而转化成脓。
外感热邪
当乳头有破损时,如果清洁不善,则给细菌侵入大开门户。其次,婴儿如果有隐匿性口腔感染,或者婴儿含乳而睡,口中的热气侵入乳房。另外如果产妇气血亏虚,也容易感受外邪,以致湿热蕴结在体内,使气血凝滞,产生乳痈。
肝郁气滞
人体经络中,乳头在足厥阴肝经上,中医认为肝又主疏泄,能调节乳汁的分泌,如果产妇情绪抑郁,则肝气不舒,引起气滞,乳汁就发生壅滞,继而结为肿块,这些肿块在体内郁集,日久化热成脓。
胃热壅滞
乳房在人体经络中属足阳明胃经,中医认为乳汁与血同源,而血又是由食物运化产生的,产妇如果过多进食油腻、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而脾胃运化无力,会使胃部积热,导致气血凝滞,继而妨碍乳汁流通,产生乳痈。
断乳不当
当乳汁仍然比较多,短期强行断乳时,会导致乳汁积聚,乳房肿胀,形成乳痈。
治疗方法
一用物理方法畅通乳汁。初为人母的产妇没有经验,婴儿不会吸乳时,可以用吸乳器把乳汁吸出,以免积滞。
一由婴儿口气所吹导致的乳汁不通,结块肿痛,可以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乳疽乳痈》所载的瓜蒌牛蒡散加减治疗,并可敷以南星散,平时轻揉乳房,以助于散结。方为:瓜蒌仁、牛蒡子(炒研)、花粉、黄芩、生栀子(研)、连翘(去心)、皂刺、金银花、甘草(生)、陈皮各3克,青皮、柴胡各1.5克。肿痛初起时可以去掉皂刺加蒲公英。如果化脓,可加穿山甲。
●如因肝郁气滞而引起乳痈,治疗常以疏肝清热为主,如果乳房疼痛,寒热错杂,宜解表散邪。如果肿痛,则应当清肝消毒,古书记载此种病情可以“隔蒜灸”。如果没有化脓,或者虽然化脓却未溃破,则以补气血为主。如果化脓后伤口不易愈合,或者脓水较稀薄,则应该补益脾胃。脓流出后反而乳房疼痛,或者发热怕冷,则以补气血为主。如果下午三点到五点时内热烦躁,则以补血为主。如果食欲不佳,或者伴有呕吐,则以补胃为主。饮食难以消化,或者腹泄,则宜补脾。而针对容易发怒,且发怒时乳房肿痛的产妇,则以养肝血为主。
●如果乳房肿胀,局部有结核而且颜色发红,几天后流出脓水,一般脓流完后会自愈,这种情况属于胆胃热毒引起,相对比较容易医治。如果乳房肿痛,伴有身体发热头痛,而未化脓,可以酌情使用人参败毒散、瓜篓散、加味逍遥散、四妙勇安汤。
注意事项
●妊娠期即应注意保持乳头清洁,经常用温热水或者75%的医用酒精擦洗乳头,如果患有乳头内陷,应当经常挤捏提拉矫正。另外要注意内衣的清洁。
●杜绝让婴儿含着乳头入睡,且平时注意婴儿口腔卫生。
●养成按时哺乳的作息习惯,如有多余乳汁,应该及时用吸乳器吸尽。
●断乳时应当先逐渐减少哺乳次数,直至断乳。
●产妇一旦有乳房不适,应当及时就医,切忌自行处理,更忌盲目使用药力猛烈的药物,以免伤至脾胃。
●饮食上,在保证产妇适量营养供应的基础上,注意多吃蔬菜水果,少食肥甘厚味,禁忌辛辣。
●产妇应保持情志舒畅,切忌发怒、抑郁、悲伤等负面情绪。
●平时可多从上至下顺腺管方向按摩,也可按摩两肋肝经、两腿前侧胃经、两臂外侧三焦经部位,以畅通经络,预防乳腺炎。